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半部《論語》
現在我們開始講下論。
把下論講完了再回來講上論的第十篇,作為總結論。
假使将來諸位教後一輩青年,我提一供各位意見,可用兩個方法,一個是先講《鄉一黨一》,孔子生活的素描,然後再從第一篇《學而》一直講下來。
或者照我們現在這個辦法,講到第九篇以後,先把它保留,等到以後作結論。
同時在這裡我們想到,也是以前曾提到的,宋朝開國的宰相趙普說過&ldquo半部《論語》治天下&rdquo,這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句名言。
因為趙普與趙匡胤年輕時等于是同學,出身比較艱苦,來自鄉間,一生沒有好好讀過書,後來當了宰相。
&ldquo半部《論語》&rdquo是謙虛的話,表示讀書不多,隻讀了半部《論語》。
另一方面,據曆史上記載,碰到國家大事或重要問題不能解決的時候,他都停留下來,把今天不能解決的問題,擱置到明天再解決。
有人看到他回去以後,往往在書房裡拿出一本書來看。
後來他的左右,為了好奇,想知道這個秘密,背地裡拿出來一看,就是一部《論語》。
其實《論語》并沒有告訴我們如何治理國家,更沒有告訴我們什麼孔門的政治技巧,它講的都是大原則。
本來讀書就不該把書上的話呆闆地用。
通常某一句書的原則,可以啟發人的靈感,發生聯想。
我們小時候讀書的經驗,遇到不懂的句子,問到老師時,老師說,你不要管,背熟就行了,将來就會懂。
我們當時對這種答複,心裡很不滿意。
但背熟了以後,年齡慢慢增加,作人做事的經驗多了,碰到某一件事,突然觸發了這一句書,給我們很大的靈感,很高的智慧,往往就因此知道如何去處理事情,這是事實。
現在了解了上面的道理,開始看這第十一《先進》篇。
同時告訴諸位一個經驗,我們以前讀老書出身的,不是在學校,而是在私塾裡讀書。
讀的《論語》,不是現在這樣整整一部,是用木刻印在紙上。
一篇裝成薄薄的一本,每本兩三個銅錢,準備翻弄壞了再買新的。
而我們當年讀《論語》,第一篇就開始讀《先進》篇,不是讀《學而》篇。
素樸的美 現在我們講《先進》的觀念,和下面第十二篇《顔淵》等等,等于上論的《學而》、《為政》、《裡仁》這些篇章的注解。
以實際的例證來作注解,叙述孔子當時師生之間的讨論,以及他自己實地的一些作為。
所以還是連貫的。
為什麼篇名叫《先進》?我們看到上論各篇,幾乎都是拿每篇第一句的頭兩個字來作題。
古人許多著作往往同我們現在相反。
我們現在寫一篇文章的程序,是先構想好一個大體,下面分幾章,立好大題目,章的下面再分幾項、幾點,很有條理地寫下來。
和蓋房子一樣,先畫好圖,搭好鋼架,然後水泥一灌就行了。
中國古人寫文章,完全不同。
我們小時候寫東西,也都是走古人的路線,大緻上沒有什麼題目。
真正抒情的,自己感情思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寫完了以後再想一個題目。
試看古人寫詩,尤其唐詩中李商隐的詩,&ldquo無題&rdquo特别多。
寫了以後,沒有題目,算了,就叫&ldquo無題&rdquo詩。
不過也不要上當了,有些無題詩,真有題目,隻是不好标明;或者作者私人的事情,無法公開,就幹脆來個&ldquo無題&rdquo吧!我們知道論語中《學而》、《先進》這些題目,不見得就是當時編書的人立的,或許是後來的人,為了分篇,就取開頭兩個字,作為這一篇的題目。
此篇名《先進》的意思就是&ldquo前輩&rdquo。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
後進于禮樂,君子也。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禮樂是中國文化的中心,孔子對此非常重視。
在這裡涉及文化哲學的問題。
他說人類先輩&mdash&mdash上古的人對文化開創怎麼來的?上古的上古,可能沒有文化,同動物一樣。
人類就叫倮蟲,沒有毛,不穿衣,倮體的蟲,也是一種生物。
所以人類原先也沒有文化,人類的文化是根據生活經驗,慢慢累積起來的。
所以孔子說,先輩對禮樂文化,是&ldquo野人也&rdquo。
原始都是野人的生活,慢慢進化、進化,才有文化的形成。
&ldquo後進于禮樂,君子也&rdquo。
