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徑石滴乳集卷之一
清嗣祖沙門江州真在編
嗣法門人齊安機雲續
大鑒下第二十世(臨濟第十六世)
杭州徑山無準師範禅師。
劍州梓潼雍氏子。
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出家。
經書過目成誦。
紹熙五年冬登具。
明年次成都。
坐夏正法。
遇瞎堂高弟名堯者。
請益坐禅之法。
堯曰。
禅是何物。
坐底阿誰。
師晝夜體究。
一日於廁提前話。
有省。
石門雲曰。
首座善舞太阿。
使百尺竿頭。
做伎倆底。
一見便能。
死盡偷心。
乾坤别構。
所謂心不負人。
面無慚色。
師谒育王佛照。
照問。
何處人。
師曰。
劍州。
照曰。
帶得劍來麼。
師随聲便喝。
照笑曰。
者烏頭子也亂作。
破庵。
住秀峰日。
有僧入室。
庵打。
逐至法堂。
時師解曰。
禅和家争禅。
亦常事耳。
庵曰。
豈不聞道我肚饑。
聞闆聲要吃飯去聻。
師聞不覺。
汗流夾背。
破庵。
為靈隐第一座。
師複從。
一日同遊石筍庵。
有道者請益曰。
猢狲子捉不住。
乞師方便。
庵曰。
用捉作麼。
如風吹水自然成紋。
師在傍大徹。
東林在曰。
城門失火。
殃及池魚。
牧雲門頌曰。
城門失火臭煙熏。
殃及池魚尾盡焚。
無處更求三尺水。
好看振鬣上青雲。
南澗問頌曰。
氣飲長虹已食牛。
血漫漫地照人愁。
因風吹火無多力。
春滿皇都四百州。
南嶽際頌曰。
眉間霜劍倚天寒。
試展鋒铓海樣寬。
石筍路逢沽酒店。
三杯兩盞破愁顔。
石門雲頌曰。
霜飛六月禍私門。
殃及平民已覆盆。
南北東西無處去。
一拳打破鐵昆侖。
破庵付師法偈曰。
我若不見時。
汝應不見見。
見見非自心。
自心常顯現。
未幾破庵過天童掃塔。
師偕往。
複拉月石溪。
同遊台雁。
至瑞岩雲巢。
留師分座。
夜夢。
偉衣冠者。
持把茆見授。
翌日明州清涼專使至。
師受請入院。
見所伽藍神茅其姓。
衣冠與疇昔所夢無異。
升座開法一香供破庵。
三年遷焦山。
期年遷雪窦。
又三年被敕移育王。
又三年嵩少林散席徑山。
朝命以師補處。
明年寺毀。
師逆知其數。
不動容經意。
是年冬十月有旨。
召入内廷。
上禦修政殿引見。
師奏對詳明。
上為色動。
賜金襕僧伽衣。
又宣入慈明殿。
升座說法。
帝垂簾而聽大悅。
賜号佛鑒禅師。
三年寺成。
閱六年複毀。
而多助雲至。
不數年複還舊觀。
去寺四十裡。
築室百楹。
接待雲水。
額曰萬年正續。
正續西數百步。
結庵一區。
為歸藏所。
上建重閣。
秘藏先後所賜禦翰。
敞室東西。
偏奉祖師與先世香火。
遇始生日。
為飯僧佛事。
以贊冥福。
蓋蜀乳師之。
先祀遂絕。
祠奉以旌孝慕。
上聞嘉歎。
上堂。
名不得。
狀不得。
取不得。
舍不得。
隻麼得。
且道。
得個甚麼。
三人證龜成鼈。
問石乘頌雲。
滾滾紅珠非眼血。
紙灰染作花蝴蝶。
自從夢斷識莊周。
亂撒金錢飄黃葉。
上堂。
若論個事。
直是省要易會。
多是諸人自作艱難。
自作障礙。
所以尋常東廊西廊。
見諸人和南問訊。
山僧便乃低頭相接。
其實無他。
隻要諸人識得長老是西川隆慶府人氏。
若識得。
便與諸人打些鄉談。
說些鄉話。
如今且未說你識得長老。
且各自知得自己鄉貫。
還知麼。
明州六縣。
奉化八鄉。
上堂。
五峰門下。
百種全無。
