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二十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大般涅槃經集解第二十四卷
(大衆問品第十七)
釋本有今無偈 釋世若無佛非無二乘得二涅槃義 釋栴陀羅得受記義 出佛自受純陀供以化佛受大衆供事 佛說十三偈謂假 使烏鸱同一樹義
菩薩品之第三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至)重為分别令得除斷
案。
僧亮曰。
次答三乘若無性。
雲何而得說也。
上再說因果經體已同。
屢勸修行。
而未明修法。
将說五行。
而是修本。
更以十問。
釋疑勸信。
所以然者。
經之因果。
理緻幽遠。
純陀先知。
時衆猶故有疑。
文殊知疑。
而不能決。
更以事問也。
疑謂。
從緣得法。
皆是無性。
三乘成果。
皆從緣得。
若佛是常。
二乘亦常。
二乘無常。
佛亦無常。
故雲無差别也。
若二乘是常者。
雲何樂實未生。
而名為受樂耶。
僧宗曰。
從此訖最勝無上道。
悉為廣歎也。
經之為益。
不出因果。
前七問中。
四問因益。
三問果益。
一周明義。
因果兩益。
竟于前文。
此下文殊。
騰純陀疑。
以為廣歎。
以得解者。
由此經也。
寶亮曰。
純陀所疑。
與迦葉所問。
意同而辭異也 佛言善男子雲何疑心(至)聲聞緣覺無有差别 案。
法瑤曰。
上明三寶。
有時而盛。
有時而衰。
似非常住。
緻生疑惑。
是以純陀。
示同有疑。
文殊申述。
扣發大聖也。
将顯三乘佛性。
同歸一緻。
是以三寶。
可得而不滅。
如其不爾。
是則三乘無性。
豈同湛然也。
僧宗曰。
疑謂。
本無今有。
無常法。
如來既是本無今有。
就事而求。
應是無常。
而開宗言常。
是故疑也。
又迦葉上問三乘無性。
便是應無。
如其有性。
則應見用。
二大士之言。
辭異有同。
佛下引偈。
以答兩家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至)亦有差别亦無差别 案。
僧亮曰。
本有今無者。
本有煩惱。
而無涅槃也。
本無今有者。
本無般若。
而有煩惱也。
若謂佛三世。
皆有煩惱者。
無有是處也。
是故緣雖同。
而所以為異也。
有煩惱故無常。
無煩惱故有常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利益安樂一切衆生 案。
僧亮曰。
迦葉為請法之主。
以上義隐。
須明問以廣之也 佛言善男子谛聽谛聽(至)業報因緣令乳色一 案。
僧亮曰。
長者譬先佛也。
牛譬行人。
色異譬三乘也。
一人譬今佛也。
三乘成佛。
報先佛之恩。
如祠祀也。
得大涅槃一器也。
色白譬我樂淨也。
尋便驚怪。
至皆同一色。
将釋所由。
假為驚辭。
怪因異而果一也。
是人思惟者。
謂八萬行因果不應異也 善男子聲聞緣覺菩薩亦爾(至)所以者何同盡漏故 案。
僧亮曰。
合前而乳色一 而諸衆生言佛菩薩(至)解悟乳相由業因緣 案。
僧亮曰。
合先怪而後悟 複次善男子譬如金礦(至)以斷無量億煩惱故 案。
法瑤曰。
前譬明緣因佛性同耳。
此明正因果佛性也。
明三乘同有此性。
修道斷結。
陶冶成佛。
此理非是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如是說者多有過咎 案。
僧亮曰。
将問差别。
先難無差。
謂因亦是有。
果亦是有。
有義不異。
有何差别。
衆生有性。
似如己有。
緻此難也 若諸衆生皆有佛性(至)如來涅槃而不般涅槃 案。
僧亮曰。
謂若是先有。
得便應同。
不應有異也 善男子諸佛世尊所得涅槃(至)大般涅槃名為善有 案。
僧亮曰。
唯佛乃得。
故非先有也。
若非先有。
則二難俱釋也。
名為有者。
有為不善也。
三事無為。
名為善有也 世若無佛非無二乘(至)出現于世開示三乘 案。
僧亮曰。
唯佛具善有耳。
非佛得者。
非善有也。
乃有一佛者。
善有難成。
曠劫乃就也。
開示三乘者。
三非實有。
非先究竟也。
法瑤曰。
此明二乘不得涅槃義也。
