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淨土忏願儀

關燈
禮阿彌陀佛。

    及一切三寶)。

     三明随喜法(十方凡聖一毫之善。

    我亦随喜。

    善根福德能令見者生喜。

    我随彼喜) 我比丘(某甲)至心随喜。

    十方一切諸衆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

    所有功德皆随喜(随喜已。

    歸命禮阿彌陀佛。

    及一切三寶)。

     四明回向法(無始時來。

    乃至今日一毫之善。

    回向三有。

    故今悔之誓求菩提) 我比丘(某甲)至心回向。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

    随喜忏悔諸善根。

    回向衆生及佛道(回向已。

    歸命禮阿彌陀佛。

    及一切三寶)。

     五明發願法(大體須存滅罪除障。

    扶四弘誓。

    随順菩提。

    求生淨土。

    唱時想的對彌陀。

    餘佛菩薩悉為證明) 我比丘(某甲)至心發願。

    願共修淨行人。

    三業所生一切諸善。

    莊嚴淨願。

    福智現前。

    願得彌陀世尊。

    觀音勢至。

    慈悲攝受。

    為我現身。

    放淨光明。

    照觸我等。

    諸根寂靜。

    三障消除。

    樂修淨行。

    身心潤澤。

    念念不失。

    淨土善根。

    及于夢中。

    常見彼國。

    衆妙莊嚴。

    慰悅我心。

    令生精進。

    願得臨命終時。

    預知将至。

    盡除障礙。

    慧念增明。

    身無病苦。

    心不颠倒。

    面奉彌陀。

    及諸眷屬。

    歎喜快樂。

    于一刹那。

    即得往生。

    極樂世界。

    到已自見生蓮華中。

    蒙佛授記。

    得授記已。

    自在化身。

    微塵佛刹。

    随順衆生。

    而為利益。

    能令佛刹塵數衆生。

    發菩提心。

    俱時離苦。

    皆共往生。

    阿彌陀佛。

    極樂世界。

    如是行願。

    念念現前。

    盡未來時。

    相續不斷。

    身語意業。

    常作佛事(發願已。

    歸命禮阿彌陀佛。

    及一切三寶。

    發願往生正行。

    須具足三說。

    不同前四悔。

    随時廣略應知)。

     第九旋繞誦經法(禮竟。

    當起各整衣服。

    定立少願當想三寶賢聖畟塞道場。

    各坐法坐見身。

    一一繞旋法座。

    安詳而轉。

    然後口稱念雲)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世自在王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衆菩薩摩诃薩(如是三稱當誦阿彌陀經。

    或十六觀經。

    誦畢複三稱前名号。

    當稱誦時。

    聲名句文空無所得。

    猶空鳥迹。

    豈可取著。

    身語意三。

    如影響焰。

    雖皆不實感應其在。

    自見其身各旋法座。

    或多或少。

    經畢為斯旋已。

    唱雲) 自歸于佛。

    當願衆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一拜)。

     自歸于法。

    當願衆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一拜)。

     自歸于僧。

    當願衆生。

    統理大衆。

    一切無礙。

    和南聖衆(一拜。

    首者跪唱雲)。

     白衆等聽說。

    經中如來偈。

    何不力為善。

    念道之自然。

    宜各勤精進。

    努力自求之。

    必得超絕去。

    往生安養國。

    橫截五惡道。

    惡趣自然閉。

    升道無窮極。

    易往而無人。

    何不棄世事。

    勤行求道德。

    各得及長生。

    壽樂無窮極。

     第十坐禅法 如上事畢。

    當于一處繩床西向。

    易觀想故。

    表正向故。

    跏趺端坐。

    項脊相對不昂。

    不伛。

    調和氣息定住其心。

    然所修觀門。

    經論甚多。

    初心凡夫那曾遍習。

    今從要易想略示二種。

    于二種中仍逐所宜。

    未必并用。

    其有于餘觀想。

    熟者任便。

    但得不離淨土法門皆應修習。

    所言二種。

    一者扶普觀意。

    坐已自想即時所修計功合生極樂世界。

    當便起心生于彼想于蓮華中結跏趺坐。

    作蓮華合想。

    作華開想。

    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

    作眼目開想。

    見佛菩薩及國土想。

    即于佛前坐聽妙法。

    及聞一切音聲。

    皆說所樂聞法。

    所聞要與十二部經合。

    作此想時。

    大須堅固令心不散。

    心想明了如眼所見。

    經久乃起。

    二者直想阿彌陀佛。

    丈六金軀坐于華上。

    專系眉間白毫一相。

    其毫長一丈五尺。

    周圍五寸外有八棱。

    其毫中空右旋宛轉在眉中間。

    瑩淨明徹不可具說。

    顯映金顔分齊分明。

    作此想時。

    停心注想堅固勿移。

    然複應觀想念所見。

    若成未成皆想念。

    因緣無實性相所有皆空。

    一如鏡中面像。

    如水現月影。

    如夢如幻。

    雖空而亦可見。

    二皆心性所現所有者。

    即是自心。

    心不自知心。

    心不自見心。

    心有想即癡。

    無想即泥洹。

    心有心無皆名有想。

    盡名為癡。

    不見法性。

    三因緣生法即空假中。

    不一不異非縱非橫。

    不可思議心想寂靜。

    則能成就念佛三昧。

    久而乃起(廣如别說)問念佛三昧久習方成。

    十日七日修忏之者。

    雲何卒學。

    答緣有生熟。

    習有久近。

    若過去曾習。

    及今生預修。

    至行忏時薄修即得。

    若宿未經懷。

    近忏方學。

    此必難成。

    然雖不成。

    亦須依此系心為坐禅。

    觀境經雲。

    若成不成。

    皆滅無量生死之罪生諸佛前。

    又雲。

    但聞白毫名字滅無量罪。

    何況系念。

    凡欲修者。

    勿生疑怖自謂無分。

    彼佛有宿願力。

    令修此三昧者皆得成就般舟。

    依三力成就。

    一佛威力。

    二三昧力。

    三己功德力。

    觀經但聞無量壽佛二菩薩名。

    能滅無量生死之罪。

    況憶念者乎。

    若有樂修餘觀。

    當自随情。

    坐已即起随意佛事。

    或要修觀更坐無妨。

    若不慣習坐。

    乃行道稱念亦得。

    于夜夢中見彌陀佛。

    具如經說。

     往生淨土忏願儀 後序 (此法自撰集。

    于今凡二改治。

    前本越僧契凝已刊刻廣行。

    其後序首雲。

    予自濫沾祖教等是也。

    聖位既廣。

    比見行拜起易勞。

    忏悔禅法皆事攻削。

    餘悉存舊。

    今之廣略既允似可傳行。

    後賢無惑其二三焉。

    刊詳删補。

    何嫌精措。

    時大中祥符八年。

    太歲乙卯二月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