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柰女耆婆經
關燈
小
中
大
遣烏行。
見烏來還。
且悲且喜曰。
賴卿不即将兒還。
當我恚時。
必當捶殺。
我得其恩。
命得生活。
而反殺之。
逆戾罪不細也。
即悔前後所枉殺者。
悉更厚葬。
複其家門賜與錢财。
思見耆婆欲報其恩。
即遣使者奉迎耆婆。
耆婆雖知王病已瘥。
猶懷餘怖。
不欲複往。
耆婆複詣佛所。
接足頂禮白佛言。
世尊。
彼土遣使來喚。
可往不。
佛告耆婆。
汝本宿命。
已有弘誓。
當成功德。
何得中止。
今應更往。
汝已治其外病。
我亦複當治其内病。
耆婆便随使者去。
王見耆娑。
而大歡喜。
引與同坐。
把持其臂曰。
賴蒙仁者之恩。
今得更生。
當何以報。
當分國土以半相與。
宮内婇女。
庫藏寶物。
悉當分半。
幸願仁者受之。
耆婆曰。
我本為太子。
雖是小國。
亦有人民珍寶具足。
不樂治國故求為醫。
當行治病。
當用土地婇女寶物。
為皆所不用。
王前聽我五願。
外病得愈。
若重複聽我一願。
内病可複除愈。
王曰。
唯聽仁教。
請複聞一願之事。
耆婆曰。
願王請佛。
從受明法。
便為王說佛之功德巍巍特尊。
王聞大喜曰。
今欲遣烏臣白象迎佛。
可得緻不。
耆婆曰。
不用白象也。
佛解一切。
遙知人心所念。
但宿齋戒清淨。
供具燒香。
遙請向佛作禮。
長跪白請。
佛必自來。
王如其言。
佛明日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來。
飲食已畢。
為王說經。
王意開解。
便發無上正真道心。
舉國大小。
皆受五戒。
各各恭敬。
作禮而去。
又奈女生既奇異。
長又聰明。
從父學問。
博知經道星曆諸術。
殊勝于父。
加達聲樂。
音如梵天。
諸迦羅越。
及梵志家女。
合五百人。
皆往從學。
以為大師。
奈女常從五百弟子講受經術。
或相與遊戲園池。
及作音樂。
國人不解其故。
便生謗議。
呼為淫女。
五百弟子。
皆号淫黨。
又奈女生。
時國中複有須曼女及波昙女。
亦同時俱生。
須曼女者。
生于須曼華中。
國有迦羅越家。
常笮須曼。
以為香膏。
笮膏石邊。
忽作瘤節。
大如彈丸。
日日長大。
至如手拳。
石便爆破。
見石節之中。
耿耿如螢火。
光射出堕地。
三日而生須曼。
又三日成華。
華舒中有小女兒。
迦羅越取養之。
名曰須曼女。
長大姝好。
才明智慧。
亞次奈女。
時又有梵志家。
浴池中自然生青蓮華。
華特加大。
日日益長。
如五鬥瓶。
華舒見中有女兒。
梵志取養之。
名曰波昙女。
長大又好才明智慧。
如須曼女。
諸國王。
聞此二女顔容絕世。
交來求娉之。
二女曰。
我生不由胞胎。
乃出草華之中。
是與凡人不同。
豈宜當随世人乃複嫁耶。
聞奈女聰明世無與等。
又生與我同體。
皆辭父母。
往事奈女。
求作弟子。
明智博達。
皆勝五百人。
佛時遊維耶離國。
奈女便将弟子五百。
出城迎佛。
頭面作禮。
長跪白言。
願佛明日到我園中飯食。
佛默然受之。
奈女還歸供具。
佛進入城。
國王又出宮迎佛。
禮畢長跪請佛。
願佛明日到宮。
佛言。
奈女向已前請。
王後之矣。
王曰。
我為國王。
至心請佛。
必望哀許。
奈女但是淫女。
日日将從五百淫弟子。
行作不軌。
佛何為舍我而應其請。
佛言。
此女非淫。
其宿命有大功德。
