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由其道,鑽穴之徒
關燈
小
中
大
不由其道,鑽穴之徒
【原文】
曰①:“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一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一之命、媒妁②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
【注釋】
①本段系節選孟子與魏國人周霄的對話。“曰”指“孟子曰”。②媒妁(Shuo):媒人,介紹婚姻的人。
【譯文】
孟子說:“男孩子一生下來,父母便希望給他找一個好的妻室,女孩子一生下來,父母便希望給好找一個好的婆家。父母這樣的心情,人人都有。但是,如果不等父母的安排,媒人的介紹,就自己鑽洞扒縫互相偷看,甚至翻牆過壁支私會,那就要受到父母和社會上其他的人鄙視。同樣的道理。古代人不是不想做官,隻不過厭惡不經過正當的途徑去做官。不經過正當的途徑去做官,與男女之間鑽洞扒縫的行為是一樣的”
【讀解】
孟子以男女苟合偷一情為喻,譴責那些不由其道,不擇手段去争取做了的人,實際上還是在譴責靠遊說君王起家的縱橫術士們。
根據孟子的觀點,想做官,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是非常正當的。但另一方面,“又惡不由其道”。說穿了,還是立身處世的“出處”問題。其基本觀點與“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一章是相同的,就是不能靠不正當手段去争取做官,不能扭曲自己的人格。
孟子關于男女偷一情的比喻是非常生動而深刻的。不過,時代發到今天,戀愛婚姻一律自一由,“父母一之命、媒妁之言”早已被抛到了一邊,少男少女們再也用不着鑽洞扒縫,翻牆過壁,像張君瑞和崔莺莺那樣“待月西廂下”了。那麼,“鑽穴隙之類”是不是也就合理了呢?
當然不是這樣,莫說是在政治上、官一場上去“鑽穴隙”,就是男女關系上的“不由其道而往”,也仍然會遭到“父母國人皆賤之”,總歸不是什麼光宗耀祖的事罷。
所以,還是光明磊落走正道,不要“鑽穴隙之類”的好。
孟子的比喻始終是意味深長的。
【原文】
曰①:“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一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一之命、媒妁②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
【注釋】
①本段系節選
【譯文】
孟子說:“男孩子一生下來,父母便希望給他找一個好的妻室,女孩子一生下來,父母便希望給好找一個好的婆家。父母這樣的心情,人人都有。但是,如果不等父母的安排,媒人的介紹,就自己鑽洞扒縫互相偷看,甚至翻牆過壁支私會,那就要受到父母和社會上其他的人鄙視。同樣的道理。古代人不是不想做官,隻不過厭惡不經過正當的途徑去做官。不經過正當的途徑去做官,與男女之間鑽洞扒縫的行為是一樣的”
【讀解】
孟子以男女苟合偷一情為喻,譴責那些不由其道,不擇手段去争取做了的人,實際上還是在譴責靠遊說君王起家的縱橫術士們。
根據孟子的觀點,想做官,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是非常正當的。但另一方面,“又惡不由其道”。說穿了,還是立身處世的“出處”問題。其基本觀點與“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一章是相同的,就是不能靠不正當手段去争取做官,不能扭曲自己的人格。
孟子關于男女偷一情的比喻是非常生動而深刻的。不過,時代發到今天,戀愛婚姻一律自一由,“父母一之命、媒妁之言”早已被抛到了一邊,少男少女們再也用不着鑽洞扒縫,翻牆過壁,像張君瑞和崔莺莺那樣“待月西廂下”了。那麼,“鑽穴隙之類”是不是也就合理了呢?
當然不是這樣,莫說是在政治上、官一場上去“鑽穴隙”,就是男女關系上的“不由其道而往”,也仍然會遭到“父母國人皆賤之”,總歸不是什麼光宗耀祖的事罷。
所以,還是光明磊落走正道,不要“鑽穴隙之類”的好。
孟子的比喻始終是意味深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