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選語錄卷十二

關燈
萬不可預為計較。

    徒自障礙。

    更不可錯認錯解。

    那句經那句文。

    著一境界。

    便是魔境。

    雖然。

    從緣入者不是家珍。

    即愚兄從上所說。

    也隻作公案看去。

    不可被葛藤絆住。

    必待一一從胸襟中流出。

    方是向上一路。

    因賢弟問有反面回途。

    如何用力。

    不知何前何後。

    随援筆寫及。

    然此乃是目下工夫道理。

    用力所在。

    若更進一步處。

    預言無益。

    候一步踏到時。

    自然慶快平生。

    不消言得。

     王雲。

    佛法度人無量。

    佛法誤人無量。

    一切衆生熱火寒冰内。

    九橫八苦。

    千生千死。

    六道輪回。

    無有休息。

    茫茫業海。

    痛莫可喻。

    善男信女。

    能生一念淨信。

    猛省回光。

    即登彼岸。

    超離苦海。

    是佛法度人無量處。

    彼岸巳登。

    萬業冰消。

    逍遙極樂之鄉。

    遊戲清涼之界。

    回觀三界。

    猶如火宅。

    譬如傷弓之鳥。

    遐舉高飛。

    又如漏網之魚。

    深藏遠遁。

    往往令人執指為月。

    畫餅充饑。

    這是佛法誤人無量處。

    那裡知得镬湯爐炭内。

    即是法王全身。

    法華經中化城之喻甚切。

    衆生于一切痛苦。

    孰不生厭。

    厭故易棄。

    一切樂利。

    孰不生戀。

    戀故難舍。

    乃至生必定愛。

    死必定惡。

    故離死從生易。

    舍生就死難。

    所以說者件事。

    非将相之所能。

    若論生中之生。

    将相能也。

    死中之死。

    将相能也。

    生中之死。

    死中之生。

    将相不能也。

    不見道天下可均。

    白刃可蹈。

    中庸不可能。

    何故不可能。

    因有能所以不能也。

    這百尺竿頭懸崖撒手一步。

    必須大丈夫漢才能了辦。

    非希圖小利。

    畫地自止輩。

    所可拟料也。

    古人雲。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又雲。

    取舍之心成巧僞。

    若欲了明此事。

    待汝脫卻汗衫。

    斷了命根。

    方許汝會常住真心也。

    要會常住真心麼。

    晝行須把火。

    夜坐莫張燈。

    且道是度人無量。

    是誤人無量。

    喝一喝雲。

    向下文長。

    來日再說。

     一日王雲。

    者件事因在内。

    所以不在外。

    因在外。

    所以不在内。

    因不在内外。

    所以在内外。

    因在内外。

    所以不在内外。

    不見臨濟道。

    有時奪境不奪人。

    有時奪人不奪境。

    有時人境俱奪。

    有時人境俱不奪。

    後人不解其旨。

    把作接人邊會去。

    未免辜負他前人。

    此等說話。

    譬如天之春夏秋冬。

    地之東西南北。

    人之生老病死。

    日之子午卯酉。

    月之晦朔弦望也。

    且道孰有孰無。

    孰真孰妄。

    本是以有顯無。

    以無顯有。

    二既不無有。

    四何得有無。

    有無尚且不立。

    真妄從何而分。

    所以說無明識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既是無明即佛性。

    空身即法身。

    則佛性法身何可貴。

    無明空身何可賤。

    隻者一貴一賤。

    即生取舍。

    一生取舍。

    即生真妄。

    真妄一生。

    有無繼起。

    生死随之。

    萬業雲集。

    皆從此一識一覺而生也。

    所以佛雲。

    我若按指。

    海印發光。

    汝才動念。

    塵勞先起。

    者個關頭第一要緊。

