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一(末)
關燈
小
中
大
沙門基撰
第六釋經本文者。
古遵法師雲。
二十八品分為二文。
初之一品明如來起化由序。
餘二十七品辨其正化。
序品陳其始由。
正化明其利益。
迄至經末皆有益故。
吉藏師雲。
初一品名序分。
次十五品半名正宗。
至分别功德品初格量頌末以來。
明乘權.乘實.身權.身實為正宗故。
鹙子三請明乘權.實。
彌勒三請明身權.實。
彼頌第二長行聞此壽量信解功德無有限量。
及下十一品名流通分。
淨法師雲初一品名序分。
次十九品名正宗。
神力品下有八品名流通。
雖有此判不釋其所由也。
今為二解。
初一品名序分。
次八品名正宗。
正說一乘授三根記。
根本所為皆已獲益。
化彼二乘出濁水故。
此經下雲。
今此經中唯說一乘。
而昔于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
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又提婆達多品。
智積菩薩白多寶佛可還本土。
故知事了方始請還。
明知說一乘處。
正是經宗。
若不說一乘但獲益處皆正宗者。
普賢品中無量菩薩得陀羅尼。
三千世界微塵數菩薩行普賢道亦是不說一乘。
而獲益故。
皆應正宗。
若爾即古遵師乃為指南。
又事既未了。
如何智積中路請還。
或并法師品半八品半為正宗。
以法師品初。
授餘現座凡聖見聞随喜者。
當菩提記故。
持品雖授現座比丘尼記。
因請持經佛便與記。
仍言前已總與記訖。
更不說一乘。
故非正宗。
餘十九品總名流通。
贊證受命付令行故。
或初序分如前無别。
從方便品下至持品合十二品。
明一乘境。
安樂行品.從地湧出品此之二。
品明一乘行。
如來壽量品下至常不輕品。
合此五品說一乘果。
說境令知乘之權實。
勸應舍權而取于實。
聲聞悟此遂便得記。
說行令知因之是非。
勸應學是而除于非。
學者由斯。
從地湧出。
說果令知身之真.化。
證之果因。
勸識于化求證于真。
漸獲因.果二位勝德。
菩薩知此遂便道證。
具顯果.因所成勝德。
神力品下皆名流通。
示相付囑。
禀命行故。
此等所由皆至下釋 論說序品有七種成就。
成就者具足圓滿之義。
欲明序中具足七義。
七義圓滿餘經無故。
一序分成就。
始述通由具圓滿故。
山城圓滿表勝餘故偏得序名。
實七皆序。
二衆成就。
與大比丘衆下是。
一數.二行.三攝功德.四威儀如法住圓滿勝餘經故。
三如來欲說法時。
至成就。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下是。
先說無量義經具十七名勝餘經故。
四所依說法随順威儀住成就。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下是。
依止定.器.衆生世間。
此三種法餘經無故。
五依止說因成就。
爾時佛放眉間光下是。
見能照.照境.所照等事生希有心。
餘經無故。
六大衆生現前欲聞法成就。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下是。
雖問一人多人欲聞生希有心。
餘經無故。
七文殊師利答成就。
以宿命智現見過去因果相。
成就十種事如現在前。
是故能答。
餘經無故。
七中分二。
初二通序。
後五别序。
通序有五。
一總顯已聞。
二說教時。
三說教主。
四所化處。
五所被機。
此入衆成。
序成但四。
如是我聞即為初也。
為令生信顯已聞故。
論本但說序二成就。
一者城二者山。
此二處勝與餘經别。
所以偏說聞時及佛不異餘經。
雖經具有不别标勝 如是我聞等。
以三門分别。
一說之所由。
二立之所以。
三正釋其文。
說所由者。
如大術等經說其本緣。
佛臨涅槃時。
佛命有疑當問時。
優婆離.阿[少/兔]樓馱教阿難請問四事。
一佛滅度後諸比丘等以誰為師。
二依何處住。
三惡性比丘如何治罰。
四一切經首當置何言。
佛教之雲。
我滅度後以波羅提木叉為汝大師。
依戒而行。
依四念處住安處其心。
惡性比丘梵檀治之。
梵檀默然故不應打罵。
