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續藏經續燈正統 清性統編集 續燈正統卷一 南海普陀嗣祖沙門西蜀 性統 編集 臨濟宗 大鑒下第十六世 昭覺勤禅師法嗣 臨安府徑山宗杲大慧普覺禅師 宣城奚氏子。

    夙有英氣。

    年十二入鄉校。

    一日因與同窗戲。

    以硯投之。

    悞中先生帽。

    償金而歸。

    曰大丈夫。

    讀世間書。

    曷若究出世法。

    即詣東山慧雲院事慧齊。

    年十七。

    剃發具毗尼。

    偶閱古雲門錄。

    恍若舊習。

    往依廣教珵禅師。

    棄遊四方。

    從曹洞諸老宿。

    既得其說。

    去登寶峰。

    谒湛堂準禅師。

    堂一見異之。

    俾侍巾裓。

    指以入道捷徑。

    師橫機無所讓。

    堂诃曰。

    汝曾未悟。

    病在意識領解。

    則為所知障。

    堂疾革。

    囑師曰。

    吾去後。

    當見川勤。

    必能盡子機用。

    (勤即圓悟)堂卒。

    師趨谒無盡居士。

    求堂塔銘。

    盡門庭高峻。

    少許可。

    與師一言相契。

    下榻延之。

    名師庵曰妙喜。

    洎後再谒。

    且囑令見圓悟。

    師至天甯。

    一日聞悟升堂舉僧問雲門。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門曰東山水上行。

    若是天甯即不然。

    忽有人問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隻向他道。

    熏風自南來。

    殿閣生微涼。

    師於言下忽然前後際斷。

    雖然動相不生。

    卻坐在淨裸裸處。

    悟謂曰。

    也不易你得到這田地。

    可惜死了不能得活。

    不疑言句。

    是為大病。

    不見道。

    懸崖撒手。

    自肯承當。

    絕後再蘇。

    欺君不得。

    須信有這個道理。

    遂令居擇木堂。

    為不厘務侍者。

    日同士大夫入室。

    (擇木。

    乃朝士止息處)悟。

    每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問之。

    師才開口。

    悟便曰。

    不是不是。

    經半載。

    遂問悟曰。

    聞和尚當時在五祖。

    曾問這話。

    不知五祖道甚麼。

    悟笑而不答。

    師曰。

    和尚當時須對衆問。

    如今說亦何妨。

    悟不得已謂曰。

    我問。

    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

    祖曰。

    描也描不成。

    畫也畫不就。

    又問。

    樹倒藤枯時如何。

    祖曰相随來也。

    師當下釋然。

    曰我會也。

    悟遂舉數因緣诘之。

    師酬對無滞。

    悟曰。

    始知吾不汝欺。

    遂着臨濟正宗記付之。

    俾掌記室。

    未幾。

    令分座。

    室中握竹篦。

    以驗學者。

    叢林浩然歸重。

    名振京師。

    右丞相呂公舜徒。

    奏賜紫衣佛日之号。

    會女真之變。

    其酋欲取禅僧十數人。

    師在選。

    得免趨吳。

    虎丘度夏。

    因閱華嚴。

    至菩薩登第七地證無生法忍。

    洞曉向所請問湛堂。

    殃崛摩羅持缽至産婦家因緣。

    時圓悟。

    诏住雲居。

    師往省觐。

    至山次日。

    即請為第一座。

    時會中多龍象。

    以圓悟久虛座元。

    俟師之來。

    頗有不平之心。

    及冬至秉拂。

    昭覺元禅師。

    出衆問雲。

    眉間挂劍時如何。

    師曰。

    血濺梵天。

    圓悟於座下。

    以手約雲。

    住住。

    問得極好。

    答得更奇。

    元乃歸衆。

    叢林由是改觀。

    圓悟歸蜀。

    師於雲居山後古雲門舊址。

    創庵以居。

    學者雲集。

    久之。

    入閩。

    結茅於長樂洋嶼。

    從之得法者。

    十有三人。

    又徙小溪雲門庵。

    後應張丞相魏公浚徑山之命。

    開堂日。

    僧問。

    人天普集選佛場開。

    祖令當行。

    如何舉唱。

    師雲。

    鈍鳥逆風飛。

    曰徧界且無尋覓處。

    分明一點座中圓。

    師曰。

