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
雖然。
有際天之雲濤可容吞舟之魚。
有九萬裡之風可負垂天之翼。
了庵欲禅師謝首座秉拂兼客至上堂。
南泉斬貓。
趙州戴草鞋而出。
興化法戰。
克賓設饡飯便行。
是皆發揮本有靈光。
要且不借别人鼻孔出氣。
所以前日首座說法高聳人天。
今朝道伴相過光揚宗眼。
且道山僧鼓兩片皮成得甚麼邊事。
拍禅床。
從前汗馬無人識。
隻要重論蓋代功。
月分須知(正月) 楊岐會禅師歲旦上堂。
春風如刀。
春雨如膏。
律令正行。
萬物情動。
你道腳踏實地一句作麼生道。
出來向東湧西沒處道看。
直饒道得。
也是梁山頌子。
雲峰悅禅師歲旦上堂。
三十六旬竟。
今朝還複起。
剎那不相知。
諸法何曾爾。
尊卑叙禮儀。
歡戚同居止。
廓哉總持門。
而人不能啟。
玉兔金烏。
藏頭露尾。
以拂子擊禅床下座。
真淨文禅師歲旦上堂。
不見一法即如來。
方得名為觀自在。
諸禅德。
今日人人添一歲。
還見麼。
若不見。
又道人人添一歲。
若見。
在甚麼處安着。
既見着處便見出處。
出處既明方能世出世間於法自在。
觀自在菩薩将錢買糊餅。
放下卻是饅頭。
好諸禅德。
一年添一歲。
一歲一如來。
拈拄杖雲。
拄杖子亦成佛也。
看。
歲旦上堂。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
今年貧連錐也無。
師雲。
香嚴與麼道。
奇特甚奇特。
要且隻知其貧不知其富。
洞山即不然。
去年富未是富。
今年富始是富。
去年富惟有一領墨黪布褊形。
今年富添得一條百衲山水袈裟。
歲朝抖擻呈禅衆。
實謂風流出當家。
諸禅德。
洞山與麼。
為複是不肯古人耶。
為複扶古人耶。
試辨看。
元旦上堂。
問話畢乃雲。
一問一答皆是當人各各神通光明清淨妙心。
一一從自己運出來烜赫現前。
自是衆生迷情不覺不知。
改旦新元伏惟知事首座大衆尊候萬福。
良久雲。
昨日今朝事不同。
人人依舊主人翁。
雖然平等添新歲。
夢覺元來總是空。
是空卻不空。
二十空門元不着。
一性如來體共同。
喝一喝下座。
白雲端禅師歲旦上堂。
今日普天之下盡添一歲。
且道水牯牛還添也無。
添與不添且置。
且道牯牛鼻孔重多少。
若知得他鼻孔觔兩分明。
一任侵他人苗稼。
若也未然。
臘月三十日莫道春來草自青。
保甯勇禅師歲旦上堂。
昨日去年去。
今日今年來。
去年去不去。
今年來不來。
徧野盈尺雪。
大地亡纖埃。
無名無字人。
舉目聊徘徊。
五祖演禅師歲旦上堂。
元正啟祚。
萬物鹹新。
揚盡大千沙界。
都來隻在一塵。
乃展手雲。
是新是舊。
有人出來道看。
若無。
四面且世谛流布去也。
遂叉手雲。
孟春猶寒。
伏惟首座大衆洎諸知事尊體起居萬福。
歲朝上堂。
威音王已前也恁麼。
威音王已後也恁麼。
三世諸佛也恁麼。
西天四七東土二三也恁麼。
前年去年也恁麼。
明年後年更後年外後年也恁麼。
忽有個出來道。
和尚和尚。
自雲。
若不被他喚住。
便一百年也隻恁麼。
複雲。
元正啟祚。
萬物鹹新。
去年乞火和煙得。
今日擔泉帶月歸。
晷運推移日南長至。
當軒有直道。
無人肯駐腳。
孟春猶寒。
伏惟首座大衆起居萬福。
蘇武牧羊海畔累日忻然。
李陵望漢台邊終朝笑發。
落在甚處。
仁義隻從貧處斷。
世情偏向富門多。
元旦上堂。
元正啟祚。
