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庵可之。

    遂密付心印。

    嘗夜坐達旦。

    行粥者至。

    忘展缽。

    鄰僧以手觸之。

    師感悟。

    說偈曰。

    黑漆昆侖把釣竿。

    古帆高挂下驚湍。

    蘆華影裡弄明月。

    引得盲龜上釣船。

    佛智常問。

    心包太虛。

    量廓沙界時如何。

    師曰。

    大海不宿死屍。

    智撫其座曰。

    此子。

    他日當據此座。

    呵佛罵祖去在。

    師益自韬晦。

    複見應庵於歸宗。

    參大慧於徑山。

    洎無庵住道場。

    命師分座。

     住後上堂。

    今朝結卻布袋口。

    明眼衲僧莫亂走。

    心行滅處解翻身。

    噴嚏也成獅子吼。

    栴檀林任馳驟。

    剔起眉毛頂上生。

    剜肉成瘡露家醜。

     上堂。

    禅禅。

    無黨無偏。

    迷時千裡隔。

    悟在口唇邊。

    所以僧問石頭。

    如何是禅。

    頭曰。

    [鹿*瓦]磚。

    又僧問睦州。

    如何是禅。

    州曰。

    猛火着油煎。

    又僧問首山。

    如何是禅。

    山曰。

    猢狲上樹尾連颠。

    大衆。

    道無橫徑。

    立處孤危。

    此三大老。

    行聲前活路。

    用劫外靈機。

    若以衲僧正眼看來。

    不無優劣。

    一人如張良入陣。

    一人如項羽用兵。

    一人如孔明料敵。

    若人辨白得。

    可與佛祖齊肩。

    忽有個衲僧出來道。

    長老話作兩橛。

    适來道。

    道無橫徑。

    無黨無偏。

    而今又卻分許多優劣。

    且作麼生祗對。

    還委悉麼。

    把手上山齊着力。

    咽喉出氣自家知。

     宋孝宗淳熙庚子秋。

    示微疾。

    書偈。

    趺坐而逝。

    茶毗。

    齒舌不壞。

    獲五色舍利無數。

    葬於橫山。

    餘骼塔萬年寺左。

     焦山體禅師法嗣 甯波府天童癡鈍智穎禅師 舉達磨見武帝因緣。

    頌曰。

    提起須彌第一錘。

    玉關金鎖擊難開。

    重施背踏空勞力。

    應悔迢迢萬裡來(茨庵堯。

    應入此增集。

    載一卷二十七紙。

    以版失。

    無從錄入)。

     徑山印禅師法嗣 鎮江府金山退庵道奇禅師 僧問。

    雪峰道。

    望州亭與汝相見了也。

    意旨如何。

    師曰。

    左眼半斤。

    曰烏石嶺與汝相見了也聻。

    師曰。

    右眼八兩。

    曰僧堂前與汝相見了也。

    又且如何。

    師曰。

    鼻孔大頭向下。

    曰隻如鵝湖驟步入方丈。

    保福入僧堂。

    又作麼生。

    師曰。

    水向石邊流出冷。

    風從華裡過來香。

     上堂。

    此段大事。

    無處不周。

    新焦山。

    未離東霞時。

    已與諸人相見了也。

    且道。

    相見底事作麼生。

    幾多頭角成龍去。

    蝦蟹依前努眼睛。

     上堂。

    至道本乎無心。

    心法本乎無住。

    無住心體。

    靈知不昧。

    性相寂然。

    所以道吾打鼓。

    四大部洲同參。

    拄杖橫也。

    挑幹乾坤大地。

    缽盂展也。

    覆卻恒河沙界。

    到者裡。

    象王行處。

    狐兔絕蹤。

    水月現時。

    風雲自異。

    古今收不得。

    曆劫不知名。

    千聖立下風。

    誰敢當頭道。

    咄。

    我王庫内。

    無如是刀。

     鎮江府金山蓬庵自聞永聰禅師 杭之於潛徐氏子。

    幼依本邑資福出家。

    十五從父遊徑山。

    慕别峰機辯警拔。

    白父願學焉。

    峰器之。

    育王天童。

    當拙庵密庵全盛時。

    師往來兩公間十餘年。

    後遊閩越。

    江東西。

    湖南北。

    凡遇名流。

    反複博約。

    雍容婉辭。

    盡底蘊乃已。

