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颠道濟禅師語錄
關燈
小
中
大
出盆兒。
揭起蓋來。
促織兒一跳。
直跳出門外去。
被鄰舍雞兒吃了。
幹辨曰。
王公沒了三千貫錢。
一付壽材闆。
栅頭曰。
王二回來。
怎肯罷休。
王公曰。
我是爺。
他是兒子。
不帕他。
二人自去了。
隻見王二大醉回來。
便問太尉府裡有人來否。
王公曰。
有個幹辨同栅頭來。
要過一目。
我掇出去。
說不得這樣苦。
一跳出去。
被雞吃了。
王二聽得說。
把卓子一掀。
碗碟盤子盡行打碎。
鍋子水缸不留一件。
跌得滿身疼痛。
在地一覺睡到五更。
隻聽促織兒叫。
便慌忙扒将起來。
窗外射入月光。
揭起盆蓋一看。
正是原舊好的。
日間雞吃的。
乃是聒子。
王二大喜。
叫曰。
阿公。
你且來不要躲。
我日間雞吃的乃是聒子。
王公曰。
好呀。
各自去睡。
到天亮起來。
吃了早飯。
提了盆兒。
迳投張太尉府中。
門公報知太尉王二到廳。
太尉曰。
昨日幹辨。
說你的蟲兒。
被雞吃了。
王二曰。
日昨父親不知。
卻将聒子出來。
被雞吃了。
這個蟲兒在此。
太尉大喜。
叫當直喚栅頭來看了。
交三千貫錢。
一付壽材闆。
使人扛送。
王二拜謝自回。
次日就與石太尉蟲兒鬥。
嬴了三千貫。
一連鬥了三十餘場。
無有不勝。
因此取名王彥章。
漸養至秋深。
大限已到。
太尉打個銀棺材盛了。
香花燈燭。
供養三七日出殡。
衆太尉都來。
聽濟公指路。
濟公曰。
大衆聽着。
促織兒 王彥章 一根須短一根長 隻因全勝三十六 人總呼為王鐵槍 休煩惱 莫悲傷 世間萬物有無常 昨宵忽值嚴霜降 好似南柯夢一場 棺至方家峪。
張太尉請濟公下火。
濟公手執火把。
念雲。
這妖魔本是微物。
隻窩在石岩泥穴。
時當夜靜更深。
叫徹風清月白。
直聒得。
天涯遊子傷心。
寡婦房中淚血。
不住地隻顧催人織。
空費盡許多閑氣力。
又非是争奪田園。
何故乃盡心抵敵。
相見便怒尾張牙。
揚須鼓翼。
鬥過數交。
趕得緊急。
嬴者扇翅高聲。
輸者走之不及。
财物被人将去。
隻落得些食吃。
縱有金玉雕籠。
都是世情虛色。
倏忽天降嚴霜。
彥章也熬不得。
今朝歸化時臨。
畢竟有何奇特。
仗此無名烈火。
要判本來面色。
咦 托生在功德池邊 卻相伴阿彌陀佛。
濟公念罷。
張太尉曰。
一發相煩撒骨。
濟公曰。
個樣物事。
也要我侬費心。
胡亂撮些灰土包了。
濟公立在船頭。
手拿促織灰道。
大衆聽着。
一夜青娥降曉霜。
東籬菊蕊似金妝。
昨宵穩貼莊周夢。
不聽蟲吟到耳傍。
大衆萬物有用皆有死。
鳥雀昆蟲亦如此。
今朝促織已身亡。
火内焚屍無些子。
平生健鬥勢齊休。
徹夜豪吟還且住。
将來撤在五湖中。
聽取山僧分付汝。
冤與孽皆消滅。
咦 一輪明月浸波中 萬裡碧天光皎潔。
濟公念畢。
把灰向湖中一丢。
一陣清風過處。
現出一個青衣童子。
合掌當??曰。
感謝我師點化。
弟子已得超升。
言訖風息。
是日盡醉。
濟公回。
張太尉府中歇了。
次日回寺。
路由王太尉府前過。
聽得裡面鼓钹響。
哭聲吟。
堂候官道。
太尉兒子小童死了。
濟公走入後堂。
正見太尉道。
你來得正好。
煩與小童入土則個。
濟公道。
這樣小孩童。
隻好燒化了。
等他托生去。
太尉道。
也說得是。
就扛出放下棺材。
濟公手拿火把。
念道。
神童子 神童子 來何遲 去何速。
咦 烈焰光中喚不回 銀盆又向誰家浴。
念罷。
下火了。
太尉請濟公吃酒了。
辭别回寺。
見長老問道。
濟公。
你連日在何處。
濟公将連日事說了一遍。
長老大喜。
忽一日濟公立于山門下。
覺身上癢。
到廚下脫直裰。
令沈萬法捉虱子。
卻說一個年少居士。
手執一書。
迳入寺内。
問濟書記在否。
知客曰。
在廚下。
居士一迳走到廚下。
隻見一個和尚。
在那裡捉虱。
向前施禮曰。
師父莫非濟書記否。
濟公曰。
你問我何為。
居士曰。
小道是講西堂之侄。
徐道成也。
出家數年。
今欲剃度。
師叔西堂。
特緻書。
令小道求師父開?。
濟公接書看了曰。
你要開疏。
何不買酒請我。
徐居士到。
酒店中去。
濟公忙披直裰。
迳出山門。
至王家店中。
二人坐定。
原來徐居士。
身邊無錢。
吃得七八碗。
濟公正要吃。
居士叫住。
還了三貫錢。
濟公就酒店筆硯。
居士取出疏頭。
濟公寫雲。
本是居士身 要作比丘相 祠部價難酬 袈裟又不周 我勸徐居士 隻好罷休休 徐居士見了不悅。
濟公曰。
你要做和尚。
須請我吃得大醉。
居士無柰。
遂脫下夾道袍。
當三貫鈔。
酒吃了。
濟公乃提筆起。
續二句雲。
出門撞見龐居士 一笑回來光卻頭 徐居士得了疏頭。
與濟公謝别。
取路望六條橋來。
身上又冷。
疏頭又寫壞了。
一路不擡頭。
到嶽墳前。
正沖王太尉馬頭。
喝聲拿住。
徐居士跪下。