但默擯故。
一切經首當置如是我聞等言。
後阿難結集還依佛教。
廣述所由皆如經說。
立之所以者。
為令衆生生信順故。
智度論雲。
如是我聞生信也。
信受奉行生智也。
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信為入法之初基智為究竟之玄術。
信則所言之理順。
順則師資之道成。
由信故所說之法皆可順從。
由順故說聽二徒師資建立。
于此信中略為十釋。
一趣極果之初因。
依仁王等經趣聖位之初因。
故四十心以信為首。
最初發起大菩提心須具十德起三妙觀。
大菩提心以善根為自體。
以善友為緣。
以不退屈而為策發。
善根即信.精進.念.定.慧。
故攝大乘雲。
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勝進。
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
二入谛理之基漸。
諸論皆說将入聖位有信根.信力。
有信根。
故萬善因此而生。
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伏。
因此經初創令生信。
三通妙真之證淨。
能越惡道離賤貧因。
故入聖已證四不壞信。
信三寶故能越惡道。
由信戒故離賤貧因。
故論亦說有信現觀。
四荷至德之喜依。
毗婆沙說信者食法味之嘉手。
學佛法者如大龍象。
以信為手以舍為牙。
以念為頸以慧為頭。
于其兩肩擔集善法。
象所飲啖以鼻為手。
故學佛法者最初生信。
五聖七财之元胎。
法财初故學者大商元規法寶。
教獲聖财故初生信。
顯揚論雲。
七聖财者。
謂信.戒.聞.舍.慧.慚.愧。
信即一焉。
六善本因之淑路。
善法本故。
瑜伽論雲入諸善法欲為根本。
作意所生.觸所集起受所引攝定為增上。
慧為最勝解脫為堅固出離為後邊。
欲為本者起希望故。
作意所生數警覺故。
觸所集起和心心所對勝緣故。
受所引攝領在心故。
定為增上心微寂故。
慧為最勝擇善惡故。
解脫為堅固息纏縛故。
出離為後邊覺道滿故。
信既為欲依故最初令起。
七啟機門之勝手。
接教手故。
俱舍論雲拔衆生出生死泥。
又後陳正宗為佛教手。
序令生信為衆生手。
兩手相接出淤泥故。
又智度論雲。
如人有手至于寶山随意所取。
若其無手則空無所得。
有信心人入佛寶山得諸道果。
若無信心雖解文義。
空無所獲。
八湛心水之清珠。
令心淨故。
成唯識雲信如水珠能清濁水。
能治不信性渾濁故。
九建名道之良資。
宣尼雲兵.食.信三。
信不可棄。
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
如大車無輗小車無軏。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十穎衷誠之佳傅。
春秋言。
苟有明信。
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
可薦鬼神可羞公王。
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
此中十義初八依真後二依俗故經首置如是。
經義親從佛聞離增減失。
為令衆生起信樂心順修學故 正釋其文者。
佛地論說。
如是之言。
依四義轉。
一依譬喻。
如有說言。
如是富貴如毗沙門。
如是所傳所聞之法如佛所說。
定無有異。
定為利樂方便之因。
或當所說如是文句如我昔聞。
二依教誨。
如有說言。
汝當如是讀誦經論。
此中如是。
遠則佛之教誨。
近則傳法者之教誨也。
或告時衆。
如是當聽我昔所聞。
三依問答。
謂有問言汝當所說昔定聞耶。
故此答言。
如是我聞。
四依許可。
如有說言。
我當為汝如是而思。
如是而作。
如是而說。
謂結集時諸菩薩衆鹹共請言。
如汝所聞當如是說。
傳法菩薩便許可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
或信可言。
是事如是。
謂如是法我昔所聞此事如是。
齊此當說定無有異。
由四義故經初皆置如是我聞。
真谛三藏雲。
微細律明。
阿難升座集法藏時。