    一絲不透。

    一毫不脫。

    如一指之障須彌。

    是誰之過欤。

    古人雲。

    塵垢盡除光始現。

    心法雙忘性即真。

    若欲塵垢盡除。

    必須心法雙忘。

    若欲心法雙忘。

    必須心法合一。

    但有彼此相。

    何能忘此心。

    此心如鏡。

    萬有來臨。

    盡皆塵垢。

    若不能渾物我。

    但雲。

    我自無心于萬物。

    妄為鏡巳打破。

    皆屬诳語。

    自欺自誤。

    此事須實踏不二心地。

    非知識可解者。

    參。

     王示一禅者雲。

    學者巳入道。

    而不能踏破重關者。

    有三病。

    一者惺惺的。

    有個大圓光相似。

    或放或收。

    以為操縱由已。

    是一。

    二者呆呆的。

    無聲無臭。

    或随或奪。

    以為物來則應。

    事過不留。

    是一。

    三者見紅是紅。

    見黑是黑。

    胸中隐隐底。

    似有個物在。

    是一。

    是皆識漏未除。

    淨相裡作活計。

    樂境裡覓生涯。

    若如此去。

    直饒千百劫。

    也隻作得個。

    種佛種底伶俐衆生。

    何時得了期。

    必須跳出化城。

    尋覓真境。

    還如未破參時一般。

    更加一番苦心。

    尚恐不能。

    何況優遊自在。

    貪圖小利。

    畫地自限豈能進步也。

    待汝内外一如。

    今古不隔。

    百尺竿頭者一步踏來。

    再向汝道真實不虛之說。

     從上佛佛祖祖。

    千說萬說。

    總為者個。

    能見者個。

    切莫管者個。

    若一管者個。

    即成假者個。

    若認假者個。

    還不如不見者個。

    何故。

    妄想易舍。

    執著難銷。

    後學者不可認賊為子。

    得少為足。

    得少為足事小。

    一認賊為子。

    則障汝前程萬裡。

    不見佛言。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未了者當踴往直前。

    莫贻自誤。

     凡人欲了此一大事。

    隻得将者個覓那個。

    覓得那個。

    那個卻成者個。

    者個卻成那個。

    到此時。

    須要離卻那個。

    要離那個。

    須要就那個。

    那個成了者個。

    者個就是那個。

    那個就是者個。

    到此時。

    方可商量真者個。

    若見了真者個。

    實實無者個那個。

    一任者個也是那個。

    那個也是者個。

    既然道實實無者個那個。

    為何又道那個者個。

    卻不知此時者個那個。

    不是從前那個者個。

    若也不會。

    且下四句注腳。

    八萬塵消頃刻間。

    石含玉兮地擎山。

    清風皓月無人識。

    惟證方知非可傳。

    參。

     參須真參。

    悟須實悟。

    何謂假參。

    為博得個明眼宗師。

    作家居士之虛名也。

    何謂真參。

    為了死生也。

    若實為生死。

    緻心一處窮究。

    趙州道。

    七日不悟摘取老僧頭去。

    永嘉道。

    若将妄語诳衆生。

    自招拔舌塵沙劫。

    試看前聖婆心之緊懇。

    自可信此事之的真。

    所以石霜雲。

    休去歇去。

    一念萬年去。

    寒灰枯木去。

    古廟香爐去。

    一條白練去。

    冷湫湫地去也。

    若是假參者。

    到此便謂可以成名。

    便不肯蓦直而前。

    扪心自問。

    果了死生乎。

    非欺人也。

    非欺天也。

    乃自欺也。

    不但堕落空亡外道。

    奈大诳語成之罪業何。

    若為生死真參者。

    斷不肯畫止此也。

    不見雪峰道。

    不休不歇去。

    業識芒芒去。

    七颠八倒去。

    十字街頭鬧浩浩的坐卧去。

    荊棘裡遊戲去。

    刀山劍樹镬湯爐炭去。

    驢胎馬腹去也。