禅床迫窄。
堂供蕭踈。
腳下踏着底。
破磚頭碎瓦片。
面前撞見底。
王獦獠李麻胡。
恁麼薄福住山。
真個孤負先哲。
良久。
雖然如是。
更點分明。
上堂。
一夏已滿。
無事不辦。
遂府缽盂。
功州磁碗。
淳佑戊申秋。
師築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乞老于朝。
而舊疾适作。
己酉三月旦日。
升座謂衆曰。
山僧既老且病。
無力與諸人東語西話。
今勉強出來。
将從前說不到的。
盡情向諸人抖擻去也。
遂起身抖衣曰。
是多少。
便歸方丈。
十五日集衆。
區畫後事。
親書遺表及遺書十數。
言笑如常。
其徒以遺偈為請。
師執筆書曰。
來時空索索。
去也赤條條。
更要問端的。
天台有石橋。
偈畢移頃而逝。
東林在頌曰。
戰罷雄風笑倚樓。
虎頭虎尾一齊收。
時人不谙風雲色。
腦後遭槌孰解羞。
停龛二七日。
上遣中使。
降香賜币。
奉全身葬於正續之側。
塔曰圓照。
徑山下第一世(臨濟下十七世) 徑山範禅師法嗣 台州天台國清寺斷橋妙倫禅師。
姓徐。
台之黃岩人。
母劉氏夢月而孕。
年十八。
於永嘉廣慈院落發。
見谷源於瑞岩。
聞麻三斤話有疑。
一日谒雲居。
見山堂偶閱楞伽。
至蚊蟲蝼蟻無有言說。
而能辯事處。
頓省。
師往雪窦參佛鑒。
鑒以狗子因何有業識。
令師下語。
凡三十轉。
不契。
師曰。
可無方便乎。
鑒舉真淨頌曰。
言有業識在。
誰雲意不深。
海枯終見底。
人死不知心。
師竦然良久。
忽聞口聲。
通身汗下。
於是脫然契證。
徑山進頌曰。
漏屋恰逢連夜雨。
更多愁霧鎖柴門。
忽然雲盡孤輪湧。
疊青山插遠層。
一初元頌曰。
頂門一擊汗如油。
捉敗當年老趙州自是黃河連底竭。
一番驟雨一番愁。
天岩啟頌曰。
用盡機關欲斷窮。
闆聲一擊頂門通。
推開碧落松千尺。
放出金烏子夜紅。
藕庵衍頌曰。
三春莺啭綠蔭叢。
渙父從容渭水東。
畢竟有貪香餌者。
比來喜不浪施功。
龍門性頌曰。
陣雲角曉怒風号。
蟻穴珠穿戰愈高。
欲遁賊身無處去。
一回躍馬便沖霄。
護國铎頌曰。
錦衣公子醉田家。
倚檻披襟看落霞。
忽爾風翻荷葉動。
池心獨露一枝花。
石門雲頌曰。
相逢把手禦街遊。
曆亂春光四百州。
電尾電頭通一線。
黑風翻轉釣魚舟。
佛鑒付師法偈曰。
真理直如弦。
何言複何默。
我今善付囑。
表心本無得。
鑒移育王。
師皆分座。
祇園遷瑞岩。
後住淨慈。
室中嘗學萬法歸一。
以驗學者。
凡下語不契。
即趁出高峰。
於此打失眼睛。
徑山進曰。
斷橋老漢。
固是婆心。
不免教壞人家男女。
高峰雖然打失眼睛。
要且恩大難酬。
金明要問。
大衆。
如何是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月似彎弓。
少雨多風。
東林在曰。
古佛垂慈。
血心片片。
如慈明置劍。
秘魔擎叉。
臨濟入門便喝。
德山入門便棒。
種種施設。
要人死盡偷心。
不落透路。
瑞岩慣設虎阱。
牢籠天下。
高峰如此打失眼睛。
大似平地撞彩。
要且不識萬法歸一。
徑山廣頌曰。
侵晨出去晚頭歸。
赤腳髼頭滿面灰。
無底鍋燒無米飯。
臭煙烽勃觜尖吹。
上堂。
德山低頭。
夾山點頭。
俱胝豎起手指頭。
玄沙築破腳指頭。
拈拄杖曰。
都來不出山僧拄杖頭。
何以見得。
卓拄杖曰。
一葉落天下秋。
希覺銳曰。
德山低頭。
刻舟求劍。
