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劫經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敢底邊
唯佛獨智無能盡限
猶如貧匮虛乏窮厄
喜得大藏周四十裡
若發道心其德如是
所住救濟一切衆生
其十力尊以八娛樂
斯以恩加五百佛護
曾見八萬上首諸佛
佛以頒宣四可悅義
曉了分别八十四義
乃至六萬諸法之門
敷演七十六慧道地
佛以解暢十八諸行
其十吉祥意五方便
斯十行本變百一億
諸緣覺等所不能逮
何況倚音衆聲聞黨
其餘諸相衆好八十
諸佛威儀功勳所達
不可窮極無以為喻
是故名佛不可思議
若有發心最尊佛道
雖處世間永安之業
既遊方俗為大财富
所至無倚無所系屬
降伏衆魔逮得甘露
以七寶業濟飽衆厄
願在世間必過度俗
猶如大雨普潤天下
雖複遭苦無數百千
不久當成功勳威德
一切世間皆歸斯無
是以行道勿以為勞
皆能含忍衆苦之患
若以罪報堕于惡趣
承功勳德必生天上
何所明智與愚诤訟
無明迷惑知慧志安
智緻道果癡不覺之
是故行道悉以忍之
愚喜诤亂智無所訟
由斯棄捐衆不應業
修其精修智明之行
以能舍斯不倚利養
常當勤修奉此三昧
一一思念諸佛道德
忍無央數億垓劫難
佛之功勳不可思議
雖更衆苦固習道慧
以忍為铠及行定意
立精進幢樂種禁戒
智慧為藥力無等倫
降伏衆魔逮甘露果
慈氏徒黨奉行道友
勸度無極無所毀壞
行空室宅惔怕為食
所習行業一切智德
是故常志無放逸行
決解奉訓如上所教
猶如雁鳴毀散雲雨
當得普智勢不得久
歎古品第二十三
于時佛複告喜王菩薩。
乃往過去久遠世時。
有佛号無量精進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世尊。
為百千億諸弟子衆天龍鬼神。
說是定意。
時有國王王名德華。
聞佛所說是定意義。
告其八萬四千諸後婇女及其千子。
是深要定難可分别。
斯義所趣甚多巍巍。
而不可逮既不可了。
雖不能行當求開解。
唯口誓願心思本行當勸斯定。
佛之所演甚快無量。
一切等心鹹共勸助。
世尊所講甚善甚善。
以是勸助超八十劫生死之難。
在于居家逮得總持。
名曰事業。
無複疑結皆共笃信如佛所說。
以斯德本值見三垓諸佛世尊。
皆從諸佛逮此三昧。
不堕惡趣勤苦之路三惱之患。
不遭八難無閑之厄。
因是行業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方當成佛道度脫十方莫不蒙濟。
于喜王意所趣雲何。
爾時德華王豈異人乎。
莫造斯觀。
所以者何。
見今現在無量光如來是也。
其王千子。
今賢劫中千佛興者是也。
勸助斯定神足威德巍巍如是。
何況諷誦奉行習持如上法教。
佛複告喜王菩薩。
乃往過去無央數劫。
時有佛号樂無量施。
與十垓衆眷屬。
圍繞而為說法。
其紫金光在所照曜。
斯光所照入赤栴檀。
木榓美香展轉相勳普周十方。
因己精勤慈愍一切。
奉清白行緻是功報。
時轉輪王名曰擇明。
以是比像供養之具。
奉行平等正覺。
普悉并周一切聖衆。
一一精舍皆與給使。
彼亦鹹聞是三昧定意。
因行斯業并悉普周。
一切正法佛所宣布。
亦共一心咨受要義。
時佛侍者名曰無損智。
博聞最上不失佛意。
随時之宜不違繩墨。
其佛應時告彼侍者。
佛曉了解是三昧定。
如吾本學此三昧法不可居家。
能分别暢斯義甚遠。
時轉輪王聞此至教心自念言。
在國穢濁出乃清淨。
甯可棄國除去須發舍家捐業。
服著袈裟行作沙門。
釋濁就清乃應佛教。
辄如所計棄國舍城不貪四方。
除去須發被法袈裟行作沙門。
及與千子八萬大臣八萬四千諸後婇女。
皆從出家悉作沙門。
鹹往詣佛稽首足下。
長跪叉手咨問世尊此三昧定。
時佛知心性。
以是三昧具足七日廣為解說。
斯等聞之展轉相謂。
是三昧法甚難見聞。
我等甯可好谛書寫此三昧定。
持諷誦學為人具說。
鹹共書寫供養奉事各執經卷少能諷誦。
壽終之後皆共和同。
見六十垓諸佛正覺。
各諸佛所聞是三昧。
皆棄捐家出作沙門普得斯定。
以是德本悉當得佛。
如本所誓不違正願。
佛言。
喜王。
欲知爾時普廣意轉輪聖王。
則定光如來是也。
其佛侍者。
名曰無捐智比丘者。
維衛佛是也。
其王千子。
是賢劫中過千佛已。
六十五劫當斷無佛。
然後有劫号大名稱。
皆同斯劫成最正覺。
其彼世時八萬大臣。
在大名稱劫而複學道。
過是劫已中間斷絕。
竟八十劫都無佛興。
然後有劫名喻星宿。
其八萬大臣于斯劫中成最正覺。
過星宿劫中間斷絕。
竟三百劫中久無佛興。
然後有劫名重清淨。
此轉輪聖王後妃婇女八萬四千。
當于其劫成最正覺各各異号。
佛言。
喜王。
斯三昧定果報無極巍巍如是。
是故喜王。
今佛囑累一切菩薩。