他說我們後輩,有了文化以後就不同了。
生下來就接受文化的教育,教育得好,有高深的修養,受了文化的薰陶,很有學問,我們給這種人的名稱是&ldquo君子&rdquo。
&ldquo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rdquo假使說到實用上的話,則主張先輩的樸野。
這段話到底是什麼道理呢?就是說人類的文化是了不起,但是過分的書卷氣&mdash&mdash在我們老的觀念是&ldquo頭巾氣”現在的觀念是&ldquo書呆子&rdquo,這也可以說對于文化的鄙薄。
實際上人類真正的文化,譬如禮樂,是根據内心來的,根據思想來的。
真正的誠懇、樸實,就是最好的文化,也是真正的禮樂精神。
而後天受這些知識的薰陶,有時候過分雕鑿,反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質。
如明朝理學家洪自誠的《菜根譚》&mdash&mdash此書兩百多年來不見了,清末民初,才有人從日本書攤上買回。
其書與呂坤的《呻吟語》是相同的類型。
書中第一條就說&ldquo涉世淺,點染亦淺,曆事深,機械亦深。
&rdquo涉世,就是處世的經驗。
初進入社會,人生的經驗比較淺一點,像塊白布一樣,染的顔色不多,比較樸素可愛。
慢慢年齡大了,嗜欲多了,(所謂嗜欲不一定是煙酒賭嫖,包括功名富貴都是。
)機心的心理&mdash&mdash各種鬼主意也越來越多了。
這個體驗就是說,有時候年齡大一點,見識體驗得多,是可貴;但是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年齡越大,的确麻煩越大。
有些人變得沉默寡言,看起來似乎很沉着,似乎修養非常高,但實際上卻是機械更深。
因為有話不敢說,說對得罪人,說不對也得罪人。
假使一個心境比較樸實一點的人,就敢說話了。
譬如武則天時代的宰相楊再思,雖然是明經出身,經曆多了,作宰相以後,反而變得&ldquo恭慎畏忌,未嘗忤物。
&rdquo别人問他:&ldquo名高位重,何為屈折如此?&rdquo他說:&ldquo世路艱難,直者受禍。
苟不如此,何以全身。
&rdquo因此我們了解孔子所謂的&ldquo先進于禮樂,野人也。
後進于禮樂,君子也。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rdquo也是一樣的觀念。
甯可取樸野的,&ldquo樸野&rdquo的确更可愛一點。
這裡我們講得很簡單,但關系很重要,大家可以體會到孔子&ldquo甯取其樸素,不取其機械。
&rdquo的意思。
所以世故與經驗,加到人的身上,有時候使人完全變了質,并不是一件好事。
知人論事 下面孔子提出他的學生了。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遊、子夏。
孔子被困在陳蔡之間,是曆史上有名的故事。
這時候他的處境很困難,而所帶領的一些學生都不離散,大家圍繞着他,一團一結在一起。
這是他晚年時候的感歎,他說當時随我在陳蔡之間一起蒙難的學生,現在都不在了。
這是他懷念故舊之情。
當時跟着他的這些學生,都在某方面有特出的成就,也是孔子門下最有名的幾個。
孔子評論學生的成就說,在品德方面最好的,有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這四個人。
在言語方面&mdash&mdash當然不是現在的語文系,而是說擅長于說話的,有宰我、子貢兩個人。
政事則有冉有和季路。
文學是子遊和子夏。
這裡的四種,和上論中孔子所說的&ldquo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rdquo等等配合起來,就看得很清楚了,一個人的成就,各有專長,全才很少。
就以孔子的學生來說,德行好的人并不一定能夠做事。
我們觀察人才,尤其在學生裡可以看出來,有些學生品德非常好,但是絕不能叫他辦事,他一辦事就糟。
所以作領一導一人的要注意,自己不能偏愛,老實的人,人人都喜歡,但不一定能夠做事。
有才具的人能辦事,但不能要求他德行也好。
所以過去中國帝王,用人唯才,尤其處亂世,撥亂反正的時候,要用才,隻好不管德行。