西天此土。
萬物鹹新。
獬豸麒麟。
應時納佑。
誠言不謬。
孟春猶寒。
萬種千般。
伏惟首座大衆普天齊用。
洎諸知事懷才抱義。
并諸化主如龍似虎。
尊體起居萬福。
直是如金如玉。
歲歲三百六十日。
管取粥足飯足。
圓悟勤禅師歲旦上堂。
元正啟祚。
打開門戶。
萬物維新。
天地同春。
應時納佑。
不落窠臼。
罄無不宜。
萬世一時。
孟春猶寒。
伏惟首座大衆起居萬福。
乞火和煙得。
擔泉帶月歸。
複雲。
新年頭有佛法。
正是土上加泥。
新年頭無佛法。
又成當面蹉過。
到個裡佛法世法有無新舊一時拈向一邊。
且不落夤緣一句作麼生道。
還委悉麼。
乾坤一合地糊餅。
日月兩輪天氣球。
龍門遠禅師元旦上堂。
萬物鹹新論故鄉。
擡眸元是舊爺娘。
先春花發馨香遠。
物外山河日月長。
複舉僧問百丈如何是奇特事。
丈雲獨坐大雄峰。
僧禮拜。
丈便打。
師雲錯打人。
僧問德山如何是奇特事。
山雲我宗無語句亦無一法與人。
師雲猶較些子。
僧問羅山如何是奇特事。
羅山雲道什麼。
師雲。
成何道理。
大衆。
古人鈎頭着餌意在得魚。
如今洗腳上船能有幾個。
或有人問龍門如何是奇特事。
山僧向伊道。
此去太湖不遠。
恁麼說話有甚奇特。
又向伊道咫尺是棠梨。
大衆還會麼。
等閑如不會。
須作等閑看。
下座。
元旦上堂。
以拄杖畫一畫雲。
天得一。
鬥牛女虛危室畢。
地得一。
草木山河并土石。
君得一。
上下四維無等匹。
召大衆雲。
萬象森羅影現中。
一顆圓明光的曆。
有歡榮有愁戚。
或冤親或順逆。
富且貴貧且乞。
萬樣千般誰運為。
空谷之聲随應出。
鴛鴦繡了任君看。
不露金針太綿密。
褒禅奉勸各回頭。
莫待臨行卻啾唧。
識取摩诃般若光。
雖然。
有際天之雲濤可容吞舟之魚。
有九萬裡之風可負垂天之翼。
了庵欲禅師謝首座秉拂兼客至上堂。
南泉斬貓。
趙州戴草鞋而出。
興化法戰。
克賓設饡飯便行。
是皆發揮本有靈光。
要且不借别人鼻孔出氣。
所以前日首座說法高聳人天。
今朝道伴相過光揚宗眼。
且道山僧鼓兩片皮成得甚麼邊事。
拍禅床。
從前汗馬無人識。
隻要重論蓋代功。
月分須知(正月) 楊岐會禅師歲旦上堂。
春風如刀。
春雨如膏。
律令正行。
萬物情動。
你道腳踏實地一句作麼生道。
出來向東湧西沒處道看。
直饒道得。
也是梁山頌子。
雲峰悅禅師歲旦上堂。
三十六旬竟。
今朝還複起。
剎那不相知。
諸法何曾爾。
尊卑叙禮儀。
歡戚同居止。
廓哉總持門。
而人不能啟。
玉兔金烏。
藏頭露尾。
以拂子擊禅床下座。
真淨文禅師歲旦上堂。
不見一法即如來。
方得名為觀自在。
諸禅德。
今日人人添一歲。
還見麼。
若不見。
又道人人添一歲。
若見。
在甚麼處安着。
既見着處便見出處。
出處既明方能世出世間於法自在。
觀自在菩薩将錢買糊餅。
放下卻是饅頭。
好諸禅德。
一年添一歲。
一歲一如來。
拈拄杖雲。
拄杖子亦成佛也。
看。
歲旦上堂。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
今年貧連錐也無。
師雲。
香嚴與麼道。
奇特甚奇特。
要且隻知其貧不知其富。
洞山即不然。
去年富未是富。
今年富始是富。
去年富惟有一領墨黪布褊形。
今年富添得一條百衲山水袈裟。
歲朝抖擻呈禅衆。
實謂風流出當家。
諸禅德。
洞山與麼。
為複是不肯古人耶。
為複扶古人耶。
試辨看。
元旦上堂。
