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弼斯玄化。

    發言舉令理包振古之奇。

    移步轉身事有匡今之美。

    寶殿舞瑤光。

    君臣道合珠簾來曉曙兄弟克諧。

    佛祖真風。

    頃刻可挽。

    叢林标幟。

    久遠欣崇。

    拄杖子聞與麼事心懷踴躍。

    忍俊不禁。

    即起合掌而證之曰。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

     上堂。

    人人有通霄大路。

    不向牛角尖裡翻過身來。

    要進也不得。

    欲退也不得。

    說甚麼生死悠悠塵緣擾擾。

    積劫以來曾無休歇。

    我道要休歇也不難。

    良久召衆曰。

    仲冬嚴寒伏惟珍重。

     除夜小參。

    彌齡馳蕩于塵情之海。

    若能換桌更帆。

    登時到岸。

    積紀飄零于嗔恚之鄉。

    便肯回心轉意。

    即刻歸家。

    今則年盡月盡日盡時盡豈不是岸已到耶。

    家已歸耶。

    且什麼處與主人翁相見。

    豎拂子曰。

    拟思依舊隔天涯。

     複舉僧問趙州。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州曰我在青州做領布衫。

    重七斤。

    師曰趙州似乎年高力弱。

    輕輕拶着便心慌意亂。

    将陳年故物抵其所負。

    好則甚好未副來機。

    資聖則不然。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鲸音吼破三更。

    夢陌上行人盡畫圖。

    不但有旋乾轉坤底氣象。

    亦使者僧馳求永息。

    坐緻太平。

    今夜還有恁麼問底麼。

    良久曰。

    歲雲暮矣。

    且收起葛藤。

     元旦上堂。

    紫雲盤結秀城頭。

    淑氣森鋪滿翠樓。

    願得烽煙消斥堠。

    家家高枕歎無憂。

    喝一喝。

     上堂。

    拈拄杖曰。

    有時正裡垂偏。

    和風催岸柳争妍。

    有時偏中居正。

    夜月湛銀河共皎。

    有時偏正兩忘。

    千岩寒氣洇然。

    有時正偏兼到。

    萬壑陽春燠若。

    卓拄杖曰。

    且道是正耶是偏耶。

    是偏正兩忘耶。

    是正偏兼到耶。

    者裡若分疏得出。

    洞山老祖在汝背後叉手而立。

    其或未然。

    無窮芳草色。

    何處故山青。

     上堂。

    才過元朝又經人日。

    抹額摸着眉毛。

    漱口打濕牙齒。

    與道伴交肩過。

    踢翻漆桶。

    堂司行者。

    懶堕異常。

    緻使壁邊檐下。

    塵堆垢積。

    若恁麼蹉跎。

    将去蕩蕩一條官驿路。

    轉見窒塞不通。

    資聖别行條令。

    為諸兄整理一番。

    遂擲下拄杖。

     解制小參。

    長連床上織成錦繡。

    經行路裡拾得珠玑。

    東街貴買賤賣。

    西巷鬥麗争奇。

    忽被明眼人觑見。

    元來是搕 堆頭之唾餘。

    不值半文錢。

    直須腳下紅線斷。

    頂門正眼開。

    打開秘密寶藏。

    運出自己家珍。

    不妨觀山是山。

    看水是水。

    住則坦然。

    行則潇灑。

    資聖者裡無禅可參。

    無法可說。

    隻有個酸餡胡餅。

    當期滿功圓聊作餞行薄供。

    良久以拂子畫○相雲。

    時世荒歉。

    莫怪空疏。

     解制上堂。

    兼謝檀越齋。

    一向眉頭緊皺。

    諸佛曆祖總是冤家。

    今朝腳闆放開。

    魚躍鸢飛盡為道侶。

    如來禅青山路闊。

    祖師意綠水橋平。

    杉青閘上遠喚歸舟。

    殿基灣裡高呼便桌。

    豎拂子曰。

    諸仁聽着。

    驚起樹頭莺轉作春山杜宇聲。

    報與欲歸客。

    好趁天晴一彈指頃。

    十方佛刹遍遊行。

    衆檀越與山僧助汝清風一陣。

    芒鞋底贈汝浩氣千層。

    前途或有問資聖定乾坤句子。

    莫教眼直面皮青。

    乃擲拂子。

     上堂。

    舉盤山曰。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慈明曰。

    向上一路千聖不然。

    師曰二尊宿大似自塞其耳。

    高聲大叫求人不聞。

    資聖則不然。

    向上一路不傳不然。

    白鶴踏翻松頂月。

    黃莺啼破樹頭煙。

     顯聖百和尚至。

    上堂。

    無上妙道海口莫宣。

    在過量人自能開演。

    所以資聖向來隻有一副石心鐵膽。

    吃飯嫌其碗響。

    欬嗽不許高聲。

    雖然鬧市裡有個天子。

    百草頭有個祖意。

    置在無事甲裡。

    未曾确實指陳。

    緻使路絕人荒。

    門衰祚薄。

    今則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以平等慈施無畏法。

    便見山門頭清風滿路。

    蓬壁下紫氣沖霄。

    穿心盤子放出摩尼光耀。

    折腰笤帚盡逞無礙神通。

    躄者能履。

    喑者能言。

    聩者能聽。

    盲者能視。

    但有飯籮裡坐底欲餓殺。

    海水中坐底欲渴殺。

    此二般病。

    世醫拱手扁鵲攢眉。

    召衆曰。

    汝等宜各克已丹誠。

    請顯聖和尚診候厥疾庶或有瘳。

     上堂。

    汝先厭離諸小乘法。

    發心勤求無上菩提。

    故我今日為汝開示。

    第一義谛。

    釋迦老子為憐最小之弟。

    不惜老婆舌頭。

    然第一義何曾動着。

    資聖者裡粥時有粥。

    飯時有飯。

    上下交歡。

    往來相悅。

    第一義谛實不相謾。

    乃拍膝一下曰。

    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人花似霧中看。

     埽顯聖祖塔。

    兼慶百愚和尚壽。

    請上堂。

    祖翁田地界畔分明。

    其真文券。

    約在我法兄掌中握着。

    若捏聚則十聖三賢無憩歇之路。

    若放開則祥麟彩鳳得騰翥之方。

    擔山之鬼無能動一微塵。

    吐電之魔不敢亂其畛域。

    縱一切分人到來。

    唯唯悉聽指揮。

    所謂義之實從兄是也。

    但山僧筇離鴛渚桌抵雲門。

    有一則因緣。

    欲與現前大衆商量。

    以秦望山為筆。

    以鑒湖水為墨。

    以太虛空為箋。

    要寫壽量品三字。

    若寫得與堂頭和尚是真祝壽。

    若寫不得。

    佛法無甚奇特。

    顧衆曰。

    還有寫得者麼。

    若無。

    試為塗抹。

    一上看。

    以拂子作書字勢曰。

    薰風涼。

    夏日長。

    榴花綴麗。

    松柏青蒼。

    更有萬竹林群英濟濟而歌曰。

    雪山老子成佛以來甚大久遠。

    壽命無量窮未來際。

    行菩薩道。

    所化衆生亦複無量。

    恁麼則資聖到此。

    雖有通身之口。

    難以稱揚。

    權借張公鐵笛。

    依前吹過錢塘。

    遂以拂子作吹笛勢。

     蔗庵範禅師語錄卷一   (嘉興資福弟子智俯捐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