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貧樂道的典範

關燈
安貧樂道的典範

    【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釋】

    ①箪(dan):古人盛飯的圓形竹器,類似筐。

    【譯文】

    孔子說:“多麼有賢德啊,顔回!一竹籃飯,一瓜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裡,别人都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顔回卻依然自得其樂。多麼有賢德啊,顔回!”

    【讀解】

    顔回樂什麼?

    當然不應該是樂竹籃子裝飯,瓜瓢喝水,也不應該是樂那貧民窟裡面的小巷子,而是另有所樂。至于到底樂什麼,孔子在這裡沒有說。

    不過,我們可以從夫子自道的一段話裡找出答案。在《述而》篇裡,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過手臂當枕頭,也自有快樂在其中。不仁義的富有和尊貴,對于我來說,就像天邊飄浮的雲一樣。”

    這一段夫子自道實際上與他對顔回的描述極其相近,隻不過明确地點出了主題,這就是“義”。如果不“義”,就是再富貴也沒有意思,相反,隻要心中有“義”,就是吃粗茶淡飯,睡覺連枕頭都沒有,那也是快樂的。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師必有其徒。作為孔子的第一高徒,顔回和老師一樣,都是以“義”為樂。這個“義”,也就是仁義、道義。所以,孔子也好,顔回也好,都是因為心中有了仁義,有了道義,才能夠安于貧困。說到底,也就是安貧樂道,為了精神的追求而不在意物質生活的窘迫。

    當然,孔子、顔回都是聖賢級的人物,風情高達,所以能做到安貧樂道,對我們一般人來說,要修養到那個境界可真是難得很,也就隻好“不堪其憂”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