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唐太宗題白馬寺(燒經所)
門徑蕭蕭長綠苔。
一回登此一徘徊。
青牛謾說函關去。
白馬親從印土來。
确定是非憑烈焰。
為分真僞築高台。
東風也解嫌狼藉。
吹盡當年道教灰。
洞山息世譏 不求名利不求榮。
任運騰騰度此生。
三寸氣消誰是主。
百年身後謾呼名。
衣裳破後重重補。
糧食無時旋旋營。
一個幻身能幾久。
為它閑事長無明。
五家宗派括 臨濟宗 南嶽馬祖百丈運。
臨興南穴首山汾。
慈明南會開一續。
心出新清端演勤。
沩仰宗 百丈派出大沩佑。
香嚴仰山親得紹。
南塔芭蕉清續傳。
兒孫未見繼其後。
雲門宗 清石天龍接德山。
雪峰雲偃香林遠。
北塔雪窦付天衣。
二本從茲門大顯。
曹洞宗 清石藥山雲洞祖。
雲膺同安丕志附。
梁山觀得大陽玄。
投子芙蓉淳獨步。
法眼宗 雪峰傍出玄沙備。
地藏法眼益尊貴。
韶國師傳壽與津。
佛法新羅而已耳(要知仔細。
須尋宗派圖)。
八溢聖解脫門 禮佛敬佛德。
念佛感佛恩。
持戒行佛行。
看經明佛理。
坐禅達佛境。
參禅合佛心。
得悟證佛道。
說法滿佛願。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佛事門中不舍一法。
然此八事猶如四方四隅。
阙一不可。
前聖後聖其揆一也。
六波羅蜜亦須兼行。
六祖雲。
執空之人滞在一隅。
謂不立文字。
自迷猶可。
又謗佛經。
罪障深重。
可不戒哉。
陳賢良書(亦刊于精嚴寶訓) 陳提刑貴謙答真侍郎德秀書曰。
承下問禅門事。
仰見虛懷樂善之意。
顧淺陋何足以辱此。
然敢不以管見陳白。
所謂話頭合看與否。
以某觀之。
初無定說。
若能一念無生。
全體是佛。
何處别有話頭。
隻緣多生習氣。
背覺合塵。
剎那之間念念起滅。
如猴孫拾栗相似。
佛祖輩不得已權設方便。
令咬嚼□個無滋味話頭。
意識有所不行。
将蜜果換苦胡蘆。
淘汝業識。
都無實義。
亦如國家兵器。
不得已而用之。
今時學者卻於話頭上強生穿鑿。
或至逐個解說以當事業。
遠之遠矣。
棱道者廿年坐破七蒲團。
隻管看驢事未去馬事到來。
因卷簾大悟。
所謂八萬四千關捩子。
隻消一個鎖匙開。
豈在多言也。
來教謂誦佛之言。
存佛之心。
行佛之行。
久久須有得處。
如此行履。
固不失為一世之賢者。
然禅門一着又須見徹自己本地風光。
方為究竟。
此事雖人人本有。
但為客塵妄想所覆。
若不痛加煅煉。
終不明淨。
圓覺經雲。
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固有。
雖複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
蓋謂此也。
來教又謂。
道若不在言語文字上。
諸佛諸祖何謂留許多經論在世。
經是佛言。
禅是佛心。
初無違背。
但世人尋言逐句。
沒溺教網。
不知有自己一段光明大事。
故達磨西來。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謂之教外别傳。
非是教外别是一個道理。
隻要明了此心。
不着教相。
今若隻誦佛語。
而不會歸自己。
如人數他珍寶。
自無半錢分。
又如破布裹真珠。
出門還漏卻。
縱使於中得少滋味。
猶是法愛之見。
本分上事。
所謂金屑雖貴。
落眼成翳。
直須打并一切淨盡。
方有少分相應也。
某向來雖不閱大藏經。
然華嚴楞嚴圓覺維摩等經誦之亦稍熟矣。
其他如傳燈諸老語錄。
壽禅師宗鏡錄皆玩味。
數十年間。
方在屋裡着到。
卻無暇看經論也。
楞伽雖是達磨心宗。
亦以句讀難通。
不曾深究。
要知吾人皆是誠心。
非彼世俗自瞞以資談柄而已。
姑以日用驗之。
雖無濁惡粗過。
然於一切善惡逆順境界上。
果能照破。
不為他所移換否。
夜睡中夢覺一如否。
恐怖颠倒否。
疾病而能作得主否。
