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道場忏法 第五卷

關燈
慈悲道場忏法第五卷 解怨釋結第三 今日道場同業大衆一切衆生皆有怨對。

    何以知之。

    若無怨對則無惡道。

    今惡道不休三途長沸。

    是知怨對無有窮已。

    經言。

    一切衆生悉皆有心。

    有心者皆得作佛。

    而諸衆生心想颠倒。

    長寝生死不能覺悟貪着世間不知出要。

    建立苦本長養怨根。

    所以輪回三有往來六道。

    舍身受身無暫停息。

    何以故爾。

    一切衆生無始已來。

    闇識相傳無明所覆。

    愛水所溺。

    起三毒根。

    起四颠倒。

    從三毒根起十煩惱。

    依于身見起于五見。

    依于五見起六十二見。

    依身口意起十惡行。

    身殺盜淫。

    口妄言绮語兩舌惡罵。

    意貪嗔癡自行十惡。

    教他行十惡。

    贊歎十惡法。

    贊歎行十惡法者。

    如是依身口意起四十種惡。

    複依六情貪着六塵。

    乃至廣開八萬四千塵勞門。

    一念之間起六十二見。

    一念之頃行四十種惡。

    一念之間開八萬四千塵勞門。

    況複一日所起衆罪。

    一月一年終身曆劫所起衆罪。

    如是罪惡無量無邊。

    怨對相尋無有窮已。

    而諸衆生與愚癡俱。

    無明覆慧。

    煩惱覆心。

    不自覺知。

    心想颠倒不信經說。

    不依佛語。

    不知解怨。

    不望解脫。

    怨怨相報何時解脫。

    自投惡道如蛾赴火。

    曆劫長夜受無量苦。

    假使業極有終得還人道。

    如是惡人終不改革。

    是以衆聖起大慈悲。

    正為如是怨對衆生。

    我等相與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菩薩摩诃薩救苦為資糧。

    解怨為要行。

    不舍衆生為本。

    我等今日亦複如是。

    起勇猛心起慈悲心。

    等如來心。

    承諸佛力。

    建道場幡。

    擊甘露鼓。

    秉智慧弓執堅固箭。

    普為四生六道三世衆怨父母師長六親眷屬。

    解怨釋結。

    已作之罪一切舍施。

    未結之怨畢竟不造。

    仰願諸佛諸大菩薩。

    以慈悲力以本願力以神通力。

    同加覆護折伏攝受。

    令三世無量衆怨。

    從今日去乃至菩提。

    解怨釋結無複怨對。

    一切衆苦畢竟斷除。

    相與至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

    奉為天人六道三世衆怨父母師長一切眷屬。

    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彌勒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月相佛 南無大名佛 南無珠髻佛 南無威猛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德樹佛 南無觀釋佛 南無慧聚佛 南無安住佛 南無有意佛 南無鴦伽陀佛 南無無量意佛 南無妙色佛 南無多智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堅戒佛 南無吉祥佛 南無寶相佛 南無蓮華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安樂佛 南無智積佛 南無德敬佛 南無堅勇精進菩薩 南無金剛慧菩薩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又複歸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如是三世一切衆怨。

    今日在六道中已受怨對者。

    願以佛力法力賢聖力。

    令此衆生悉得解脫。

    若于六道中應受對者。

    未受對者。

    畢竟不複入于惡趣。

    畢竟不複惡心相向。

    畢竟不複楚毒相加。

    一切舍施無怨親想。

    一切罪咎各得消除。

    一切怨對皆得解脫。

    同心和合猶如水乳。

    一切歡喜猶如初地。

    壽命無窮身心永樂。

    天宮淨土随意往生。

    念衣衣來。

    想食食至。

    無複怨對哭泣之聲。

    四體不為變動所侵。

    五情不為塵惑所染。

    衆善競會萬惡争消。

    發起大乘修菩薩行。

    四等六度一切具足。

    舍生死報。

    同成正覺 今日道場同業大衆。

    何者怨根苦本。

    眼貪色。

    耳貪聲。

    鼻貪香。

    舌貪味。

    身貪細滑。

    常為五塵之所系縛。

    所以曆劫長夜不得解脫。

    又複六親一切眷屬。

    皆是我等三世怨根。

    一切怨對皆從親起。

    若無有親亦無有怨。

    若能離親即是離怨。

    何以故爾。

    若各異處遠隔他鄉。

    如是二人終不得起怨恨之心。

    得起怨恨皆由親近。

    以三毒根自相觸惱。

    以觸惱故多起恨心。

    所以親戚眷屬亟生責望。

    或父母責望于子。

    或子責望父母。

    兄弟姊妹一切皆然。

    更相責望。

    更相嫌恨。

    小不适意便生嗔怒。

    若有财寶親戚競求。

    貧窮之日初無憂念。

    又得者愈以為少。

    愈得愈為不足。

    百求百得不以為恩。

    一不稱心便增忿憾。

    是則人懷惡念遂起異心。

    故結仇連禍世世無窮。

    推此而言。

    三世怨對實非他人。

    皆是我等親緣眷屬。

    當知眷屬即是怨聚。

    豈不人人殷勤悔過。

    宜各至心五體投地。

    奉為有識神已來至于今日。

    經生父母曆劫親緣。

    于六道中結怨對者。

    若對非對若輕若重。

    今日若在地獄道者。

    若在畜生道者。

    若在餓鬼道者。

    若在阿修羅道者。

    若在人道者。

    若在天道者。

    若在仙道者。

    今日現前在眷屬中者。

    如是三世一切衆怨。

    各及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