告曰。
相公。
小道因往淨慈寺。
浼濟公寫疏頭。
被他寫壞了。
心下悶。
困此沖了相公節。
太尉曰。
拿疏頭我看。
居士袖中取出呈上。
太尉看了大喜。
便令虞候帶進府。
太尉入府升堂。
居士跪下。
太尉曰。
你真實有緣。
太後娘娘。
昨日與我一百道度牒。
未曾舍動。
你卻好。
是第一名。
便叫左右。
取一道。
付與居士。
接得大喜。
拜謝而去。
且說濟公。
一日吃早飯了。
行至長橋。
趁隻船。
劃到錢塘門上岸。
望竹竿巷内。
張提點生藥店來。
隻見張提點妻。
立于店内。
濟公施禮曰。
孺人提點在否。
這娘子所惡是僧道。
乃回言不在。
濟公卻待要行。
布幙内。
張提點鑽出來。
呵呵大笑曰。
濟公久不會。
請坐吃酒。
濟公曰。
我侬怕你娘子吃不下。
提點曰。
街上店中去。
可乎。
濟公曰。
甚好。
二人迳到申陽宮。
酒樓上飲酒。
濟公一上吃了二十多碗。
對提點曰。
汝娘子怪我們每日吃酒。
我如今有一詞。
唱與你聽。
每日終朝醉似泥。
未嘗一日不昏迷。
細君發怒将言罵。
道是人間吃酒兒。
莫要管。
你休癡。
人生能有幾多時。
杜康曾唱蓮花落。
劉伶好飲舞啰哩。
陶淵明賞菊醉東籬。
今日皆歸去。
留得好名兒。
提點曰。
絕妙絕妙。
我帶有四幅箋紙在此。
你與我寫四幅吊子。
安在家中。
你百年之後。
也是一念。
濟公口裡不說。
心下思量。
這言語。
分明是催我死。
提點袖中。
取出箋紙。
問酒保借筆硯。
濟公遂寫。
其一。
幾度西湖獨上船 篙師識我不論錢 一聲啼鳥破幽寂 正是山橫落照邊 其二。
湖上春光已破悭 湖邊楊柳拂雕闌 算來不用一文買 輸與山僧閑往還 其三。
出岸桃花紅錦英 夾堤楊柳綠絲輕 遙看白鹭窺魚處 沖破平湖一點青 其四。
五月西湖涼似秋 新荷吐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 把酒問花花點頭 濟公道。
我今日作詩沒興。
寫亦不美。
胡亂将去。
遮壁。
提點曰。
有勞大筆。
再吃幾杯。
濟公曰。
心下不樂。
免飲。
二人便行到望仙橋下。
有個開茶坊的婆婆。
叫做陳幹娘。
看見濟公。
便留吃茶。
濟公曰。
茶到正好。
同提點入去。
婆婆點了兩杯茶。
請濟公提點吃。
濟公曰。
阿婆。
難得你好心。
時常請我。
沒何報答。
你去省馬廟前。
杜處士家。
讨我神子頭兒來愛好安在家裡。
以後自有好處。
婆婆道。
他須不肯。
濟公便寫個帖子與了。
明日婆婆去讨将來看時。
卻是個病恹恹的瘦和尚。
婆子道這樣冷貨。
要他何用。
撇在壁邊。
誰想後來濟公死了。
衆太尉要尋濟公神子。
交幹辦去裱褙鋪裡買。
柱處士曰。
隻有望仙橋下陳幹娘茶坊裡。
有濟公的神子。
太尉就差幹辦。
将三千貫。
與婆子買了。
這是後話。
卻說濟公謝了茶。
出門撞見。
一個挑海蛳擔的。
張提點曰。
濟公做隻海蛳頌。
随即口念雲。
此物生在東海西 又無鱗甲又無衣 雖然不入紅羅帳 常與佳人做嘴兒 提點大笑。
此時正是五月天氣。
忽然一陣好雨。
三人入茶坊避雨。
見雨傘。
濟公遂題雲。
一竿翠竹。
巧匠批栾。
條條有眼。
節節皆穿。
四大假合。
柄在人手。
歸家放下。
并不争先。
直饒甕瀉盆傾下。
一搭權為不漏天。
題畢雨住。
行不過數間門面。
隻聽得铙钹之聲。
提點問是甚處做道場。
濟公曰。
這是王媽媽家。
與王公做小祥功德。
提點笑曰。
這們人家。
也做功德齋僧。
濟公作詩雲。
唐家哄裡閑遊賞 媽媽家中請和尚 三百襯錢五味食 羊毛出在羊身上 提點大笑曰。
還他道場錢也無。
濟公又雲。
媽媽好善結良緣 齋僧不論聖和凡 經資齋襯明舍施 少間暗裡送來還 二人過一古董鋪。
門首見挂着一幅墨竹。
濟公口占雲。
數枝淡竹翠生光 一點無塵自有香 好似葛陂龍化後 卻留清影在虛堂 店内有一條三股麻繩。
濟公拿起。
便把口咬。
店主人忙搶過手。
扯住濟公要陪提點再三勸散了。
一路行着。
濟公道。
他妻該死在這條麻繩上。
還有一服不曾咬得。
這孽冤還不肯散。
誰想過了數日。
古董鋪娘子。
與丈夫争論。
把這條麻繩缢死了。
且說濟公與提點。
迳投清波門去。
有一人家門前。
放着一缸醬。
濟公看一看。
扒上大解。
地下拾一塊炭來。
壁上寫了四句雲。
你家醬一缸 内有毒蛇藏 若無老僧說 人口俱被傷 其家得知。
叫苦連聲。
扛去倒。
隻見倒出兩條火赤練來。
吃了一驚。
才知濟公救了一家性命。
二人去。
走得身上熱。
提點袖中取出扇來。
扇上有小??。
濟公口占雲。
一枝風柳一蟬鳴 ??出規模宛似生 莫謂其中絕音響 報君消息甚分明 題畢。
見一後生。
挑擔辣齑粉。
濟公曰。
怎麼賣。
後生曰。
五貫一篩。
濟公要提點作一辣齑主人。
提點曰。
你隻顧吃。
我還錢。
那後生盛一碗來。
濟公做兩三口吃了。
交隻顧盛來。
一上吃了半篩。
提點曰。