若有菩薩志性仁和。
心無所慕不貪身命。
唯念當求是三昧定。
若有菩薩。
至欲速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當勤精進學斯三昧定意。
受持諷誦一心奉行。
為他人說廣解其義。
佛于是頌曰。
欲志求道義 逮得佛正覺 當慕勤學此 天中天尊業 其餘諸學業 無有如斯利 唯當立正住 修正誠道行 若信樂此德 所生處不變 所誓願若斯 得其福報應 是故奉和心 不懷谀谄意 勤修專精行 如中所言教 佛所咨嗟斯諸勝 若有欲睹此神聖 廣欲布教法之訓 當習斯教如前行 若能勸助德具足 若複執持諷誦讀 衆生不能盡思際 何況聞之能奉行 有分别說化他意 禦行晃曜所志道 逮緻相好諸佛
乃往過去久遠世時。
有佛号無量精進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世尊。
為百千億諸弟子衆天龍鬼神。
說是定意。
時有國王王名德華。
聞佛所說是定意義。
告其八萬四千諸後婇女及其千子。
是深要定難可分别。
斯義所趣甚多巍巍。
而不可逮既不可了。
雖不能行當求開解。
唯口誓願心思本行當勸斯定。
佛之所演甚快無量。
一切等心鹹共勸助。
世尊所講甚善甚善。
以是勸助超八十劫生死之難。
在于居家逮得總持。
名曰事業。
無複疑結皆共笃信如佛所說。
以斯德本值見三垓諸佛世尊。
皆從諸佛逮此三昧。
不堕惡趣勤苦之路三惱之患。
不遭八難無閑之厄。
因是行業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方當成佛道度脫十方莫不蒙濟。
于喜王意所趣雲何。
爾時德華王豈異人乎。
莫造斯觀。
所以者何。
見今現在無量光如來是也。
其王千子。
今賢劫中千佛興者是也。
勸助斯定神足威德巍巍如是。
何況諷誦奉行習持如上法教。
佛複告喜王菩薩。
乃往過去無央數劫。
時有佛号樂無量施。
與十垓衆眷屬。
圍繞而為說法。
其紫金光在所照曜。
斯光所照入赤栴檀。
木榓美香展轉相勳普周十方。
因己精勤慈愍一切。
奉清白行緻是功報。
時轉輪王名曰擇明。
以是比像供養之具。
奉行平等正覺。
普悉并周一切聖衆。
一一精舍皆與給使。
彼亦鹹聞是三昧定意。
因行斯業并悉普周。
一切正法佛所宣布。
亦共一心咨受要義。
時佛侍者名曰無損智。
博聞最上不失佛意。
随時之宜不違繩墨。
其佛應時告彼侍者。
佛曉了解是三昧定。
如吾本學此三昧法不可居家。
能分别暢斯義甚遠。
時轉輪王聞此至教心自念言。
在國穢濁出乃清淨。
甯可棄國除去須發舍家捐業。
服著袈裟行作沙門。
釋濁就清乃應佛教。
辄如所計棄國舍城不貪四方。
除去須發被法袈裟行作沙門。
及與千子八萬大臣八萬四千諸後婇女。
皆從出家悉作沙門。
鹹往詣佛稽首足下。
長跪叉手咨問世尊此三昧定。
時佛知心性。
以是三昧具足七日廣為解說。
斯等聞之展轉相謂。
是三昧法甚難見聞。
我等甯可好谛書寫此三昧定。
持諷誦學為人具說。
鹹共書寫供養奉事各執經卷少能諷誦。
壽終之後皆共和同。
見六十垓諸佛正覺。
各諸佛所聞是三昧。
皆棄捐家出作沙門普得斯定。
以是德本悉當得佛。
如本所誓不違正願。
佛言。
喜王。
欲知爾時普廣意轉輪聖王。
則定光如來是也。
其佛侍者。
名曰無捐智比丘者。
維衛佛是也。
其王千子。
是賢劫中過千佛已。
六十五劫當斷無佛。
然後有劫号大名稱。
皆同斯劫成最正覺。
其彼世時八萬大臣。
在大名稱劫而複學道。
過是劫已中間斷絕。
竟八十劫都無佛興。
然後有劫名喻星宿。
其八萬大臣于斯劫中成最正覺。
過星宿劫中間斷絕。
竟三百劫中久無佛興。
然後有劫名重清淨。
此轉輪聖王後妃婇女八萬四千。
當于其劫成最正覺各各異号。
佛言。
喜王。
斯三昧定果報無極巍巍如是。
是故喜王。
今佛囑累一切菩薩。
若有菩薩志性仁和。
心無所慕不貪身命。
唯念當求是三昧定。
若有菩薩。
至欲速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當勤精進學斯三昧定意。
受持諷誦一心奉行。
為他人說廣解其義。
佛于是頌曰。
欲志求道義 逮得佛正覺 當慕勤學此 天中天尊業 其餘諸學業 無有如斯利 唯當立正住 修正誠道行 若信樂此德 所生處不變 所誓願若斯 得其福報應 是故奉和心 不懷谀谄意 勤修專精行 如中所言教 佛所咨嗟斯諸勝 若有欲睹此神聖 廣欲布教法之訓 當習斯教如前行 若能勸助德具足 若複執持諷誦讀 衆生不能盡思際 何況聞之能奉行 有分别說化他意 禦行晃曜所志道 逮緻相好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