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林師觀禅師語錄
關燈
小
中
大
言半句。
落在人耳。
作萬古罵門。
寺門大小事務。
盡付司局。
不可屑屑地。
放教肚皮如海闊。
世間無物不包容。
專一行方丈職事。
晝夜不舍。
與兄弟朝參暮請。
單明此事。
凡百省緣。
谛審先宗。
是何标格。
老僧四十年前。
在潭州龍牙山。
見信無言和尚。
逐日入室。
與兄弟說話。
入室罷。
不下田使牛。
便入園種菜。
放作随人工瓦椀竹筯。
生平一紙衣布袴而已。
豈非文章之士張安國。
乃天下狀元。
尊敬之為師。
今之長老。
此風掃地。
令人塞心。
子宜自勉。
雖然。
又要左右辨事得人。
道心廣大。
凡事聽徒主法人區處。
始得内方外圓。
不可杜撰取笑傍觀。
須知此語無窮極。
隻恐滄溟有盡年。
嘉定丙子十月中澣。
澄翠庵月林老僧師觀。
書付天平方丈孤峰長老。
體道銘 上士參玄人。
光陰莫虛棄。
渡江須用船。
為人須有志。
名相各不同。
非一亦非二。
佛法苦無多。
於中無别伎。
動着關棙子。
非師自然智。
徹底老婆心。
觸人無忌諱。
剎境一毫端。
到此無回避。
唱起德山歌。
道者合如是。
佛祖出頭來。
吞聲須飲氣。
作略這些兒。
古今無變異。
混沌未分時。
早有個田契。
人人本具足。
不肯回頭視。
個個達本鄉。
切忌着名位。
過去諸如來。
不離而今咦。
現在諸菩薩。
轉次而受記。
智者暗點頭。
心空親及第。
愚人不信受。
抛家自逃逝。
哀哉猛省來。
現成真活計。
個裡用無窮。
宗門第一義。
左古逢其源。
亦不離行市。
銅頭鐵額兒。
腦門須着地。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祭文 維嘉定十年。
歲次丁醜。
四月丁未朔。
十六日壬戌。
朝奉大夫主管建甯府武夷山沖佑觀陳貴謙。
謹以齋蔬香茗之奠。
緻祭于新圓寂月林大禅師。
鳴呼。
學佛之道。
以偏為病。
行不究理。
理或遺行。
既落斷常。
雲何究竟。
堂堂月林。
獨得其全。
高提心印。
佛祖單傳。
六度齊修。
果滿因圓。
毆辱怒罵。
消融太空。
包笠翛然。
任性西東。
我始識師。
阖廬之城。
契闊歲年。
再見益親。
今我來遊。
值師示疾。
雷音晝吼。
蛻質夜寂。
深知至人。
本無來去。
而我何為。
未忘恻楚。
迦陵絕鳴。
衆鳥飛舞。
豈惟缁流。
莫破聾瞽。
吾道非耶。
失此良助。
尚有後緣。
重為師舉。
寶實的子。
素所印許。
當結法社。
龍山之塢。
師逝不遠。
與之共住。
齋馔陳前。
尚證我語。
尚飨。
月林觀禅師塔銘 朝散大夫知太平州軍州兼管内觀農營田事陳貴謙撰 朝奉郎尚書禮部員外郎陳 誼書 朝請大夫真寶文閣兩浙路計度轉運副使趙伸夫篆 師名師觀。
道号月林。
福州候官黃氏子。
八歲牧牛。
鞭叱間忽若有省。
遂屏葷血不茹。
十四歲。
入雪峰山投忠道者出家。
尋至荊南二聖寺。
朝夕研究趙州狗子話。
因洗盞次。
口自成頌。
從此慧解橫發。
師心知其非。
不作聖證。
閉門苦參。
二十四。
祝發受戒。
具禮住山戒準為師。
時證老衲住澧州光孝。
道法盛行。
師徑造其室。
衲雲。
若能轉物。
即同如來。
面前香台。
作麼生轉。
師雲。
