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忽一日示微恙。

    遽索浴。

    浴畢趺坐。

    書偈曰。

    謾說從來牧護。

    今日分明呈露。

    虛空拶倒須彌。

    說甚向上一路。

    擲筆而逝。

     覺庵道人祖氏 建甯遊察院侄女也。

    幼志不出适。

    留心祖道。

    於圓悟示衆語下。

    了然明白。

    悟曰。

    更須揚卻所見。

    始得自由。

    祖答偈曰。

    露柱抽橫骨。

    虛空弄爪牙。

    直饒玄會得。

    猶是眼中沙。

     令人本明 号明室。

    自機契圓悟。

    徧參名宿。

    皆蒙印可。

    紹興庚申二月望。

    親書三偈。

    寄草堂清。

    微露謝世之意。

    至旬末。

    别親裡而終。

    草堂為跋其偈。

    刊行於世。

    大慧嘗垂語發揚之。

    其偈曰。

    不識煩惱是菩提。

    若随煩惱是愚癡。

    起滅之時須要會。

    鹞過新羅人不知。

    不識煩惱是菩提。

    淨華生淤泥。

    人來問我若何為。

    吃粥吃飯了洗缽盂。

    莫管他。

    莫管他。

    終日癡憨算海沙。

    要識本來真面目。

    便是祖師一木叉。

    道不得底叉下死。

    道得底也叉下死。

    畢竟如何。

    不許夜行。

    投明須到。

     成都府範縣君者 嫠居常坐不卧。

    聞圓悟住昭覺。

    往禮拜。

    請示入道因緣。

    悟令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麼。

    久無所契。

    範泣告悟曰。

    和尚有何方便。

    令某易會。

    悟曰。

    卻有個方便。

    遂令祇看是個甚麼。

    後有省曰。

    元來恁麼地近那。

     太平懃禅師法嗣 常德府文殊正導禅師 眉州丹棱徐氏子。

    年三十得度。

    詣成都習唯識。

    自以為至。

    同舍诘之曰。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今目前萬象摐然。

    心識安在。

    師茫然不知對。

    遂出關。

    周流江淮。

    既抵舒之太平。

    聞佛鑒夜參。

    舉栢樹子話。

    至覺鐵[此/束]雲。

    先師無此語。

    莫謗先師好。

    因大疑。

    提撕既久。

    一旦豁然。

    趨丈室叙所悟。

    鑒見來。

    便閉卻門。

    師曰。

    和尚莫謾某甲。

    鑒曰。

    十方無壁落。

    何不入門來。

    師以拳擉破窗紙。

    鑒即開門。

    搊住曰。

    道道。

    師以兩手捧鑒頭。

    作口啐而出。

    遂呈偈多。

    趙州有個栢樹話。

    禅客相傳徧天下。

    多是摘葉與尋枝。

    不能直向根源拔。

    覺公說道無此語。

    正是惡言當面罵。

    禅人若具通方眼。

    好向此中辨真假。

    鑒然之。

    後命分座。

    襄守請開法天甯。

    未幾。

    擢大别之文殊。

     上堂。

    師子嚬呻。

    象王哮吼。

    雲門北鬥裡藏身。

    白雲因何喚作手。

    三世諸佛不能知。

    狸奴白牯卻知有。

    且道。

    作麼生是他知有底事。

    雨打梨花蛱蝶飛。

    風吹柳絮毛球走。

     上堂。

    拈拄杖。

    直上指曰。

    刺破憍屍迦腳跟。

    卓一下曰。

    卓碎閻羅王頂骨。

    乃指東畔曰。

    穿過東海鯉魚眼睛。

    指西畔曰。

    塞卻西王母鼻孔。

    且道。

    總不恁麼時如何。

    今年雨水多。

    各宜頻曬[日*良]。

     宣和改元己亥。

    下诏改僧為德士。

    師上堂曰。

    祖意西來事。

    今朝特地新。

    昔為比丘相。

    今作老君形。

    鶴氅披銀褐。

    頭包蕉葉巾。

    林泉無事客。

    兩度受君恩。

    所以道。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且道。

    即今是甚麼時節。

    毗盧遮邢。

    頂戴寶冠。

    為顯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

    身披鶴氅。

    且要俯順時宜。

    一人既爾。

    衆人亦然。

    大家成立叢林。

    喜得群仙聚會。

    共酌迷仙酎。

    同唱步虛詞。

    或看靈寶度人經。

    或說長生不死藥。

    琴彈月下。

    指端發太古之音。

    棋布軒前。

    妙着出神機之外。

    進一步。

    便到大羅天上。

    退一步。

    卻入九幽城中。

    祇如不進不退一句。

    又作麼生道。

    直饒羽化三清路。

    終是輪回一幻身。

     庚子九月複僧。

    上堂。

    不挂田衣着羽衣。

    老君形相頗相宜。

    一年半内閑思想。

    大底興衰各有時。

    我佛知法有難。

    教中明載。

    無不委知。

    魔得伺便。

    惑亂正宗。

    铙钹停音。

    缽盂添足。

    多般矯詐。

    欺罔聖君。

    所賴我皇聖德聖明。

    不忘付囑。

    特賜宸章。

    仍還僧像。

    重新披削。

    實謂寒灰再焰。

    枯木重榮。

    迷仙酎。

    變為甘露瓊漿。

    步虛詞。

    翻作還鄉曲子。

    放下銀木簡。

    拈起尼師壇。

    昨朝稽首擎拳。

    今日和南不審。

    祇改舊時相。

    不改舊時人。

    敢問大衆。

    作麼生是舊時人。

    良久曰。

    秋風也解嫌狼藉。

    吹盡當年道教灰。

     建炎己酉春。

    示衆。

    舉臨濟入滅囑三聖因緣曰。

    正法眼藏瞎驢滅。

    臨濟何曾有是說。

    今古時人皆妄傳。

    不信但看後三月。

    至閏三月。

    锺相叛。

    其徒欲舉師南奔者。

    師曰。

    學道所以了生死。

    何避之有。

    賊至。

    師竟被害。

    血皆白乳。

    賊駭驚。

    悔而去(師之視生死。

    可謂如夢幻矣)。

     韶州府南華知炳禅師 蜀之永康人。

    初行腳。

    離鄉未久。

    聞受業一夕遺火成灰燼。

    師得書。

    擲之於地曰。

    徒亂人意耳。

    其為人嚴冷。

    諸方謂之炳鐵面。

    上堂。

    此事最希奇。

    不礙當頭說。

    東鄰田舍翁。

    随例得一橛。

    非唯貫聲色。

    亦乃應時節。

    若問是何宗。

    八字不着人。

    擊禅床。

    下座。

     上堂。

    日日說時時舉。

    似地擎山争幾許。

    隴西鹦鹉得人憐。

    大都祇為能言語。

    休思惟帶伴侶。

    智者聊聞猛提取。

    更有一般事大奇。

    貓兒偏解捉老鼠。

    下座。

     上堂。

    以拄杖向空中攪曰。

    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