夾山點頭。
剜肉作瘡。
俱胝豎起手指頭。
栽角呼牛。
玄沙築破
劍州梓潼雍氏子。
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出家。
經書過目成誦。
紹熙五年冬登具。
明年次成都。
坐夏正法。
遇瞎堂高弟名堯者。
請益坐禅之法。
堯曰。
禅是何物。
坐底阿誰。
師晝夜體究。
一日於廁提前話。
有省。
石門雲曰。
首座善舞太阿。
使百尺竿頭。
做伎倆底。
一見便能。
死盡偷心。
乾坤别構。
所謂心不負人。
面無慚色。
師谒育王佛照。
照問。
何處人。
師曰。
劍州。
照曰。
帶得劍來麼。
師随聲便喝。
照笑曰。
者烏頭子也亂作。
破庵。
住秀峰日。
有僧入室。
庵打。
逐至法堂。
時師解曰。
禅和家争禅。
亦常事耳。
庵曰。
豈不聞道我肚饑。
聞闆聲要吃飯去聻。
師聞不覺。
汗流夾背。
破庵。
為靈隐第一座。
師複從。
一日同遊石筍庵。
有道者請益曰。
猢狲子捉不住。
乞師方便。
庵曰。
用捉作麼。
如風吹水自然成紋。
師在傍大徹。
東林在曰。
城門失火。
殃及池魚。
牧雲門頌曰。
城門失火臭煙熏。
殃及池魚尾盡焚。
無處更求三尺水。
好看振鬣上青雲。
南澗問頌曰。
氣飲長虹已食牛。
血漫漫地照人愁。
因風吹火無多力。
春滿皇都四百州。
南嶽際頌曰。
眉間霜劍倚天寒。
試展鋒铓海樣寬。
石筍路逢沽酒店。
三杯兩盞破愁顔。
石門雲頌曰。
霜飛六月禍私門。
殃及平民已覆盆。
南北東西無處去。
一拳打破鐵昆侖。
破庵付師法偈曰。
我若不見時。
汝應不見見。
見見非自心。
自心常顯現。
未幾破庵過天童掃塔。
師偕往。
複拉月石溪。
同遊台雁。
至瑞岩雲巢。
留師分座。
夜夢。
偉衣冠者。
持把茆見授。
翌日明州清涼專使至。
師受請入院。
見所伽藍神茅其姓。
衣冠與疇昔所夢無異。
升座開法一香供破庵。
三年遷焦山。
期年遷雪窦。
又三年被敕移育王。
又三年嵩少林散席徑山。
朝命以師補處。
明年寺毀。
師逆知其數。
不動容經意。
是年冬十月有旨。
召入内廷。
上禦修政殿引見。
師奏對詳明。
上為色動。
賜金襕僧伽衣。
又宣入慈明殿。
升座說法。
帝垂簾而聽大悅。
賜号佛鑒禅師。
三年寺成。
閱六年複毀。
而多助雲至。
不數年複還舊觀。
去寺四十裡。
築室百楹。
接待雲水。
額曰萬年正續。
正續西數百步。
結庵一區。
為歸藏所。
上建重閣。
秘藏先後所賜禦翰。
敞室東西。
偏奉祖師與先世香火。
遇始生日。
為飯僧佛事。
以贊冥福。
蓋蜀乳師之。
先祀遂絕。
祠奉以旌孝慕。
上聞嘉歎。
上堂。
名不得。
狀不得。
取不得。
舍不得。
隻麼得。
且道。
得個甚麼。
三人證龜成鼈。
問石乘頌雲。
滾滾紅珠非眼血。
紙灰染作花蝴蝶。
自從夢斷識莊周。
亂撒金錢飄黃葉。
上堂。
若論個事。
直是省要易會。
多是諸人自作艱難。
自作障礙。
所以尋常東廊西廊。
見諸人和南問訊。
山僧便乃低頭相接。
其實無他。
隻要諸人識得長老是西川隆慶府人氏。
若識得。
便與諸人打些鄉談。
說些鄉話。
如今且未說你識得長老。
且各自知得自己鄉貫。
還知麼。
明州六縣。
奉化八鄉。
上堂。
五峰門下。
百種全無。
禅床迫窄。
堂供蕭踈。
腳下踏着底。
破磚頭碎瓦片。
面前撞見底。
王獦獠李麻胡。
恁麼薄福住山。
真個孤負先哲。
良久。
雖然如是。
更點分明。
上堂。
一夏已滿。