涅槃若極。
菩薩近之。
無佛之世。
尚無得者。
況二乘耶。
而雲二乘得者。
是不實也。
僧宗曰。
根有大小。
悉有廣狹。
世無大心衆生。
為說常果。
令作佛者。
非無權說二乘得二滅也。
以其志小。
權說引接。
僧亮曰。
次答三乘若無性。
雲何而得說也。
上再說因果經體已同。
屢勸修行。
而未明修法。
将說五行。
而是修本。
更以十問。
釋疑勸信。
所以然者。
經之因果。
理緻幽遠。
純陀先知。
時衆猶故有疑。
文殊知疑。
而不能決。
更以事問也。
疑謂。
從緣得法。
皆是無性。
三乘成果。
皆從緣得。
若佛是常。
二乘亦常。
二乘無常。
佛亦無常。
故雲無差别也。
若二乘是常者。
雲何樂實未生。
而名為受樂耶。
僧宗曰。
從此訖最勝無上道。
悉為廣歎也。
經之為益。
不出因果。
前七問中。
四問因益。
三問果益。
一周明義。
因果兩益。
竟于前文。
此下文殊。
騰純陀疑。
以為廣歎。
以得解者。
由此經也。
寶亮曰。
純陀所疑。
與迦葉所問。
意同而辭異也 佛言善男子雲何疑心(至)聲聞緣覺無有差别 案。
法瑤曰。
上明三寶。
有時而盛。
有時而衰。
似非常住。
緻生疑惑。
是以純陀。
示同有疑。
文殊申述。
扣發大聖也。
将顯三乘佛性。
同歸一緻。
是以三寶。
可得而不滅。
如其不爾。
是則三乘無性。
豈同湛然也。
僧宗曰。
疑謂。
本無今有。
無常法。
如來既是本無今有。
就事而求。
應是無常。
而開宗言常。
是故疑也。
又迦葉上問三乘無性。
便是應無。
如其有性。
則應見用。
二大士之言。
辭異有同。
佛下引偈。
以答兩家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至)亦有差别亦無差别 案。
僧亮曰。
本有今無者。
本有煩惱。
而無涅槃也。
本無今有者。
本無般若。
而有煩惱也。
若謂佛三世。
皆有煩惱者。
無有是處也。
是故緣雖同。
而所以為異也。
有煩惱故無常。
無煩惱故有常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利益安樂一切衆生 案。
僧亮曰。
迦葉為請法之主。
以上義隐。
須明問以廣之也 佛言善男子谛聽谛聽(至)業報因緣令乳色一 案。
僧亮曰。
長者譬先佛也。
牛譬行人。
色異譬三乘也。
一人譬今佛也。
三乘成佛。
報先佛之恩。
如祠祀也。
得大涅槃一器也。
色白譬我樂淨也。
尋便驚怪。
至皆同一色。
将釋所由。
假為驚辭。
怪因異而果一也。
是人思惟者。
謂八萬行因果不應異也 善男子聲聞緣覺菩薩亦爾(至)所以者何同盡漏故 案。
僧亮曰。
合前而乳色一 而諸衆生言佛菩薩(至)解悟乳相由業因緣 案。
僧亮曰。
合先怪而後悟 複次善男子譬如金礦(至)以斷無量億煩惱故 案。
法瑤曰。
前譬明緣因佛性同耳。
此明正因果佛性也。
明三乘同有此性。
修道斷結。
陶冶成佛。
此理非是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至)如是說者多有過咎 案。
僧亮曰。
将問差别。
先難無差。
謂因亦是有。
果亦是有。
有義不異。
有何差别。
衆生有性。
似如己有。
緻此難也 若諸衆生皆有佛性(至)如來涅槃而不般涅槃 案。
僧亮曰。
謂若是先有。
得便應同。
不應有異也 善男子諸佛世尊所得涅槃(至)大般涅槃名為善有 案。
僧亮曰。
唯佛乃得。
故非先有也。
若非先有。
則二難俱釋也。
名為有者。
有為不善也。
三事無為。
名為善有也 世若無佛非無二乘(至)出現于世開示三乘 案。
僧亮曰。
唯佛具善有耳。
非佛得者。
非善有也。
乃有一佛者。
善有難成。
曠劫乃就也。
開示三乘者。
三非實有。
非先究竟也。
法瑤曰。
此明二乘不得涅槃義也。
涅槃若極。
菩薩近之。
無佛之世。
尚無得者。
況二乘耶。
而雲二乘得者。
是不實也。
僧宗曰。
根有大小。
悉有廣狹。
世無大心衆生。
為說常果。
令作佛者。
非無權說二乘得二滅也。
以其志小。
權說引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