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經總錄卷第七

關燈
隋沙門法經等撰 大興善寺翻經衆沙門法經等敬白皇帝大檀越。

    去五月十日。

    太常卿牛弘奉敕須撰衆經目錄。

    經等謹即修撰。

    總計衆經合有二千二百五十七部。

    五千三百一十卷凡為七卷。

    别錄六卷。

    總錄一卷。

    繕寫始竟。

    謹用進呈。

    經等又敬白。

    仰惟無上法寶道洽無窮。

    像運中途預被茲土。

    昔方朔睹昆明下灰。

    令問西域取決。

    劉向校書。

    天閣錄載。

    已見佛經方知前漢之世正法久至。

    非為後漢始流此地矣。

    但自道淡情華真僞玄隔人鮮宗敬。

    雖有若亡。

    又緻明帝夢感金容現者。

    當是聖道憑籍皇王。

    大啟弘奉之端耳。

    于是發使西域專求佛經。

    緣此摩騰法蘭創出四十二章。

    世高支谶廣譯諸餘經部。

    是後通道之士相尋而至。

    爰暨魏晉京洛之日。

    雖有支謙康會驟宣于金陵。

    竺護蘭炬飛譯于雍洛。

    然而信敬尚簡奉行固微。

    比逮東晉二秦之時經律粗備。

    但法假人弘賢明日廣。

    于是道安法師創條諸經目錄。

    铨品譯材的明時代。

    求遺索缺備成錄體。

    自爾達今二百年間。

    制經錄者十有數家。

    或以數求或用名取。

    或憑時代或寄譯人。

    各紀一隅務存所見。

    獨有楊州律師僧祐。

    撰三藏記錄頗近可觀。

    然猶小大雷同三藏雜糅。

    抄集參正傳記亂經。

    考始括終莫能該備。

    自外諸錄胡可勝言。

    僧衆既未獲盡見三國經本校驗異同。

    今唯且據諸家目錄。

    删簡可否總摽綱紀。

    位為九錄區别品類。

    有四十二分九初六錄三十六分。

    略示經律三藏大小之殊。

    粗顯傳譯是非真僞之别。

    後之三錄集傳記注。

    前三分者并是西域聖賢所撰。

    以非三藏正經故為别錄。

    後之三分并是此方名德所修。

    雖不類西域所制。

    莫非毗贊正經。

    發明宗教。

    光輝前緒。

    開進後學。

    故兼載焉。

    又法經等更複竊思。

    諸家經錄多是前代賢哲修撰。

    敬度前賢靡不皆号一時稽古。

    而所修撰不至詳審者。

    非彼諸賢才不足而學不周。

    直是所遇之日。

    天下分崩九牧無主。

    名州大郡各号帝畿。

    疆場艱關并為戰國。

    經出所在悉不相知。

    學者遙聞終身莫睹。

    故彼前哲雖有材能。

    若不逢時亦無所申述也。

    當今經等識學誠不及古。

    而宿緣多幸運屬休辰。

    四海為家六合清泰。

    殊方異俗宛若目前。

    正朔所班書軌無外。

    又皇帝大檀越。

    雖複親綜萬機。

    而耽道終日興複三寶為法輪王。

    永關四趣之門。

    大啟天人之路。

    在域群生莫不蒙賴。

    而況經等。

    夫何複論所恨識慧無長猥參嘉運。

    不能盡獲三國經本及遺文逸法。

    造次修撰多有罔昧。

    進思退省慚慨良深。

    敬白開皇十四年七月十四日大興善寺翻經衆沙門法經等。

     衆經總錄 ·大乘修多羅藏錄第一(六分) 合七百八十四部一千七百一十八卷 ·衆經一譯分 合一百三十三部四百二十一卷 ·衆經異譯分 合一百九十五部五百三十二卷 ·衆經失譯分 合一百三十四部二百七十五卷 ·衆經别生分 合二百二十一部二百六十四卷·衆經疑惑分 合二十一部三十卷 ·衆經僞妄分 合八十部一百九十六卷 ·小乘修多羅藏錄第二(六分) 合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