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種相中。
以不放逸共入正住。
于緣境中心數不忘。
于修道中超越不相應故。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正定。
佛言。
比丘。
若其此等七種定。
具修治作已一心專向。
乃至此等七種與差别行作依止故。
與殊勝功德出生作依止故。
比丘白佛。
大德。
若如是念處等諸覺助法。
皆攝為道。
何故惟說聖八分道。
以為道相。
佛言。
比丘。
以聖八分道故。
彼餘所有諸覺助法皆此攝故。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此苦中有四種相。
于中何者是無常相。
佛言。
比丘。
苦中若見生滅之法。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苦相。
佛言。
比丘。
仍彼生滅之法作依止已。
若見三苦順縛。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空相。
佛言。
比丘。
苦中若見離于我物。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無我相。
佛言。
比丘。
苦中若見我自離相。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此四種以為集相。
于中何者是因相。
佛言。
比丘。
于渴愛中若見種苦種子因體。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集相。
佛言。
比丘。
于渴愛中若見相續生因體。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生相。
佛言。
比丘。
于渴愛中若見五趣差别生因體。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緣相。
佛言。
比丘。
于渴愛中若見彼餘别緣執持因體。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此滅谛有四種相。
于中何者是滅相。
佛言。
比丘。
于解脫中若見滅煩惱。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止相。
佛言。
比丘。
于解脫中若見止苦。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妙相。
佛言。
比丘。
于解脫中若見無罪淨樂。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出相。
佛言。
比丘。
于解脫中若見出無常。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此四種以為道相。
于中何者是道相。
佛言。
比丘。
于此道中若見所知相應及無颠倒。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如相。
佛言。
比丘。
于此道中若見出世無漏。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迹相。
佛言。
比丘。
于聖道中若見行于順行。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乘相。
佛言。
比丘。
于此道中若見無上。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故惟四聖谛。
佛言。
比丘。
共因果染淨。
皆此攝故(共因果者染則因果共染淨則因果共淨故名共也)。
比丘白佛。
大德。
此苦等谛。
何故漸次說谛。
佛言。
比丘。
病由脫藥相似法故(病謂苦由謂集脫謂滅藥謂道)。
比丘白佛。
大德。
此四聖谛為一時證見。
為漸次證見。
佛言。
比丘。
有道理故一時證見。
有道理故漸次證見(道理亦名因緣亦名方便)。
比丘白佛。
大德。
若一時證見有何道理。
佛言。
比丘。
自内知谛真智境界。
攀緣非安立義。
以總攀緣故。
一時證見。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漸次證見有何道理。
佛言。
比丘。
已修治智及後得者。
自相因果觀察其相。
以非總攀緣故。
漸次證見。
比丘白佛。
大德。
若世尊說四聖谛。
何故複說二谛。
世谛及最勝義谛。
佛言。
比丘。
于此四聖谛中。
若法住智境界。
彼是世谛。
若複自内最勝義智境界。
非安立智境界。
彼是最勝義谛。
應如是見。
比丘白佛。
大德。
若四聖谛非聖亦谛聖亦谛。
何故以聖而名此谛。
以聖谛故世尊所說。
佛言。
比丘。
雖非聖者。
亦于此谛法體之中。
無智而信故。
聖者于此法體之中。
有智而信故。
以是義故。
此為聖谛。
應如是見。
比丘白佛。
大德。
非少分無量法界智。
何攀緣何種相何作業。
佛言。
比丘。
亦四聖谛以為攀緣。
清淨想谛為相。
一切種入谛為相。
與一切衆生。
作一切義利為相。
又少分法界智者。
聲聞不背衆生義利。
不現前為相。
緣覺背衆生義利為相。
又無量法界智者。
遠離為業。
謂離一切種煩惱及所應知障故。
與依止為業。
謂與得至一切種遍智善淨法界。
作依止故。
覆護為業。
謂覆護諸衆生等諸處逼惱故。
比丘。
此是無明對治殊勝。
諸比丘言。
善哉大德。
彼等比丘于世尊說。
歡喜默然而住。
彼諸比丘于世尊說。
其心悅樂皆大歡喜。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下 緣生經并論序 原是一心。
積為三界。
癡流漫遠。
苦樹郁高。
欲讨其際。
難測其本。
理極實相之門。
筌窮假名之域。
五因七果十有二分。
緣生之法總備于此。
凡則迷而起妄。
聖則悟以通真。
下似兔浮。
上如象度。
大哉妙覺淵乎洞盡十地與雙林俱暢聞域共稻芉鹹敷。
至若此經。
獨包彼例。
彼所未說。
此乃具演。
攀緣為首。
對治為末。
總則一十一問。
别則百二十問。
其旨微而密。
其辭約而隐。
經之綱目。
攝在茲焉。
并有聖者郁楞迦附此經旨作論顯發其論也遍取三乘之意。
不執一部之筌。
先立偈章。
後興論釋。
偈有三十。
故亦名三十論也。
大業二年十月南賢豆國(舊名天竺者訛也)三藏法師達磨笈多與故翻經法師産琮在東都上林園依林邑所獲賢豆梵本譯為隋言。
三年九月其功乃竟。
經二卷論一卷。
三藏師字論閑明義解沉密琮法師博通經論。
兼善梵文。
共對葉本。
更相控擊。
一言靡遺。
三覆逾審。
辭頗簡質。
意存允正。
比之昔人。
差無尤失。
