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三(末)
關燈
小
中
大
沙門基撰
經爾時世尊(至)無能測量者
贊曰。
下二十一頌分之為二。
初十七頌半頌前二妙。
後三頌半勸發信心。
顯今說實。
初中複二。
初二頌總頌二妙。
後十五頌半别頌二妙。
此即初也。
初一頌總歎法師妙。
後一頌總歎法妙。
總歎佛身.及所成德.法體妙也 經。
本從無數佛(至)難見難可了 贊曰。
下十五頌半别頌二妙。
于中分二。
初十四頌頌法妙。
後一頌半頌法師妙。
初中分五。
初一頌頌讀誦.修行二深。
次一頌頌果行.增長功德心.快妙心三深。
次一頌頌無上深。
次一頌半頌入深。
後九頌半頌不共二乘住持甚深。
此初也。
不頌标文但頌八深。
本從無數佛受持讀誦甚深也。
具足行諸道修行甚深。
由此二故其智慧門難見難了 經。
于無量億劫(至)我已悉知見 贊曰。
此頌果行.增長功德.快妙心三深。
由精進勇猛于無量劫行此諸道。
果行甚深。
善名遠振增功德心。
道場得果我悉知見。
故名快妙心甚深。
甚深希有法皆成就故 經。
如是大果報(至)乃能知是事 贊曰。
此頌無上甚深。
性謂道理。
相謂事義。
前脫此文難解法者如來能知。
今此文有 經。
是法不可示(至)信力堅固者 贊曰。
此頌入甚深。
甚深者佛所說法名字章句。
意難得故卒難入解故。
名為人。
又佛自住持是深法中故名為入。
不同外道雖說諸法。
自不能入。
由佛世尊說因緣理。
唯佛自入餘不能知。
意趣難解故名入深。
論雲佛自住持不同外道。
說因緣法甚深故。
此經雲是法不可示。
言詞相寂滅因緣道理絕語言故。
諸衆生類無能得解。
除諸菩薩信力堅固者。
初地已上得四種證淨。
信佛.法.僧.戒故。
能信法妙。
而未圓證如是二妙。
故此下雲不退菩薩亦不能知。
不能知者不能圓證非不信知。
雖見道前比信亦知。
非證信故。
既非堅固所以不說 經。
諸佛弟子衆(至)其力所不堪 贊曰。
下有九頌半頌不共二乘所作住持深。
中分三。
初四頌頌聲聞不知。
二頌頌辟支不知。
三頌半頌菩薩不知。
長行但有二乘不知。
因顯彼不知亦說菩薩不知。
聲聞不知中分三。
一頌半總頌一切聲聞不知。
一頌别頌皆如利根鹙子不知。
一頌半别顯皆如利根鹙子并餘弟子共度不知。
此即初也。
曾近善友諸漏皆盡。
住阿羅漢。
此最後身有是三德。
其智慧力不堪能知 經。
假使滿世間(至)不能測佛智 贊曰。
此明世間皆如鹙子。
利根第一盡情思共度量亦不能知。
既不知佛智。
故智慧門難解難入。
盡音茲引反。
任也窮也。
或秦引反本盡之盡。
思音息字反。
無息茲反。
不爾便與度量無别 經。
正使滿十方(至)亦複不能知 贊曰。
十方利根皆如鹙子并餘弟子。
亦滿十方共度亦不知 經。
辟支佛利智(至)莫能知少分 贊曰。
此頌辟支不知。
辟支望聲聞名利根。
鱗角望部行亦名利根。
亦複不知。
若未入聲聞決擇分善而作獨覺。
便成鱗角。
入決擇分已後作者。
皆成部行。
在解脫分未定生時可成鱗角。
生數多故。
已定生者亦成部行生數少故 經。
新發意菩薩(至)不能知佛智 贊曰。
下三頌半菩薩不知。
中分二。
初二頌半凡菩薩不知。
一頌十地上聖亦不能知。
此初也。
新發意菩薩具六種德。
一親近.二達義.三善說.四數衆.五一心.六長時。
測度亦複不知。
刹梵雲刹多羅此雲田。
田土也。
有雲國亦雲土義譯之耳。
字書本無此字。