身如諸佛具諸相好。
下座之時還複本形。
勘集藏傳亦作是說。
衆生三疑。
一疑佛大悲從涅槃起更說妙法。
二疑更有佛從他方來住此說法。
三疑彼阿難轉身成佛為衆說法。
今顯如是所說之法我昔侍佛親所曾聞。
非佛更起.他方佛至.轉身成佛。
為除此疑故經初言如是我聞 結集之緣如藏章說。
注法華雲。
如是者感應之瑞如。
以順機受名。
是。
以無非立稱。
衆生以無非為感。
如來以順機為應。
傳經者欲顯名教出于感應故。
建言如是。
注無量義雲。
至人說法但為顯如。
唯如為是故言如是寶公雲。
以離五謗名為如是。
第一句。
如是此經離執有增益謗第二句。
如是此經離執無損減謗。
第三句。
如是此經離執亦有亦無相違謗。
第四句。
如是此經離執非有非無愚癡謗。
第五句。
如是此經離執非非有非非無戲論謗。
光宅雲。
如是。
将傳所聞前題舉一部也。
如是一部經。
我親從佛聞。
即為我聞作呼轍耳。
梁武帝雲。
如是。
如斯之義。
是佛所說故言如是。
長耳三藏雲。
如是。
有三。
一就佛。
三世諸佛共說不異名如。
以同說故稱是。
二就法。
諸法實相古今不異。
故名為如。
為如而說故稱為是。
三就僧。
以阿難聞望佛本教。
所傳不異故名為如。
永離過非故稱為是。
由此同說。
稱理無謬。
所傳不異故經可信。
以上合有一十五釋 言我聞者。
傳法菩薩自指己身。
言如是法親從佛聞。
故名我聞。
非謂我者定屬一人。
我謂諸蘊世俗假者。
然我有三。
一妄所執我。
謂外道等所橫計我。
二假施設我。
謂大涅槃樂.淨.常.我。
除二乘倒強施設故。
三世流布我。
謂世共傳天授.祠授等。
今傳法者随順世間指自稱我。
不同前二。
即是無我之大我也 問。
諸佛說法本除我執。
何故不稱無我乃言我聞 答。
有四義。
一言說易故。
若說無我通蘊處界知此說誰。
二順世間故。
三除無我怖故。
言無我者為誰修學。
四有自他.染淨.因果.事業等故。
所以稱我 問。
若爾何故不稱名字但稱我耶 答。
有三義。
一示不乖俗。
宗雖顯真語不乖俗。
理雖顯妙言不乖粗。
欲顯真谛不離俗故。
二我者。
主宰自在之義。
集法傳雲。
有三阿難
古遵法師雲。
二十八品分為二文。
初之一品明如來起化由序。
餘二十七品辨其正化。
序品陳其始由。
正化明其利益。
迄至經末皆有益故。
吉藏師雲。
初一品名序分。
次十五品半名正宗。
至分别功德品初格量頌末以來。
明乘權.乘實.身權.身實為正宗故。
鹙子三請明乘權.實。
彌勒三請明身權.實。
彼頌第二長行聞此壽量信解功德無有限量。
及下十一品名流通分。
淨法師雲初一品名序分。
次十九品名正宗。
神力品下有八品名流通。
雖有此判不釋其所由也。
今為二解。
初一品名序分。
次八品名正宗。
正說一乘授三根記。
根本所為皆已獲益。
化彼二乘出濁水故。
此經下雲。
今此經中唯說一乘。
而昔于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
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又提婆達多品。
智積菩薩白多寶佛可還本土。
故知事了方始請還。
明知說一乘處。
正是經宗。
若不說一乘但獲益處皆正宗者。
普賢品中無量菩薩得陀羅尼。
三千世界微塵數菩薩行普賢道亦是不說一乘。
而獲益故。
皆應正宗。
若爾即古遵師乃為指南。
又事既未了。
如何智積中路請還。
或并法師品半八品半為正宗。
以法師品初。
授餘現座凡聖見聞随喜者。
當菩提記故。
持品雖授現座比丘尼記。
因請持經佛便與記。
仍言前已總與記訖。
更不說一乘。
故非正宗。
餘十九品總名流通。
贊證受命付令行故。
或初序分如前無别。
從方便品下至持品合十二品。
明一乘境。
安樂行品.從地湧出品此之二。
品明一乘行。
如來壽量品下至常不輕品。
合此五品說一乘果。
說境令知乘之權實。
勸應舍權而取于實。
聲聞悟此遂便得記。
說行令知因之是非。
勸應學是而除于非。
學者由斯。
從地湧出。
說果令知身之真.化。
證之果因。
勸識于化求證于真。
漸獲因.果二位勝德。
菩薩知此遂便道證。
具顯果.因所成勝德。
神力品下皆名流通。
示相付囑。
禀命行故。