已供養三億佛。
昔奈女又常與須曼波昙。
俱為姊妹。
奈女最大。
須曼次之。
波昙最小。
生于大姓家。
财寶饒富。
姊妹相率。
共供養五百比丘尼。
日日施設飲食。
及作衣服。
随所乏無。
皆悉供之。
盡其壽命。
三人常誓言。
願我後世逢佛。
得自然化生。
不由胞胎。
遠離垢穢。
今如本願。
生值我時。
又昔雖供養比丘尼。
然其豪富家兒。
言語憍逸。
時時或戲比丘尼曰。
諸道人於邑日久。
必當欲嫁也。
迫有我等供養撿押。
不得放恣情意耳。
故今者受此餘殃。
雖日讀經行道。
而虛被诽謗。
生此五百弟子。
時亦并力。
相助供養。
同心歡喜。
今故會此。
果複相随。
耆婆時為貧家作子。
見奈女供養。
意甚慕樂。
而無資财。
乃常為比丘尼掃除。
潔淨已辄發念言。
令我能掃除天下人身病穢。
如是快耶。
奈女矜其貧窮。
又加勤力。
常呼為子。
其比丘尼有疾病。
常使耆婆迎醫。
及合湯藥曰。
令汝後世與我共獲是福。
耆婆迎醫。
所治悉愈。
乃誓曰。
願我後世為大醫王。
常治一切人身四大之病。
所向皆愈。
宿日因緣。
今故為奈女作子。
皆如其本願。
王聞佛言。
乃長跪悔過。
卻期後日。
佛明日便與諸比丘。
到奈女園。
具為說本願功德。
三女聞經開解。
并五百弟子。
同時歡喜。
皆得阿羅漢道。
佛告阿難。
汝當受持為四衆說。
莫令斷絕。
一切衆生。
慎身口意。
勿生憍慢放逸。
奈女往昔時。
調戲比丘尼故。
今被淫謗。
汝當修行身口意業。
恒發善願。
聞者随喜信樂受持。
莫生诽謗。
堕于地獄餘報畜生。
經百千劫。
後報為人。
貧窮下賤。
不聞正法。
邪見家生。
恒值惡王。
身不具足。
汝當修行受持讀誦。
盡未來際。
常使不絕。
佛說奈女耆婆經
見烏來還。
且悲且喜曰。
賴卿不即将兒還。
當我恚時。
必當捶殺。
我得其恩。
命得生活。
而反殺之。
逆戾罪不細也。
即悔前後所枉殺者。
悉更厚葬。
複其家門賜與錢财。
思見耆婆欲報其恩。
即遣使者奉迎耆婆。
耆婆雖知王病已瘥。
猶懷餘怖。
不欲複往。
耆婆複詣佛所。
接足頂禮白佛言。
世尊。
彼土遣使來喚。
可往不。
佛告耆婆。
汝本宿命。
已有弘誓。
當成功德。
何得中止。
今應更往。
汝已治其外病。
我亦複當治其内病。
耆婆便随使者去。
王見耆娑。
而大歡喜。
引與同坐。
把持其臂曰。
賴蒙仁者之恩。
今得更生。
當何以報。
當分國土以半相與。
宮内婇女。
庫藏寶物。
悉當分半。
幸願仁者受之。
耆婆曰。
我本為太子。
雖是小國。
亦有人民珍寶具足。
不樂治國故求為醫。
當行治病。
當用土地婇女寶物。
為皆所不用。
王前聽我五願。
外病得愈。
若重複聽我一願。
内病可複除愈。
王曰。
唯聽仁教。
請複聞一願之事。
耆婆曰。
願王請佛。
從受明法。
便為王說佛之功德巍巍特尊。
王聞大喜曰。
今欲遣烏臣白象迎佛。
可得緻不。
耆婆曰。
不用白象也。
佛解一切。
遙知人心所念。
但宿齋戒清淨。
供具燒香。
遙請向佛作禮。
長跪白請。
佛必自來。
王如其言。
佛明日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來。
飲食已畢。
為王說經。
王意開解。
便發無上正真道心。
舉國大小。
皆受五戒。
各各恭敬。
作禮而去。
又奈女生既奇異。
長又聰明。
從父學問。
博知經道星曆諸術。
殊勝于父。
加達聲樂。
音如梵天。