    出世台州淨慧。

    徙金陵保甯蔣山。

    轉金山終焉。

    壽六十五。

    臘五十七。

     雙林用禅師法嗣 金華府三峰印禅師 上堂。

    舉百丈野狐話。

    頌曰。

    不落不昧。

    誣人之罪。

    不昧不落。

    無繩自縛。

    可憐柳絮随風舞。

    有時自西還自東。

     龜峰光禅師法嗣 杭州府徑山蒙庵元聰禅師 福州朱氏子。

    於晦庵會中。

    得心要。

    衆推為高弟。

    慶元丁巳。

    自福之雪峰。

    被旨遷徑山。

    上堂。

    舉藥山首造石頭。

    次參馬祖有悟。

    乃曰某甲在石頭。

    如蚊子上鐵牛機緣。

    頌曰。

    倒腹傾腸說向伊。

    不知何故尚遲疑。

    隻今便好猛提取。

    莫待天明失卻雞。

     上堂。

    舉趙州一日在東司上。

    見文遠過。

    蓦召文遠。

    遠應諾。

    州曰。

    東司上。

    不可與汝說佛法。

    頌曰。

    明明道不說。

    此理憑誰識。

    春風一陣來。

    滿地華狼藉。

    送行者求僧偈曰。

    山前麥熟雨初晴。

    桑柘青連柳色新。

    毫發不存風骨露。

    頭頭總是比丘身。

    □□□□十月十四日示寂。

    塔本山。

     大沩行禅師法嗣 常德府德山子涓禅師 潼川人。

    上堂。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喝一喝曰。

    鲸吞海水盡。

    露出珊瑚枝。

    衆中忽有個衲僧。

    出來道。

    長老休寐語。

    卻許伊具一隻眼。

     上堂。

    橫按拄杖曰。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循環逆順數将來。

    數到未來無盡日。

    因七見一。

    見一亡七。

    踏破虛空。

    鐵牛汗出。

    絕氣息無蹤迹。

    擲下拄杖曰。

    更須放下者個。

    始是參學事畢。

     上堂。

    拈拄杖曰。

    有時奪人不奪境。

    拄杖子七縱八橫。

    有時奪境不奪人。

    山僧七颠八倒。

    有時人境兩俱奪。

    拄杖子與山僧。

    削迹吞聲。

    有時人境俱不奪。

    卓拄杖曰。

    伴我行千裡。

    攜君過萬山。

    忽然撞着臨濟時。

    又且如何。

    喝一喝曰。

    未明心地印。

    難透祖師關。

     大洪證禅師法嗣 蘇州府萬壽月林師觀禅師 福州侯官黃氏子。

    僧問。

    三聖道。

    逢人則出。

    出則不為人。

    意作麼生。

    師曰。

    錯。

    曰興化道。

    逢人則不出。

    出則便為人。

    又作麼生。

    師曰。

    錯。

    曰興化旗槍倒卓。

    三聖肝膽齊傾。

    師曰。

    引不着。

    曰隻如今日和尚。

    作麼生為人。

    師曰。

    一棒一條痕。

     舉玄沙三種病話。

    頌曰。

    盲聾喑痖。

    捉敗了也。

    更問如何。

    盲聾喑痖。

     雲居會禅師法嗣 萬松壞衲大琏禅師 贊釋迦出山像曰。

    行滿功圓徹骨窮。

    不勝羸瘦發髼松。

    彌天罪過今無數。

    毗舍耶中一欵供。

     萬年贲禅師法嗣 溫州府龍鳴在庵賢禅師 上堂。

    舉法眼道。

    識得凳子。

    周匝有餘。

    雲門道。

    識得凳子。

    天地懸殊。

    師曰。

    法眼老漢。

    坐殺天下人。

    雲門大師。

    走殺天下人。

    龍鳴則不然。

    識得凳子。

    四腳着地。

    要坐便坐。

    要起便起。

     上堂。

    舉趙州勘婆話。

    頌曰。

    氷雪佳人貌最奇。

    常将玉笛向人吹。

    曲中無限傷心事。

    祇許佳人獨自知。

     長沙府大沩咦庵鑒禅師 會稽人。

    上堂。

    木落霜空。

    天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