    若道二老别資一路。

    作此見解者。

    實辜負前人眉毛拖地之深恩。

    然若不到不休不歇。

    斷不能真到休去歇去。

    若不到業識茫茫。

    斷不能真到一念萬年去。

    若不到七颠八倒。

    斷不能真到枯木寒灰去。

    若不到十字街頭鬧浩浩的。

    斷不能真到古廟香爐去。

    若不能到荊棘林裡遊戲去。

    斷不能真到一條白練去。

    若不能到刀山劍樹。

    以至驢胎馬腹去。

    斷不能真到冷湫湫地去。

    到此。

    雖未能了死脫生。

    實見明脫生了死之路。

    此正文殊言其力未充之候。

    然猶功勳邊事。

    不見湧泉欣禅師雲。

    相續也大難。

    要會相續的面目麼。

    求聞見而不可得。

    作善惡而亦不會。

    湛湛碧天秋月皎。

    大千沙界露全身。

    咄。

    切忌耳聞。

    眼看。

    意會。

     生死一事。

    如大海中之浮漚。

    本屬空幻。

    衆生妄執為有。

    正我佛言。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

    皆由晦昧為空。

    空晦暗中。

    結暗為色。

    色雜妄想。

    想相為身。

    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譬如澄清大海棄之。

    唯認一浮漚體。

    目為全潮之謂。

    經雲。

    凡事因譬喻而得明曉。

    佛言衆生執有之因。

    如譬言浮漚之起。

    乃因物觸風攪而成。

    聚則浮漚。

    散則海水也。

    我之妙明覺性。

    譬之海水。

    衆生塵刹。

    譬之浮漚。

    海水無暫竭之日。

    浮漚無常滅之時。

    雖是當處受生。

    當處受滅。

    即此生滅。

    亦随海水以無窮。

    衆生以漚泡為己。

    而觀海水。

    如來以海水為己。

    而視浮漚。

    衆生非離海也。

    如來非離漚也。

    須知生滅相。

    即常住相。

    所以佛言。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也。

    愚昧衆生。

    不但不知海之為己。

    且亦不知其漚之為水也。

    若彼投胎奪舍者。

    即如舍此漚。

    而就彼漚也。

    勤求長生者。

    即如以諸權巧。

    護惜此漚也。

    神通變化者。

    即如以幻術。

    舞弄此漚也。

    所以道饒經八萬劫。

    終究落空亡。

    乃顯而易會者。

    善男子大丈夫。

    勤求此事。

    務研至與海同體而後巳。

    方為了事。

    不可坐浮漚中。

    目為全潮。

    為了事也。

    一知半解之人。

    較凡愚稍差者。

    知漚之為水也。

    是以不得大死者。

    未舍此漚也。

    得大活者。

    通身入海也。

    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

    而有差别者。

    如浮漚非隻海有。

    江河湖海。

    各有漚也。

    然漚體水性。

    其理本一。

    聖賢修證之等列。

    如江河湖海。

    雖有大小深淺之不同。

    不得仍名為浮漚也。

    佛與衆生。

    其性無二亦然。

    衆生不可言有生死。

    聖賢不可言無生死。

    若欲了生死。

    不必離生死覓。

    但即浮漚中。

    識得漚是水。

    諺雲。

    但入深山去。

    何怕沒柴燒。

    切不可得少為足。

    以能推的心。

    識得大海之理。

    便妄為巳證。

    休去歇去。

    不但畫地自限。

    且大诳語成。

    翻落無限苦趣也。

    古人道。

    見解人多。

    行解人萬中無一個。

    以上乃性覺妙明之說。

    更有本覺明妙之理。

    實有口道不出。

    若是鐵漢子到此。

    自然領會。

    亦不煩圓明重下注腳也。

    擲筆慚惶處。

    三十年後。