此物隻宜少吃。
濟公道好吃。
又吃了半篩。
提點還了那後生錢。
二人迳往前去。
卻好撞見沈萬法。
濟公遂别提點。
同沈萬法出清波門回寺。
濟公分付沈萬法。
我不吃晚粥了。
入房眠至初更。
肚内碌碌響起。
便叫沈萬法。
快攙我東厮上去。
沈萬法急忙起來。
攙至房門外。
濟公忍不住。
卻有一火工。
打鋪在此睡。
被濟公撒了一頭一臉。
叫起來。
濟公曰。
阿哥休要罵。
我急了沒柰何。
火工隻得自去洗了。
濟公一夜瀉到天明。
飯食不進。
長老得知。
自來探望。
濟公曰。
長老我年六十歲不好也。
交沈萬法。
扶到安樂堂去。
漸漸病重。
萬法隻哭。
濟公曰。
你休得哭。
我實虧你無物可報。
你将紙來。
我寫個?頭。
你去王太尉處。
讨了度牒。
沈萬法曰。
謝天地。
得師父病好。
卻取度牒與我未遲。
濟公曰。
我要休矣。
你取紙筆來。
沈萬法去取紙筆。
衆僧曰。
沈萬法。
汝師父平日。
不曾有衣缽在寺。
今既不好。
恐有衣缽在外。
死後難讨。
亦須寫留一執照。
沈萬法曰。
我師父素不曾有衣缽。
怎生問人讨。
監寺曰。
汝師父。
日常往來者。
十六廳朝官。
二十四太尉。
十八行财主。
便要三萬貫。
亦有。
何為無衣缽。
沈萬法曰。
亦是。
取了二張紙。
入安樂堂。
濟公交。
将紙筆過來。
寫下一張。
求度牒的?。
沈萬法。
又放一張紙在前。
濟公曰。
再要我寫甚麼。
萬法曰。
衆僧說師父有衣缽在外。
師父歸天之後。
胡亂把兩件與弟子作。
憶念。
濟公曰。
我寫與你寫雲。
來時無一物 去時無一物 若要我衣缽 兩個光卵核 長老曰。
沈萬法。
你師父平日。
隻貪杯酒。
實無衣缽。
将?頭去。
王太尉府中。
取度牒。
便是你出身之本。
沈萬法。
複到安樂堂。
濟公曰。
如何你又來。
沈萬法曰。
恐師父要湯水吃。
濟公曰。
你去萬松嶺。
報知各太尉。
就讨度牒來。
沈萬法。
星飛去了。
少刻乃回。
濟公病勢轉加。
是時嘉定二年。
五月十六日也。
濟公叫起無名發來。
衆僧隻道有火長老都刹。
濟公曰。
今日我歸去也。
可叫一剃頭的來。
與我剃頭。
就煩長老。
與沈萬法。
取一法名。
亦就今日剃度。
長老乃令剃了濟公萬法頭。
濟公曰。
我心今已放下。
當時朝官太尉。
相識朋友。
盡至。
濟公令沈萬法。
燒湯洗浴。
取件潔淨衣服穿了。
卻無僧鞋。
長老自取一雙與濟公換了。
濟公坐禅椅上。
令取文房四寶來。
寫下一絕辭世雲。
六十年來狼藉 東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歸來 依舊水連天碧 濟公寫畢。
下目垂眉。
圓寂去了。
沈萬法。
大哭一場。
衆官僧道。
俱來焚香。
至三日。
正欲入龛。
時有江心寺。
全大同長老亦知。
特來相送。
會齋罷。
全大同長老。
與濟公入龛。
焚了香曰。
大衆聽着。
才過清和晝便長。
蓮芰芬芳十裡香。
衲子心空歸淨土。
白蓮花下禮慈王。
恭惟圓寂。
書記濟公。
覺靈。
原系東浙高門。
卻來錢塘挂錫。
參透遠老葛藤。
吞盡趙州荊棘。
生前憨憨癡癡。
末後奇奇特特。
臨行四句偈雲。
今日與君解釋。
從前大戒不持。
六十年來狼藉。
囊無挑藥之金。
東壁打到西壁。
再睹舊日家風。
依舊水連天碧。
到此露出機關。
末後好個消息 大衆且道。
如何是末後消息。
彌勒真彌勒 化身千百億 時時識世人 世人俱不識 咦 玲珑八面起清風 大地山河無遁迹。
全大同長老念罷。
衆皆歎賞。
第二日啟建水陸道場。
助修功德。
選日出喪。
屆八月十六日百日之期。
靈隐寺印鐵牛禅師。
與濟公起龛。
禅師立于轎上。
遞香雲。
大衆聽着。
一百光錢挂杖頭。
前街後巷咨遨遊。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無錢明日休。
恭惟圓寂。
書記濟公。
覺靈。
世居東浙。
祝發西州。
逆行順行。
凡聖莫測。
橫說豎說。
聳動王侯。
天魔為伴侶。
佛祖是冤??。
正好逢場作戲。
俄然野壑歸舟。
天堂收不得。
地獄豈能留。
大衆既不能收。
又不能留。
畢竟如何。
咦 信少出門行大道 更兼何處不風流。
印鐵牛長老念罷。
衆團頭做索。
起龛。
扛至法陰寺山門下請上天竺。
甯棘庵長老挂真。
甯棘庵長老立于轎上。
手持真容道。
大衆聽着。
鹫嶺西風八月秋。
桂叢香内集真流。
上人身赴龍華會。
遺下神容記玉樓。
恭惟圓寂。
書記濟公。
覺靈。
一生隻貪濁酒。
不顧禅師道友。
到處恣意風狂。
嬴得面顔粗醜。
眼上安着雙眉。
鼻下橫張大口。
終朝撒手癡颠。
萬事并無一有。
休笑這個規模。
真乃僧家之首。
咦 現在曾過天台 認得濟颠面否。
甯棘庵長老念罷。
鼓樂喧天。
迎喪入虎跑。
山門燒化。
宣石橋長老。
與濟公下火。
手拿火把道。
大衆聽着。
濟颠濟颠。
落托多年。