築着磕着。
衲叱雲。
去。
會衲退席。
師往來雲蓋沩仰者四年。
複歸雪峰鼓山。
時可庵然。
尤溪印。
俱在閩中。
師曆扣與之争鋒。
然自以為未足。
聞老衲移住饒之薦福。
即徒步從之。
看雲門話堕話者又十年。
一日繞蓮池而行。
自舉雲。
那裡是有僧話堕處。
豁然大悟。
遂造方丈自通。
衲問。
誵訛在什麼處。
師雲。
豈不是張拙秀才語。
衲雲。
禮拜。
即以法衣付之。
自此盡得向上機用。
前無堅壘矣。
衲遷四祖。
移大洪。
師皆與俱。
又嘗至廬陵。
見常不輕。
舉不是心不是佛話。
師叉手。
常率衆留師居第一座。
久之東遊雪窦山。
足庵鑒舉以立僧。
遊育王山。
佛照光問師。
悟底人還有自己也無。
師雲。
适來舉似禅師了。
照雲。
漆桶。
師即喝。
照知師為老衲法子。
問那裡是者僧話堕處。
師雲。
文不加點。
照益奇之。
一時禅林法窟。
争欲得師為上首。
常不輕住瑞岩。
塗毒策住雙徑。
皆以偈延師分座。
師皆諾之。
塗毒又贈偈雲。
喪盡平生家珍。
偶到徑山峰頂。
塗毒微笑一聲。
唯渠點頭自領。
繼又為遁庵演。
無證修分座說法。
於蘇常間。
缁素歸重。
不容晦藏。
嘉泰初。
年踰五十矣。
吳門聖因寺虛席。
諸山合辭請師出世。
宴坐凡四年。
遷住承天。
再遷萬壽。
吳人久服師道行。
施者傾囷。
學者問法。
戶外之屦常滿。
如是者又幾十年。
老勌應酬。
退處西湖。
為終焉計。
李開府[孝/友]創寺於上柏曰報因。
具衣冠造師。
固請為之開山。
其後複住平江靈岩。
又其後也武康烏回寺僧。
偕鄉人數百環拜而請師。
複勉從之。
所住即為大叢林。
垂慈接物。
随其根器。
示以方便。
至室中則機鋒峻峭。
不可湊泊。
晝夜危坐。
念慮□徹。
六坐道場。
僅以巾缽自随。
微有不合。
倐然去之。
未嘗回顧。
人多不知其所往。
芒鞋徒步。
至老不變。
始或疑其出於矯拂。
随起深信。
因自調伏者。
良不少也。
後住烏回。
時已示疾。
日猶再鼓入室。
且曰。
桂花開時吾行矣。
俾其徒預結夏制。
已而桂果盛開。
晨興集衆普說。
趺坐深定。
至夜一鼓。
顧左右曰。
釋迦老子如是。
吾亦如是。
侍僧請留偈。
書已擲筆而行。
嘉定丁醜四月十有三日也。
閱世七十五。
坐五十一夏。
阇維煙霧結如台蓋。
舍利無數。
皆成五色。
其徒即寺之西壟。
塔以藏其骨。
弟子妙湛。
繼踵住山。
實崇奉之。
造餘門而請曰。
先師托交遊甚久。
且嘗遺之以詩。
又題其語錄矣。
今願得銘。
銘曰。
楊岐七世 冷然家風 現水中月 似空非空 六坐道場 單提祖令 如大火聚 镕凡煅聖 惟烏回山 是為師塔 青山流泉 常說妙法 毋曰是塔 足以見師 夜半有衣 尚克嗣之 嗣法小師(德秀) 重刊 敬贊 月林觀禅師 示現人間忍辱仙。
單提獨弄祖師禅。
生涯一缽無安處。
惟有聲名萬古傳。
傳得西林夜半衣。
解将鐵笛逆風吹。
重重話堕全擔荷。
青出於藍隻自知。
與師曾結宿生因。
一笑吳門二十春。
再見已忘标月指。
無言可贊法王身。
嘉定丁醜浴佛日 三山陳貴謙益文 月林禅師。
叢林老作。
聲譽四馳。
七董名山。
缁素欽敬。
應機垂語。
信手方圓。
繩墨無拘。
脫略窠臼。
誠開口不在舌頭上。
若向言中取則。
紙上追求。
要見月林。
遠之遠矣。
時嘉定十年丁醜。
十月望日。