說文作剟。
楚乙反刀割物聲。
黍音七聲也 經。
不退諸菩薩(至)亦複不能知 贊曰。
此地上聖不知。
或初二頌半七地已前不知。
初地已上亦名新發意。
證發十種心故。
後一頌八地以上不知。
亦名不退故。
前門甚深有此八種。
今第八中歎佛智者。
顯智深故其門亦深 或十五頌半别歎法妙中初六頌歎智門妙。
準前科配。
其中末後一頌半頌不共深故。
次八頌頌歎智深。
三乘不知佛智慧故。
準義科頌則可知矣 經。
又告舍利弗(至)十方佛亦然 贊曰。
此一頌半頌總歎法師妙。
無别頌也 經。
舍利弗當知(至)要當說真實 贊曰。
下三頌半勸發信心顯今說實。
中分二。
初一頌半唯告鹙子顯今說實。
後之二頌普告二乘顯初方便。
此初也。
汝既未證我之所說。
于我所說當生信心 經。
告諸聲聞衆(至)引之令得出 贊曰。
此二頌普告二乘為二。
初頌普告至涅槃者。
後頌顯佛化以三乘之意。
由處處着着界地故引之令出。
且說三乘。
理唯有一。
此會唯有聲聞極果緣覺即無。
故言及求緣覺乘。
聲聞不爾 經。
爾時大衆中(至)各作是念 贊曰。
下第二段四衆驚疑發揚鹙子之請。
有三。
三度請故佛止亦三。
止皆居前請皆在後。
論釋三止雲。
初止為相。
令問取一乘。
次止欲令大衆推覓深境。
渴仰欲聞。
後止欲令惡人退廗。
至下當知。
又三請中初挾自他疑故請。
次陳大衆于餘佛所已植因故請。
後述自他已從今佛化堪聞故請。
論五段中自下第三大衆定疑分。
于自所證心生決定。
于佛所說遂有疑生。
若依驚疑發鹙子請。
請既有三。
文随三段。
初止既屬前唱一乘。
二止攝屬此請文中。
初請分二初大衆疑後鹙子請。
論說第三定疑分有三雲。
自此以下依三種義示現。
一決定義.二疑義.三依何事疑義。
初二義在大衆疑中。
依何事疑義在鹙子疑中。
大衆疑有二。
初标疑衆後申疑意。
此初也 經。
今者世尊(至)所不能及 贊曰。
下申疑意有二。
初牒所疑緣由。
後正申定疑。
此牒佛前所說疑緣由。
佛所得法甚深難解者。
牒佛前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有所言說意趣難知者。
牒佛前說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此二深故二乘不知。
初是顯上後是接下。
合名方便。
何故佛歎此為疑意 經。
佛說一解脫義(至)是義所趣 贊曰。
下申定疑。
謂到于涅槃已上名為決定義。
于自所證有為無為果法決定久已無疑。
而今不知是義所趣名為疑義。
謂于前說佛所得法甚深難解。
有所言說意趣難知。
中而今不知是所說義。
何所歸趣意趣。
如何說何宗趣。
故名疑義。
趣音七句七俱二反。
今從初反。
謂疑意雲若說解脫我已得之。
又說難知意說何法。
故論雲決定義者。
有聲聞方便證得深法作決定心。
于聲聞道中得方便及涅槃證故。
如是二種法示現有為無為法故。
如經爾時大衆中乃至。
亦得此法到于涅槃。
言二法者。
謂方便及涅槃證。
方便者有為能證生空智道。
涅槃者謂無為所證空理。
于此能得能修。
此二中得決定故。
論雲疑義者謂聲聞辟支佛不能知故。
是故生疑。
如經而今不知是義所趣故 經。
爾時舍利弗(至)難解之法 贊曰。
下鹙子請。
中有二。
初長行後偈頌。
長行分二初申疑後請決。
此初也。
依論下是第三依何事疑義。
依何事疑義者。
如來說聲聞解脫與我解脫不異。