真曰法燈。
足稱智藏。
願窮後際常益世間雲爾。
以不放逸共入正住。
于緣境中心數不忘。
于修道中超越不相應故。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正定。
佛言。
比丘。
若其此等七種定。
具修治作已一心專向。
乃至此等七種與差别行作依止故。
與殊勝功德出生作依止故。
比丘白佛。
大德。
若如是念處等諸覺助法。
皆攝為道。
何故惟說聖八分道。
以為道相。
佛言。
比丘。
以聖八分道故。
彼餘所有諸覺助法皆此攝故。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此苦中有四種相。
于中何者是無常相。
佛言。
比丘。
苦中若見生滅之法。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苦相。
佛言。
比丘。
仍彼生滅之法作依止已。
若見三苦順縛。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空相。
佛言。
比丘。
苦中若見離于我物。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無我相。
佛言。
比丘。
苦中若見我自離相。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此四種以為集相。
于中何者是因相。
佛言。
比丘。
于渴愛中若見種苦種子因體。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集相。
佛言。
比丘。
于渴愛中若見相續生因體。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生相。
佛言。
比丘。
于渴愛中若見五趣差别生因體。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緣相。
佛言。
比丘。
于渴愛中若見彼餘别緣執持因體。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此滅谛有四種相。
于中何者是滅相。
佛言。
比丘。
于解脫中若見滅煩惱。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止相。
佛言。
比丘。
于解脫中若見止苦。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妙相。
佛言。
比丘。
于解脫中若見無罪淨樂。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出相。
佛言。
比丘。
于解脫中若見出無常。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此四種以為道相。
于中何者是道相。
佛言。
比丘。
于此道中若見所知相應及無颠倒。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如相。
佛言。
比丘。
于此道中若見出世無漏。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迹相。
佛言。
比丘。
于聖道中若見行于順行。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乘相。
佛言。
比丘。
于此道中若見無上。
此是其相。
比丘白佛。
大德。
何故惟四聖谛。
佛言。
比丘。
共因果染淨。
皆此攝故(共因果者染則因果共染淨則因果共淨故名共也)。
比丘白佛。
大德。
此苦等谛。
何故漸次說谛。
佛言。
比丘。
病由脫藥相似法故(病謂苦由謂集脫謂滅藥謂道)。
比丘白佛。
大德。
此四聖谛為一時證見。
為漸次證見。
佛言。
比丘。
有道理故一時證見。
有道理故漸次證見(道理亦名因緣亦名方便)。
比丘白佛。
大德。
若一時證見有何道理。
佛言。
比丘。
自内知谛真智境界。
攀緣非安立義。
以總攀緣故。
一時證見。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漸次證見有何道理。
佛言。
比丘。
已修治智及後得者。
自相因果觀察其相。
以非總攀緣故。
漸次證見。
比丘白佛。
大德。
若世尊說四聖谛。
何故複說二谛。
世谛及最勝義谛。
佛言。
比丘。
于此四聖谛中。
若法住智境界。
彼是世谛。
若複自内最勝義智境界。
非安立智境界。
彼是最勝義谛。
應如是見。
比丘白佛。
大德。
若四聖谛非聖亦谛聖亦谛。
何故以聖而名此谛。
以聖谛故世尊所說。
佛言。
比丘。
雖非聖者。
亦于此谛法體之中。
無智而信故。
聖者于此法體之中。
有智而信故。
以是義故。
此為聖谛。
應如是見。
比丘白佛。
大德。
非少分無量法界智。
何攀緣何種相何作業。
佛言。
比丘。
亦四聖谛以為攀緣。
清淨想谛為相。
一切種入谛為相。
與一切衆生。
作一切義利為相。
又少分法界智者。
聲聞不背衆生義利。
不現前為相。
緣覺背衆生義利為相。
又無量法界智者。
遠離為業。
謂離一切種煩惱及所應知障故。
與依止為業。
謂與得至一切種遍智善淨法界。
作依止故。
覆護為業。
謂覆護諸衆生等諸處逼惱故。
比丘。
此是無明對治殊勝。
諸比丘言。
善哉大德。
彼等比丘于世尊說。
歡喜默然而住。
彼諸比丘于世尊說。
其心悅樂皆大歡喜。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下 緣生經并論序 原是一心。
積為三界。
癡流漫遠。
苦樹郁高。
欲讨其際。
難測其本。
理極實相之門。
筌窮假名之域。
五因七果十有二分。
緣生之法總備于此。
凡則迷而起妄。
聖則悟以通真。
下似兔浮。
上如象度。
大哉妙覺淵乎洞盡十地與雙林俱暢聞域共稻芉鹹敷。
至若此經。
獨包彼例。
彼所未說。
此乃具演。
攀緣為首。
對治為末。
總則一十一問。
别則百二十問。
其旨微而密。
其辭約而隐。
經之綱目。
攝在茲焉。
并有聖者郁楞迦附此經旨作論顯發其論也遍取三乘之意。
不執一部之筌。
先立偈章。
後興論釋。
偈有三十。
故亦名三十論也。
大業二年十月南賢豆國(舊名天竺者訛也)三藏法師達磨笈多與故翻經法師産琮在東都上林園依林邑所獲賢豆梵本譯為隋言。
三年九月其功乃竟。
經二卷論一卷。
三藏師字論閑明義解沉密琮法師博通經論。
兼善梵文。
共對葉本。
更相控擊。
一言靡遺。
三覆逾審。
辭頗簡質。
意存允正。
比之昔人。
差無尤失。
真曰法燈。
足稱智藏。
願窮後際常益世間雲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