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與仁的不同境界

關燈
聖與仁的不同境界

    【原文】

    子貢曰:&ldquo如果有博施于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rdquo子曰:&ldquo何事于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①!夫②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rdquo

    【注釋】

    ①病諸:病,不足。諸,&ldquo&lsquo之乎&rdquo的合音。②夫:發語詞,在句首起提挈作用。

    【譯文】

    子貢說:&ldquo如果有人能廣施恩惠給老百姓,幫助大家過上好日子,怎麼樣?可以說是做到仁了嗎?&rdquo孔子說:&ldquo豈止做到了仁,那簡直就是聖了!就是堯舜恐怕都還沒有完全做到呢!至于說仁,那不過是自己想有所作為,也讓别人有所作為;自己想飛黃騰達,也讓别人飛黃騰達。能夠将心比己,推己及人,這就可以說是實行仁道的方法了。&rdquo

    【讀解】

    &ldquo博施于民而能濟衆&rdquo,實際上就是&ldquo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rdquo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說的&ldquo必也聖乎!&rdquo的境界。這當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不僅一般人做不到,在孔子看來,就連堯舜那樣的聖人也沒有完全做到。

    仁的境界就不一樣了。仁的境界,隻要你努力就能達到,因為那不過是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罷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當自己想做什麼的時候也想到别人想做什麼。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說到底,也就是曾于所概括的&ldquo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rdquo裡面&ldquo忠&rdquo的一方面,加上&ldqu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dquo的&ldquo恕&rdquo的一方面,就完整地構成了孔子所謂&ldquo一以貫之&rdquo的&ldquo道&rdquo。這個&ldquo道&rdquo不是别的什麼,就是&ldquo仁道&rdquo。

    從某種意義上說,聖的境界是天才和英雄的境界。所謂時勢造英雄,天才和英雄的業績實際上不是單憑個人努力就能創造出來的。所以也可以說,聖的境界實際上不是個人的境界。因為&ldquo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rdquo而仁的境界則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境界,是從我們自己身邊做起的境界。所以,我們所能做到的,也不過是努力實行仁道,使人人都有一顆仁愛的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