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如元谧禅師語錄

關燈
尚勘驗分明。

    汝自不省耳。

    和尚往少室。

    予蹑蹤追至舟中。

    時大衆課誦。

    予嘿然。

    和尚诘之。

    對曰不識字。

    和尚诃曰。

    無相之道尚可悟明。

    有相之法又何難乎。

    於是從學。

    和尚少室歸。

    結制峨峰。

    博山來師兄為首座。

    予遂邀同志兄弟十餘人坐禅。

    立誓夜不放參。

    座一夕入堂同坐。

    偶昏寐。

    予大呼曰。

    燈盞無油光不明。

    座曰。

    管閑事。

    予曰。

    也不可放過。

    座一日與西堂向火次。

    予近前禮拜曰。

    昨在一片閑地上。

    拾得一枚針。

    卻無鼻孔。

    請首座師兄為穿。

    座曰。

    取紙筆來。

    予即禮拜而去。

    一日和尚與龍泉瑩兄。

    論世尊良久因緣。

    予近前問曰。

    是何道理。

    瑩曰。

    無汝分。

    予曰。

    前日和尚示衆雲。

    人人有分。

    為甚某甲獨無。

    和尚曰。

    汝既有分。

    為甚求人。

    予無言可對。

    和尚示頌曰。

    當知有如意。

    黃金非是貴。

    雖是死蛇頭。

    确有超人志。

    予聞不覺淚下。

    於是晝夜力參。

    五髒火攻。

    鼻唇焦爛。

    和尚見之曰。

    用工不宜太過。

    予曰。

    幸有氣在。

    半載見壁上帖前頌。

    擡頭。

    恍如暗室得燈。

    大笑不已。

    關主旺兄曰。

    笑什麼。

    予曰。

    今日方知死活也。

    一日龍泉勖庵本空三人。

    論夾山與定山因緣。

    一曰生死中無佛則無生死。

    一曰生死中有佛則不迷生死。

    勖曰。

    無佛是。

    空曰。

    有佛是。

    泉斷本空三十杖。

    予曰。

    道是道非。

    俱三十杖。

    斷是非亦三十杖。

    泉即送五燈會元一部曰。

    賢弟看得會元也。

    複請恢師兄點及音釋。

    恢曰。

    須自看。

    看不去處。

    便有好消息在。

    偶閱至外道問迦葉尊者。

    如何是我我。

    者曰。

    覓我者是汝我。

    外道曰。

    者個是我我。

    師我何在。

    者曰。

    汝問我覓。

    讀三晝夜。

    句讀不明。

    至第四日早吃粥。

    忽然明得一個我字。

    如開關放水相似。

    義理朗然。

    如日中天。

    一日佑師兄。

    示看楞嚴經中。

    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

    迷己為物。

    失於本心。

    為物所轉。

    若能轉物。

    即同如來。

    每提轉物二字。

    越三月。

    與瑩兄上峨峰。

    午齋舉匙。

    念至迷己為物。

    身心如虛空相似。

    放下飯匙。

    問瑩兄曰。

    此理如何。

    瑩曰。

    能轉前境乎。

    予曰不然。

    瑩曰。

    知覺乃衆生。

    是何道理。

    予曰。

    兄有知覺在。

    瑩曰。

    吾不若耳。

    至寶方。

    禮佑兄問曰。

    若能轉物。

    即同如來。

    是何道理。

    佑曰。

    萬物好醜。

    汝能轉乎。

    予大笑曰。

    不是不是。

    佑曰。

    試說看。

    予曰。

    不說破不說破。

    佑曰。

    為甚不說。

    予曰。

    若說破。

    是陳貨。

    遂書偈以答曰。

    一個泥牛百尺欄。

    無頭無尾沒中邊。

    斯牛徧滿三千界。

    大小無形裹世間。

    佑曰。

    畢竟是何物。

    予曰。

    蛇吞蝦蟆。

    眼睛突出。

    佑曰。

    師弟已超我也。

    予嘗謂。

    做工夫無别法。

    隻是不令一念走作間斷。

    又要亦不知有走作間斷。

    惟飯時多忘。

    制三度方定。

    所以提飯匙。

    方才摸着自己鼻孔。

    不借他人面目。

    此事實不敢虛诳也。

    一日白和尚曰。

    慈母深恩。

    何以報之。

    和尚曰。

    除是明心見性。

    予曰。

    請和尚方便。

    和尚曰。

    就看父母未生時。

    是何面目。

    一回悟徹。

    則曆劫父母之恩普報也。

    予遂往金樓蘭若。

    誓不設單。

    日應諸務。

    夜則坐立。

    衣不整帶狼藉厭人。

    孜孜以此面目二字。

    時刻不忘。

    越一月。

    拽磨撞磨盤。

    忽然有省。

    遂作偈曰。

    本來面目不須尋。

    一點靈明亘古今。

    和尚問我本來面。

    巾珍彬真欣鄰仁。

    走寶方。

    禮和尚呈偈。

    和尚曰。