喝佛罵祖。
喚死如眠。
是天台山李附馬之裔。
得靈隐寺遠瞎堂之禅。
以護身符牒為常物。
一火還能洞然。
以叢林規矩為鄙吝。
風狂行遍市廛。
迅手寫出大道。
向人博換酒錢。
皮子隊裡。
逆行順化。
散聖門前。
掘地讨天。
臨命終時。
坐脫立亡。
已納敗阙。
末後句中。
隔凡成聖。
也是搭虔。
還他本色草料。
方能滅盡狼煙。
咦 火光三昧連天碧 狼藉家風四海傳。
宣石橋長老念畢。
舉火燒着。
舍利如雨。
衆僧拾骨。
甯棘庵與濟公起骨道。
大衆聽着。
天台散聖無人識。
卧柳眠花恣飄逸。
如今脫卻臭皮囊。
無位真人赤骨律。
濟書記。
記得記得。
平生不露鋒铓。
末後尾巴露出。
咦 這個雪骨起風雲 一笑出門橫玉笛。
念罷。
沈萬法捧了骨頭。
甯長老道。
貧僧一發與他送骨入塔。
道大衆聽着。
冷泉參透瞎堂禅。
到處逢人誇唧??。
??藏萬卷書。
筆掃三千首。
放憨在短巷長街。
說法向茶前酒後。
火燒舍利靈牙。
何啻八斛四鬥。
不撒向月底波心。
不殡在山腰谷口。
今朝率堵以成。
且要還他窠臼。
咦 沒須鎖子兩頭搖 無縫塔中長保守。
甯長老念罷。
把骨送入塔了。
回喪至淨慈寺。
山門前。
隻見二行腳僧問曰。
那位是少林長老。
長老曰。
和尚何來。
行腳僧曰。
小僧從六和塔過遇。
上刹濟書記。
有一書。
一雙僧鞋令小僧寄與長老。
長老接過一看。
大驚曰。
濟公臨終時無僧鞋。
老僧取此一雙與他穿。
今已燒化。
如何又将原物還我。
且拆書看書雲。
愚徒道濟稽首。
焚香拜手少林大和尚座右。
伏以山遙水遠。
急難會面。
即辰仲秋。
桂子将殘。
黃花欲放。
城中車馬人煙雜。
湖上清風明月間。
區區鑽開地孔。
推倒鐵門。
針尖眼中走将出來。
芥菜子内尋條大路。
折了錫杖。
不怕上高下低。
破卻草鞋。
管甚拖泥帶水。
飏下竹笠。
不要衣包。
當行即行。
要住便住。
約莫西天十萬裡。
迅步虛空在目前。
正行大道。
忽遇魔君。
托寄咫尺之書。
送與故人相看。
照管鐵籠馬。
一腳踢倒泰山。
堤防碧樹猿。
雙手劈開金鎖。
大笑萬山黃葉落。
回頭千派碧泉流。
冗中不及一一。
數字以代面言。
傳與南北兩山。
常教花紅柳綠。
又頌雲。
看不着。
錯認笊籬是木杓。
昨夜三更月正西。
麒麟撼斷黃金索。
幼年曾到雁門關。
老去分明醉眼看。
憶昔面前當一箭。
至今猶自骨毛寒。
隻因面目無人識。
又往天台走一番。
二行腳僧。
在寺安歇。
衆官員人等各散。
忽一日有錢塘縣一走差的。
來見長老曰。
小人因往天台下文書遇見上刹濟公。
浼小人寄封書在此。
長老接過拆開看時内詩二首雲。
其一。
片帆飛過浙江東 回首樓台渺漠中 傳與諸山詩酒客 休将有限恨無窮 其二。
腳絣緊系興無窮 拄杖挑雲入亂峰 欲識老僧行履處 天台南嶽舊家風 少林長老曰。
濟公如此來去明白。
走使驚曰。
小人隻道是活的卻乃死了。
不在話下。
後五十年來。
淨慈寺崩損。
無人去化木植修葺。
忽一日。
有一範村人送木植來。
言說濟書記募化來的。
長老大駭。
遂令監寺收了。
一寺僧人。
無不感仰。
後濟公徒弟沈萬法。
升至本寺監寺。
壽年九十三歲而終。
濟公累累顯應。
書不能盡。
有詩為證雲。
黃金百煉費工夫 下得工夫價自無 若是昔年留得種 任君千遍去耕鋤 錢塘湖隐濟颠禅師語錄(終) 湖隐方圓叟舍利銘 (出于北澗文集) 舍利。
凡一善有常者。
鹹有焉。
不用阇維法者。
故未之見。
都人以湖隐方圓叟舍利晶瑩。
而聳觀聽。
未之知也。
叟天台臨海李都尉文和遠孫。
受度于靈隐佛海禅師。
狂而疏。
介而潔。
着語不刊削。
要未盡合準繩。
往往超詣。
有晉宋名缁逸韻。
信腳半天下。
落魄四十年。
天台雁宕。
康廬潛皖。
題墨尤隽。
永暑寒無完衣。
予之尋付酒家保。
寝食無定。
勇為老病僧辨藥石。
遊族姓家。
無故強之不往。
與蜀僧祖覺。
老略相類。
覺尤诙諧。
他日覺死。
叟求予文祭之。
曰於戲吾法。
以了生死之際。
驗所學。
故曰生死事大。
大達大觀。
為去來為夜旦。
颠沛造次無非定。
死而亂耶。
譬諸逆旅。
宿食事畢翩然幹邁。
豈複滞留。
公也不羁。
諧谑峻機。
不循常度。
辄不逾矩。
白足孤征。
蕭然蛻塵。
化門既[(度-廿+?)*ㄆ]。
一日千古。
迥超塵寰于譚笑間。
昧者昧此。
即法徇利。
逃空虛遠城市。
委千柱壓萬指。
是滉漾無朕為正傳。
非決定明訓為戲言。
坐脫立亡。
斥如斥羊。
欲張赝浮圖之本也。
相與聚俗而謀曰。
此非吾之所謂道。
靈之邁往。
将得罪于斯人。
不得罪于斯人。
不足以為靈。
所謂道也。
叟曰。
嘻亦可以祭我。
逮其往也。
果不下覺。
舉此以祭之。
踐言也。
叟名道濟。
曰湖隐。
曰方圓叟。
皆時人稱之。
嘉定二年五月十四。
死于淨慈。
邦人分舍利。
藏于雙岩之下。
銘曰。
璧不碎 孰委擲 ?星槃星爛如日 鲛不泣 誰泛瀾 大珠小珠俱走盤