三乘同坐解脫床故。
是以生疑。
生疑者生因中
下二十一頌分之為二。
初十七頌半頌前二妙。
後三頌半勸發信心。
顯今說實。
初中複二。
初二頌總頌二妙。
後十五頌半别頌二妙。
此即初也。
初一頌總歎法師妙。
後一頌總歎法妙。
總歎佛身.及所成德.法體妙也 經。
本從無數佛(至)難見難可了 贊曰。
下十五頌半别頌二妙。
于中分二。
初十四頌頌法妙。
後一頌半頌法師妙。
初中分五。
初一頌頌讀誦.修行二深。
次一頌頌果行.增長功德心.快妙心三深。
次一頌頌無上深。
次一頌半頌入深。
後九頌半頌不共二乘住持甚深。
此初也。
不頌标文但頌八深。
本從無數佛受持讀誦甚深也。
具足行諸道修行甚深。
由此二故其智慧門難見難了 經。
于無量億劫(至)我已悉知見 贊曰。
此頌果行.增長功德.快妙心三深。
由精進勇猛于無量劫行此諸道。
果行甚深。
善名遠振增功德心。
道場得果我悉知見。
故名快妙心甚深。
甚深希有法皆成就故 經。
如是大果報(至)乃能知是事 贊曰。
此頌無上甚深。
性謂道理。
相謂事義。
前脫此文難解法者如來能知。
今此文有 經。
是法不可示(至)信力堅固者 贊曰。
此頌入甚深。
甚深者佛所說法名字章句。
意難得故卒難入解故。
名為人。
又佛自住持是深法中故名為入。
不同外道雖說諸法。
自不能入。
由佛世尊說因緣理。
唯佛自入餘不能知。
意趣難解故名入深。
論雲佛自住持不同外道。
說因緣法甚深故。
此經雲是法不可示。
言詞相寂滅因緣道理絕語言故。
諸衆生類無能得解。
除諸菩薩信力堅固者。
初地已上得四種證淨。
信佛.法.僧.戒故。
能信法妙。
而未圓證如是二妙。
故此下雲不退菩薩亦不能知。
不能知者不能圓證非不信知。
雖見道前比信亦知。
非證信故。
既非堅固所以不說 經。
諸佛弟子衆(至)其力所不堪 贊曰。
下有九頌半頌不共二乘所作住持深。
中分三。
初四頌頌聲聞不知。
二頌頌辟支不知。
三頌半頌菩薩不知。
長行但有二乘不知。
因顯彼不知亦說菩薩不知。
聲聞不知中分三。
一頌半總頌一切聲聞不知。
一頌别頌皆如利根鹙子不知。
一頌半别顯皆如利根鹙子并餘弟子共度不知。
此即初也。
曾近善友諸漏皆盡。
住阿羅漢。
此最後身有是三德。
其智慧力不堪能知 經。
假使滿世間(至)不能測佛智 贊曰。
此明世間皆如鹙子。
利根第一盡情思共度量亦不能知。
既不知佛智。
故智慧門難解難入。
盡音茲引反。
任也窮也。
或秦引反本盡之盡。
思音息字反。
無息茲反。
不爾便與度量無别 經。
正使滿十方(至)亦複不能知 贊曰。
十方利根皆如鹙子并餘弟子。
亦滿十方共度亦不知 經。
辟支佛利智(至)莫能知少分 贊曰。
此頌辟支不知。
辟支望聲聞名利根。
鱗角望部行亦名利根。
亦複不知。
若未入聲聞決擇分善而作獨覺。
便成鱗角。
入決擇分已後作者。
皆成部行。
在解脫分未定生時可成鱗角。
生數多故。
已定生者亦成部行生數少故 經。
新發意菩薩(至)不能知佛智 贊曰。
下三頌半菩薩不知。
中分二。
初二頌半凡菩薩不知。
一頌十地上聖亦不能知。
此初也。
新發意菩薩具六種德。
一親近.二達義.三善說.四數衆.五一心.六長時。
測度亦複不知。
刹梵雲刹多羅此雲田。
田土也。
有雲國亦雲土義譯之耳。
字書本無此字。
說文作剟。
楚乙反刀割物聲。
黍音七聲也 經。
不退諸菩薩(至)亦複不能知 贊曰。
此地上聖不知。
或初二頌半七地已前不知。