    自有無面目人證明。

     天下叢林。

    拈椎豎拂堂頭。

    動辄言。

    放行也恁麼恁麼。

    把住也恁麼恁麼。

    拈起也恁麼恁麼。

    放下也恁麼恁麼。

    實令人發一大笑。

    愚何至此。

    尚敢大言。

    将此謂我為法王。

    于法自在。

    實不解此輩。

    具何面皮肚腸也。

    此事本不動搖。

    阿誰放行把住。

    本自具足。

    阿誰拈起放下。

    從上超佛越祖。

    闡揚宗旨。

    震雷音作獅吼底。

    大善知識。

    亦間有恁麼舉者。

    乃黃葉止兒啼底婆心。

    使子遣孫底說話。

    何嘗似今日盲眼禅徒。

    将此以為究竟極則也。

    并此化城境界。

    亦未親睹實踏。

    尚屬拾人涕唾為珍馐。

    所謂可憐愍中。

    更可憐憫者也。

    此乃執識神生死本。

    外道斷常邪見。

    認賊為子。

    豈止中止化城而巳。

    自誤不了。

    有誤他人。

    于心何忍。

    能不畏佛诳語之戒乎。

    未了禅和。

    見圓明此說。

    當各各自省自問。

    知愧知勉。

    發勇猛心。

    務踏向上一關。

    讨個大休大歇。

    續佛慧命。

    亦不枉出家參學。

    父母之生身。

    大丈夫三字也。

    況南泉分明道破。

    歸家盡是兒孫事。

    祖父從來不出門。

    但者一句不可錯會。

    若言此皮袋中有一祖父。

    不出此皮袋之門。

    如此見解。

    何異坐井窺天。

    蒙眼拽磨。

    此言山川草木祖父。

    不出山川草木之門。

    龍鳳鲲鵬祖父。

    不出龍鳳鲲鵬之門。

    亭台屋宇祖父。

    不出亭台屋宇之門。

    鳥獸昆蟲祖父。

    不出鳥獸昆蟲之門。

    虛空祖父。

    不出虛空之門。

    塵刹祖父。

    不出塵刹之門也。

    若然。

    則有情無情。

    物物俱有祖父。

    各不出其門。

    則此皮袋亦萬有中之一物。

    亦自然有不出門之祖父也。

    如是參。

    如是悟。

    始得。

    不見臨濟道。

    有一人在途中不離家舍。

    有一人在家舍不離途中。

    會得此二人。

    方得會不出門底祖父。

    且道作麼生會。

    折合歸來炭裡坐。

    再道作麼生歸。

    隻是不歸歸便得。

    故鄉風月有誰争。

    喝一喝雲。

    刀斧斫不開。

     經教語句。

    人人皆知為指月标。

    渡河筏。

    既見道巳。

    皆知标筏而舍之。

    孰不知此乃外标筏也。

    如我此一見。

    乃自身之内标筏。

    而人不知舍也。

    何則。

    經雲知見無見。

    方是無漏真性。

    又雲。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所以道。

    迷時師渡。

    悟時自渡。

    學者不可草草。

     凡學世間事。

    非用心之至。

    學不能成。

    學既得成。

    必到得信手拈來。

    無事于心。

    無心于事。

    方名精純。

    悟出世間法。

    非無心之至。

    悟不能徹。

    悟既得徹。

    必到得随緣應物。

    有法皆心。

    有心皆法。

    方名究竟。

    圓明此說。

    未具眼者觀之。

    大似妄談般若。

    孰不知古人雲。

    莫謂無心便是道。

    無心翻隔萬重山。

    不妨重為注破。

    凡夫以幻心為幻事。

    至極則無心地位。

    迷之而不收入覺。

    道人泯幻心究真如。

    至極則真心地位。

    覺之而不放入迷。

    正所謂常惺惺。

    常曆曆。

    此境界。

    乃佛說如是住。

    如是持。

    如是信解。

    如是奉行者。

     從上提唱三印。

    多言上士聞道。

    如印印空。

    中士聞道。

    如印印水。

    下士聞道。

    如印印泥者。

    圓明以為不然。

