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九

關燈
壽五十六。

    臘三十五。

    師行道一十八載。

    住持名剎凡十餘。

    穎悟逸格。

    靈變天生。

    故。

    機用殺活。

    不可測識。

    其愛才作人。

    出於性成。

    雖鉗錘嚴厲。

    人皆親如父母。

    包荒馮河中行是尚。

    故諸方皆稱。

    為熱惱中之清涼幢雲。

     杭州府愚庵三宜明盂禅師 錢塘丁氏子。

    生而有異。

    八歲。

    與群兒戲。

    喜歌梵呗。

    十四。

    斷暈喜習定。

    有禅者叱其非。

    令看高峰主人公話。

    忽一日觸龐公語。

    成偈曰。

    鐵牛解吼。

    木人善走。

    心境如何。

    打個筋鬥。

    但於托缽産難話有疑。

    年二十三。

    投真寂印剃染。

    喜博聞。

    印嘗挫抑之。

    一夕經行。

    憶婆子轉藏因緣。

    觸香桌有省。

    舉似印。

    印曰。

    汝悟道耶。

    師曰。

    道即不悟。

    捉敗趙州。

    印曰。

    甚處見趙州。

    師乃叙所得。

    印曰。

    如何是那半藏。

    師曰。

    此是透法身事。

    印遽劈面一掌。

    師退。

    次參雲門。

    入堂。

    約不語戒正提撕。

    忽門入堂。

    高聲曰。

    放下着。

    師不覺掀眉一笑。

    門問。

    懷州牛吃禾。

    為甚麼益州馬腹脹。

    師曰。

    問取露柱。

    門曰。

    祇如樹倒藤枯。

    畢竟句歸何處。

    師曰。

    長江翻白浪。

    門曰。

    如何是一口道不盡的句。

    師曰。

    小月落孤峰。

    門曰。

    尚疑你在。

    師遂成偈曰石傘峰前玉一溪。

    逢源那說動舟迷。

    落花無限春山暮。

    得路還家聽鳥啼。

    門揶揄之。

    師拂袖出。

    一日入室。

    門曰。

    狗子佛性無。

    意作麼生。

    師應聲頌曰。

    佛性無佛性無。

    秤錘落井卻能浮。

    曾經捉敗趙州後。

    拍手終朝唱鹧鸪。

    門可之。

    遂囑累焉。

    嗣是事徧參。

    抵黃麻谒無念有。

    有見诟罵不已。

    師問。

    南泉斬貓。

    意旨如何。

    有憑陵曰。

    我殺不得汝邪。

    師曰。

    殺即任殺。

    斬貓意旨。

    畢竟如何。

    有曰。

    待趙州來。

    與汝道。

    師拂袖便出。

    聞雲門訃。

    歸哭影堂。

    衆請小參。

    舉石霜徧界不曾藏因緣。

    畢曰。

    大衆不曾藏。

    東風搖拽柳絲長。

    紅肥綠瘦。

    紛紛蛱蝶度危牆。

    燕子雙雙繞畫梁。

    作彈琵琶勢曰。

    謾剔銀缸。

    夜深獨自理宮商。

    複喝一喝下座。

    乙亥。

    住龍門。

    次住化山。

    崇祯癸未。

    繼席顯聖。

    戊子。

    結制宗會。

    己醜。

    說戒真寂。

    次結庵湖濱養母。

    庚寅。

    主梵受。

    丙申。

    主朱明。

     上堂。

    無縫塔蓋覆官家。

    吃油糍難瞞土地。

    三世諸佛。

    有智而沉下僚。

    白牯狸奴。

    無德而居上位。

    直賤非賤。

    直貴非貴。

    總不若露柱燈籠。

    善于和會。

    卓拄杖曰。

    此是無诤三昧。

     上堂。

    點得無油燈。

    豁開頂門竅。

    走入鬧市叢中。

    左右逢源得妙。

    如何寒山子。

    忘卻來時道。

    阮籍猖狂。

    孫登長嘯。

     上堂。

    百草頭。

    識取祖師。

    草枯了也。

    鬧市裡。

    識取天子。

    市散了也。

    諸人向甚處相見。

    良久。

    以手招曰。

    猩猩我與你相見了也。

     上堂。

    日上海門東。

    雲裡越山。

    無數前村。

    紅樹欲與杏花相妒。

    橫橋野水。

    杖藜徐步。

