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石禪師語錄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嗣法門人行浚等編
拈古
舉:「世尊初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雲門雲:『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喫,貴圖天下太平。
』」師雲:「世尊纔出頭來,隻要起家立業,那顧垛生招箭?雲門大師雖則據令而行,剛成賊過張弓。
」豎拂子,雲:「大眾見麼?不因樵子徑,怎到葛洪家?」 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世尊雲:『我有正法眼藏涅槃玅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師雲:「世尊拈花,眼空四海。
迦葉微笑,傍若無人。
且道正法眼藏是什麼乾屎橛?」 舉:「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
』世尊良久,外道歎雲:『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
』作禮而去。
阿難雲:『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世尊雲:『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後來百丈恒舉此話請益法眼,語未終,眼雲:『住住,汝擬向世尊良久處會麼?』丈從此悟入。
」師雲:「不向良久處會,向什麼處會?」復顧左右,雲:「百丈悟處與外道悟處,是同?是別?若道是同,天下宗師盡為外道伴侶;若道是別,東土衲僧不如西天外道。
者裏緇素分明,許汝參學事畢。
」 舉:「世尊因波斯匿王問:『勝義諦中有世俗諦否?若言無,智不應一;若言有,智不應二。
一二之義,其義雲何?』佛言:『大王!汝於過去龍光佛時曾問此義,我今無說,汝亦無聞。
無說、無聞,是為一義?二義?』」師雲:「世尊雖則善荅,帶累波斯匿王墮在死水。
山僧則不然,待問:『一二之義,其義雲何?』豎拂子,雲:『喚作拂子則觸,不喚作拂子則背,此是一二之義,畢竟喚作什麼?』匿王若向者裏透得,非唯不落一二之數,亦且慶快平生。
」 舉:「文殊起佛見法見,被世尊威神貶向二鐵圍山。
千巖和尚雲:『大眾!不起佛見法見,還免得貶向二鐵圍山麼?世尊也是憐兒不覺醜。
』」師雲:「千巖恁麼道,也是自屎不覺臭。
敢問大眾:起也貶、不起也貶,作麼生免得?」眾無語,師湧身雲:「觀世音菩薩將錢買胡餅,放下手卻是饅頭。
」 舉:「教中道:『未離兜率,已降皇宮;未出母胎,度人已畢。
』」師雲:「此是黃面老子閨閣中物,罄底搬出與諸人面前了也。
還見麼?若也見得,必自信自肯;脫或未能,不妨更為諸人下箇註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 舉:「世尊一日陞座,大眾集定,文殊白椎雲:『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世尊便下座。
」師雲:「世尊雖是頭正尾正,卻被文殊使令。
若是山僧,纔見文殊出眾,便乃震威一喝,即歸方丈,直使文殊一場懡?。
何也?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 舉:「永嘉雲:『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
』大慧雲:『者箇阿師好與三十棒。
且道過在什麼處?不合將常住物入衣缽下。
』」師雲:「大慧老人雖則捉賊獻贓,棒不虛發,怎奈不顧自家失利。
大眾還知失利處麼?不許他人富,甘得自家貧?」 舉:「陸亙大夫對南泉雲:『肇法師甚奇怪,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泉以手指庭前花,雲:『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
』」師雲:「陸亙將此勘驗王老師,卻被王老師勘驗。
陸亙雖是無語,其旨了然。
若會得陸亙了然處,要識『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有什麼難?」 舉:「僧問風穴:『古曲無音韻,如何和得齊?』穴雲:『木雞啼子夜,芻狗吠天明。
』徑山雲:『者黃面淛子恁麼荅話也,做他臨濟兒孫未得在。
今日或有人問徑山:「古曲無音韻,如何和得齊?」隻向他道:「木雞啼子夜,芻狗吠天明。
」』」師雲:「富而好禮,以見無驕;財不苟得,方無濫取。
徑山老人是不能逃二者之咎,隻欲抑人揚己,不懼旁觀。
雖然,還知徑山為人處麼?若非舍己從人,那見婆心太切?」喝一喝。
舉:「雪峰仁禪師雲:『終日忙忙,那事無妨。
且道如何是無妨底那事?』良久,雲:『心不負人,面無慚色。
』」師雲:「報恩則不然,終日閒閒,那事難安。
且道如何是難安底事?上床落地,日應三餐。
且道與古人是同?是別?若道是同,未免喫報恩棒;若道是別,亦未免喫報恩棒。
為甚如此?不是報恩硬與棒,大都緇素要分明。
」 舉:「千巖示眾雲:『老僧如猢猻種樹,種了便拔,看大眾根生也未?』眾無語,自代雲:『根生也。
』」師雲:「根生則不然,未免自起自倒。
山僧也不種、也不拔,秪問大眾如何是無根的樹子?」眾無語,師雲:「無根樹子也不識。
」 舉:「百靈問龐居士雲:『石頭得力句,曾舉似人否?』士雲:『亦曾舉似人來。
』靈雲:『阿誰?』士點胸,雲:『龐公。
』靈雲:『直是妙德空生也,讚嘆不及。
』居士卻問百靈:『阿師得力句,曾舉似人否?』靈雲:『亦曾舉似人。
』士雲:『阿誰?』靈戴笠便行。
大慧雲:『者箇話端,若不是龐公,幾乎錯舉似人。
雖然如是,畢竟百靈輸他龐公一著。
何故?若不得箇破笠遮卻髑髏,有甚面目見他龐公?』」師雲:「百靈戴笠子,正要與龐公相見,為甚大慧道:『不得者箇破笠遮卻髑髏,有甚面目見他龐公?』還會麼?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 舉:「臨濟上堂,兩堂首