諸迦羅越。
及梵志家女。
合五百人。
皆往從學。
以為大師。
奈女常從五百弟子講受經術。
或相與遊戲園池。
及作音樂。
國人不解其故。
便生謗議。
呼為淫女。
五百弟子。
皆号淫黨。
又奈女生。
時國中複有須曼女及波昙女。
亦同時俱生。
須曼女者。
生于須曼華中。
國有迦羅越家。
常笮須曼。
以為香膏。
笮膏石邊。
忽作瘤節。
大如彈丸。
日日長大。
至如手拳。
石便爆破。
見石節之中。
耿耿如螢火。
光射出堕地。
三日而生須曼。
又三日成華。
華舒中有小女兒。
迦羅越取養之。
名曰須曼女。
長大姝好。
才明智慧。
亞次奈女。
時又有梵志家。
浴池中自然生青蓮華。
華特加大。
日日益長。
如五鬥瓶。
華舒見中有女兒。
梵志取養之。
名曰波昙女。
長大又好才明智慧。
如須曼女。
諸國王。
聞此二女顔容絕世。
交來求娉之。
二女曰。
我生不由胞胎。
乃出草華之中。
是與凡人不同。
豈宜當随世人乃複嫁耶。
聞奈女聰明世無與等。
又生與我同體。
皆辭父母。
往事奈女。
求作弟子。
明智博達。
皆勝五百人。
佛時遊維耶離國。
奈女便将弟子五百。
出城迎佛。
頭面作禮。
長跪白言。
願佛明日到我園中飯食。
佛默然受之。
奈女還歸供具。
佛進入城。
國王又出宮迎佛。
禮畢長跪請佛。
願佛明日到宮。
佛言。
奈女向已前請。
王後之矣。
王曰。
我為國王。
至心請佛。
必望哀許。
奈女但是淫女。
日日将從五百淫弟子。
行作不軌。
佛何為舍我而應其請。
佛言。
此女非淫。
其宿命有大功德。
已供養三億佛。
昔奈女又常與須曼波昙。
俱為姊妹。
奈女最大。
須曼次之。
波昙最小。
生于大姓家。
财寶饒富。
姊妹相率。
共供養五百比丘尼。
日日施設飲食。
及作衣服。
随所乏無。
皆悉供之。
盡其壽命。
三人常誓言。
願我後世逢佛。
得自然化生。
不由胞胎。
遠離垢穢。
今如本願。
生值我時。
又昔雖供養比丘尼。
然其豪富家兒。
言語憍逸。
時時或戲比丘尼曰。
諸道人於邑日久。
必當欲嫁也。
迫有我等供養撿押。
不得放恣情意耳。
故今者受此餘殃。
雖日讀經行道。
而虛被诽謗。
生此五百弟子。
時亦并力。
相助供養。
同心歡喜。
今故會此。
果複相随。
耆婆時為貧家作子。
見奈女供養。
意甚慕樂。
而無資财。
乃常為比丘尼掃除。
潔淨已辄發念言。
令我能掃除天下人身病穢。
如是快耶。
奈女矜其貧窮。
又加勤力。
常呼為子。
其比丘尼有疾病。
常使耆婆迎醫。
及合湯藥曰。
令汝後世與我共獲是福。
耆婆迎醫。
所治悉愈。
乃誓曰。
願我後世為大醫王。
常治一切人身四大之病。
所向皆愈。
宿日因緣。
今故為奈女作子。
皆如其本願。
王聞佛言。
乃長跪悔過。
卻期後日。
佛明日便與諸比丘。
到奈女園。
具為說本願功德。
三女聞經開解。
并五百弟子。
同時歡喜。
皆得阿羅漢道。
佛告阿難。
汝當受持為四衆說。
莫令斷絕。
一切衆生。
慎身口意。
勿生憍慢放逸。
奈女往昔時。
調戲比丘尼故。
今被淫謗。
汝當修行身口意業。
恒發善願。
聞者随喜信樂受持。
莫生诽謗。
堕于地獄餘報畜生。
經百千劫。
後報為人。
貧窮下賤。
不聞正法。
邪見家生。
恒值惡王。
身不具足。
汝當修行受持讀誦。
盡未來際。
常使不絕。
佛說奈女耆婆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