    人間無水不朝東。

    複有僧競出。

    師約住雲。

    假使大地盡末為塵。

    一一塵有一口。

    一一口具無礙廣長舌相。

    一一舌相。

    出無量差别音聲。

    一一音聲。

    發無量差别言詞。

    一一言詞。

    有無量差别妙義。

    如上塵數衲僧。

    各各具如是口。

    如是舌。

    如是音聲。

    如是言詞。

    如是妙義。

    同時緻百千問難。

    問問各别。

    不消長老咳[口*敕]一聲。

    一時答了。

    乘時於其中間。

    作無量無邊廣大佛事。

    一一佛事。

    周徧法界。

    所謂一毛現神變。

    一切佛同說經。

    於無量劫。

    不得其邊際。

    便恁麼去。

    鬧熱門庭即得。

    正眼觀來。

    正是業識茫茫。

    無本可據。

    祖師門下。

    一點也用不着。

    況複勾章棘句。

    展弄詞鋒。

    非唯埋沒從上宗乘。

    亦乃笑破衲僧鼻孔。

    所以道。

    毫厘系念。

    三塗業因。

    瞥爾情生。

    萬劫羁鎖。

    聖名凡号盡是虛聲。

    殊相劣形皆為幻色。

    汝欲求之。

    得無累乎。

    及其厭之。

    又成大患。

    看他先聖恁麼告報。

    如國家兵器。

    豈得已而用之。

    本分事上。

    亦無這個消息。

    山僧今日如斯舉唱。

    大似無夢說夢。

    好肉剜瘡。

    檢點将來。

    合吃拄杖。

    隻今莫有下得毒手者麼。

    若有。

    堪報不報之恩。

    共助無為之化。

    如無。

    倒行此令去也。

    蓦拈拄杖雲。

    橫按镆铘全正令。

    太平寰宇斬癡頑。

    卓拄杖。

    喝一喝。

    便下座。

    道法之盛。

    冠於一時。

    衆二千餘。

    皆諸方俊乂。

    侍郎張公九成。

    亦從之遊。

    灑然契悟。

    一日因議及朝政。

    與師連禍。

    紹興辛酉五月。

    毀衣牒。

    屏居衡陽。

    乃裒先德機語。

    間與拈提。

    離為三帙。

    目曰正法眼藏。

    凡十年。

    移居梅陽。

    又五年。

    高宗皇帝特恩放還。

    明年春。

    複僧伽棃。

    四方虛席以邀。

    率不就。

    後奉朝命。

    居育王。

    逾年有旨。

    改徑山。

    道俗歆慕如初。

    孝宗皇帝。

    為普安郡王時。

    遣内都監。

    入山谒師。

    師作偈為獻。

    及在建邸。

    複遣内知客詣山。

    供五百應真。

    請師說法祝延聖壽。

    親書妙喜庵三字。

    并制贊寵寄之。

     上堂。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時節若至。

    其理自彰。

    舉起拂子曰。

    還見麼。

    擊禅床曰。

    還聞麼。

    聞見分明。

    是個甚麼。

    若向這裡提得去。

    皇恩佛恩一時報足。

    其或未然。

    徑山打葛藤去也。

    複舉起拂子曰。

    看看。

    無量壽世尊。

    在徑山拂子頭上。

    放大光明。

    照不可說不可說又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

    轉大法輪。

    作無量無邊廣大佛事。

    其中若凡若聖。

    若正若邪。

    若草若木。

    有情無情。

    遇斯光者。

    皆獲無上正等菩提。

    所以諸佛於此得之。

    具一切種智。

    諸大菩薩於此得之。

    成就諸波羅蜜。

    辟支獨覺於此得之。

    出無佛世現神通光明。

    諸聲聞衆洎夜來迎請五百阿羅漢於此得之。

    得八解脫。

    具六神通。

    天人於此得之。

    增長十善。

    修羅於此得之。

    除其憍慢。

    地獄於此得之。

    頓超十地。

    餓鬼傍生及四生九類一切有情於此得之。

    随其根性。

    各得受用。

    無量壽世尊。

    放大光明。

    作諸佛事已竟。

    然後以四大海水。

    灌彌勒世尊頂。

    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當於補處。

    作大佛事。

    無量壽世尊。

    有如是神通。

    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