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益等者。
利樂精進也。
二别示精進法 其初學菩薩。
雖修行信心。
以先世來。
多有重罪惡業障故。
或為魔邪所惱。
或為世務所纏。
或為種種病緣之所逼迫。
如是等事。
為難非一。
令其行人。
廢修善品。
是故宜應勇猛精進晝夜六時禮拜諸佛。
供養。
贊歎。
忏悔。
勸請。
随喜。
回向無上菩提。
發大誓願。
無有休息。
令惡障消滅。
善根增長 此即普賢十大願王。
亦即占察經中地藏大士所示忏法。
亦即法華方等諸三昧中十科行道法也。
言十願者。
一禮敬諸佛。
二稱贊如來。
三廣修供養。
四忏悔業障。
五随喜功德。
次第小異。
并皆可知。
六請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
即今勸請所攝。
八常随佛學。
九恒順衆生。
即今發願所攝。
十普皆回向。
即今回向無上菩提也。
言十科者。
一嚴道場。
二淨三業。
乃至十坐禅等。
諸三昧儀。
開合不同。
詳略有異。
此未暇述。
唯供養贊歎禮拜。
必具有之。
而忏悔已下五事。
合為一科。
總名五悔。
謂忏悔能滅業障。
勸請能滅魔障。
随喜滅嫉妒障。
回向能滅著二邊障。
發願能滅多退忘障。
故名五悔也。
既雲六時行道。
必須理事并資。
方克有濟。
慎勿師心苟簡。
尤勿借此邀利邀名。
庶令惡業障消。
善根增長耳。
問。
若人已被魔邪所惱。
世務所纏。
病緣所逼。
如何得修此勝行耶。
答。
此中文意。
原是勸使及時精進。
勿令魔邪世務病緣得其便耳。
然設被魔邪所惱。
若能依法精進。
則魔事必除。
設被世務所纏。
即須撥遣世務。
修此精進。
設被病緣所遇。
亦須不惜身命。
修此精進。
如慈雲大師。
忍苦修行請觀音忏。
不唯除病。
兼獲勝辯。
芳軌具存。
誠可依用。
又設大病伏枕。
不能起坐。
亦有覺意三昧。
良可進修。
或複即于卧時。
運想修行此供養等。
晝夜六時。
存心不懈。
如念佛直指所示涉事兼修之法。
病中亦可準用。
必能滅障。
增長善根。
又或依下文專念阿彌陀佛。
亦得解脫也。
四釋精進門竟。
五釋止觀門三。
初總标。
二各釋。
三結益。
今初。
雲何修止。
觀門。
謂息滅一切戲論境界。
是止義。
明見因果生滅之相。
是觀義。
初各别修。
漸次增長。
至于成就。
任運雙行 息滅一切戲論境界者。
謂息滅見思戲論。
塵沙戲論。
無明戲論。
見思戲論息。
則一切有境界滅。
塵沙戲論息。
則一切空境界滅。
無明戲論息。
則一切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境界滅。
随順一心真如門也。
明見因果生滅之相者。
謂明見無明因生。
則十界果生。
無明因滅。
則十界果滅。
塵沙因生。
則二乘果生。
塵沙因滅。
則二乘果滅。
見思因生。
則六凡果生。
見思因滅。
則六凡果滅。
随順一心生滅門也。
一心二門。
本不相離。
一心止觀。
亦無先後。
但約初機之人。
久随生滅。
未達真如。
故須先修即觀之止。
名為奢摩他觀。
令觀生滅即是真如。
對治生死涅槃執著。
次修即止之觀。
名為毗缽舍那。
令觀真如舉體生滅。
增長善根及與大悲。
如此展轉互修。
漸令增長。
若至發心住中。
真實止觀成就。
自然任運雙行也。
二各釋三。
初釋止。
二釋觀。
三釋雙行。
初中三。
初明修相。
二明證相。
三勸修。
初又三。
初方便。
二正修。
三揀成不成。
今初。
其修止者。
住寂靜處。
結跏趺坐。
端身正意 此文雖略。
已含二十五前方便。
住寂靜處。
即是阿蘭若處。
即攝具五緣也。
結跏趺坐。
必調五事。
端身正意。
即诃五欲棄五蓋行五法也。
具加大小止觀。
須者尋之。
二正修 不依氣息。
不依形色。
不依虛空。
不依地水火風。
乃至不依見聞覺知 此先揀所觀之境也。
不依氣息者。
謂一切氣息。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當體不可得故。
故不依此以修阿那般那三昧。
以阿那般那不可得故。
即是摩诃衍也。
不依形色者。
謂一切形色。
分析乃至微塵。
皆無所有。
故不依此以修九想十想八背舍等諸定。
以九想乃至八背舍皆不可得故。