我們知道,曹操下一道征求人才的命令,也是曆史上有名的文獻,他說不問是偷雞摸狗的,隻要對我有幫助,都可以來投效。
隻有曹操有膽子下這樣的命令,後世的人不敢這樣明說,可都是這樣做。
其次漢高祖隻有張良、蕭何、陳平三傑幫他平定天下。
其中陳平曾為他六出奇計,在當時隻有他和陳平兩個人知道。
當時漢高祖和項羽作戰,要陳平對項羽做情報工作,而且用反間計,給了陳平五十镒黃金作經費。
這時有人向漢高祖挑撥,說陳平盜嫂,是最靠不住的人。
漢高祖對這個話聽進去了。
在陳平出去辦事之前,來辭行請示的時候,提起盜嫂的事,陳平聽了以後,立即把黃金退還漢高祖,表示不去了。
他說你要我辦的是國家大事,我盜不盜嫂和你國家大事有什麼關系?實際上陳平根本沒有哥哥,當然沒有嫂嫂,而是别人捏造的,但是他不去辯白這一套,這就是有才幹的人的态度。
漢高祖非常聰明,馬上表示歉意,仍然請陳平去完成任務,這也是高祖英明之處。
有些人則會因小失大,往往因為這些小事而誤了大事。
後來還有一個文學上有名的故事&mdash&mdash張敞畫眉。
漢武帝也是了不起的皇帝,張敞是當時的才子,後來成了名臣。
他和他的太太感情很好,因為他的太太幼時受傷,眉角有了缺點,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太太畫眉後,才去上班,于是有人把這事告訴漢武帝。
一次,漢武帝在朝廷中當着很多大臣對張敞問起這件事。
張敞就說&ldquo閨房之樂,有甚于畫眉者。
&rdquo意思是夫婦之間,在閨房之中,還有比畫眉更過頭的玩樂事情,你隻要問我國家大事做好沒有,我替太太畫不畫眉,你管它幹什麼?所以讀書讀曆史,就是懂得人情,懂得作人做事。
有時候一些主管,對部屬管得太瑣碎了,好像要求每一個人都要當聖賢,但辦事的人,不一定能當聖賢。
我們在孔子的弟子中看到,德行有成就的人,言語不一定成功。
而言語上有成就的,如宰我、子貢,在德行上不一定有顔回那麼标準。
政治有成就的人,氣度又與有德行的不同。
文學好,文章寫得好,更不要問了,千古以來,文士風一流。
曆史上文人牢騷最大,皇帝們賞賜幾個宮女,找幾個漂亮太太給他,多給他一點錢,官位高一點,他就沒有時間牢騷了。
這都是說人才的難求全。
但曆史上也并不是沒有全才,不過,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都好的,實在少見。
聽話的顔回 下面就說到德行的問題。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
上論中提到過,顔回對孔子講的話&ldquo不違如愚&rdquo,從來不違背他的話,好像很笨,而暗地考察,顔回還能予以發揮,而不違背原則,可見顔回并不笨。
這和當面唯唯諾諾,背後卻不能發揮,或者是發揮了,卻違背原則,是有分别的。
前者是誠懇,後者是權術。
孔子認為顔回對他個人沒有什麼幫助,說什麼話他都聽。
孔子之成為聖人,就在這種地方。
他意思是說顔回認為他說的話都對,但真的都對嗎?要多加反省。
這句話不以道德标準來說,僅講個人行為修養,如果一個長官,遇到部下都說自己對,絕對沒有反對意見,就要反省自己對的程度。
孔子說&ldquo非助我者也&rdquo,這樣對我沒有幫助。
真正對自己有幫助的,一定會有不同的好意見。
所以一個領一導一人,最難處是容納相反的意見。
對于相反的意見我們聽了以後,把自己的觀點推開,就他的意見想想,也蠻有道理,然後與自己的意見作正反的中和,這種态度是作人處世的高度修養。
孔子就有這氣度,認為像顔回一樣,對自己的話認為句句都對,這樣對于自己是不會有幫助的。
孝子闵子骞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他說真正稱得上孝子的人是闵子骞。
大家都看過二十四孝的故事,他的後母待他不好,冬天制棉衣,給親生兒子用棉花做襯,而對闵子骞卻用便宜而不能禦寒的蘆花,但是他還是很孝順。
後來終于把他的後母感動了。
所以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孔子在這裡說,闵子骞真正是大孝子,&ldquo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rdquo,最難得的是别人都看不慣他的後娘,看不慣他們兄弟之間懸殊的待遇。