    接初機下士。

    如印印空。

    接進步中士。

    如印印水。

    接回途上士。

    如印印泥。

    何則。

    若言下士。

    執有滞句為印泥。

    何可言聞道也。

    自在諸方作者檢點在。

     學人初聞道。

    空境易。

    空心難。

    究竟則空心易。

    空境難。

    空境而不空心。

    到處為礙。

    空心而不空境。

    觸途成滞。

    不見道。

    心空及第。

    應知心外。

    複有何物而可空。

    物外。

    複有何心而可空。

    所以雲。

    我自無心于萬物。

    何妨萬物常圍繞。

    少有分别心。

    則非第一義。

    若不如是。

    必不能守。

     妙明心地。

    要會不難。

    但辦信心。

    即在目前。

    夫生滅心。

    乃生死本。

    凡所對待因緣。

    善惡是非。

    人我彼此。

    憎愛取舍。

    皆是無明生滅識性。

    本地妙明真心中。

    實無這些葛藤。

    學道之人。

    但能識得本心。

    看破生滅幻心。

    即明生死之理。

    若能了辦生滅幻心。

    即超生死之道。

    看破謂見。

    了辦謂成。

    其途路中無修守之修守。

    若非踏破重關。

    物我一如。

    亦不可輕言易也。

    其強作主宰輩。

    與下士聞道大笑者何殊。

    凡入道者。

    谛自省可也。

     此一件事。

    若與語默邊會。

    總沒交涉。

    初學欲了明此事。

    務将聰明知解。

    語言文字。

    盡情抛開。

    的确一字用他不著。

    淨名經雲。

    依于義。

    不依語。

    能如是直心而入。

    必得了明。

    将此為入道之基。

    但既入矣。

    又不可以默為究竟。

    雲此一事不在語句上。

    便務靜觀心。

    又所謂逃坑落塹也。

    所以經雲。

    雖複不以言語道。

    亦複不著無言說。

    何則。

    語言乃色相之名。

    若不能徹其名。

    焉能徹其體。

    果能徹其體。

    自能徹其名。

    語默二見不除。

    皆為障道之因。

    聊述前後階級次第。

    上根大器者。

    自能領會。

    直踏華藏焉。

     凡夫種田。

    從地上耕種。

    道人種田。

    從地下耕種。

    凡田賴時雨。

    滋長禾苗。

    聖田需法雨。

    收獲籽粒。

    務心田者。

    谛審思之。

    設有增上慢人道。

    求心了不可得。

    更有何田可耕可種。

    則未免辜負圓明。

    此數句說話也。

    自有真實修行。

    明眼人辨取在。

     學者參悟見道。

    頃刻之間。

    便可明生死幻妄之因。

    識得即生死。

    而離生死之理。

    然明雖在一時。

    而了不可限期。

    真心。

    若不修無修。

    幻身。

    何得證無證。

    所以道祖言。

    外其身而身存。

    寒山大士言。

    易者易其形。

    夫外易之道有二。

    有從内。

    而外身易形之道。

    有從外。

    而外身易形之道。

    若執内之外易。

    則似滞殼迷封。

    若執外之外易。

    則似癡狂外走。

    若不明二種外易之道。

    但囫囵排撥。

    複不力行行業。

    則饒伊經千生百劫。

    亦不過空言。

    明知生不是生。

    死不是死。

    為何被生死之所流轉。

    委之其力未充而巳。

    拟欲腳踏實地。

    了明生死。

    不能也。

    且将二種。

    内外外身易形之理。

    試體會看。

    若也體會得出。

    許汝明佛仙一貫之道。

    若也不能體會。

    不可執狂空。

    以欺已欺人也。

    即圓明。

    亦不敢自言了證。

    但所見實有确據。

    願與同見者。

    期共勉同行雲爾。

     十月初五日。

    祖師誕辰。

    王雲。