初地已上亦名新發意。
證發十種心故。
後一頌八地以上不知。
亦名不退故。
前門甚深有此八種。
今第八中歎佛智者。
顯智深故其門亦深 或十五頌半别歎法妙中初六頌歎智門妙。
準前科配。
其中末後一頌半頌不共深故。
次八頌頌歎智深。
三乘不知佛智慧故。
準義科頌則可知矣 經。
又告舍利弗(至)十方佛亦然 贊曰。
此一頌半頌總歎法師妙。
無别頌也 經。
舍利弗當知(至)要當說真實 贊曰。
下三頌半勸發信心顯今說實。
中分二。
初一頌半唯告鹙子顯今說實。
後之二頌普告二乘顯初方便。
此初也。
汝既未證我之所說。
于我所說當生信心 經。
告諸聲聞衆(至)引之令得出 贊曰。
此二頌普告二乘為二。
初頌普告至涅槃者。
後頌顯佛化以三乘之意。
由處處着着界地故引之令出。
且說三乘。
理唯有一。
此會唯有聲聞極果緣覺即無。
故言及求緣覺乘。
聲聞不爾 經。
爾時大衆中(至)各作是念 贊曰。
下第二段四衆驚疑發揚鹙子之請。
有三。
三度請故佛止亦三。
止皆居前請皆在後。
論釋三止雲。
初止為相。
令問取一乘。
次止欲令大衆推覓深境。
渴仰欲聞。
後止欲令惡人退廗。
至下當知。
又三請中初挾自他疑故請。
次陳大衆于餘佛所已植因故請。
後述自他已從今佛化堪聞故請。
論五段中自下第三大衆定疑分。
于自所證心生決定。
于佛所說遂有疑生。
若依驚疑發鹙子請。
請既有三。
文随三段。
初止既屬前唱一乘。
二止攝屬此請文中。
初請分二初大衆疑後鹙子請。
論說第三定疑分有三雲。
自此以下依三種義示現。
一決定義.二疑義.三依何事疑義。
初二義在大衆疑中。
依何事疑義在鹙子疑中。
大衆疑有二。
初标疑衆後申疑意。
此初也 經。
今者世尊(至)所不能及 贊曰。
下申疑意有二。
初牒所疑緣由。
後正申定疑。
此牒佛前所說疑緣由。
佛所得法甚深難解者。
牒佛前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有所言說意趣難知者。
牒佛前說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此二深故二乘不知。
初是顯上後是接下。
合名方便。
何故佛歎此為疑意 經。
佛說一解脫義(至)是義所趣 贊曰。
下申定疑。
謂到于涅槃已上名為決定義。
于自所證有為無為果法決定久已無疑。
而今不知是義所趣名為疑義。
謂于前說佛所得法甚深難解。
有所言說意趣難知。
中而今不知是所說義。
何所歸趣意趣。
如何說何宗趣。
故名疑義。
趣音七句七俱二反。
今從初反。
謂疑意雲若說解脫我已得之。
又說難知意說何法。
故論雲決定義者。
有聲聞方便證得深法作決定心。
于聲聞道中得方便及涅槃證故。
如是二種法示現有為無為法故。
如經爾時大衆中乃至。
亦得此法到于涅槃。
言二法者。
謂方便及涅槃證。
方便者有為能證生空智道。
涅槃者謂無為所證空理。
于此能得能修。
此二中得決定故。
論雲疑義者謂聲聞辟支佛不能知故。
是故生疑。
如經而今不知是義所趣故 經。
爾時舍利弗(至)難解之法 贊曰。
下鹙子請。
中有二。
初長行後偈頌。
長行分二初申疑後請決。
此初也。
依論下是第三依何事疑義。
依何事疑義者。
如來說聲聞解脫與我解脫不異。
三乘同坐解脫床故。
是以生疑。
生疑者生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