而闵子骞對别人打抱不平的話都不聽,仍然孝順後娘,友愛異母的弟弟,這是難能可貴的真孝子。
這一點做起來很難,要有自己獨立的主見,不聽外人的話而變動,實在很難。
如曾母投梭的故事,我們都知道曾參是品德高超的人。
有另一個同名的人因殺人被捕,于是有人向曾母說曾參殺人了。
起初曾母不相信,照樣在織布機上織布。
但三個人來告訴她以後,曾母還是丢了織布梭,下機來詢問,這就是信心動搖了。
母子之間會這樣,長官部下之間就更難了。
一個長官對于一個部下,有人說壞話,三個人說了不聽,第四個人再說而仍然能絕對信任的,不是沒有,但很少,這就是說&ldquo謠言止于智者&rdquo,是很難很難的。
尤其講到闵子骞,很多家庭出了事情,問題不出在家庭本身,旁邊的親戚、朋友、鄰居之間,東講西講,而導緻兄弟之間、夫婦之間,乃至婆媳之間出了問題。
這就必須靠自己有主見。
所以孔子說闵子骞的後娘是不好,闵子骞也明知道不好,可是他心裡有數,無論别人怎麼講,他都可以不受影響。
引申這個道理,就是領導的人,更要注意。
古人有句話&ldquo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rdquo一邊懷疑,一邊又用他,這個問題就太大了,不但誤了自己,更誤了事情,這些都是要注意的。
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這件事也在上論中提到過的。
南容是孔子學生中德行很好的,吟誦了三遍《白圭》這篇詩,孔子就将侄女嫁給他了。
念念詩,唱幾遍歌,就得到孔子侄女作太太。
這當然不是偶然的,光唱歌就唱來太太,孔子嫁侄女就太草率了。
難道孔子希望侄女婿作歌星?當然不是這道理,而是平常已經考察了南容。
《白圭》詩篇的原義,是歌頌白璧無瑕的美德。
人有一點瑕疵,就是一生之累。
南容因為有《白圭》的志向,有這種品性,再加上孔子平常對他考察的結果,才把侄女嫁給他。
才命相妨的顔回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季康子是魯國大夫,在上論中提到過。
他問孔子,學生中哪一位最好學?孔子曾再三提到,隻有顔回,不幸他短命死了。
另有一種說法,孔子有一次與顔回等學生,一起在魯國的東門,站在城上看泰山下面的景色。
孔子突然問學生們,那遠處是什麼東西?學生中有眼力好的答道,看見好像有一條白練,很快過去了。
顔回就說,是一個穿了白衣的人,騎了一匹白馬跑得很快,所以看來像條白練,顔回的眼力太好了。
所以後人說顔回讀書太用功,視力又過分好,營養又不良,經常餓肚子,因此三十二歲短命而死。
孔子對顔回的死是很痛心的,&ldquo今也則亡&rdquo,現在就沒有那樣好學的了。
顔淵死,顔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鯉也死,有棺而無椁。
吾不徒行以為之椁,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這段故事,也是後人據以攻擊孔子的。
顔回死了,家裡很窮,顔回的父親顔路,也是孔子的學生,來商量辦喪事。
古人辦喪事,棺材外面還套一樣東西叫&ldquo椁&rdquo。
現代也還有,我們看到出喪的行列,在棺的外面套一個花的&ldquo罩子&rdquo一類的東西,那就是椁的古制。
當時顔路買不起椁,孔子有一輛車子,顔路就和老師商量,想變賣孔子的車子,買一具椁給顔回送喪。
孔子說這不可以,你是愛你的兒子,有這個想法。
可是當我的兒子鯉死的時候,同你一樣窮,有棺而無椁,當時并沒有把車子賣了為我的兒子做椁。
而且他說自己之所以不能徒步當車,是因為從事政務,常和當時一些大臣往來,不能沒有車子。
這要有這個體驗的人才知道。
記得當年在大一陸的時候,因為有事,去看一位某省的大員,坐黃包車到省政府門口下了車,警衛多番盤問,還要辦一些很麻煩的手續,我怕煩就回去了。
剛好一位廳長有事打電話給我,就順便借了他的汽車,坐着一直進去了,非常方便簡單。
五四運動以後,有人攻擊孔子擺臭排場,一部破車子,既不給兒子,又不給自己最愛的學生。
但孔子的意思是說人應該行其本分,就是《中庸》第十四章中所說的&ldquo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rdquo貧窮時就過貧窮的生活,不要做本分以外的事。
