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淨土忏願儀

關燈
(沙門遵式辄采大本無量壽經。

    及稱贊淨土等諸大乘經。

    集此方法流布諸後。

    普結淨緣)。

     原其諸佛憫物迷盲。

    設多方便而引取之。

    但誰安養淨業捷直可修。

    諸大乘經皆啟斯要。

    十方諸佛無不稱美者也。

    若比丘四衆及善男女。

    諸根缺具者。

    欲得速破無明諸闇。

    欲得永滅五逆十惡。

    犯禁重罪及餘輕過。

    當修此法。

    欲得還複清淨。

    大小戒律現前。

    得念佛三昧。

    及能具足一切菩薩諸波羅密門者。

    當學此法。

    欲得臨終離諸怖畏。

    身心安快喜悅如歸。

    光照室宅。

    異香音樂。

    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現在其前。

    送紫金台授手接引。

    五道橫截九品長骛。

    謝去熱惱安息清涼。

    初離塵勞便至不退。

    不曆長劫即得無生者。

    當學是法。

    欲修少法而感妙報。

    十方諸佛俱時稱贊現前授記。

    一念供養無央數佛即還本國。

    與彌陀坐食。

    觀音議論。

    勢至行步。

    眼耳洞視徹聞。

    身量無際飛空。

    自在宿命了了。

    遍見五道如鏡面像。

    念念證入無盡三昧。

    如是稱述不可窮盡。

    應當修習此之勝法。

    如所說者皆實不虛。

    十方諸佛出廣長舌。

    稱美此事以示不妄。

    我等雲何敢不信佛。

    今取淨土衆經立此行法。

    若欲廣知尋經補益。

    且聊為十科說之。

    一嚴淨道場。

    二明方便法。

    三明正修意。

    四燒香散華。

    五禮請法。

    六贊歎法。

    七禮佛法。

    八忏願法。

    九旋誦法。

    十坐禅法。

     第一嚴淨道場 當選閑靜堂室。

    先去舊土。

    後于靜處取新土。

    須地無瓦石。

    及先非穢染用填其地。

    以香和塗極令清淨。

    次于其上懸新寶蓋。

    蓋中懸五雜幡。

    及遍室懸諸缯彩幡華。

    取好莊嚴。

    安佛像西坐東向。

    觀音侍左。

    勢至侍右。

    像前列衆好華及蓮華等。

    若安九往生像最好。

    無亦無妨。

    餘者嚴事随力安之。

    次周設薦席慮地卑濕。

    行人須新淨衣如絕無新淨。

    即浣染身中上者。

    浴後披著方入道場。

    應從門頰左右出入。

    鞋履齊正不得雜亂。

    其所往時須換故衣。

    沐浴後卻著淨衣。

    日日如是。

    次于道場。

    當自傾竭種種供養三寶。

    若不盡其所有供養。

    行法不專必無感降。

    如絕無己物方可外求。

    行者十人已還。

    多則不可。

    宜于六齋日建首。

     第二明方便法 行者欲入道場身心散亂。

    須預行方便。

    當于七日營理别房。

    不得與道場同處。

    如無别屋亦許共室。

    應日夜調習案試。

    及預誦下五悔等文。

    極令精熟即通。

    染浣紉縫及中辦事。

    餘治生雜務即時并息。

    但念不久定生淨土。

    一心求忏無有留難。

    各自克期不惜身命。

    定取淨業即時成就。

    不得一念思憶五塵。

    诃去愛欲勤息恚癡。

    行人各有無始惡習。

    速求舍離。

    不為正忏。

    障礙自當觀察。

    何習偏重。

    诃棄調停。

    取令平複。

    勿使行法唐喪其功。

    可以意解。

     第三明正修意 大集明七七日。

    鼓音王及大彌陀經十日十夜。

    十六觀經及小彌陀經。

    明七日七夜。

    取此三等為期。

    決不可減。

    言正修意者。

    天親論曰。

    明何義觀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

    願生彼國土。

    雲何觀。

    雲何生信心。

    修五念門成就者。

    畢竟得生安樂國土。

    見阿彌陀佛。

    何等為五。

    一者禮拜門。

    二者贊歎門。

    三者作願門。

    四者觀察門。

    五者回向門。

    乃至菩薩巧方便回向者。

    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

    所集一切功德善根。

    不求自身住持之樂。

    欲拔一切衆生苦故。

    作願攝取一切衆生。

    共生彼安樂佛國。

    是名菩薩巧方便回向。

    如是善知回向。

    得三種順菩提門。

    一者無染清淨心。

    不為自身求諸樂故。

    二者安清淨心。

    以拔一切衆生苦故。

    三者樂清淨心。

    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

    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

    故全用論文為今正意。

    但加忏悔者。

    為令除滅往生障故。

    為順佛慈速度生故。

    當須一心一意滿七七日。

    乃至七日晝夜六時。

    禮十方佛及彌陀世尊。

    若坐若行皆勿散亂。

    不得如彈指頃念世五欲。

    及接對外人語論戲笑。

    亦不得托事延緩放逸睡眠。

    當于瞬息俯仰系念不斷。

    為求往生一心精進。

    問行法既多。

    雲何一心。

    答有理有事。

    一者理一心。

    謂初入道場。

    乃至畢竟雖涉衆事。

    皆是無性不生不滅。

    法界一相如法界緣。

    名理一心。

    二者事一心。

    謂若禮佛時。

    不念餘事。

    但專禮佛。

    誦經行道亦複如是。

    是名事一心也。

     第四燒香散華(行者已淨三業。

    初入道場時。

    先當正立思惟。

    我為衆生。

    發菩提心。

    願求淨土故。

    總禮三寶。

    廣修供養。

    三寶受供。

    必當念我。

    随我請求。

    證知我願。

    此燒香散華。

    亦名三業供養。

    初總禮三寶。

    未須一一随方想念。

    但想己身及十方諸佛。

    實相理體本無能所。

    故無能禮所禮。

    想無能所名法界海。

    願諸衆生同見此理。

    名為同入。

    首者先當唱雲) 一切恭敬一心敬禮十方法界常住佛。

     一心敬禮十方法界常住法。

     一心敬禮十方法界常住僧(唱已各執香爐。

    胡跪複雲)。

     是諸衆等各各胡跪。

    嚴持香華如法供養。

    供養十方法界三寶(至此辍唱。

    各放香爐。

    手捧散華。

    廣作供養。

    想雲願此香華遍十方。

    以為微妙光明台。

    諸天音樂天寶香。

    諸天肴膳天寶衣。

    不可思議妙法塵。

    一一塵出一切塵。

    一一塵出一切法。

    旋轉無礙互莊嚴。

    遍至十方三寶前。

    十方法界三寶前。

    皆有我身修供養。

    一一皆悉遍法界。

    彼彼無雜無障礙。

    盡未來際作佛事。

    普熏法界諸衆生。

    蒙熏皆發菩提心。

    同入無生證佛智。

    想已散華。

    執手爐口發是言)。

     願此香華雲。

    遍滿十方界。

    供養一切佛。

    尊法諸菩薩。

    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