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與商場中的壟斷現象

關燈
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場的賺頭都由他一人撈勞去。

    别人都覺得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稅。

    征收商業稅也就從這個卑鄙的漢子開始了。

    ” 【讀解】 孟子在齊宣王那裡雖然受到比較好的接待,甚至做了客卿,在不少問題上(例如是否攻打燕園,是否占領燕園等)齊宣王也征求他的意見。

    但齊宣王卻始終不願意實施孟子所提出的“仁政”方案,所以,孟子還是隻有“緻為臣而歸”,辭職歸家了。

     當齊宣王通過臣下來轉達留住孟子的願望時,孟子以“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作為回答,表明了自己做官絕對不是為了個人發财緻富,而是為實現政治抱負,濟世救民。

    接着,孟子便說了一段寓言式的話,指出了官一場和商場都有人想進行壟斷的現象。

     之所以說孟子的這段話像寓言,是因為它的含義極其深刻而具有哲理。

     官一場的壟斷現象不用多說大家也很清楚,自古便有裙帶關系,就像孟子這裡所指出的子叔疑,自己做官不算,還要讓自己的子弟都去做官。

    話說回來,世襲制度本身就是一種壟斷制度。

    即便不是世襲的科舉制度,其壟斷現象也是非常嚴重的。

    一部《官一場現形記》所揭露的種種醜惡,其實也并沒有跳出孟子的時代多遠。

    所以,孟子所指出的官一場壟斷是深刻而意義深遠的。

     尤其具有超前意義的是,孟子在指出官一場壟斷現象的同時,還指出了市場壟斷現象的起源。

    其“賤丈夫”的說法固然具有濃厚的寓言色彩,商業稅的征收也絕不會真正起源于這個“賤丈夫”。

    但是,“賤丈夫”不過是“罔市利”的市場壟斷行為的化身罷了,所以,說征收商業稅起源于這種市場壟斷行為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最為有意思的是,我們都知道壟斷資本主義是近現代社會的産物,而孟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指出了這個壟斷的怪物—一“賤丈夫”。

    雖然性質和程度都有所不同,但其超前意義,不是很值得深思嗎? 就我們今天而言,市場經濟的競争已愈來愈激烈,愈來愈卷進全民的注意力。

    “賺進每一分可能賺到的錢“,已成為很多經商者的心願。

    但是,如果隻圖自己賺錢而“罔市利”,不顧别人利益,則很可能成為孟子筆下的“賤丈夫”,成為大家群起而攻之的對象。

    結果很可能會事與願違,不僅不能“罔市利”,反而還會做“市利”所罔,落入教中,走投無路。

    所以,還是不要做“賤丈夫”而做“大丈夫”罷。

     就孟子的本意而言,“賤丈夫”的寓言是為了配合說明官一場與商場一樣存在着壟斷,幹擾着他說服齊王實施仁政。

    而這,正是他不願意享受十萬鐘的俸祿而辭職還鄉的根本原因。

    一心想稱霸于列強的齊宣王又哪能體會到這些呢?就算體會到,又會不會真正采納孟子的建議,實施以道德來統一天下的“仁政”呢?這些都是孟子所不抱希望的了,所以他隻能以近乎寓言的方式來表這,讓他的學生把它轉達回齊王那裡,任他去深思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