住平江承天。
鐵鞭元韶跋。
落在人耳。
作萬古罵門。
寺門大小事務。
盡付司局。
不可屑屑地。
放教肚皮如海闊。
世間無物不包容。
專一行方丈職事。
晝夜不舍。
與兄弟朝參暮請。
單明此事。
凡百省緣。
谛審先宗。
是何标格。
老僧四十年前。
在潭州龍牙山。
見信無言和尚。
逐日入室。
與兄弟說話。
入室罷。
不下田使牛。
便入園種菜。
放作随人工瓦椀竹筯。
生平一紙衣布袴而已。
豈非文章之士張安國。
乃天下狀元。
尊敬之為師。
今之長老。
此風掃地。
令人塞心。
子宜自勉。
雖然。
又要左右辨事得人。
道心廣大。
凡事聽徒主法人區處。
始得内方外圓。
不可杜撰取笑傍觀。
須知此語無窮極。
隻恐滄溟有盡年。
嘉定丙子十月中澣。
澄翠庵月林老僧師觀。
書付天平方丈孤峰長老。
體道銘 上士參玄人。
光陰莫虛棄。
渡江須用船。
為人須有志。
名相各不同。
非一亦非二。
佛法苦無多。
於中無别伎。
動着關棙子。
非師自然智。
徹底老婆心。
觸人無忌諱。
剎境一毫端。
到此無回避。
唱起德山歌。
道者合如是。
佛祖出頭來。
吞聲須飲氣。
作略這些兒。
古今無變異。
混沌未分時。
早有個田契。
人人本具足。
不肯回頭視。
個個達本鄉。
切忌着名位。
過去諸如來。
不離而今咦。
現在諸菩薩。
轉次而受記。
智者暗點頭。
心空親及第。
愚人不信受。
抛家自逃逝。
哀哉猛省來。
現成真活計。
個裡用無窮。
宗門第一義。
左古逢其源。
亦不離行市。
銅頭鐵額兒。
腦門須着地。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祭文 維嘉定十年。
歲次丁醜。
四月丁未朔。
十六日壬戌。
朝奉大夫主管建甯府武夷山沖佑觀陳貴謙。
謹以齋蔬香茗之奠。
緻祭于新圓寂月林大禅師。
鳴呼。
學佛之道。
以偏為病。
行不究理。
理或遺行。
既落斷常。
雲何究竟。
堂堂月林。
獨得其全。
高提心印。
佛祖單傳。
六度齊修。
果滿因圓。
毆辱怒罵。
消融太空。
包笠翛然。
任性西東。
我始識師。
阖廬之城。
契闊歲年。
再見益親。
今我來遊。
值師示疾。
雷音晝吼。
蛻質夜寂。
深知至人。
本無來去。
而我何為。
未忘恻楚。
迦陵絕鳴。
衆鳥飛舞。
豈惟缁流。
莫破聾瞽。
吾道非耶。
失此良助。
尚有後緣。
重為師舉。
寶實的子。
素所印許。
當結法社。
龍山之塢。
師逝不遠。
與之共住。
齋馔陳前。
尚證我語。
尚飨。
月林觀禅師塔銘 朝散大夫知太平州軍州兼管内觀農營田事陳貴謙撰 朝奉郎尚書禮部員外郎陳 誼書 朝請大夫真寶文閣兩浙路計度轉運副使趙伸夫篆 師名師觀。
道号月林。
福州候官黃氏子。
八歲牧牛。
鞭叱間忽若有省。
遂屏葷血不茹。
十四歲。
入雪峰山投忠道者出家。
尋至荊南二聖寺。
朝夕研究趙州狗子話。
因洗盞次。
口自成頌。
從此慧解橫發。
師心知其非。
不作聖證。
閉門苦參。
二十四。
祝發受戒。
具禮住山戒準為師。
時證老衲住澧州光孝。
道法盛行。
師徑造其室。
衲雲。
若能轉物。
即同如來。
面前香台。
作麼生轉。
師雲。
築着磕着。
衲叱雲。
去。
會衲退席。
師往來雲蓋沩仰者四年。
複歸雪峰鼓山。
時可庵然。
尤溪印。
俱在閩中。
師曆扣與之争鋒。
