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

關燈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相續解脫經說。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

    世尊。

    菩薩有十地。

    所謂歡喜地離垢地明地焰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佛地第十一。

    此諸地幾種清淨攝。

    為有幾分。

    佛告觀世音菩薩。

    有四種清淨十一分。

    攝此諸地。

    觀世音。

    悕望清淨攝初地。

    增上戒淨攝第二地。

    增上心清淨攝第三地。

    增上慧淨增上上上妙淨。

    攝第四地乃至佛地。

    是四種淨攝彼諸地。

    雲何十一分。

    觀世音。

    解行地菩薩有十法行。

    善修習菩薩解脫忍。

    度此地已菩薩超升離生彼分滿足。

    而未能于微細犯戒行正知住。

    此則分不滿足。

    為滿足故方便進求到已滿足。

    而未能具足世俗三昧正受。

    及滿足聞持陀羅尼。

    此則分不滿足。

    為滿足故方便進求到已滿足。

    而未能如所得菩提分法數數修習。

    亦未能舍正受法愛心。

    此則分不滿足。

    為滿足故方便進求到已滿足。

    而未能觀察真谛。

    不能舍一向背生死向涅槃意。

    行方便攝修菩提分法。

    此則分不滿足。

    為滿足故方便進求到已滿足。

    而未能現前觀諸行生。

    多住厭離多住無相。

    此則分不滿足。

    為滿足故方便進求到已滿足。

    而未能多住不斷無間無相思惟。

    此則分不滿足。

    為滿足故方便進求到已滿足。

    而未能舍離無相有行及得相力。

    此則分不滿足。

    為滿足故方便進求到已滿足。

    而未能究竟分别衆相分别諸名。

    一切種說法得自在。

    此則分不滿足。

    為滿足故方便進求到已滿足。

    而未能受得滿足法身。

    此則分不滿足。

    為滿足故方便進求到已滿足。

    而未能得一切爾焰無礙無障知見。

    此則分不滿足。

    為滿足故方便進求到已滿足。

    彼分滿足故一切分滿足。

    觀世音。

    是名四種清淨十一種分攝一切諸地。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何故初地名歡喜地。

    乃至佛地名為佛地。

    佛告觀世音。

    出升大義。

    得出世間心勝妙歡喜故。

    初地名歡喜地。

    離一切細微犯戒故。

    第二地名離垢地。

    彼三昧聞持依無量智光明故。

    第三地名明地。

    以智火焰燒諸煩惱。

    修習菩提分法故。

    第四地名焰地。

    彼方便修習諸菩提分法。

    艱難勤苦而得自在故。

    第五地名難勝地。

    現前觀察諸行生及多相思惟故。

    第六地名現前地。

    不斷無間無相思惟。

    遠入近清淨地故。

    第七地名遠行地。

    無相無開發相煩惱。

    不行不動故。

    第八地名不動地。

    一切種說法自在。

    得無過廣大智故。

    第九地名善慧地。

    如虛空等過惡。

    以如大雲法身周遍覆故。

    第十地名法雲地。

    細微煩惱爾焰障斷。

    得無礙無障爾焰一切種覺故。

    第十一地名佛地。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諸地有幾種愚幾種所治過。

    佛告觀世音。

    有二十二種愚十一種所治過。

    初地衆生。

    及法計著愚。

    惡趣煩惱愚。

    彼即所治過。

    第二地微細犯戒行愚。

    種種業趣愚。

    彼即所治過。

    第三地欲愛愚。

    滿足聞持愚。

    彼即所治過。

    第四地正受愛愚。

    及法愛愚。

    彼即所治過。

    第五地一向生死向背思惟愚。

    一向涅槃向背思惟愚。

    彼即所治過。

    第六地現前觀察諸行生愚。

    多行相愚。

    彼即所治過。

    第七地微細相行愚。

    一向無相思惟方便行愚。

    彼即所治過。

    第八地無相無開發愚。

    相自在愚。

    彼即所治過。

    第九地無量說法。

    無量法字句上上智慧。

    樂說總持自在愚。

    樂說自在愚。

    彼即所治過。

    第十地大神通愚。

    入微細秘密愚。

    彼即所治過。

    佛地一切爾焰微細正受愚。

    障礙愚。

    彼即所治過。

    觀世音。

    是名二十二愚十一種所治過。

    于彼諸地建立。

    不與無上菩提相應。

    觀世音白佛言。

    奇哉世尊。

    無上菩提大利大果。

    彼諸菩薩破大癡網度大罪過。

    得無上菩提。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于此諸地建立幾種殊勝。

    佛告觀世音。

    有八事。

    謂悕望清淨。

    心清淨。

    悲清淨。

    波羅蜜清淨。

    見佛供養清淨。

    成熟衆生清淨。

    生清淨。

    力清淨。

    觀世音。

    于初地中增悕望清淨。

    乃至力清淨。

    乃至上上地。

    乃至佛地增悕望清淨。

    乃至力清淨。

    當知彼是清淨。

    彼佛地中唯除生清淨。

    從初地至上上地彼功德等。

    當知自地功德殊勝一切菩薩地。

    是有上功德。

    唯如來地功德無上。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以何等故。

    菩薩于一切有生最勝。

    佛告觀世音。

    有四種。

    謂快淨善根等集故。

    随智慧取故。

    慈悲救一切衆生故。

    自離染污亦令他離故。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菩薩何故發妙願勝願名力願。

    佛告觀世音。

    有四事。

    彼菩薩巧住涅槃樂。

    及堪能疾得舍疾得。

    及樂住無所因無所為。

    久受衆苦為衆生故發願。

    是故妙願勝願名力願。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菩薩學有幾事。

    佛告觀世音。

    菩薩學有六事。

    所謂六波羅蜜。

    檀波羅蜜。

    乃至般若波羅蜜。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六學事。

    幾增上戒學。

    幾增上心學。

    幾增上慧學。

    佛告觀世音。

    施戒忍此三事。

    是增上戒學。

    禅是增上心學。

    慧是增上慧學。

    精進通一切。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六事幾是福德衆具幾是智慧衆具。

    佛告觀世音。

    增上戒學是福德衆具。

    增上慧學是智慧衆具。

    禅及精進通一切。

     觀世音白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