此等所由皆至下釋 論說序品有七種成就。
成就者具足圓滿之義。
欲明序中具足七義。
七義圓滿餘經無故。
一序分成就。
始述通由具圓滿故。
山城圓滿表勝餘故偏得序名。
實七皆序。
二衆成就。
與大比丘衆下是。
一數.二行.三攝功德.四威儀如法住圓滿勝餘經故。
三如來欲說法時。
至成就。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下是。
先說無量義經具十七名勝餘經故。
四所依說法随順威儀住成就。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下是。
依止定.器.衆生世間。
此三種法餘經無故。
五依止說因成就。
爾時佛放眉間光下是。
見能照.照境.所照等事生希有心。
餘經無故。
六大衆生現前欲聞法成就。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下是。
雖問一人多人欲聞生希有心。
餘經無故。
七文殊師利答成就。
以宿命智現見過去因果相。
成就十種事如現在前。
是故能答。
餘經無故。
七中分二。
初二通序。
後五别序。
通序有五。
一總顯已聞。
二說教時。
三說教主。
四所化處。
五所被機。
此入衆成。
序成但四。
如是我聞即為初也。
為令生信顯已聞故。
論本但說序二成就。
一者城二者山。
此二處勝與餘經别。
所以偏說聞時及佛不異餘經。
雖經具有不别标勝 如是我聞等。
以三門分别。
一說之所由。
二立之所以。
三正釋其文。
說所由者。
如大術等經說其本緣。
佛臨涅槃時。
佛命有疑當問時。
優婆離.阿[少/兔]樓馱教阿難請問四事。
一佛滅度後諸比丘等以誰為師。
二依何處住。
三惡性比丘如何治罰。
四一切經首當置何言。
佛教之雲。
我滅度後以波羅提木叉為汝大師。
依戒而行。
依四念處住安處其心。
惡性比丘梵檀治之。
梵檀默然故不應打罵。
但默擯故。
一切經首當置如是我聞等言。
後阿難結集還依佛教。
廣述所由皆如經說。
立之所以者。
為令衆生生信順故。
智度論雲。
如是我聞生信也。
信受奉行生智也。
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信為入法之初基智為究竟之玄術。
信則所言之理順。
順則師資之道成。
由信故所說之法皆可順從。
由順故說聽二徒師資建立。
于此信中略為十釋。
一趣極果之初因。
依仁王等經趣聖位之初因。
故四十心以信為首。
最初發起大菩提心須具十德起三妙觀。
大菩提心以善根為自體。
以善友為緣。
以不退屈而為策發。
善根即信.精進.念.定.慧。
故攝大乘雲。
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勝進。
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
二入谛理之基漸。
諸論皆說将入聖位有信根.信力。
有信根。
故萬善因此而生。
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伏。
因此經初創令生信。
三通妙真之證淨。
能越惡道離賤貧因。
故入聖已證四不壞信。
信三寶故能越惡道。
由信戒故離賤貧因。
故論亦說有信現觀。
四荷至德之喜依。
毗婆沙說信者食法味之嘉手。
學佛法者如大龍象。
以信為手以舍為牙。
以念為頸以慧為頭。
于其兩肩擔集善法。
象所飲啖以鼻為手。
故學佛法者最初生信。
五聖七财之元胎。
法财初故學者大商元規法寶。
教獲聖财故初生信。
顯揚論雲。
七聖财者。
謂信.戒.聞.舍.慧.慚.愧。
信即一焉。
六善本因之淑路。
善法本故。
瑜伽論雲入諸善法欲為根本。
作意所生.觸所集起受所引攝定為增上。
慧為最勝解脫為堅固出離為後邊。
欲為本者起希望故。
作意所生數警覺故。
觸所集起和心心所對勝緣故。
受所引攝領在心故。
定為增上心微寂故。
慧為最勝擇善惡故。
解脫為堅固息纏縛故。
出離為後邊覺道滿故。
信既為欲依故最初令起。
七啟機門之勝手。
接教手故。
俱舍論雲拔衆生出生死泥。
又後陳正宗為佛教手。
序令生信為衆生手。