家裡沒有錢,為了死要面子,向别人借錢負債來辦喪事給活人看,這真
把下論講完了再回來講上論的第十篇,作為總結論。
假使将來諸位教後一輩青年,我提一供各位意見,可用兩個方法,一個是先講《鄉一黨一》,孔子生活的素描,然後再從第一篇《學而》一直講下來。
或者照我們現在這個辦法,講到第九篇以後,先把它保留,等到以後作結論。
同時在這裡我們想到,也是以前曾提到的,宋朝開國的宰相趙普說過&ldquo半部《論語》治天下&rdquo,這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句名言。
因為趙普與趙匡胤年輕時等于是同學,出身比較艱苦,來自鄉間,一生沒有好好讀過書,後來當了宰相。
&ldquo半部《論語》&rdquo是謙虛的話,表示讀書不多,隻讀了半部《論語》。
另一方面,據曆史上記載,碰到國家大事或重要問題不能解決的時候,他都停留下來,把今天不能解決的問題,擱置到明天再解決。
有人看到他回去以後,往往在書房裡拿出一本書來看。
後來他的左右,為了好奇,想知道這個秘密,背地裡拿出來一看,就是一部《論語》。
其實《論語》并沒有告訴我們如何治理國家,更沒有告訴我們什麼孔門的政治技巧,它講的都是大原則。
本來讀書就不該把書上的話呆闆地用。
通常某一句書的原則,可以啟發人的靈感,發生聯想。
我們小時候讀書的經驗,遇到不懂的句子,問到老師時,老師說,你不要管,背熟就行了,将來就會懂。
我們當時對這種答複,心裡很不滿意。
但背熟了以後,年齡慢慢增加,作人做事的經驗多了,碰到某一件事,突然觸發了這一句書,給我們很大的靈感,很高的智慧,往往就因此知道如何去處理事情,這是事實。
現在了解了上面的道理,開始看這第十一《先進》篇。
同時告訴諸位一個經驗,我們以前讀老書出身的,不是在學校,而是在私塾裡讀書。
讀的《論語》,不是現在這樣整整一部,是用木刻印在紙上。
一篇裝成薄薄的一本,每本兩三個銅錢,準備翻弄壞了再買新的。
而我們當年讀《論語》,第一篇就開始讀《先進》篇,不是讀《學而》篇。
素樸的美 現在我們講《先進》的觀念,和下面第十二篇《顔淵》等等,等于上論的《學而》、《為政》、《裡仁》這些篇章的注解。
以實際的例證來作注解,叙述孔子當時師生之間的讨論,以及他自己實地的一些作為。
所以還是連貫的。
為什麼篇名叫《先進》?我們看到上論各篇,幾乎都是拿每篇第一句的頭兩個字來作題。
古人許多著作往往同我們現在相反。
我們現在寫一篇文章的程序,是先構想好一個大體,下面分幾章,立好大題目,章的下面再分幾項、幾點,很有條理地寫下來。
和蓋房子一樣,先畫好圖,搭好鋼架,然後水泥一灌就行了。
中國古人寫文章,完全不同。
我們小時候寫東西,也都是走古人的路線,大緻上沒有什麼題目。
真正抒情的,自己感情思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寫完了以後再想一個題目。
試看古人寫詩,尤其唐詩中李商隐的詩,&ldquo無題&rdquo特别多。
寫了以後,沒有題目,算了,就叫&ldquo無題&rdquo詩。
不過也不要上當了,有些無題詩,真有題目,隻是不好标明;或者作者私人的事情,無法公開,就幹脆來個&ldquo無題&rdquo吧!我們知道論語中《學而》、《先進》這些題目,不見得就是當時編書的人立的,或許是後來的人,為了分篇,就取開頭兩個字,作為這一篇的題目。
此篇名《先進》的意思就是&ldquo前輩&rdquo。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
後進于禮樂,君子也。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禮樂是中國文化的中心,孔子對此非常重視。
在這裡涉及文化哲學的問題。
他說人類先輩&mdash&mdash上古的人對文化開創怎麼來的?上古的上古,可能沒有文化,同動物一樣。
人類就叫倮蟲,沒有毛,不穿衣,倮體的蟲,也是一種生物。
所以人類原先也沒有文化,人類的文化是根據生活經驗,慢慢累積起來的。
所以孔子說,先輩對禮樂文化,是&ldquo野人也&rdquo。
原始都是野人的生活,慢慢進化、進化,才有文化的形成。
&ldquo後進于禮樂,君子也&rdquo。
他說我們後輩,有了文化以後就不同了。