若目前猶有境在。
則夢寐未免颠倒。
夢寐既颠倒。
疾病必不能作得主宰。
疾病既作主宰不得。
則生死岸頭必不自在。
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待制舍人於功名鼎盛之時。
清修寡欲留神此道。
可謂火中蓮花矣。
古人有言。
此大丈夫事。
非将相之所能為也。
又雲。
直欲高高峰頂立。
深深海底行。
更欲深窮遠到。
直到不疑之地。
來教謂無下手處。
隻此無下手處。
正是得力處。
如前書所言。
靜處鬧處皆着一隻眼看。
是什麼道理。
久久純熟。
自無靜鬧之異。
其或雜亂紛飛起滅不停。
卻舉一則公案與之厮崖。
則起滅之心自然頓息。
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即是到家也。
某亦學焉而未至也。
姑盡吐露如此。
不必他示。
恐有儒釋不侔者。
必大怪之。
待制舍人它日心眼開明。
亦必大笑而罵之(提刑參見月林鐵鞭諸大老)。
範文正公勉圓悟禅師行腳 觀水莫觀小污池。
污池之水魚鼈卑。
登山莫登迤逦山。
迤逦之山艹木稀。
觀水直觀滄溟廣。
登山直登泰山上。
所得不少所見高。
工夫用盡非徒勞。
南方幸有選佛地。
好向其中窮妙旨。
它年成器整頹綱。
不負男兒出家志。
大丈夫。
休拟議。
豈為虛名滅身計。
歡諧時分覺無多。
卻被光陰暗添歲。
成都況是繁華國。
打住隻應花酒窟。
吾師自是出家兒。
豈随龌龊相埋沒。
吾師幸有虹蜺志。
何事躊躇淤泥水。
君不見。
吞舟之魚不隐污流。
合抱之木豈在丹丘。
大鵬一展九萬裡。
豈同春岸飛沙鷗。
何如急駕千裡骥。
莫效鹪鹩戀一枝。
縱饒講得千經論。
也落禅家第二機。
白雲長自戀高台。
暮罩朝籠不暫開。
為慰蒼生霖雨望。
等閑依舊出山來。
又不見。
昆山有玉名瓊瑤。
良時未遇居蓬蒿。
當時若不離荊楚。
争得連城價倍高。
高庵悟和尚勸安老僧文 貧道嘗閱藏教。
谛審佛意。
不許比丘坐受無功之食。
生懶堕心。
起吾我見。
每至晨朝。
佛及弟子持缽乞食。
不擇貴賤。
心無高下。
俾得福者一切均溥。
後所稱常住者。
本為老病比丘不能行乞者設。
非少壯之徒可得而食。
逮佛滅後。
正法世中亦複如是。
像季以來。
中國禅林不廢乞食。
但推能者為之。
所得利養。
聚為招提。
以安廣衆。
遂辍逐日行乞之規也。
今聞數剎住持。
不識因果。
不安老僧。
背戾佛旨。
削弱法門。
苟不住院。
老将安歸。
更不返思。
常住财物本為誰置。
當推何心以合佛心。
當推何行以合佛行。
昔佛在日。
或不赴請。
留身精舍。
徧巡僧房。
看視老病。
一一緻問。
一一辦置。
仍勸請諸比丘遞相恭敬。
随順方便。
去其嗔嫌。
此調禦師統理大衆之揩摸也。
今之當代恣用常住。
資給口體。
結托權貴。
仍隔絕老者病者。
衆僧之物掩為己有。
佛心佛行渾無一也。
悲夫悲夫。
古德雲。
老僧乃山門之标榜也。
今之禅林。
百僧之中無一老者。
老而不納。
益知壽考之無補。
反不如夭死。
願今當代各遵佛語。
紹隆祖位。
安撫老病。
常住有無。
随宜供給。
無使愚昧專權滅裂。
緻招來世短促之報。
切宜加察。
達磨師真性頌 達磨西來。
不立文字。
少林默坐九年。
獨有神光領旨。
上根既契。
猶憐中下之機。
強留二十字。
謂之真性偈。
翻覆讀之。
成四十首。
頌各有旨趣。
庶幾後代兒孫因指見月。
傥有個漢。
向性字未形之前領略。
文彩自彰。
匪從他得。
則翻笑缺齒老胡。
正好痛與拄杖矣。
天人禮枯骨 慈受 述 汝是前生我。
我今天眼開。
瑤衣随念至。
玉食自然來。
謝汝昔勤苦。
令吾今快哉。
散花時再拜。
人世莫疑猜。
餓鬼鞭屍 因者臭皮囊。
波波劫劫忙。
隻知貪快樂。
不肯暫回光。
白業锱铢少。
黃泉歲月長。
直須痛鞭打。
此恨卒難忘。
沙門破二見 咄咄愚癡子。
雲何不自觀。
鞭屍真倒置。
禮骨自欺瞞。
善惡由心造。
佛魔着眼看。
踏翻煩惱海。
生死不相幹。