揭起蓋來。
促織兒一跳。
直跳出門外去。
被鄰舍雞兒吃了。
幹辨曰。
王公沒了三千貫錢。
一付壽材闆。
栅頭曰。
王二回來。
怎肯罷休。
王公曰。
我是爺。
他是兒子。
不帕他。
二人自去了。
隻見王二大醉回來。
便問太尉府裡有人來否。
王公曰。
有個幹辨同栅頭來。
要過一目。
我掇出去。
說不得這樣苦。
一跳出去。
被雞吃了。
王二聽得說。
把卓子一掀。
碗碟盤子盡行打碎。
鍋子水缸不留一件。
跌得滿身疼痛。
在地一覺睡到五更。
隻聽促織兒叫。
便慌忙扒将起來。
窗外射入月光。
揭起盆蓋一看。
正是原舊好的。
日間雞吃的。
乃是聒子。
王二大喜。
叫曰。
阿公。
你且來不要躲。
我日間雞吃的乃是聒子。
王公曰。
好呀。
各自去睡。
到天亮起來。
吃了早飯。
提了盆兒。
迳投張太尉府中。
門公報知太尉王二到廳。
太尉曰。
昨日幹辨。
說你的蟲兒。
被雞吃了。
王二曰。
日昨父親不知。
卻将聒子出來。
被雞吃了。
這個蟲兒在此。
太尉大喜。
叫當直喚栅頭來看了。
交三千貫錢。
一付壽材闆。
使人扛送。
王二拜謝自回。
次日就與石太尉蟲兒鬥。
嬴了三千貫。
一連鬥了三十餘場。
無有不勝。
因此取名王彥章。
漸養至秋深。
大限已到。
太尉打個銀棺材盛了。
香花燈燭。
供養三七日出殡。
衆太尉都來。
聽濟公指路。
濟公曰。
大衆聽着。
促織兒 王彥章 一根須短一根長 隻因全勝三十六 人總呼為王鐵槍 休煩惱 莫悲傷 世間萬物有無常 昨宵忽值嚴霜降 好似南柯夢一場 棺至方家峪。
張太尉請濟公下火。
濟公手執火把。
念雲。
這妖魔本是微物。
隻窩在石岩泥穴。
時當夜靜更深。
叫徹風清月白。
直聒得。
天涯遊子傷心。
寡婦房中淚血。
不住地隻顧催人織。
空費盡許多閑氣力。
又非是争奪田園。
何故乃盡心抵敵。
相見便怒尾張牙。
揚須鼓翼。
鬥過數交。
趕得緊急。
嬴者扇翅高聲。
輸者走之不及。
财物被人将去。
隻落得些食吃。
縱有金玉雕籠。
都是世情虛色。
倏忽天降嚴霜。
彥章也熬不得。
今朝歸化時臨。
畢竟有何奇特。
仗此無名烈火。
要判本來面色。
咦 托生在功德池邊 卻相伴阿彌陀佛。
濟公念罷。
張太尉曰。
一發相煩撒骨。
濟公曰。
個樣物事。
也要我侬費心。
胡亂撮些灰土包了。
濟公立在船頭。
手拿促織灰道。
大衆聽着。
一夜青娥降曉霜。
東籬菊蕊似金妝。
昨宵穩貼莊周夢。
不聽蟲吟到耳傍。
大衆萬物有用皆有死。
鳥雀昆蟲亦如此。
今朝促織已身亡。
火内焚屍無些子。
平生健鬥勢齊休。
徹夜豪吟還且住。
将來撤在五湖中。
聽取山僧分付汝。
冤與孽皆消滅。
咦 一輪明月浸波中 萬裡碧天光皎潔。
濟公念畢。
把灰向湖中一丢。
一陣清風過處。
現出一個青衣童子。
合掌當??曰。
感謝我師點化。
弟子已得超升。
言訖風息。
是日盡醉。
濟公回。
張太尉府中歇了。
次日回寺。
路由王太尉府前過。
聽得裡面鼓钹響。
哭聲吟。
堂候官道。
太尉兒子小童死了。
濟公走入後堂。
正見太尉道。
你來得正好。
煩與小童入土則個。
濟公道。
這樣小孩童。
隻好燒化了。
等他托生去。
太尉道。
也說得是。
就扛出放下棺材。
濟公手拿火把。
念道。
神童子 神童子 來何遲 去何速。
咦 烈焰光中喚不回 銀盆又向誰家浴。
念罷。
下火了。
太尉請濟公吃酒了。
辭别回寺。
見長老問道。
濟公。
你連日在何處。
濟公将連日事說了一遍。
長老大喜。
忽一日濟公立于山門下。
覺身上癢。
到廚下脫直裰。
令沈萬法捉虱子。
卻說一個年少居士。
手執一書。
迳入寺内。
問濟書記在否。
知客曰。
在廚下。
居士一迳走到廚下。
隻見一個和尚。
在那裡捉虱。
向前施禮曰。
師父莫非濟書記否。
濟公曰。
你問我何為。
居士曰。
小道是講西堂之侄。
徐道成也。
出家數年。
今欲剃度。
師叔西堂。
特緻書。
令小道求師父開?。
濟公接書看了曰。
你要開疏。
何不買酒請我。
徐居士到。
酒店中去。
濟公忙披直裰。
迳出山門。
至王家店中。
二人坐定。
原來徐居士。
身邊無錢。
吃得七八碗。
濟公正要吃。
居士叫住。
還了三貫錢。
濟公就酒店筆硯。
居士取出疏頭。
濟公寫雲。
本是居士身 要作比丘相 祠部價難酬 袈裟又不周 我勸徐居士 隻好罷休休 徐居士見了不悅。
濟公曰。
你要做和尚。
須請我吃得大醉。
居士無柰。
遂脫下夾道袍。
當三貫鈔。
酒吃了。
濟公乃提筆起。
續二句雲。
出門撞見龐居士 一笑回來光卻頭 徐居士得了疏頭。
與濟公謝别。
取路望六條橋來。
身上又冷。
疏頭又寫壞了。
一路不擡頭。
到嶽墳前。
正沖王太尉馬頭。
喝聲拿住。
徐居士跪下。
告曰。
相公。
小道因往淨慈寺。
浼濟公寫疏頭。
被他寫壞了。
心下悶。
困此沖了相公節。
太尉曰。
拿疏頭我看。
居士袖中取出呈上。
