六度集經卷第一

關燈
王所。

    曰将欲何求勞志若茲。

    曰吾志所存子具知之。

    道士即化為一轅之車。

    以送王還晨各離矣。

    天化為梵志複乞其車。

    即複惠之。

    轉進未至彼國數十裡。

    天複化為前梵志來索銀錢。

    王曰。

    吾以國惠人侻忘子錢。

    梵志曰。

    三日必還吾錢。

    王即以妻子各質一家。

    得銀錢一千以還梵志。

    妻侍質家女。

    女浴脫身珠玑衆寶以懸著架。

    天化為鷹撮衣寶去。

    女雲婢盜。

    錄之系獄。

    其兒與質家兒俱卧。

    天夜往殺質家兒矣。

    死家取兒付獄。

    母子俱系。

    饑馑。

    毀形。

    呼嗟無救。

    吟泣終日。

    罪成棄市。

    王賃得銀錢一千。

    行贖妻子。

    曆市睹之。

    即存念十方諸佛。

    自悔過曰。

    吾宿命惡乃緻茲乎。

    靖心入禅。

    神通之明睹天所為。

    空中有聲曰。

    何不急殺之乎。

    王曰。

    吾聞。

    帝釋普濟衆生。

    赤心恻怆。

    育過慈母。

    含血之類莫不蒙祐。

    爾為無惡緣獲帝位乎。

    釋懷重毒惡熟罪成。

    生入太山。

    天人龍鬼莫不稱善。

    地主之王。

    即釋妻子之罪。

    二王相見尋問其原。

    具陳所由。

    國無巨細靡不堕淚。

    地主之王分國而治。

    故國臣民尋王所在率土奉迎。

    二國君民一哀一喜。

    時王者吾身是。

    妻者俱夷是。

    子者羅雲是。

    天帝者調達是。

    山中梵志舍利弗是。

    彼國王者彌勒是。

    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七) 昔者菩薩為大國王。

    理民以正。

    心無偏頗。

    然不遊觀。

    國相啟曰。

    願一出遊。

    王曰大善。

    明日即出。

    人民悅豫。

    普得其所。

    睹國富姓居舍妙雅。

    瓦以金銀。

    服飾光道。

    曰吾國豐哉。

    心甚欣豫。

    還宮憶之。

    曰斯諸理家何益于國乎。

    敕錄其财為軍儲矣。

    有一理家。

    其私财有三千萬以疏現王。

    王怒曰。

    何敢面欺乎。

    對曰。

    少來治生。

    凡有私财宅中之寶。

    五家之分非吾有也。

    曰何謂私财。

    對曰。

    心念佛業。

    口宣佛教。

    身行佛事。

    捐五家分興佛宗廟。

    敬事賢衆供其衣食。

    慈養蜎飛蠕動蚑行之類。

    心所不安不以加之。

    斯之福德随我所之。

    猶影随形。

    所謂私财也。

    五家分者。

    一水。

    二火。

    三賊。

    四官。

    五為命盡。

    身逮家寶捐之于世已當獨逝。

    殃福之門未知所之。

    睹世如幻故不敢有之也。

    計五家分可有十億。

    斯為禍之窠薮。

    常恐危己豈敢有之也。

    願士衆辇之以除吾憂。

    王曰。

    誠哉斯言也。

    即遣之去。

    退入齋房。

    靖心精思。

    即醒寤曰。

    身尚不保。

    豈況國土妻子衆諸可得久長乎。

    即撰錄佛經誦文釋義。

    心垢照除。

    進貞臣納忠谏大赦其國。

    還民寶序群僚議寬正。

    謂群臣曰。

    夫不睹佛經妙義重戒者。

    其為聾盲矣。

    彼理家富唯我貧矣。

    即敕國界散出财寶。

    赈給貧困恣民所欲。

    立佛廟寺懸缯燒香。

    飯諸沙門。

    身自六齋。

    如斯三年。

    四境甯靖。

    盜賊都息。

    五谷熟成。

    民無饑寒。

    王後壽終。

    即上生第二天。

    佛告諸沙門。

    時王者吾身是。

    理家者秋鹭子是。

    勸王觀國者阿難是。

    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八) 昔者菩薩為大理家。

    名曰仙歎。

    财富無數睹佛明典。

    覺世無常。

    榮命難保。

    财非己有。

    唯有布施功德不朽。

    令告黎民。

    若有貧乏恣願取之。

    如斯數月。

    時政寬民富無财乏者。

    仙歎念曰。

    惟當市藥供護衆疾耳。

    即市良藥濟衆生命。

    慈育普至。

    恩無不周。

    累年之惠。

    德香遠熏。

    四方病者馳來。

    首尾歎其弘潤。

    以德配天。

    财賄都盡身行采寶。

    去家百餘裡。

    于一水上逢數乘車載重病者。

    曰爾所之乎。

    答曰。

    之仙歎所庶全餘命。

    仙歎即還從王貸金五百兩。

    市藥以療。

    病者悉瘳。

    自與商人入海采寶。

    所獲弘多。

    還國置舟步行。

    道乏無水。

    仙歎得一井水。

    呼等人汲之。

    卻自取飲。

    商人睹其所得白珠。

    光耀絕衆。

    貪為尤惡。

    毀聖殘仁。

    共排仙歎投之于井。

    菩薩仁德感神動隻。

    天神接承令不毀傷。

    商人還國。

    王曰。

    仙歎何之。

    對曰。

    去國即别不知所之。

    曰爾乃殺之乎。

    曰不也。

    仙歎于井睹空傍穴。

    尋之而進出彼家井。

    準七日行得其本國。

    王曰。

    何緣空還乎。

    對曰不遇。

    王靖思曰。

    其必有以乎。

    召商人問。

    爾誠首之即活。

    欺者死矣。

    即皆首之付獄定罪。

    仙歎涕泣。

    馳詣宮門叩頭請罪。

    王曰。

    違政也。

    又重請曰。

    愚者倒見未足明責原其無知也。

    王嘉仙歎之仁覆。

    原商人之兇罪。

    敕令還物。

    商人佥曰。

    仙歎不奉佛者。

    豈有斯仁乎。

    各擇名寶以還之矣。

    仙歎各受其半。

    商人叩頭曰。

    蒙祐命全。

    願盡納焉。

    于斯受之以還王金。

    又大布施。

    王逮臣民。

    相率受戒。

    子孝臣忠。

    天神榮衛。

    國豐民康。

    四境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