生下來就接受文化的教育,教育得好,有高深的修養,受了文化的薰陶,很有學問,我們給這種人的名稱是&ldquo君子&rdquo。
&ldquo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rdquo假使說到實用上的話,則主張先輩的樸野。
這段話到底是什麼道理呢?就是說人類的文化是了不起,但是過分的書卷氣&mdash&mdash在我們老的觀念是&ldquo頭巾氣”現在的觀念是&ldquo書呆子&rdquo,這也可以說對于文化的鄙薄。
實際上人類真正的文化,譬如禮樂,是根據内心來的,根據思想來的。
真正的誠懇、樸實,就是最好的文化,也是真正的禮樂精神。
而後天受這些知識的薰陶,有時候過分雕鑿,反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質。
如明朝理學家洪自誠的《菜根譚》&mdash&mdash此書兩百多年來不見了,清末民初,才有人從日本書攤上買回。
其書與呂坤的《呻吟語》是相同的類型。
書中第一條就說&ldquo涉世淺,點染亦淺,曆事深,機械亦深。
&rdquo涉世,就是處世的經驗。
初進入社會,人生的經驗比較淺一點,像塊白布一樣,染的顔色不多,比較樸素可愛。
慢慢年齡大了,嗜欲多了,(所謂嗜欲不一定是煙酒賭嫖,包括功名富貴都是。
)機心的心理&mdash&mdash各種鬼主意也越來越多了。
這個體驗就是說,有時候年齡大一點,見識體驗得多,是可貴;但是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年齡越大,的确麻煩越大。
有些人變得沉默寡言,看起來似乎很沉着,似乎修養非常高,但實際上卻是機械更深。
因為有話不敢說,說對得罪人,說不對也得罪人。
假使一個心境比較樸實一點的人,就敢說話了。
譬如武則天時代的宰相楊再思,雖然是明經出身,經曆多了,作宰相以後,反而變得&ldquo恭慎畏忌,未嘗忤物。
&rdquo别人問他:&ldquo名高位重,何為屈折如此?&rdquo他說:&ldquo世路艱難,直者受禍。
苟不如此,何以全身。
&rdquo因此我們了解孔子所謂的&ldquo先進于禮樂,野人也。
後進于禮樂,君子也。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rdquo也是一樣的觀念。
甯可取樸野的,&ldquo樸野&rdquo的确更可愛一點。
這裡我們講得很簡單,但關系很重要,大家可以體會到孔子&ldquo甯取其樸素,不取其機械。
&rdquo的意思。
所以世故與經驗,加到人的身上,有時候使人完全變了質,并不是一件好事。
知人論事 下面孔子提出他的學生了。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遊、子夏。
孔子被困在陳蔡之間,是曆史上有名的故事。
這時候他的處境很困難,而所帶領的一些學生都不離散,大家圍繞着他,一團一結在一起。
這是他晚年時候的感歎,他說當時随我在陳蔡之間一起蒙難的學生,現在都不在了。
這是他懷念故舊之情。
當時跟着他的這些學生,都在某方面有特出的成就,也是孔子門下最有名的幾個。
孔子評論學生的成就說,在品德方面最好的,有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這四個人。
在言語方面&mdash&mdash當然不是現在的語文系,而是說擅長于說話的,有宰我、子貢兩個人。
政事則有冉有和季路。
文學是子遊和子夏。
這裡的四種,和上論中孔子所說的&ldquo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rdquo等等配合起來,就看得很清楚了,一個人的成就,各有專長,全才很少。
就以孔子的學生來說,德行好的人并不一定能夠做事。
我們觀察人才,尤其在學生裡可以看出來,有些學生品德非常好,但是絕不能叫他辦事,他一辦事就糟。
所以作領一導一人的要注意,自己不能偏愛,老實的人,人人都喜歡,但不一定能夠做事。
有才具的人能辦事,但不能要求他德行也好。
所以過去中國帝王,用人唯才,尤其處亂世,撥亂反正的時候,要用才,隻好不管德行。
我們知道,曹操下一道征求人才的命令,也是曆史上有名的文獻,他說不問是偷雞摸狗的,隻要對我有幫助,都可以來投效。