太尉看了大喜。
便令虞候帶進府。
太尉入府升堂。
居士跪下。
太尉曰。
你真實有緣。
太後娘娘。
昨日與我一百道度牒。
未曾舍動。
你卻好。
是第一名。
便叫左右。
取一道。
付與居士。
接得大喜。
拜謝而去。
且說濟公。
一日吃早飯了。
行至長橋。
趁隻船。
劃到錢塘門上岸。
望竹竿巷内。
張提點生藥店來。
隻見張提點妻。
立于店内。
濟公施禮曰。
孺人提點在否。
這娘子所惡是僧道。
乃回言不在。
濟公卻待要行。
布幙内。
張提點鑽出來。
呵呵大笑曰。
濟公久不會。
請坐吃酒。
濟公曰。
我侬怕你娘子吃不下。
提點曰。
街上店中去。
可乎。
濟公曰。
甚好。
二人迳到申陽宮。
酒樓上飲酒。
濟公一上吃了二十多碗。
對提點曰。
汝娘子怪我們每日吃酒。
我如今有一詞。
唱與你聽。
每日終朝醉似泥。
未嘗一日不昏迷。
細君發怒将言罵。
道是人間吃酒兒。
莫要管。
你休癡。
人生能有幾多時。
杜康曾唱蓮花落。
劉伶好飲舞啰哩。
陶淵明賞菊醉東籬。
今日皆歸去。
留得好名兒。
提點曰。
絕妙絕妙。
我帶有四幅箋紙在此。
你與我寫四幅吊子。
安在家中。
你百年之後。
也是一念。
濟公口裡不說。
心下思量。
這言語。
分明是催我死。
提點袖中。
取出箋紙。
問酒保借筆硯。
濟公遂寫。
其一。
幾度西湖獨上船 篙師識我不論錢 一聲啼鳥破幽寂 正是山橫落照邊 其二。
湖上春光已破悭 湖邊楊柳拂雕闌 算來不用一文買 輸與山僧閑往還 其三。
出岸桃花紅錦英 夾堤楊柳綠絲輕 遙看白鹭窺魚處 沖破平湖一點青 其四。
五月西湖涼似秋 新荷吐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 把酒問花花點頭 濟公道。
我今日作詩沒興。
寫亦不美。
胡亂将去。
遮壁。
提點曰。
有勞大筆。
再吃幾杯。
濟公曰。
心下不樂。
免飲。
二人便行到望仙橋下。
有個開茶坊的婆婆。
叫做陳幹娘。
看見濟公。
便留吃茶。
濟公曰。
茶到正好。
同提點入去。
婆婆點了兩杯茶。
請濟公提點吃。
濟公曰。
阿婆。
難得你好心。
時常請我。
沒何報答。
你去省馬廟前。
杜處士家。
讨我神子頭兒來愛好安在家裡。
以後自有好處。
婆婆道。
他須不肯。
濟公便寫個帖子與了。
明日婆婆去讨将來看時。
卻是個病恹恹的瘦和尚。
婆子道這樣冷貨。
要他何用。
撇在壁邊。
誰想後來濟公死了。
衆太尉要尋濟公神子。
交幹辦去裱褙鋪裡買。
柱處士曰。
隻有望仙橋下陳幹娘茶坊裡。
有濟公的神子。
太尉就差幹辦。
将三千貫。
與婆子買了。
這是後話。
卻說濟公謝了茶。
出門撞見。
一個挑海蛳擔的。
張提點曰。
濟公做隻海蛳頌。
随即口念雲。
此物生在東海西 又無鱗甲又無衣 雖然不入紅羅帳 常與佳人做嘴兒 提點大笑。
此時正是五月天氣。
忽然一陣好雨。
三人入茶坊避雨。
見雨傘。
濟公遂題雲。
一竿翠竹。
巧匠批栾。
條條有眼。
節節皆穿。
四大假合。
柄在人手。
歸家放下。
并不争先。
直饒甕瀉盆傾下。
一搭權為不漏天。
題畢雨住。
行不過數間門面。
隻聽得铙钹之聲。
提點問是甚處做道場。
濟公曰。
這是王媽媽家。
與王公做小祥功德。
提點笑曰。
這們人家。
也做功德齋僧。
濟公作詩雲。
唐家哄裡閑遊賞 媽媽家中請和尚 三百襯錢五味食 羊毛出在羊身上 提點大笑曰。
還他道場錢也無。
濟公又雲。
媽媽好善結良緣 齋僧不論聖和凡 經資齋襯明舍施 少間暗裡送來還 二人過一古董鋪。
門首見挂着一幅墨竹。
濟公口占雲。
數枝淡竹翠生光 一點無塵自有香 好似葛陂龍化後 卻留清影在虛堂 店内有一條三股麻繩。
濟公拿起。
便把口咬。
店主人忙搶過手。
扯住濟公要陪提點再三勸散了。
一路行着。
濟公道。
他妻該死在這條麻繩上。
還有一服不曾咬得。
這孽冤還不肯散。
誰想過了數日。
古董鋪娘子。
與丈夫争論。
把這條麻繩缢死了。
且說濟公與提點。
迳投清波門去。
有一人家門前。
放着一缸醬。
濟公看一看。
扒上大解。
地下拾一塊炭來。
壁上寫了四句雲。
你家醬一缸 内有毒蛇藏 若無老僧說 人口俱被傷 其家得知。
叫苦連聲。
扛去倒。
隻見倒出兩條火赤練來。
吃了一驚。
才知濟公救了一家性命。
二人去。
走得身上熱。
提點袖中取出扇來。
扇上有小??。
濟公口占雲。
一枝風柳一蟬鳴 ??出規模宛似生 莫謂其中絕音響 報君消息甚分明 題畢。
見一後生。
挑擔辣齑粉。
濟公曰。
怎麼賣。
後生曰。
五貫一篩。
濟公要提點作一辣齑主人。
提點曰。
你隻顧吃。
我還錢。
那後生盛一碗來。
濟公做兩三口吃了。
交隻顧盛來。
一上吃了半篩。
提點曰。
此物隻宜少吃。
濟公道好吃。
又吃了半篩。
提點還了那後生錢。
二人迳往前去。
卻好撞見沈萬法。
濟公遂别提點。
同沈萬法出清波門回寺。