然自以為未足。
聞老衲移住饒之薦福。
即徒步從之。
看雲門話堕話者又十年。
一日繞蓮池而行。
自舉雲。
那裡是有僧話堕處。
豁然大悟。
遂造方丈自通。
衲問。
誵訛在什麼處。
師雲。
豈不是張拙秀才語。
衲雲。
禮拜。
即以法衣付之。
自此盡得向上機用。
前無堅壘矣。
衲遷四祖。
移大洪。
師皆與俱。
又嘗至廬陵。
見常不輕。
舉不是心不是佛話。
師叉手。
常率衆留師居第一座。
久之東遊雪窦山。
足庵鑒舉以立僧。
遊育王山。
佛照光問師。
悟底人還有自己也無。
師雲。
适來舉似禅師了。
照雲。
漆桶。
師即喝。
照知師為老衲法子。
問那裡是者僧話堕處。
師雲。
文不加點。
照益奇之。
一時禅林法窟。
争欲得師為上首。
常不輕住瑞岩。
塗毒策住雙徑。
皆以偈延師分座。
師皆諾之。
塗毒又贈偈雲。
喪盡平生家珍。
偶到徑山峰頂。
塗毒微笑一聲。
唯渠點頭自領。
繼又為遁庵演。
無證修分座說法。
於蘇常間。
缁素歸重。
不容晦藏。
嘉泰初。
年踰五十矣。
吳門聖因寺虛席。
諸山合辭請師出世。
宴坐凡四年。
遷住承天。
再遷萬壽。
吳人久服師道行。
施者傾囷。
學者問法。
戶外之屦常滿。
如是者又幾十年。
老勌應酬。
退處西湖。
為終焉計。
李開府[孝/友]創寺於上柏曰報因。
具衣冠造師。
固請為之開山。
其後複住平江靈岩。
又其後也武康烏回寺僧。
偕鄉人數百環拜而請師。
複勉從之。
所住即為大叢林。
垂慈接物。
随其根器。
示以方便。
至室中則機鋒峻峭。
不可湊泊。
晝夜危坐。
念慮□徹。
六坐道場。
僅以巾缽自随。
微有不合。
倐然去之。
未嘗回顧。
人多不知其所往。
芒鞋徒步。
至老不變。
始或疑其出於矯拂。
随起深信。
因自調伏者。
良不少也。
後住烏回。
時已示疾。
日猶再鼓入室。
且曰。
桂花開時吾行矣。
俾其徒預結夏制。
已而桂果盛開。
晨興集衆普說。
趺坐深定。
至夜一鼓。
顧左右曰。
釋迦老子如是。
吾亦如是。
侍僧請留偈。
書已擲筆而行。
嘉定丁醜四月十有三日也。
閱世七十五。
坐五十一夏。
阇維煙霧結如台蓋。
舍利無數。
皆成五色。
其徒即寺之西壟。
塔以藏其骨。
弟子妙湛。
繼踵住山。
實崇奉之。
造餘門而請曰。
先師托交遊甚久。
且嘗遺之以詩。
又題其語錄矣。
今願得銘。
銘曰。
楊岐七世 冷然家風 現水中月 似空非空 六坐道場 單提祖令 如大火聚 镕凡煅聖 惟烏回山 是為師塔 青山流泉 常說妙法 毋曰是塔 足以見師 夜半有衣 尚克嗣之 嗣法小師(德秀) 重刊 敬贊 月林觀禅師 示現人間忍辱仙。
單提獨弄祖師禅。
生涯一缽無安處。
惟有聲名萬古傳。
傳得西林夜半衣。
解将鐵笛逆風吹。
重重話堕全擔荷。
青出於藍隻自知。
與師曾結宿生因。
一笑吳門二十春。
再見已忘标月指。
無言可贊法王身。
嘉定丁醜浴佛日 三山陳貴謙益文 月林禅師。
叢林老作。
聲譽四馳。
七董名山。
缁素欽敬。
應機垂語。
信手方圓。
繩墨無拘。
脫略窠臼。
誠開口不在舌頭上。
若向言中取則。
紙上追求。
要見月林。
遠之遠矣。
時嘉定十年丁醜。
十月望日。
住平江承天。
鐵鞭元韶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