    前三句則不問。

    後一句是如何。

    予曰。

    不可雪上更加霜也。

    和尚曰。

    今日且放過。

    予禮謝回金樓。

    複看如何是道。

    一日坐菜園至五更。

    衣帽俱濕。

    猛舉一聲如何是道。

    忽蝦蟆連叫三聲。

    當下身心光景。

    無一法可喻也。

    方知森羅萬象。

    盡是自己一段光明。

    遂作偈曰。

    虛空逼塞一聲蛙。

    水鳥含靈共一家。

    十字街頭親着眼。

    自歌自唱哩蓮花。

    寄語瑩兄曰。

    金樓蝦蟆。

    昨夜跳上三十三天去也。

    瑩雲。

    雖然如是。

    也須勘過始得。

    予聞曰。

    早已勘過了也。

    瑩遂白和尚。

    谧師弟又脫一件布衫也。

    後晤瑩兄曰。

    我十二年。

    方明此事。

    賢弟根器如此。

    石庵着兄見之曰。

    弗覺師弟已至此乎。

    吾做工夫時。

    行至叉路頭。

    不知今日向何處去。

    十數年方得省發也。

    寶方結制。

    博山來師兄為首座。

    予充維那。

    和尚一日示僧。

    看臨濟三頓棒因緣。

    予作偈呈和尚。

    有須當痛處知之句。

    和尚曰。

    汝道痛處即是。

    三歲孩兒也解恁麼說。

    次日複呈偈。

    有棒下活牟尼之句。

    和尚曰。

    汝道棒下即是。

    也須撞着棒頭始得。

    予憤然而出。

    一日一夜寝食俱忘。

    至第二日早課後。

    上單悶然。

    似睡似醒。

    忽一金甲人。

    按予胸曰。

    今日和尚為師決擇公案。

    覺而有省。

    遂書偈曰。

    問處其中的。

    婆心絕迹椎。

    抱贓叫屈漢。

    的的在何居。

    和尚見之。

    即示偈曰。

    問處情真切。

    慈心隻是椎。

    大愚不說破。

    瞥地始安居。

    騎虎頭把虎尾。

    棒喝宗風從此起。

    吊轉佛祖鐵心腸。

    誰雲佛法無多子。

    予再拜問曰。

    麻三斤。

    三腳驢兒弄蹄行。

    杖林山下竹筋鞭。

    請和尚道一句。

    和尚曰。

    汝道一句看。

    予曰。

    道也不難。

    隻恐洩破。

    和尚曰。

    須是轉身通氣始得。

    予作禮而退。

    和尚複喚雲。

    如何是佛。

    予掩耳而出。

    一日和尚見予趺坐。

    問曰。

    在此作麼。

    予不答。

    和尚曰。

    啞乎。

    予亦不答。

    和尚曰。

    真個耶。

    予下禅床曰。

    和尚也不可向髓中覓骨。

    和尚曰。

    畢竟如何。

    予曰。

    铫柄杓杷。

    和尚曰。

    今日且放過。

    一日茶房吃茶次。

    着師兄問曰。

    在此作什麼。

    予曰吃茶。

    着曰。

    将甚麼吃。

    予拈柴頭抝折作聲。

    着大笑而去。

    傍僧曰。

    意旨如何。

    予曰。

    着兄被茶燒嘴徹痛耳。

    一日啟和尚曰。

    隻如參罷後。

    又作麼生。

    和尚示偈曰。

    參罷於中事若何。

    無風水處解生波。

    乾坤撥亂酬先德。

    提掇南無薩怛哆。

    予禮謝。

    是冬結制。

    命予西堂首衆。

    丁巳。

    谒五台。

    會諸耆德。

    略譚宗門中事。

    遂有北京返錫金陵。

    遇覺浪法侄於天界。

    方知和尚示寂。

    悲痛無聊。

    先和尚臨終。

    以衲衣付予。

    予欲遠遁。

    無奈海岸黃公。

    一時冤家聚頭耳。

    丁卯。

    黃公憩匡山開先寺。

    參栢樹子話。

    忽然有省。

    作頌并書寄予曰。

    今日始知先和尚用處也。

    予讀頌并書。

    歎曰。

    名利場中。

    尚能若此。

    出家兒不明此事。

    誠可悲哉。

    遂作偈酬之。

    公歸邀諸護法居士。

    請予開堂。

    予曰。

    某福輕慧淺。

    恐辱宗門耳。

    衆護法居士。

    作禮而退。

    丙子十月。

    聞覺浪大師至匡山。

    遂遣人迎歸壽昌。

    主先和尚法席。

    開堂說法。

    至丁醜春。

    自負杖缽出山。

    大衆竟無一知者。

     師出山。

    往閩之建甯。

    及掃塔博山。

    後浪大師。

    别請司理黃元公。

    迎歸住持。

    師住壽昌。

    前後二十餘年。

    叢林未備者。

    師悉備之。

    晚年寶方回祿。

    師複重造。

    又複興本邑龍湖禅寺。

    不歲完成。

    師寂于己醜。

    世壽七十有一。

    僧臘五十。

    有語錄一冊。

    太宰李夢白司理黃元公序。

    行於世。

    塔于本寺龍岡之麓。

    太史鄧來沙居士銘之。

    門人道璞立石。

     見如谧禅師語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