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賀見
關燈
小
中
大
自受了春獵叛亂之驚回鸾後又雷霆處置完譽王一黨梁帝越覺得身體每況愈下支撐不來。
禦醫們次次會診之後雖然言辭圓滑隻說安心靜養無妨但觀其容察其色梁帝也知道自己情況不妙。
人越到老病之時越覺得性命可貴所以就算萬般丢不開手梁帝也隻得無奈地先丢開再說東宮監國的禦旨便由此而明令凡皇帝不升朝的日子即由太子在承乾殿代他處理日常政務。
一開始梁帝還有刻意試探、從旁品察的意思後來見景琰行事謹慎公允沒有因此膨脹狂妄的迹象漸漸便放了一半的心除了逢六日召三公六部重臣入内攬總禀報一次朝中大事外其餘的日子竟一心隻圖保養續命。
由于對政事有處置權也由于大局粗定蕭景琰這個東宮太子的位子坐得可比他的前任穩得多但同時也要累得多。
有時在承乾殿聽取了大量奏報批閱完成堆的折子後還要在自己宮中接見重臣合議一些難決之事。
如今的朝廷六部基本上都是這一兩年新換的尚書隻有兵部尚書李林還是前太子在位時的舊人。
那一年私炮坊爆炸事件中他曾經上折給靖王扣過私挪軍資的罪名雖然那樁事情最後以靖王反而得了贊譽為結局但不管怎麼說反正是得罪過人的。
所以在前太子被廢靖王地位漸升的過程中李林自然是想盡辦法曲意彌縫可無論他怎麼努力都一直沒得到過蕭景琰的任何回應。
太子奉旨監國之後。
李林覺得自己的仕途隻怕就此到了頭每日裡戰戰兢兢等着東宮收拾他等了許久也沒動靜。
反而當庭接到一項重要差務要求由兵部負責。
提交帝都周邊駐軍換防的改制方案。
李林揣摸了半天也拿不準這位太子殿下什麼意思直到被戶部尚書沈追冷冷嘲諷了一句之後才突然意識到這個主子不一樣了與其先揣摸上位者地心思。
還不如先把事情辦好。
他作了這麼多年的兵部尚書對于朝廷兵制的上下情弊其實相當地了解抛開黨争不談能力原是夠地此時下了決心更是把全副精力都投了進去十日後拟出方案上奏在朝議中竟大受好評隻修訂了個别細節條款後。
便轉呈皇帝下旨施行了。
主君的認可和同僚地贊譽帶給多年來陷身于黨争的李林久違了的滿足與愉悅而對于顯然沒把過去嫌隙放在心上的新太子。
他的感覺也由以前地惶恐懼怕轉換成了現在的忠敬畏服。
“說起來。
黨争真象是一場噩夢。
雖然有些人已經困死在了這場夢裡但幸而還有些人是可以醒過來的。
”在東宮偏殿。
剛議完一件政事的沈追感慨道“其實大多數人在仕途之初所懷的還都是濟世報國光宗耀祖的志向不過官場氣象污濁漸漸蒙弊了人的心智未免随波逐流了。
殿下在更新朝中氣象之時也肯放些機會給這些人實在是仁德啊。
” “不過這樣的機會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給有些人心性已成隻怕難改”蔡荃素來比沈追激進揚眉道“天下賢士尚多留出些位置來給那些未受玷染地寒門學子豈不是更好?”“無論寒門豪門但凡學子都有進階的途徑朝廷隻要能不分門第地給出公允二字即可不能矯枉過正。
要知道為官為政經驗還是很重要的新晉官員在品性和銳氣方面雖然占優經驗上卻難免差了些。
” “誰是天生就什麼都知道地?多給些磨砺的機會自然會老道起來-小-說-網” “那也要時間啊”沈追擺了擺手“就比如駐軍換防改制這樁事吧李林地年資不是擺着好看地我想換誰來辦這件事隻怕都不能比他更周全更能切中要害。
” “我承認兵部的方案很好但這隻是個案不能推及大多數人。
年資和經驗這種東西是因人而異地有些人一年頂人家十年可有些人守着一個位置十來年還是什麼都不知道。
凡事不能一概而論必須逐一勘别才行。
” “可是天下州府各級地方官員這麼多沒有統一的制度和标準如何逐一勘别?這成百上千的朝廷臣子們哪兒勘别得過來啊?” “難辦就不辦了嗎?篩查人才選賢與能加以任用本就是帝王最主要的一件事現在屍位素餐的人不是太少而是