兩手相接出淤泥故。
又智度論雲。
如人有手至于寶山随意所取。
若其無手則空無所得。
有信心人入佛寶山得諸道果。
若無信心雖解文義。
空無所獲。
八湛心水之清珠。
令心淨故。
成唯識雲信如水珠能清濁水。
能治不信性渾濁故。
九建名道之良資。
宣尼雲兵.食.信三。
信不可棄。
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
如大車無輗小車無軏。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十穎衷誠之佳傅。
春秋言。
苟有明信。
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
可薦鬼神可羞公王。
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
此中十義初八依真後二依俗故經首置如是。
經義親從佛聞離增減失。
為令衆生起信樂心順修學故 正釋其文者。
佛地論說。
如是之言。
依四義轉。
一依譬喻。
如有說言。
如是富貴如毗沙門。
如是所傳所聞之法如佛所說。
定無有異。
定為利樂方便之因。
或當所說如是文句如我昔聞。
二依教誨。
如有說言。
汝當如是讀誦經論。
此中如是。
遠則佛之教誨。
近則傳法者之教誨也。
或告時衆。
如是當聽我昔所聞。
三依問答。
謂有問言汝當所說昔定聞耶。
故此答言。
如是我聞。
四依許可。
如有說言。
我當為汝如是而思。
如是而作。
如是而說。
謂結集時諸菩薩衆鹹共請言。
如汝所聞當如是說。
傳法菩薩便許可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
或信可言。
是事如是。
謂如是法我昔所聞此事如是。
齊此當說定無有異。
由四義故經初皆置如是我聞。
真谛三藏雲。
微細律明。
阿難升座集法藏時。
身如諸佛具諸相好。
下座之時還複本形。
勘集藏傳亦作是說。
衆生三疑。
一疑佛大悲從涅槃起更說妙法。
二疑更有佛從他方來住此說法。
三疑彼阿難轉身成佛為衆說法。
今顯如是所說之法我昔侍佛親所曾聞。
非佛更起.他方佛至.轉身成佛。
為除此疑故經初言如是我聞 結集之緣如藏章說。
注法華雲。
如是者感應之瑞如。
以順機受名。
是。
以無非立稱。
衆生以無非為感。
如來以順機為應。
傳經者欲顯名教出于感應故。
建言如是。
注無量義雲。
至人說法但為顯如。
唯如為是故言如是寶公雲。
以離五謗名為如是。
第一句。
如是此經離執有增益謗第二句。
如是此經離執無損減謗。
第三句。
如是此經離執亦有亦無相違謗。
第四句。
如是此經離執非有非無愚癡謗。
第五句。
如是此經離執非非有非非無戲論謗。
光宅雲。
如是。
将傳所聞前題舉一部也。
如是一部經。
我親從佛聞。
即為我聞作呼轍耳。
梁武帝雲。
如是。
如斯之義。
是佛所說故言如是。
長耳三藏雲。
如是。
有三。
一就佛。
三世諸佛共說不異名如。
以同說故稱是。
二就法。
諸法實相古今不異。
故名為如。
為如而說故稱為是。
三就僧。
以阿難聞望佛本教。
所傳不異故名為如。
永離過非故稱為是。
由此同說。
稱理無謬。
所傳不異故經可信。
以上合有一十五釋 言我聞者。
傳法菩薩自指己身。
言如是法親從佛聞。
故名我聞。
非謂我者定屬一人。
我謂諸蘊世俗假者。
然我有三。
一妄所執我。
謂外道等所橫計我。
二假施設我。
謂大涅槃樂.淨.常.我。
除二乘倒強施設故。
三世流布我。
謂世共傳天授.祠授等。
今傳法者随順世間指自稱我。
不同前二。
即是無我之大我也 問。
諸佛說法本除我執。
何故不稱無我乃言我聞 答。
有四義。
一言說易故。
若說無我通蘊處界知此說誰。
二順世間故。
三除無我怖故。
言無我者為誰修學。
四有自他.染淨.因果.事業等故。
所以稱我 問。
若爾何故不稱名字但稱我耶 答。
有三義。
一示不乖俗。
宗雖顯真語不乖俗。
理雖顯妙言不乖粗。
欲顯真谛不離俗故。
二我者。
主宰自在之義。
集法傳雲。
有三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