禅門諸祖師偈頌下之下(終)
一回登此一徘徊。
青牛謾說函關去。
白馬親從印土來。
确定是非憑烈焰。
為分真僞築高台。
東風也解嫌狼藉。
吹盡當年道教灰。
洞山息世譏 不求名利不求榮。
任運騰騰度此生。
三寸氣消誰是主。
百年身後謾呼名。
衣裳破後重重補。
糧食無時旋旋營。
一個幻身能幾久。
為它閑事長無明。
五家宗派括 臨濟宗 南嶽馬祖百丈運。
臨興南穴首山汾。
慈明南會開一續。
心出新清端演勤。
沩仰宗 百丈派出大沩佑。
香嚴仰山親得紹。
南塔芭蕉清續傳。
兒孫未見繼其後。
雲門宗 清石天龍接德山。
雪峰雲偃香林遠。
北塔雪窦付天衣。
二本從茲門大顯。
曹洞宗 清石藥山雲洞祖。
雲膺同安丕志附。
梁山觀得大陽玄。
投子芙蓉淳獨步。
法眼宗 雪峰傍出玄沙備。
地藏法眼益尊貴。
韶國師傳壽與津。
佛法新羅而已耳(要知仔細。
須尋宗派圖)。
八溢聖解脫門 禮佛敬佛德。
念佛感佛恩。
持戒行佛行。
看經明佛理。
坐禅達佛境。
參禅合佛心。
得悟證佛道。
說法滿佛願。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佛事門中不舍一法。
然此八事猶如四方四隅。
阙一不可。
前聖後聖其揆一也。
六波羅蜜亦須兼行。
六祖雲。
執空之人滞在一隅。
謂不立文字。
自迷猶可。
又謗佛經。
罪障深重。
可不戒哉。
陳賢良書(亦刊于精嚴寶訓) 陳提刑貴謙答真侍郎德秀書曰。
承下問禅門事。
仰見虛懷樂善之意。
顧淺陋何足以辱此。
然敢不以管見陳白。
所謂話頭合看與否。
以某觀之。
初無定說。
若能一念無生。
全體是佛。
何處别有話頭。
隻緣多生習氣。
背覺合塵。
剎那之間念念起滅。
如猴孫拾栗相似。
佛祖輩不得已權設方便。
令咬嚼□個無滋味話頭。
意識有所不行。
将蜜果換苦胡蘆。
淘汝業識。
都無實義。
亦如國家兵器。
不得已而用之。
今時學者卻於話頭上強生穿鑿。
或至逐個解說以當事業。
遠之遠矣。
棱道者廿年坐破七蒲團。
隻管看驢事未去馬事到來。
因卷簾大悟。
所謂八萬四千關捩子。
隻消一個鎖匙開。
豈在多言也。
來教謂誦佛之言。
存佛之心。
行佛之行。
久久須有得處。
如此行履。
固不失為一世之賢者。
然禅門一着又須見徹自己本地風光。
方為究竟。
此事雖人人本有。
但為客塵妄想所覆。
若不痛加煅煉。
終不明淨。
圓覺經雲。
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固有。
雖複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
蓋謂此也。
來教又謂。
道若不在言語文字上。
諸佛諸祖何謂留許多經論在世。
經是佛言。
禅是佛心。
初無違背。
但世人尋言逐句。
沒溺教網。
不知有自己一段光明大事。
故達磨西來。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謂之教外别傳。
非是教外别是一個道理。
隻要明了此心。
不着教相。
今若隻誦佛語。
而不會歸自己。
如人數他珍寶。
自無半錢分。
又如破布裹真珠。
出門還漏卻。
縱使於中得少滋味。
猶是法愛之見。
本分上事。
所謂金屑雖貴。
落眼成翳。
直須打并一切淨盡。
方有少分相應也。
某向來雖不閱大藏經。
然華嚴楞嚴圓覺維摩等經誦之亦稍熟矣。
其他如傳燈諸老語錄。
壽禅師宗鏡錄皆玩味。
數十年間。
方在屋裡着到。
卻無暇看經論也。
楞伽雖是達磨心宗。
亦以句讀難通。
不曾深究。
要知吾人皆是誠心。
非彼世俗自瞞以資談柄而已。
姑以日用驗之。
雖無濁惡粗過。
然於一切善惡逆順境界上。
果能照破。
不為他所移換否。
夜睡中夢覺一如否。
恐怖颠倒否。
疾病而能作得主否。
若目前猶有境在。
則夢寐未免颠倒。
夢寐既颠倒。
疾病必不能作得主宰。
疾病既作主宰不得。
則生死岸頭必不自在。