無事不辦。
遂府缽盂。
功州磁碗。
淳佑戊申秋。
師築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乞老于朝。
而舊疾适作。
己酉三月旦日。
升座謂衆曰。
山僧既老且病。
無力與諸人東語西話。
今勉強出來。
将從前說不到的。
盡情向諸人抖擻去也。
遂起身抖衣曰。
是多少。
便歸方丈。
十五日集衆。
區畫後事。
親書遺表及遺書十數。
言笑如常。
其徒以遺偈為請。
師執筆書曰。
來時空索索。
去也赤條條。
更要問端的。
天台有石橋。
偈畢移頃而逝。
東林在頌曰。
戰罷雄風笑倚樓。
虎頭虎尾一齊收。
時人不谙風雲色。
腦後遭槌孰解羞。
停龛二七日。
上遣中使。
降香賜币。
奉全身葬於正續之側。
塔曰圓照。
徑山下第一世(臨濟下十七世) 徑山範禅師法嗣 台州天台國清寺斷橋妙倫禅師。
姓徐。
台之黃岩人。
母劉氏夢月而孕。
年十八。
於永嘉廣慈院落發。
見谷源於瑞岩。
聞麻三斤話有疑。
一日谒雲居。
見山堂偶閱楞伽。
至蚊蟲蝼蟻無有言說。
而能辯事處。
頓省。
師往雪窦參佛鑒。
鑒以狗子因何有業識。
令師下語。
凡三十轉。
不契。
師曰。
可無方便乎。
鑒舉真淨頌曰。
言有業識在。
誰雲意不深。
海枯終見底。
人死不知心。
師竦然良久。
忽聞口聲。
通身汗下。
於是脫然契證。
徑山進頌曰。
漏屋恰逢連夜雨。
更多愁霧鎖柴門。
忽然雲盡孤輪湧。
疊青山插遠層。
一初元頌曰。
頂門一擊汗如油。
捉敗當年老趙州自是黃河連底竭。
一番驟雨一番愁。
天岩啟頌曰。
用盡機關欲斷窮。
闆聲一擊頂門通。
推開碧落松千尺。
放出金烏子夜紅。
藕庵衍頌曰。
三春莺啭綠蔭叢。
渙父從容渭水東。
畢竟有貪香餌者。
比來喜不浪施功。
龍門性頌曰。
陣雲角曉怒風号。
蟻穴珠穿戰愈高。
欲遁賊身無處去。
一回躍馬便沖霄。
護國铎頌曰。
錦衣公子醉田家。
倚檻披襟看落霞。
忽爾風翻荷葉動。
池心獨露一枝花。
石門雲頌曰。
相逢把手禦街遊。
曆亂春光四百州。
電尾電頭通一線。
黑風翻轉釣魚舟。
佛鑒付師法偈曰。
真理直如弦。
何言複何默。
我今善付囑。
表心本無得。
鑒移育王。
師皆分座。
祇園遷瑞岩。
後住淨慈。
室中嘗學萬法歸一。
以驗學者。
凡下語不契。
即趁出高峰。
於此打失眼睛。
徑山進曰。
斷橋老漢。
固是婆心。
不免教壞人家男女。
高峰雖然打失眼睛。
要且恩大難酬。
金明要問。
大衆。
如何是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月似彎弓。
少雨多風。
東林在曰。
古佛垂慈。
血心片片。
如慈明置劍。
秘魔擎叉。
臨濟入門便喝。
德山入門便棒。
種種施設。
要人死盡偷心。
不落透路。
瑞岩慣設虎阱。
牢籠天下。
高峰如此打失眼睛。
大似平地撞彩。
要且不識萬法歸一。
徑山廣頌曰。
侵晨出去晚頭歸。
赤腳髼頭滿面灰。
無底鍋燒無米飯。
臭煙烽勃觜尖吹。
上堂。
德山低頭。
夾山點頭。
俱胝豎起手指頭。
玄沙築破腳指頭。
拈拄杖曰。
都來不出山僧拄杖頭。
何以見得。
卓拄杖曰。
一葉落天下秋。
希覺銳曰。
德山低頭。
刻舟求劍。
夾山點頭。
剜肉作瘡。
俱胝豎起手指頭。
栽角呼牛。
玄沙築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