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七

關燈
幸喜伊能喝不作喝用。

    故門風不緻掃土。

    且道那裡是喝不作喝用處。

    遂一喝。

     風穴因僧問。

    語默涉離微。

    如何通不犯。

    穴曰。

    常憶江南三月裡。

    鹧鸪啼處百花香。

     雪窦顯雲。

    曾有人問。

    我對他道。

    劈腹剜心。

    又且如何。

    複雲。

    因風吹火。

    别是一家。

    傷鼈恕龜。

    必應有主。

     鼓山珪雲。

    且道是犯不犯。

     南華炳雲。

    風穴入林不動草。

    入水不動波。

    眼睛裡倒卓須彌。

    眉毛裡橫安世界。

    畢竟落在甚處。

    隻許老胡知不許老胡會。

     西禅需舉雪窦語畢雲。

    二老漢一人如三春和煦。

    一人如雪上加霜。

    雖則來機不昧縱奪可觀。

    其奈未出者僧所問。

    曾有僧問西禅。

    向伊道。

    泥牛吼處千華秀。

    木馬嘶時萬木秋。

    複雲。

    師子頻呻。

    象王回顧。

    三千年後。

    和泥合水。

    莫道見西禅來。

     天童覺雲。

    露裸裸。

    圓陀陀。

    直是無棱縫。

    且道風穴無棱縫何似雪窦無棱縫。

    還會麼。

    和光惹事。

    刮笃成家。

     天童傑雲。

    風穴老祖将白面和麸殼粜了。

    引得後來人徒向百花深處作道理。

    成群作隊外邊打之繞。

    徑山則不然。

    有問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

    即向他道。

    置将一問來。

     中峰本雲。

    者僧問處如大浸稽天。

    無物不在波瀾之内。

    風穴固是入水不溺。

    怎奈全身在裡許。

     雲居莊雲。

    者僧與麼問。

    風穴與麼答。

    似則似矣。

    是則未是。

    雖然。

    你要見他風穴。

    三生六十劫。

     積翠潤雲。

    者裡若有問。

    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

    便劈脊棒雲。

    話堕了也。

     風穴因僧問。

    九夏賞勞請師言薦。

    穴曰。

    出袖拂開龍洞雨。

    泛杯波湧缽囊華。

     昭覺勤雲。

    風穴用得當陽事。

    不妨風流儒雅。

    要且隻道得途中句。

    或有問道林。

    九夏賞勞請師言薦。

    向道四絕堂邊呈瑞氣。

    三湘江畔奪高标。

     風穴因真園頭同念法華問訊次。

    穴問真。

    如何是世尊不說說。

    迦葉不聞聞。

    真曰鹁鸠樹上啼。

    穴曰。

    你作許多癡福作麼。

    何不體究言句。

    乃問念法華。

    你作麼生。

    念曰。

    動容揚古路。

    不堕悄然機。

    穴卻顧真曰。

    你何不看念法華下語。

     高峰妙雲。

    山僧昔年侍立先師次。

    亦嘗被問此話。

    拟下語間。

    遂遭一頓熱棒打出。

    直得三日忍痛不已。

    大衆。

    端要見二老優劣。

    但将妙上座吃棒處看。

     風穴因僧問。

    古曲無音韻。

    如何和得齊。

    穴曰。

    木雞啼子夜。

    刍狗吠天明。

     徑山杲雲。

    者黃面浙子恁麼答話也。

    做臨濟兒孫未得在。

    今日或有問徑山。

    古曲無音韻如何和得齊。

    隻向他道。

    木雞啼子夜。

    刍狗吠天明。

     南堂欲雲。

    先行不到。

    末後太過。

    要見條理始終。

    須是金聲玉振。

     磬山修雲。

    妙喜老人恁麼答話。

    亦未作得風穴兒孫在。

    有人問磬山。

    古曲無音韻如何和得齊。

    但向他道。

    木雞啼子夜。

    刍犬吠天明。

     報恩賢舉妙喜語畢雲。

    富而好禮。

    以見無驕。

    财不苟得。

    方無濫取。

    徑山老人隻欲抑人揚己。

    不顧旁觀。

    自不能逃二者之咎。

    雖然。

    還知他為人處麼。

    若非舍己從人。

    那見婆心切切。

    喝一喝。

     瓯峰承雲。

    此三大老一人得第一句。

    一人得第二句。

    一人得第三句。

    有人揀辨得出。

    堪為濟下兒孫。

    其或未然。

    鄭州出曹門。

     風穴因僧問。

    如何是學人自己。

    穴曰是汝自己。

    僧禮拜。

    穴便打。

     天寶樞雲。

    是汝自己。

    以水澆水。

    劈脊便棒。

    徹骨徹髓。

     郢州芭蕉繼徹禅師(南七芭蕉清嗣) 僧問。

    有一人不舍生死不證涅盤。

    師還提攜也無。

    蕉曰不提攜。

    曰為什麼不提攜。

    蕉曰林溪粗識好惡。

     天童覺雲。

    芭蕉雖然識好惡。

    且不能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

    如今有問長蘆。

    便和聲打。

    為什麼如此。

    從來不識好惡。

     洞山瑩雲。

    芭蕉雖識好惡。

    大似醉後添杯。

    要活者僧不得。

    天童不識好惡。

    是則驅耕奪食。

    雖活者僧。

    未免傷鋒犯手。

    若有問新豐。

    但向道利劍不斬死漢。

    他若是個衲僧。

    管取别有生涯。

     郢州興陽歸靜禅師(南七西院明嗣) 初參西院便問。

    拟問不問時如何。

    院便打。

    陽良久。

    院曰。

    若喚作棒。

    眉須堕落。

    陽於言下大悟。

     保福展雲。

    雖然如是。

    你眉毛有幾莖。

     開福甯雲。

    者僧卻有陷虎之機。

    西院不覺投他深阱。

    若人辨得。

    親佩毗盧印。

    當陽捋虎須。

    如其見解未圓。

    棒頭有眼明如日。

    要識真金火裡看。

     樟山量雲。

    興陽悟去則且置。

    諸人還知西院落處麼。

    良久乃曰。

    倚天長劍用無痕。

     宗門拈古彙集卷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