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待制舍人於功名鼎盛之時。
清修寡欲留神此道。
可謂火中蓮花矣。
古人有言。
此大丈夫事。
非将相之所能為也。
又雲。
直欲高高峰頂立。
深深海底行。
更欲深窮遠到。
直到不疑之地。
來教謂無下手處。
隻此無下手處。
正是得力處。
如前書所言。
靜處鬧處皆着一隻眼看。
是什麼道理。
久久純熟。
自無靜鬧之異。
其或雜亂紛飛起滅不停。
卻舉一則公案與之厮崖。
則起滅之心自然頓息。
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即是到家也。
某亦學焉而未至也。
姑盡吐露如此。
不必他示。
恐有儒釋不侔者。
必大怪之。
待制舍人它日心眼開明。
亦必大笑而罵之(提刑參見月林鐵鞭諸大老)。
範文正公勉圓悟禅師行腳 觀水莫觀小污池。
污池之水魚鼈卑。
登山莫登迤逦山。
迤逦之山艹木稀。
觀水直觀滄溟廣。
登山直登泰山上。
所得不少所見高。
工夫用盡非徒勞。
南方幸有選佛地。
好向其中窮妙旨。
它年成器整頹綱。
不負男兒出家志。
大丈夫。
休拟議。
豈為虛名滅身計。
歡諧時分覺無多。
卻被光陰暗添歲。
成都況是繁華國。
打住隻應花酒窟。
吾師自是出家兒。
豈随龌龊相埋沒。
吾師幸有虹蜺志。
何事躊躇淤泥水。
君不見。
吞舟之魚不隐污流。
合抱之木豈在丹丘。
大鵬一展九萬裡。
豈同春岸飛沙鷗。
何如急駕千裡骥。
莫效鹪鹩戀一枝。
縱饒講得千經論。
也落禅家第二機。
白雲長自戀高台。
暮罩朝籠不暫開。
為慰蒼生霖雨望。
等閑依舊出山來。
又不見。
昆山有玉名瓊瑤。
良時未遇居蓬蒿。
當時若不離荊楚。
争得連城價倍高。
高庵悟和尚勸安老僧文 貧道嘗閱藏教。
谛審佛意。
不許比丘坐受無功之食。
生懶堕心。
起吾我見。
每至晨朝。
佛及弟子持缽乞食。
不擇貴賤。
心無高下。
俾得福者一切均溥。
後所稱常住者。
本為老病比丘不能行乞者設。
非少壯之徒可得而食。
逮佛滅後。
正法世中亦複如是。
像季以來。
中國禅林不廢乞食。
但推能者為之。
所得利養。
聚為招提。
以安廣衆。
遂辍逐日行乞之規也。
今聞數剎住持。
不識因果。
不安老僧。
背戾佛旨。
削弱法門。
苟不住院。
老将安歸。
更不返思。
常住财物本為誰置。
當推何心以合佛心。
當推何行以合佛行。
昔佛在日。
或不赴請。
留身精舍。
徧巡僧房。
看視老病。
一一緻問。
一一辦置。
仍勸請諸比丘遞相恭敬。
随順方便。
去其嗔嫌。
此調禦師統理大衆之揩摸也。
今之當代恣用常住。
資給口體。
結托權貴。
仍隔絕老者病者。
衆僧之物掩為己有。
佛心佛行渾無一也。
悲夫悲夫。
古德雲。
老僧乃山門之标榜也。
今之禅林。
百僧之中無一老者。
老而不納。
益知壽考之無補。
反不如夭死。
願今當代各遵佛語。
紹隆祖位。
安撫老病。
常住有無。
随宜供給。
無使愚昧專權滅裂。
緻招來世短促之報。
切宜加察。
達磨師真性頌 達磨西來。
不立文字。
少林默坐九年。
獨有神光領旨。
上根既契。
猶憐中下之機。
強留二十字。
謂之真性偈。
翻覆讀之。
成四十首。
頌各有旨趣。
庶幾後代兒孫因指見月。
傥有個漢。
向性字未形之前領略。
文彩自彰。
匪從他得。
則翻笑缺齒老胡。
正好痛與拄杖矣。
天人禮枯骨 慈受 述 汝是前生我。
我今天眼開。
瑤衣随念至。
玉食自然來。
謝汝昔勤苦。
令吾今快哉。
散花時再拜。
人世莫疑猜。
餓鬼鞭屍 因者臭皮囊。
波波劫劫忙。
隻知貪快樂。
不肯暫回光。
白業锱铢少。
黃泉歲月長。
直須痛鞭打。
此恨卒難忘。
沙門破二見 咄咄愚癡子。
雲何不自觀。
鞭屍真倒置。
禮骨自欺瞞。
善惡由心造。
佛魔着眼看。
踏翻煩惱海。
生死不相幹。
禅門諸祖師偈頌下之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