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第十八

關燈
微子第十八

    本篇主要介紹孔子立身處世的态度,而且大多是通過與隐士的思想比較來表現的。具有一定故事性是本篇在《論語》中的突出特點。全篇原文共11章,本書選7章。

    時代的病态

    【原文】

    柳下惠①為士師②,三黜③。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一之邦?”

    【注釋】

    ①柳下惠:魯國的賢人,本名展獲,字禽,又稱展季。柳下可能是他的住地,用作号。據《列女傳》記,“惠”是他的妻子倡議而給的私谥。②士師:典獄官,大緻相當于今天的法官,③黜:罷免。

    【譯文】

    柳下惠做法官,多次被罷免。有人對他說:“您不可以離開魯國嗎?”他說:“若用正直的态度進行工作,在哪個地方又能夠不被多次罷免?若用不正直的态度進行工作,又有什麼必要離開自己的祖國呢?”

    【讀解】

    引申一下柳下惠的話,那意思是說,隻要你堅持原則,認真正直地工作,那随時都可能丢官,起碼也要停職檢查好幾次罷。我們魯國如此,到其它國家去還不是一樣,這是時代的病态,不是我們一兩個人能把它治療得好的。相反,隻要你不那麼認真正直,不那麼堅持原則,而是拿原則當兒戲,以權力做一交一易,多做人情,多拉關系,圓滑老練,把上下左右的關系都“勾兌”得好好的,那你根本就不會丢官,連停職檢查都落不到你的頭上來,又有什麼必要出走到國外去發展呢?

    那麼,柳下惠作哪種選擇呢?是堅守正直的态度甯可丢宮,還是為了保住官位而委曲求全呢?

    我們知道他是堅持走正路而絕不走歪路的,所以,他成了魯國著名的賢人,孟子稱他為“聖之和者也”,把他和伯夷、伊尹、孔子等相提并論為聖人之列。(《孟子·萬章下》

    所謂丢官事小,失節事大。

    無論什麼時代,無論哪個國家,個人立身處世都可能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人們常說:“事情做得越多越容易犯錯誤,越認真堅持原則越得罪人。”大緻都是這些意思。

    關鍵是我們要選取一種自己立身處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