隻有曹操有膽子下這樣的命令,後世的人不敢這樣明說,可都是這樣做。
其次漢高祖隻有張良、蕭何、陳平三傑幫他平定天下。
其中陳平曾為他六出奇計,在當時隻有他和陳平兩個人知道。
當時漢高祖和項羽作戰,要陳平對項羽做情報工作,而且用反間計,給了陳平五十镒黃金作經費。
這時有人向漢高祖挑撥,說陳平盜嫂,是最靠不住的人。
漢高祖對這個話聽進去了。
在陳平出去辦事之前,來辭行請示的時候,提起盜嫂的事,陳平聽了以後,立即把黃金退還漢高祖,表示不去了。
他說你要我辦的是國家大事,我盜不盜嫂和你國家大事有什麼關系?實際上陳平根本沒有哥哥,當然沒有嫂嫂,而是别人捏造的,但是他不去辯白這一套,這就是有才幹的人的态度。
漢高祖非常聰明,馬上表示歉意,仍然請陳平去完成任務,這也是高祖英明之處。
有些人則會因小失大,往往因為這些小事而誤了大事。
後來還有一個文學上有名的故事&mdash&mdash張敞畫眉。
漢武帝也是了不起的皇帝,張敞是當時的才子,後來成了名臣。
他和他的太太感情很好,因為他的太太幼時受傷,眉角有了缺點,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太太畫眉後,才去上班,于是有人把這事告訴漢武帝。
一次,漢武帝在朝廷中當着很多大臣對張敞問起這件事。
張敞就說&ldquo閨房之樂,有甚于畫眉者。
&rdquo意思是夫婦之間,在閨房之中,還有比畫眉更過頭的玩樂事情,你隻要問我國家大事做好沒有,我替太太畫不畫眉,你管它幹什麼?所以讀書讀曆史,就是懂得人情,懂得作人做事。
有時候一些主管,對部屬管得太瑣碎了,好像要求每一個人都要當聖賢,但辦事的人,不一定能當聖賢。
我們在孔子的弟子中看到,德行有成就的人,言語不一定成功。
而言語上有成就的,如宰我、子貢,在德行上不一定有顔回那麼标準。
政治有成就的人,氣度又與有德行的不同。
文學好,文章寫得好,更不要問了,千古以來,文士風一流。
曆史上文人牢騷最大,皇帝們賞賜幾個宮女,找幾個漂亮太太給他,多給他一點錢,官位高一點,他就沒有時間牢騷了。
這都是說人才的難求全。
但曆史上也并不是沒有全才,不過,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都好的,實在少見。
聽話的顔回 下面就說到德行的問題。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
上論中提到過,顔回對孔子講的話&ldquo不違如愚&rdquo,從來不違背他的話,好像很笨,而暗地考察,顔回還能予以發揮,而不違背原則,可見顔回并不笨。
這和當面唯唯諾諾,背後卻不能發揮,或者是發揮了,卻違背原則,是有分别的。
前者是誠懇,後者是權術。
孔子認為顔回對他個人沒有什麼幫助,說什麼話他都聽。
孔子之成為聖人,就在這種地方。
他意思是說顔回認為他說的話都對,但真的都對嗎?要多加反省。
這句話不以道德标準來說,僅講個人行為修養,如果一個長官,遇到部下都說自己對,絕對沒有反對意見,就要反省自己對的程度。
孔子說&ldquo非助我者也&rdquo,這樣對我沒有幫助。
真正對自己有幫助的,一定會有不同的好意見。
所以一個領一導一人,最難處是容納相反的意見。
對于相反的意見我們聽了以後,把自己的觀點推開,就他的意見想想,也蠻有道理,然後與自己的意見作正反的中和,這種态度是作人處世的高度修養。
孔子就有這氣度,認為像顔回一樣,對自己的話認為句句都對,這樣對于自己是不會有幫助的。
孝子闵子骞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他說真正稱得上孝子的人是闵子骞。
大家都看過二十四孝的故事,他的後母待他不好,冬天制棉衣,給親生兒子用棉花做襯,而對闵子骞卻用便宜而不能禦寒的蘆花,但是他還是很孝順。
後來終于把他的後母感動了。
所以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孔子在這裡說,闵子骞真正是大孝子,&ldquo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rdquo,最難得的是别人都看不慣他的後娘,看不慣他們兄弟之間懸殊的待遇。
而闵子骞對别人打抱不平的話都不聽,仍然孝順後娘,友愛異母的弟弟,這是難能可貴的真孝子。
