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便念佛門

關燈
天台智者大師撰 一凝心禅、二制心禅、三體真禅、四方便随緣禅、五息二邊分别禅。

     凡住心一境,名曰凝心。

    且如行者,念佛之時谛觀如來玉毫金相,凝然寂靜了亮洞徹,名凝心禅。

     次,前雖凝心,所習慣馳散,令制之,令還谛緣金相,名制心禅。

     複次,前雖制心,得住定境,既非理觀,皆屬事修,今體本空,誰制?無佛、無念,名體真禅。

     複次,前雖謂體真,猶滞空寂,無量名相昧然不知。

    今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從空入假,萬相洞明,不為空塵之所惑亂,名方便禅。

     複次,體真及以方便各據空有,不離二邊,令谛觀靜亂本無相貌,名言路斷,思想亦絕,名息二邊禅。

     從淺至深,如是分别,原夫圓觀亦無淺深,而淺深宛然。

     叙開念佛五門:第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第二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第三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第四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第五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

     諸佛大慈悲常教敕說法。

    諸菩薩等以種種方便,令衆生易解;又自以種種方便,開示般若波羅蜜。

    以何義故說是般若波羅蜜?佛言:“欲令諸菩薩等增長念佛三昧故。

    ”以何因緣令念諸佛?佛言:“若念佛者,當知是人即與文殊師利等無有異。

    ”以何故?此三昧者,諸佛世尊之所遊戲,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是知将入諸佛法,方便誠多。

    若以一言而具衆門,無過念佛。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從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從念佛而有。

    假如十信菩薩及三賢菩薩,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初地菩薩乃至八、九、十地菩薩亦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

    但以念知差别,随義立名,衆生迷名,妄生異解,漂墜魔界,遂輕念佛之名,仍謂已修别為勝業。

    為愍此故,今略言之。

     若論修因之人,不離三賢十聖;若論證果之者,即是諸佛如來。

    修因之人,系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證果之者又特啟此,以為微妙清淨第一禅。

    是知易入而證深,無過念佛。

    嗟呼!末學之流,輕其易入,失其證深,為見所縛,良可悲矣! 又諸佛以衆生樂稱諸佛名,生彼國者,則示以稱名往生門;衆生有樂睹諸佛身,懼障不見者,則示以觀相滅罪門;衆生有迷心執境者,則示以諸境唯心門;衆生有計實有者,則示以心境俱離門;衆生樂深寂定,趣無生滅者,則示以性起圓通門。

     大哉!世尊,善拔我等,開示一道,直至菩提,甚深法門——所謂念佛。

    唯有大智度者,生而知之者,深修定慧者,善經論者,請撿此門,與了義大乘等經,有收義不盡處,請試言之。

    是知稱一佛名,智深則深,一言而具衆門,信有征矣。

     既叙五門來意竟,更叙入方便次第。

    假如行人,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時,心必願生彼國土,即是稱名往生門;行者想像佛身,專注不已,遂得見佛,光明赫奕,照觸行者,爾時所有罪障,皆悉消滅,即是觀相滅罪門;又觀此佛,從自心起,無别境界,即是諸境唯心門;又觀此心,亦無自相可得,即是心境俱離門;行者爾時趣深寂定,放舍一切心意意識,将入涅槃,緣十方佛加被護念,興起智門,行者爾時于一念頃,淨佛國土,成就衆生。

    如何前四門所有功德,百千萬分不及其一。

    何以故?無功用位,能以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