問話畢乃雲。
一問一答皆是當人各各神通光明清淨妙心。
一一從自己運出來烜赫現前。
自是衆生迷情不覺不知。
改旦新元伏惟知事首座大衆尊候萬福。
良久雲。
昨日今朝事不同。
人人依舊主人翁。
雖然平等添新歲。
夢覺元來總是空。
是空卻不空。
二十空門元不着。
一性如來體共同。
喝一喝下座。
白雲端禅師歲旦上堂。
今日普天之下盡添一歲。
且道水牯牛還添也無。
添與不添且置。
且道牯牛鼻孔重多少。
若知得他鼻孔觔兩分明。
一任侵他人苗稼。
若也未然。
臘月三十日莫道春來草自青。
保甯勇禅師歲旦上堂。
昨日去年去。
今日今年來。
去年去不去。
今年來不來。
徧野盈尺雪。
大地亡纖埃。
無名無字人。
舉目聊徘徊。
五祖演禅師歲旦上堂。
元正啟祚。
萬物鹹新。
揚盡大千沙界。
都來隻在一塵。
乃展手雲。
是新是舊。
有人出來道看。
若無。
四面且世谛流布去也。
遂叉手雲。
孟春猶寒。
伏惟首座大衆洎諸知事尊體起居萬福。
歲朝上堂。
威音王已前也恁麼。
威音王已後也恁麼。
三世諸佛也恁麼。
西天四七東土二三也恁麼。
前年去年也恁麼。
明年後年更後年外後年也恁麼。
忽有個出來道。
和尚和尚。
自雲。
若不被他喚住。
便一百年也隻恁麼。
複雲。
元正啟祚。
萬物鹹新。
去年乞火和煙得。
今日擔泉帶月歸。
晷運推移日南長至。
當軒有直道。
無人肯駐腳。
孟春猶寒。
伏惟首座大衆起居萬福。
蘇武牧羊海畔累日忻然。
李陵望漢台邊終朝笑發。
落在甚處。
仁義隻從貧處斷。
世情偏向富門多。
元旦上堂。
元正啟祚。
西天此土。
萬物鹹新。
獬豸麒麟。
應時納佑。
誠言不謬。
孟春猶寒。
萬種千般。
伏惟首座大衆普天齊用。
洎諸知事懷才抱義。
并諸化主如龍似虎。
尊體起居萬福。
直是如金如玉。
歲歲三百六十日。
管取粥足飯足。
圓悟勤禅師歲旦上堂。
元正啟祚。
打開門戶。
萬物維新。
天地同春。
應時納佑。
不落窠臼。
罄無不宜。
萬世一時。
孟春猶寒。
伏惟首座大衆起居萬福。
乞火和煙得。
擔泉帶月歸。
複雲。
新年頭有佛法。
正是土上加泥。
新年頭無佛法。
又成當面蹉過。
到個裡佛法世法有無新舊一時拈向一邊。
且不落夤緣一句作麼生道。
還委悉麼。
乾坤一合地糊餅。
日月兩輪天氣球。
龍門遠禅師元旦上堂。
萬物鹹新論故鄉。
擡眸元是舊爺娘。
先春花發馨香遠。
物外山河日月長。
複舉僧問百丈如何是奇特事。
丈雲獨坐大雄峰。
僧禮拜。
丈便打。
師雲錯打人。
僧問德山如何是奇特事。
山雲我宗無語句亦無一法與人。
師雲猶較些子。
僧問羅山如何是奇特事。
羅山雲道什麼。
師雲。
成何道理。
大衆。
古人鈎頭着餌意在得魚。
如今洗腳上船能有幾個。
或有人問龍門如何是奇特事。
山僧向伊道。
此去太湖不遠。
恁麼說話有甚奇特。
又向伊道咫尺是棠梨。
大衆還會麼。
等閑如不會。
須作等閑看。
下座。
元旦上堂。
以拄杖畫一畫雲。
天得一。
鬥牛女虛危室畢。
地得一。
草木山河并土石。
君得一。
上下四維無等匹。
召大衆雲。
萬象森羅影現中。
一顆圓明光的曆。
有歡榮有愁戚。
或冤親或順逆。
富且貴貧且乞。
萬樣千般誰運為。
空谷之聲随應出。
鴛鴦繡了任君看。
不露金針太綿密。
褒禅奉勸各回頭。
莫待臨行卻啾唧。
識取摩诃般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