濟公分付沈萬法。
我不吃晚粥了。
入房眠至初更。
肚内碌碌響起。
便叫沈萬法。
快攙我東厮上去。
沈萬法急忙起來。
攙至房門外。
濟公忍不住。
卻有一火工。
打鋪在此睡。
被濟公撒了一頭一臉。
叫起來。
濟公曰。
阿哥休要罵。
我急了沒柰何。
火工隻得自去洗了。
濟公一夜瀉到天明。
飯食不進。
長老得知。
自來探望。
濟公曰。
長老我年六十歲不好也。
交沈萬法。
扶到安樂堂去。
漸漸病重。
萬法隻哭。
濟公曰。
你休得哭。
我實虧你無物可報。
你将紙來。
我寫個?頭。
你去王太尉處。
讨了度牒。
沈萬法曰。
謝天地。
得師父病好。
卻取度牒與我未遲。
濟公曰。
我要休矣。
你取紙筆來。
沈萬法去取紙筆。
衆僧曰。
沈萬法。
汝師父平日。
不曾有衣缽在寺。
今既不好。
恐有衣缽在外。
死後難讨。
亦須寫留一執照。
沈萬法曰。
我師父素不曾有衣缽。
怎生問人讨。
監寺曰。
汝師父。
日常往來者。
十六廳朝官。
二十四太尉。
十八行财主。
便要三萬貫。
亦有。
何為無衣缽。
沈萬法曰。
亦是。
取了二張紙。
入安樂堂。
濟公交。
将紙筆過來。
寫下一張。
求度牒的?。
沈萬法。
又放一張紙在前。
濟公曰。
再要我寫甚麼。
萬法曰。
衆僧說師父有衣缽在外。
師父歸天之後。
胡亂把兩件與弟子作。
憶念。
濟公曰。
我寫與你寫雲。
來時無一物 去時無一物 若要我衣缽 兩個光卵核 長老曰。
沈萬法。
你師父平日。
隻貪杯酒。
實無衣缽。
将?頭去。
王太尉府中。
取度牒。
便是你出身之本。
沈萬法。
複到安樂堂。
濟公曰。
如何你又來。
沈萬法曰。
恐師父要湯水吃。
濟公曰。
你去萬松嶺。
報知各太尉。
就讨度牒來。
沈萬法。
星飛去了。
少刻乃回。
濟公病勢轉加。
是時嘉定二年。
五月十六日也。
濟公叫起無名發來。
衆僧隻道有火長老都刹。
濟公曰。
今日我歸去也。
可叫一剃頭的來。
與我剃頭。
就煩長老。
與沈萬法。
取一法名。
亦就今日剃度。
長老乃令剃了濟公萬法頭。
濟公曰。
我心今已放下。
當時朝官太尉。
相識朋友。
盡至。
濟公令沈萬法。
燒湯洗浴。
取件潔淨衣服穿了。
卻無僧鞋。
長老自取一雙與濟公換了。
濟公坐禅椅上。
令取文房四寶來。
寫下一絕辭世雲。
六十年來狼藉 東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歸來 依舊水連天碧 濟公寫畢。
下目垂眉。
圓寂去了。
沈萬法。
大哭一場。
衆官僧道。
俱來焚香。
至三日。
正欲入龛。
時有江心寺。
全大同長老亦知。
特來相送。
會齋罷。
全大同長老。
與濟公入龛。
焚了香曰。
大衆聽着。
才過清和晝便長。
蓮芰芬芳十裡香。
衲子心空歸淨土。
白蓮花下禮慈王。
恭惟圓寂。
書記濟公。
覺靈。
原系東浙高門。
卻來錢塘挂錫。
參透遠老葛藤。
吞盡趙州荊棘。
生前憨憨癡癡。
末後奇奇特特。
臨行四句偈雲。
今日與君解釋。
從前大戒不持。
六十年來狼藉。
囊無挑藥之金。
東壁打到西壁。
再睹舊日家風。
依舊水連天碧。
到此露出機關。
末後好個消息 大衆且道。
如何是末後消息。
彌勒真彌勒 化身千百億 時時識世人 世人俱不識 咦 玲珑八面起清風 大地山河無遁迹。
全大同長老念罷。
衆皆歎賞。
第二日啟建水陸道場。
助修功德。
選日出喪。
屆八月十六日百日之期。
靈隐寺印鐵牛禅師。
與濟公起龛。
禅師立于轎上。
遞香雲。
大衆聽着。
一百光錢挂杖頭。
前街後巷咨遨遊。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無錢明日休。
恭惟圓寂。
書記濟公。
覺靈。
世居東浙。
祝發西州。
逆行順行。
凡聖莫測。
橫說豎說。
聳動王侯。
天魔為伴侶。
佛祖是冤??。
正好逢場作戲。
俄然野壑歸舟。
天堂收不得。
地獄豈能留。
大衆既不能收。
又不能留。
畢竟如何。
咦 信少出門行大道 更兼何處不風流。
印鐵牛長老念罷。
衆團頭做索。
起龛。
扛至法陰寺山門下請上天竺。
甯棘庵長老挂真。
甯棘庵長老立于轎上。
手持真容道。
大衆聽着。
鹫嶺西風八月秋。
桂叢香内集真流。
上人身赴龍華會。
遺下神容記玉樓。
恭惟圓寂。
書記濟公。
覺靈。
一生隻貪濁酒。
不顧禅師道友。
到處恣意風狂。
嬴得面顔粗醜。
眼上安着雙眉。
鼻下橫張大口。
終朝撒手癡颠。
萬事并無一有。
休笑這個規模。
真乃僧家之首。
咦 現在曾過天台 認得濟颠面否。
甯棘庵長老念罷。
鼓樂喧天。
迎喪入虎跑。
山門燒化。
宣石橋長老。
與濟公下火。
手拿火把道。
大衆聽着。
濟颠濟颠。
落托多年。
喝佛罵祖。
喚死如眠。
是天台山李附馬之裔。
得靈隐寺遠瞎堂之禅。
以護身符牒為常物。
一火還能洞然。
以叢林規矩為鄙吝。