禦醫們次次會診之後雖然言辭圓滑隻說安心靜養無妨但觀其容察其色梁帝也知道自己情況不妙。
人越到老病之時越覺得性命可貴所以就算萬般丢不開手梁帝也隻得無奈地先丢開再說東宮監國的禦旨便由此而明令凡皇帝不升朝的日子即由太子在承乾殿代他處理日常政務。
一開始梁帝還有刻意試探、從旁品察的意思後來見景琰行事謹慎公允沒有因此膨脹狂妄的迹象漸漸便放了一半的心除了逢六日召三公六部重臣入内攬總禀報一次朝中大事外其餘的日子竟一心隻圖保養續命。
由于對政事有處置權也由于大局粗定蕭景琰這個東宮太子的位子坐得可比他的前任穩得多但同時也要累得多。
有時在承乾殿聽取了大量奏報批閱完成堆的折子後還要在自己宮中接見重臣合議一些難決之事。
如今的朝廷六部基本上都是這一兩年新換的
那一年私炮坊爆炸事件中他曾經上折給靖王扣過私挪軍資的罪名雖然那樁事情最後以靖王反而得了贊譽為結局但不管怎麼說反正是得罪過人的。
所以在前太子被廢靖王地位漸升的過程中李林自然是想盡辦法曲意彌縫可無論他怎麼努力都一直沒得到過蕭景琰的任何回應。
太子奉旨監國之後。
李林覺得自己的仕途隻怕就此到了頭每日裡戰戰兢兢等着東宮收拾他等了許久也沒動靜。
反而當庭接到一項重要差務要求由兵部負責。
提交帝都周邊駐軍換防的改制方案。
李林揣摸了半天也拿不準這位太子殿下什麼意思直到被戶部尚書沈追冷冷嘲諷了一句之後才突然意識到這個主子不一樣了與其先揣摸上位者地心思。
還不如先把事情辦好。
他作了這麼多年的兵部尚書對于朝廷兵制的上下情弊其實相當地了解抛開黨争不談能力原是夠地此時下了決心更是把全副精力都投了進去十日後拟出方案上奏在朝議中竟大受好評隻修訂了個别細節條款後。
便轉呈皇帝下旨施行了。
主君的認可和同僚地贊譽帶給多年來陷身于黨争的李林久違了的滿足與愉悅而對于顯然沒把過去嫌隙放在心上的新太子。
他的感覺也由以前地惶恐懼怕轉換成了現在的忠敬畏服。
“說起來。
黨争真象是一場噩夢。
雖然有些人已經困死在了這場夢裡但幸而還有些人是可以醒過來的。
”在東宮偏殿。
剛議完一件政事的沈追感慨道“其實大多數人在仕途之初所懷的還都是濟世報國光宗耀祖的志向不過官場氣象污濁漸漸蒙弊了人的心智未免随波逐流了。
殿下在更新朝中氣象之時也肯放些機會給這些人實在是仁德啊。
” “不過這樣的機會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給有些人心性已成隻怕難改”蔡荃素來比沈追激進揚眉道“天下賢士尚多留出些位置來給那些未受玷染地寒門學子豈不是更好?”“無論寒門豪門但凡學子都有進階的途徑朝廷隻要能不分門第地給出公允二字即可不能矯枉過正。
要知道為官為政經驗還是很重要的新晉官員在品性和銳氣方面雖然占優經驗上卻難免差了些。
” “誰是天生就什麼都知道地?多給些磨砺的機會自然會老道起來-小-說-網” “那也要時間啊”沈追擺了擺手“就比如駐軍換防改制這樁事吧李林地年資不是擺着好看地我想換誰來辦這件事隻怕都不能比他更周全更能切中要害。
” “我承認兵部的方案很好但這隻是個案不能推及大多數人。
年資和經驗這種東西是因人而異地有些人一年頂人家十年可有些人守着一個位置十來年還是什麼都不知道。
凡事不能一概而論必須逐一勘别才行。
” “可是天下州府各級地方官員這麼多沒有統一的制度和标準如何逐一勘别?這成百上千的朝廷臣子們哪兒勘别得過來啊?” “難辦就不辦了嗎?篩查人才選賢與能加以任用本就是帝王最主要的一件事現在屍位素餐的人不是太少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