    祇恁劉郎前度。

    一切智智清淨。

    無二無二分。

    無别無斷故。

     上堂。

    大衆。

    世尊拈花後。

    還有人舉着個事麼。

    良久曰。

    要識來年米價。

    問取東村王大。

     上堂。

    好休休去不休休。

    白首登科戀黑裘。

    黃菊謾誇霜後色。

    白雲紅樹滿荒丘。

    舍利弗沒來由。

    劍去徒勞更刻舟。

    果然世累金輪子。

    豈肯要功萬戶侯。

     小參。

    新豐一句。

    當陽道破。

    不涉唇吻。

    已成露布。

    細雨蒙蒙。

    黃花滿路。

    打失衲僧鼻孔。

    忘卻邯鄲故步。

    古鏡台前。

    幾多錯誤。

    顧大衆曰。

    露。

     小參。

    雨後遠山風緻美。

    窗前紅樹看花蕊。

    樓頭清夜洞箫聲。

    月下相将步煙水。

    委不委。

    切忌錯過棚頭傀儡。

     小參。

    牛頭未見四祖已前。

    百鳥銜花。

    見後野鬼飛沙。

    堪笑長汀布袋子。

    卻從鬧市作生涯。

    大衆。

    歸堂吃茶。

     僧問。

    洞山道。

    吾常於此切。

    意旨如何。

    師曰。

    我二十年亦曾疑着。

    今日被你一問。

    直得口啞。

     問。

    如何是透法身的句。

    師曰。

    青荷葉上耍孩兒。

     問。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師曰。

    我清早割菜。

    晚上擡水。

    那裡有閑氣力。

    與你們纏。

    僧無語。

    師曰。

    菩提薩婆诃。

     僧參。

    師曰。

    還委悉麼。

    曰香煙與和尚道甚麼。

    師曰。

    朝打三千。

    暮打八百。

    東家杓柄長。

    西家杓柄短。

    還有話會也無。

    僧拟議。

    師便打。

     問僧。

    你在者裡做甚麼。

    曰參主人公。

    師打。

    噴啑一下。

    僧罔措。

    師曰。

    誰在那裡說我了。

    僧作禮。

    師曰。

    老僧入地獄有分。

     師應機說法。

    不循途轍。

    故領略者鮮。

    其歸隐愚庵時。

    嘗有示衆曰。

    遠山如黛。

    野水碧波清漾。

    邪橋隐隐聽雞鳴。

    村舍草籬門巷。

    鹭鸶刷羽蘆汀。

    征雁數聲嘹喨。

    風中箫管短長聲。

    夜來月自凋。

    桐上政黃牛。

    橘皮湯止渴。

    懶殘師芋香無恙。

    發長籍草坐南熏。

    白眼視公侯卿相。

    愚庵老僧。

    船子和尚。

    堪笑個不唧[口*留]漢。

    擯出院又罰饡飯。

    良久曰。

    十洲春盡花凋殘。

    珊瑚枝頭紅日上。

     師。

    恥禅者空腹高心不明一經。

    故時及講演。

    應機接物。

    有古雲門風。

    即動上諧谑。

    一皆密義。

    康熙乙巳十月十一辭世。

    壽六十七。

    臘四十五。

    塔全身於顯聖前山之陰。

     紹興府東山爾密明澓禅師 别号散伊。

    會稽王氏子。

    生而雄偉。

    力能仆牯。

    賦性爽直。

    見義敢為。

    年二十二。

    谒貞白珊於大慈。

    決志力參。

    殆忘寝食。

    偶德清舟中聞鑼聲。

    有省。

    述偈曰。

    鑼震空身世。

    觀音獨露身。

    泥牛銜月走。

    木馬報新春。

    年二十七。

    潛往開元剃發。

    複依珊於光明寺。

    珊沒。

    訪一金融。

    融知為法器。

    使參雲門。

    以聞鑼之得呈之。

    門曰。

    此宿根所緻耳。

    尚須知有向上一着。

    師唯唯。

    一日門上堂曰。

    放下着。

    師忽全身脫落。

    呈偈曰。

    夜半霜寒月忽低。

    行人到此盡遲疑翻身踏斷來時路。

    點點星輝鬥柄垂。

    門可之。

    越二年。

    以偈囑累曰。

    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