    達摩大士。

    乃我震旦大恩初祖。

    西歸時。

    複慈留隻履。

    我東土百千萬億衆生而祖履亦化為百千萬億隻履。

    人人惠之。

    現今各各在目前。

    為何諸人負恩辜德。

    一一棄之不顧。

    況當年祖師九載所面之壁。

    亦日日在各各面前。

    何不體究。

    若也不會。

    圓明今日。

    與諸人露個消息。

    參。

    透。

    會。

    穿。

     王雲。

    學道之人。

    識心不了。

    不著有。

    便著無。

    不著此二種。

    便于有無之間。

    博量蔔度。

    及自覺得此病。

    又在非有非無處著倒。

    所以古人。

    諄諄垂訓。

    令離四句之說。

    四句者。

    乃有無。

    非有非無。

    亦有亦無是也。

    若透得此四句。

    如何保任。

    遇一切諸法有。

    我亦随順與之有。

    卻不被此有所礙。

    遇一切諸法無。

    我亦随順與之無。

    亦非世俗虛豁之無。

    遇一切諸法亦有亦無。

    我亦随順與之亦有亦無。

    不作凡情戲論。

    遇一切諸法非有非無。

    我亦随順與之非有非無。

    且非互相背違。

    此淨名所雲。

    外道六師所堕。

    汝亦随堕是也。

    若不如是。

    不得輕言離四句也。

    珍重。

     一日偶雲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從來拈提此旨。

    幹峰拄杖一畫為最。

    但未免太隐。

    圓明今日重開一面。

    年牙相似體。

    烏鳥不同心。

    且道與幹峰。

    同耶異耶。

    若檢點得出。

    許汝解涅槃門一路。

     天無心覆而普蓋。

    地無心載而普擎。

    三光無心明而普照。

    聖人無心用而普應。

    聖凡之殊。

    絲毫之隔。

    隻在有心無心之别耳。

    所以道。

    人能常清淨。

    天地悉皆歸。

    何況其他萬有諸法。

    與吾為礙為滞也。

    既為人矣。

    何不則天象地法三光。

    作一真人。

    不亦快欤。

    有一從者進雲。

    恁麼則王爺。

    自能超凡入聖也。

    王雲。

    惡。

    是何言哉。

    曰聖一字。

    則餘豈敢。

    修而不倦。

    誨人不厭。

    或可謂雲爾巳矣。

     有問如何是無位真人。

    王雲貪。

    複雲。

    此一字巳繪出無位真人行樂了也。

    若也不識。

    隻得蛇足一上。

    言無位真人者。

    本非無位。

    強名之曰無位耳。

    若言有位。

    卻是無位。

    說他無位。

    卻是有位。

    要識無位真人。

    須從有位中會。

    譬如一人。

    不住東南西北四位。

    立在者裡。

    若東望此人。

    則謂之西。

    西望此人。

    則謂之東。

    南北亦然。

    此乃逃一位而堕四位也。

    上下亦然。

    乃至塵塵刹刹亦然。

    然則塵塵刹刹。

    盡是有位真人。

    舉一言是有位真人。

    則百千萬億為無位真人也。

    從此一一推而廣之。

    将何為有位真人也。

    既不可名有位真心。

    豈非無位真人而何。

    所以無位真人之名。

    如此而立。

    乃從有位真人。

    而得此名也。

    所以有因無有。

    無因有無。

    無即是有。

    有即是無。

    若于有無之外。

    另覓無位真人。

    保汝覓到驢年。

    亦不得夢見在。

    若也不會。

    參。

     有僧問。

    無位真人如何保護。

    王默然良久。

    僧雲。

    懇乞指示。

    王雲。

    護真但化妄。

    妄化自皈真。

    綿綿化導去。

    妄盡即全真。

    真名因妄立。

    妄盡何名真。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