皆即摩诃衍也。
不依虛空者。
謂對色。
名空色。
尚非有雲何有空。
故不依此以修空一切處三昧。
以空三昧不可得故。
即是摩诃衍也。
不依地水火風者。
謂推析地無堅性。
水無濕性。
火無熱性。
風無動性。
當體不可得故。
故不依此以修勝處一切處等三昧。
以勝處一切處等不可得故。
即是摩诃衍也。
乃至不依見聞覺知者。
謂由色聲香味觸法境界。
說有見聞覺知。
今推所見所聞等并非實有。
則能見能聞等安得有實。
故不依此以修識一切處三昧。
以識三昧不可得故。
即是摩诃衍也。
一切分别想念皆除。
亦遣除想 此次揀能觀之心也。
前雲不依氣息乃至不依見聞覺知。
即是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也。
然所謂不依氣息等者。
直是了達氣息乃至見聞覺知本不可得。
除此分别氣息乃至覺知之想念耳。
非謂果有氣息乃至覺知。
而作意蠲除之也。
若有蠲除之想。
即是不達諸法本空。
或堕外道無想定中。
或堕二乘滅盡定中。
非是大乘奢摩他觀。
故雲亦遣除想。
以一切法不生不滅。
皆無相故 此結明不依諸法。
亦無除想之所以也。
一切法者。
即指氣息乃至見聞覺知也。
氣息本來不生不滅。
本來無相。
故無可依。
亦無可除。
乃至見聞覺知本來不生不滅。
本來無相。
故無可依。
亦無可除也。
前心依境。
次舍于境 此結明不依氣息一段文義也。
後念依心。
複舍于心 此結明一切分别一段文義也。
以心馳外境。
攝住内心 此申明前一段文意也。
後複起心。
不取心相 此申明後一段文意也。
以離真如。
不可得故 此結成修止門者應觀一切妄念無相。
體即真如。
設離真如。
則無氣息乃至見聞覺知可得。
所以不依氣息。
乃至見聞覺知。
設離真如。
亦無除想可得。
所以亦遣除想也。
原此奢摩他觀。
初段即攝境歸心。
明氣息形色等。
唯是分别想念所見。
本非實有。
故無可依。
次段即觀心無相。
明此所除分别想念。
亦本非有。
故名為遣。
是則所觀能觀。
二皆無性。
故前文雲。
若知動心即不生滅。
即得入于真如門也。
此為上根直示觀不思議境界之法。
若能
利樂精進也。
二别示精進法 其初學菩薩。
雖修行信心。
以先世來。
多有重罪惡業障故。
或為魔邪所惱。
或為世務所纏。
或為種種病緣之所逼迫。
如是等事。
為難非一。
令其行人。
廢修善品。
是故宜應勇猛精進晝夜六時禮拜諸佛。
供養。
贊歎。
忏悔。
勸請。
随喜。
回向無上菩提。
發大誓願。
無有休息。
令惡障消滅。
善根增長 此即普賢十大願王。
亦即占察經中地藏大士所示忏法。
亦即法華方等諸三昧中十科行道法也。
言十願者。
一禮敬諸佛。
二稱贊如來。
三廣修供養。
四忏悔業障。
五随喜功德。
次第小異。
并皆可知。
六請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
即今勸請所攝。
八常随佛學。
九恒順衆生。
即今發願所攝。
十普皆回向。
即今回向無上菩提也。
言十科者。
一嚴道場。
二淨三業。
乃至十坐禅等。
諸三昧儀。
開合不同。
詳略有異。
此未暇述。
唯供養贊歎禮拜。
必具有之。
而忏悔已下五事。
合為一科。
總名五悔。
謂忏悔能滅業障。
勸請能滅魔障。
随喜滅嫉妒障。
回向能滅著二邊障。
發願能滅多退忘障。
故名五悔也。
既雲六時行道。
必須理事并資。
方克有濟。
慎勿師心苟簡。
尤勿借此邀利邀名。
庶令惡業障消。
善根增長耳。
問。
若人已被魔邪所惱。
世務所纏。
病緣所逼。
如何得修此勝行耶。
答。
此中文意。
原是勸使及時精進。
勿令魔邪世務病緣得其便耳。
然設被魔邪所惱。
若能依法精進。
則魔事必除。
設被世務所纏。
即須撥遣世務。
修此精進。
設被病緣所遇。
亦須不惜身命。
修此精進。
如慈雲大師。
忍苦修行請觀音忏。
不唯除病。
兼獲勝辯。
芳軌具存。
誠可依用。
又設大病伏枕。
不能起坐。
亦有覺意三昧。
良可進修。
或複即于卧時。
運想修行此供養等。
晝夜六時。
存心不懈。
如念佛直指所示涉事兼修之法。
病中亦可準用。
必能滅障。
增長善根。
又或依下文專念阿彌陀佛。
亦得解脫也。
四釋精進門竟。
五釋止觀門三。
初總标。
二各釋。
三結益。
今初。
雲何修止。
觀門。