』雲門雲:『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喫,貴圖天下太平。
』」師雲:「世尊纔出頭來,隻要起家立業,那顧垛生招箭?雲門大師雖則據令而行,剛成賊過張弓。
」豎拂子,雲:「大眾見麼?不因樵子徑,怎到葛洪家?」 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世尊雲:『我有正法眼藏涅槃玅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師雲:「世尊拈花,眼空四海。
迦葉微笑,傍若無人。
且道正法眼藏是什麼乾屎橛?」 舉:「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
』世尊良久,外道歎雲:『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
』作禮而去。
阿難雲:『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世尊雲:『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後來百丈恒舉此話請益法眼,語未終,眼雲:『住住,汝擬向世尊良久處會麼?』丈從此悟入。
」師雲:「不向良久處會,向什麼處會?」復顧左右,雲:「百丈悟處與外道悟處,是同?是別?若道是同,天下宗師盡為外道伴侶;若道是別,東土衲僧不如西天外道。
者裏緇素分明,許汝參學事畢。
」 舉:「世尊因波斯匿王問:『勝義諦中有世俗諦否?若言無,智不應一;若言有,智不應二。
一二之義,其義雲何?』佛言:『大王!汝於過去龍光佛時曾問此義,我今無說,汝亦無聞。
無說、無聞,是為一義?二義?』」師雲:「世尊雖則善荅,帶累波斯匿王墮在死水。
山僧則不然,待問:『一二之義,其義雲何?』豎拂子,雲:『喚作拂子則觸,不喚作拂子則背,此是一二之義,畢竟喚作什麼?』匿王若向者裏透得,非唯不落一二之數,亦且慶快平生。
」 舉:「文殊起佛見法見,被世尊威神貶向二鐵圍山。
千巖和尚雲:『大眾!不起佛見法見,還免得貶向二鐵圍山麼?世尊也是憐兒不覺醜。
』」師雲:「千巖恁麼道,也是自屎不覺臭。
敢問大眾:起也貶、不起也貶,作麼生免得?」眾無語,師湧身雲:「觀世音菩薩將錢買胡餅,放下手卻是饅頭。
」 舉:「教中道:『未離兜率,已降皇宮;未出母胎,度人已畢。
』」師雲:「此是黃面老子閨閣中物,罄底搬出與諸人面前了也。
還見麼?若也見得,必自信自肯;脫或未能,不妨更為諸人下箇註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 舉:「世尊一日陞座,大眾集定,文殊白椎雲:『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世尊便下座。
」師雲:「世尊雖是頭正尾正,卻被文殊使令。
若是山僧,纔見文殊出眾,便乃震威一喝,即歸方丈,直使文殊一場懡?。
何也?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 舉:「永嘉雲:『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
』大慧雲:『者箇阿師好與三十棒。
且道過在什麼處?不合將常住物入衣缽下。
』」師雲:「大慧老人雖則捉賊獻贓,棒不虛發,怎奈不顧自家失利。
大眾還知失利處麼?不許他人富,甘得自家貧?」 舉:「陸亙大夫對南泉雲:『肇法師甚奇怪,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泉以手指庭前花,雲:『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
』」師雲:「陸亙將此勘驗王老師,卻被王老師勘驗。
陸亙雖是無語,其旨了然。
若會得陸亙了然處,要識『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有什麼難?」 舉:「僧問風穴:『古曲無音韻,如何和得齊?』穴雲:『木雞啼子夜,芻狗吠天明。
』徑山雲:『者黃面淛子恁麼荅話也,做他臨濟兒孫未得在。
今日或有人問徑山:「古曲無音韻,如何和得齊?」隻向他道:「木雞啼子夜,芻狗吠天明。
」』」師雲:「富而好禮,以見無驕;財不苟得,方無濫取。
徑山老人是不能逃二者之咎,隻欲抑人揚己,不懼旁觀。
雖然,還知徑山為人處麼?若非舍己從人,那見婆心太切?」喝一喝。
舉:「雪峰仁禪師雲:『終日忙忙,那事無妨。
且道如何是無妨底那事?』良久,雲:『心不負人,面無慚色。
』」師雲:「報恩則不然,終日閒閒,那事難安。
且道如何是難安底事?上床落地,日應三餐。
且道與古人是同?是別?若道是同,未免喫報恩棒;若道是別,亦未免喫報恩棒。
為甚如此?不是報恩硬與棒,大都緇素要分明。
」 舉:「千巖示眾雲:『老僧如猢猻種樹,種了便拔,看大眾根生也未?』眾無語,自代雲:『根生也。
』」師雲:「根生則不然,未免自起自倒。
山僧也不種、也不拔,秪問大眾如何是無根的樹子?」眾無語,師雲:「無根樹子也不識。
」 舉:「百靈問龐居士雲:『石頭得力句,曾舉似人否?』士雲:『亦曾舉似人來。
』靈雲:『阿誰?』士點胸,雲:『龐公。
』靈雲:『直是妙德空生也,讚嘆不及。
』居士卻問百靈:『阿師得力句,曾舉似人否?』靈雲:『亦曾舉似人。
』士雲:『阿誰?』靈戴笠便行。
大慧雲:『者箇話端,若不是龐公,幾乎錯舉似人。
雖然如是,畢竟百靈輸他龐公一著。
何故?若不得箇破笠遮卻髑髏,有甚面目見他龐公?』」師雲:「百靈戴笠子,正要與龐公相見,為甚大慧道:『不得者箇破笠遮卻髑髏,有甚面目見他龐公?』還會麼?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 舉:「臨濟上堂,兩堂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