這一點做起來很難,要有自己獨立的主見,不聽外人的話而變動,實在很難。
如曾母投梭的故事,我們都知道曾參是品德高超的人。
有另一個同名的人因殺人被捕,于是有人向曾母說曾參殺人了。
起初曾母不相信,照樣在織布機上織布。
但三個人來告訴她以後,曾母還是丢了織布梭,下機來詢問,這就是信心動搖了。
母子之間會這樣,長官部下之間就更難了。
一個長官對于一個部下,有人說壞話,三個人說了不聽,第四個人再說而仍然能絕對信任的,不是沒有,但很少,這就是說&ldquo謠言止于智者&rdquo,是很難很難的。
尤其講到闵子骞,很多家庭出了事情,問題不出在家庭本身,旁邊的親戚、朋友、鄰居之間,東講西講,而導緻兄弟之間、夫婦之間,乃至婆媳之間出了問題。
這就必須靠自己有主見。
所以孔子說闵子骞的後娘是不好,闵子骞也明知道不好,可是他心裡有數,無論别人怎麼講,他都可以不受影響。
引申這個道理,就是領導的人,更要注意。
古人有句話&ldquo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rdquo一邊懷疑,一邊又用他,這個問題就太大了,不但誤了自己,更誤了事情,這些都是要注意的。
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這件事也在上論中提到過的。
南容是孔子學生中德行很好的,吟誦了三遍《白圭》這篇詩,孔子就将侄女嫁給他了。
念念詩,唱幾遍歌,就得到孔子侄女作太太。
這當然不是偶然的,光唱歌就唱來太太,孔子嫁侄女就太草率了。
難道孔子希望侄女婿作歌星?當然不是這道理,而是平常已經考察了南容。
《白圭》詩篇的原義,是歌頌白璧無瑕的美德。
人有一點瑕疵,就是一生之累。
南容因為有《白圭》的志向,有這種品性,再加上孔子平常對他考察的結果,才把侄女嫁給他。
才命相妨的顔回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季康子是魯國大夫,在上論中提到過。
他問孔子,學生中哪一位最好學?孔子曾再三提到,隻有顔回,不幸他短命死了。
另有一種說法,孔子有一次與顔回等學生,一起在魯國的東門,站在城上看泰山下面的景色。
孔子突然問學生們,那遠處是什麼東西?學生中有眼力好的答道,看見好像有一條白練,很快過去了。
顔回就說,是一個穿了白衣的人,騎了一匹白馬跑得很快,所以看來像條白練,顔回的眼力太好了。
所以後人說顔回讀書太用功,視力又過分好,營養又不良,經常餓肚子,因此三十二歲短命而死。
孔子對顔回的死是很痛心的,&ldquo今也則亡&rdquo,現在就沒有那樣好學的了。
顔淵死,顔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鯉也死,有棺而無椁。
吾不徒行以為之椁,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這段故事,也是後人據以攻擊孔子的。
顔回死了,家裡很窮,顔回的父親顔路,也是孔子的學生,來商量辦喪事。
古人辦喪事,棺材外面還套一樣東西叫&ldquo椁&rdquo。
現代也還有,我們看到出喪的行列,在棺的外面套一個花的&ldquo罩子&rdquo一類的東西,那就是椁的古制。
當時顔路買不起椁,孔子有一輛車子,顔路就和老師商量,想變賣孔子的車子,買一具椁給顔回送喪。
孔子說這不可以,你是愛你的兒子,有這個想法。
可是當我的兒子鯉死的時候,同你一樣窮,有棺而無椁,當時并沒有把車子賣了為我的兒子做椁。
而且他說自己之所以不能徒步當車,是因為從事政務,常和當時一些大臣往來,不能沒有車子。
這要有這個體驗的人才知道。
記得當年在大一陸的時候,因為有事,去看一位某省的大員,坐黃包車到省政府門口下了車,警衛多番盤問,還要辦一些很麻煩的手續,我怕煩就回去了。
剛好一位廳長有事打電話給我,就順便借了他的汽車,坐着一直進去了,非常方便簡單。
五四運動以後,有人攻擊孔子擺臭排場,一部破車子,既不給兒子,又不給自己最愛的學生。
但孔子的意思是說人應該行其本分,就是《
&rdquo貧窮時就過貧窮的生活,不要做本分以外的事。
家裡沒有錢,為了死要面子,向别人借錢負債來辦喪事給活人看,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