謂息滅一切戲論境界。
是止義。
明見因果生滅之相。
是觀義。
初各别修。
漸次增長。
至于成就。
任運雙行 息滅一切戲論境界者。
謂息滅見思戲論。
塵沙戲論。
無明戲論。
見思戲論息。
則一切有境界滅。
塵沙戲論息。
則一切空境界滅。
無明戲論息。
則一切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境界滅。
随順一心真如門也。
明見因果生滅之相者。
謂明見無明因生。
則十界果生。
無明因滅。
則十界果滅。
塵沙因生。
則二乘果生。
塵沙因滅。
則二乘果滅。
見思因生。
則六凡果生。
見思因滅。
則六凡果滅。
随順一心生滅門也。
一心二門。
本不相離。
一心止觀。
亦無先後。
但約初機之人。
久随生滅。
未達真如。
故須先修即觀之止。
名為奢摩他觀。
令觀生滅即是真如。
對治生死涅槃執著。
次修即止之觀。
名為毗缽舍那。
令觀真如舉體生滅。
增長善根及與大悲。
如此展轉互修。
漸令增長。
若至發心住中。
真實止觀成就。
自然任運雙行也。
二各釋三。
初釋止。
二釋觀。
三釋雙行。
初中三。
初明修相。
二明證相。
三勸修。
初又三。
初方便。
二正修。
三揀成不成。
今初。
其修止者。
住寂靜處。
結跏趺坐。
端身正意 此文雖略。
已含二十五前方便。
住寂靜處。
即是阿蘭若處。
即攝具五緣也。
結跏趺坐。
必調五事。
端身正意。
即诃五欲棄五蓋行五法也。
具加大小止觀。
須者尋之。
二正修 不依氣息。
不依形色。
不依虛空。
不依地水火風。
乃至不依見聞覺知 此先揀所觀之境也。
不依氣息者。
謂一切氣息。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當體不可得故。
故不依此以修阿那般那三昧。
以阿那般那不可得故。
即是摩诃衍也。
不依形色者。
謂一切形色。
分析乃至微塵。
皆無所有。
故不依此以修九想十想八背舍等諸定。
以九想乃至八背舍皆不可得故。
皆即摩诃衍也。
不依虛空者。
謂對色。
名空色。
尚非有雲何有空。
故不依此以修空一切處三昧。
以空三昧不可得故。
即是摩诃衍也。
不依地水火風者。
謂推析地無堅性。
水無濕性。
火無熱性。
風無動性。
當體不可得故。
故不依此以修勝處一切處等三昧。
以勝處一切處等不可得故。
即是摩诃衍也。
乃至不依見聞覺知者。
謂由色聲香味觸法境界。
說有見聞覺知。
今推所見所聞等并非實有。
則能見能聞等安得有實。
故不依此以修識一切處三昧。
以識三昧不可得故。
即是摩诃衍也。
一切分别想念皆除。
亦遣除想 此次揀能觀之心也。
前雲不依氣息乃至不依見聞覺知。
即是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也。
然所謂不依氣息等者。
直是了達氣息乃至見聞覺知本不可得。
除此分别氣息乃至覺知之想念耳。
非謂果有氣息乃至覺知。
而作意蠲除之也。
若有蠲除之想。
即是不達諸法本空。
或堕外道無想定中。
或堕二乘滅盡定中。
非是大乘奢摩他觀。
故雲亦遣除想。
以一切法不生不滅。
皆無相故 此結明不依諸法。
亦無除想之所以也。
一切法者。
即指氣息乃至見聞覺知也。
氣息本來不生不滅。
本來無相。
故無可依。
亦無可除。
乃至見聞覺知本來不生不滅。
本來無相。
故無可依。
亦無可除也。
前心依境。
次舍于境 此結明不依氣息一段文義也。
後念依心。
複舍于心 此結明一切分别一段文義也。
以心馳外境。
攝住内心 此申明前一段文意也。
後複起心。
不取心相 此申明後一段文意也。
以離真如。
不可得故 此結成修止門者應觀一切妄念無相。
體即真如。
設離真如。
則無氣息乃至見聞覺知可得。
所以不依氣息。
乃至見聞覺知。
設離真如。
亦無除想可得。
所以亦遣除想也。
原此奢摩他觀。
初段即攝境歸心。
明氣息形色等。
唯是分别想念所見。
本非實有。
故無可依。
次段即觀心無相。
明此所除分别想念。
亦本非有。
故名為遣。
是則所觀能觀。
二皆無性。
故前文雲。
若知動心即不生滅。
即得入于真如門也。
此為上根直示觀不思議境界之法。
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