風狂行遍市廛。
迅手寫出大道。
向人博換酒錢。
皮子隊裡。
逆行順化。
散聖門前。
掘地讨天。
臨命終時。
坐脫立亡。
已納敗阙。
末後句中。
隔凡成聖。
也是搭虔。
還他本色草料。
方能滅盡狼煙。
咦 火光三昧連天碧 狼藉家風四海傳。
宣石橋長老念畢。
舉火燒着。
舍利如雨。
衆僧拾骨。
甯棘庵與濟公起骨道。
大衆聽着。
天台散聖無人識。
卧柳眠花恣飄逸。
如今脫卻臭皮囊。
無位真人赤骨律。
濟書記。
記得記得。
平生不露鋒铓。
末後尾巴露出。
咦 這個雪骨起風雲 一笑出門橫玉笛。
念罷。
沈萬法捧了骨頭。
甯長老道。
貧僧一發與他送骨入塔。
道大衆聽着。
冷泉參透瞎堂禅。
到處逢人誇唧??。
??藏萬卷書。
筆掃三千首。
放憨在短巷長街。
說法向茶前酒後。
火燒舍利靈牙。
何啻八斛四鬥。
不撒向月底波心。
不殡在山腰谷口。
今朝率堵以成。
且要還他窠臼。
咦 沒須鎖子兩頭搖 無縫塔中長保守。
甯長老念罷。
把骨送入塔了。
回喪至淨慈寺。
山門前。
隻見二行腳僧問曰。
那位是少林長老。
長老曰。
和尚何來。
行腳僧曰。
小僧從六和塔過遇。
上刹濟書記。
有一書。
一雙僧鞋令小僧寄與長老。
長老接過一看。
大驚曰。
濟公臨終時無僧鞋。
老僧取此一雙與他穿。
今已燒化。
如何又将原物還我。
且拆書看書雲。
愚徒道濟稽首。
焚香拜手少林大和尚座右。
伏以山遙水遠。
急難會面。
即辰仲秋。
桂子将殘。
黃花欲放。
城中車馬人煙雜。
湖上清風明月間。
區區鑽開地孔。
推倒鐵門。
針尖眼中走将出來。
芥菜子内尋條大路。
折了錫杖。
不怕上高下低。
破卻草鞋。
管甚拖泥帶水。
飏下竹笠。
不要衣包。
當行即行。
要住便住。
約莫西天十萬裡。
迅步虛空在目前。
正行大道。
忽遇魔君。
托寄咫尺之書。
送與故人相看。
照管鐵籠馬。
一腳踢倒泰山。
堤防碧樹猿。
雙手劈開金鎖。
大笑萬山黃葉落。
回頭千派碧泉流。
冗中不及一一。
數字以代面言。
傳與南北兩山。
常教花紅柳綠。
又頌雲。
看不着。
錯認笊籬是木杓。
昨夜三更月正西。
麒麟撼斷黃金索。
幼年曾到雁門關。
老去分明醉眼看。
憶昔面前當一箭。
至今猶自骨毛寒。
隻因面目無人識。
又往天台走一番。
二行腳僧。
在寺安歇。
衆官員人等各散。
忽一日有錢塘縣一走差的。
來見長老曰。
小人因往天台下文書遇見上刹濟公。
浼小人寄封書在此。
長老接過拆開看時内詩二首雲。
其一。
片帆飛過浙江東 回首樓台渺漠中 傳與諸山詩酒客 休将有限恨無窮 其二。
腳絣緊系興無窮 拄杖挑雲入亂峰 欲識老僧行履處 天台南嶽舊家風 少林長老曰。
濟公如此來去明白。
走使驚曰。
小人隻道是活的卻乃死了。
不在話下。
後五十年來。
淨慈寺崩損。
無人去化木植修葺。
忽一日。
有一範村人送木植來。
言說濟書記募化來的。
長老大駭。
遂令監寺收了。
一寺僧人。
無不感仰。
後濟公徒弟沈萬法。
升至本寺監寺。
壽年九十三歲而終。
濟公累累顯應。
書不能盡。
有詩為證雲。
黃金百煉費工夫 下得工夫價自無 若是昔年留得種 任君千遍去耕鋤 錢塘湖隐濟颠禅師語錄(終) 湖隐方圓叟舍利銘 (出于北澗文集) 舍利。
凡一善有常者。
鹹有焉。
不用阇維法者。
故未之見。
都人以湖隐方圓叟舍利晶瑩。
而聳觀聽。
未之知也。
叟天台臨海李都尉文和遠孫。
受度于靈隐佛海禅師。
狂而疏。
介而潔。
着語不刊削。
要未盡合準繩。
往往超詣。
有晉宋名缁逸韻。
信腳半天下。
落魄四十年。
天台雁宕。
康廬潛皖。
題墨尤隽。
永暑寒無完衣。
予之尋付酒家保。
寝食無定。
勇為老病僧辨藥石。
遊族姓家。
無故強之不往。
與蜀僧祖覺。
老略相類。
覺尤诙諧。
他日覺死。
叟求予文祭之。
曰於戲吾法。
以了生死之際。
驗所學。
故曰生死事大。
大達大觀。
為去來為夜旦。
颠沛造次無非定。
死而亂耶。
譬諸逆旅。
宿食事畢翩然幹邁。
豈複滞留。
公也不羁。
諧谑峻機。
不循常度。
辄不逾矩。
白足孤征。
蕭然蛻塵。
化門既[(度-廿+?)*ㄆ]。
一日千古。
迥超塵寰于譚笑間。
昧者昧此。
即法徇利。
逃空虛遠城市。
委千柱壓萬指。
是滉漾無朕為正傳。
非決定明訓為戲言。
坐脫立亡。
斥如斥羊。
欲張赝浮圖之本也。
相與聚俗而謀曰。
此非吾之所謂道。
靈之邁往。
将得罪于斯人。
不得罪于斯人。
不足以為靈。
所謂道也。
叟曰。
嘻亦可以祭我。
逮其往也。
果不下覺。
舉此以祭之。
踐言也。
叟名道濟。
曰湖隐。
曰方圓叟。
皆時人稱之。
嘉定二年五月十四。
死于淨慈。
邦人分舍利。
藏于雙岩之下。
銘曰。
璧不碎 孰委擲 ?星槃星爛如日 鲛不泣 誰泛瀾 大珠小珠俱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