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宏記補訂凡例
關燈
小
中
大
輔宏記補訂凡例
舊題标天台四教儀集注輔宏記。示師於輔宏記上。更加一注字。今仍删之。於記下。加補訂二字。定名之意。見卷首。 記本輯載周詳。示師複增十分之三。今研記中。有於義未确者。或煩重非要者。删之。於示師增注亦然。每節次第於儀文前列科題。則低二格。若儀文。則另起一行。而高列高格。其【■原注】上标陰文。次集注。則加一【□注】字。而前空一字。其【□原注】上标陽文。間有原注與集注文連義合者。即不分标之。次記文上。加一【■記】字。記有所遺。乃錄示師之所補。别加【■補】字。補仍未暢。再參諸疏以備考。上加【■備】字。庶文不相濫矣。 示師抄本外餘複得集注标本。未識何師所錄。故但加有師标雲四字。餘如靈耀師節義。天溪師備簡補遺。集注問答。紹昙師集注辨訛。義有當采均為增入。而各載其題名。 楞嚴寺藏版。首列懸科。今删之。示師記本。另增貼科。然分科者。為識章節大綱。若過細科。則失於煩碎。故今科從總。 刻本集注。所見有三種。互有舛訛。至輔宏記抄本。相沿舛誤亦多。今雖校勘。仍慮未周。後檢校有得實者。乞為改正。於諸解謬處亦然。唯記中引經論等。或因文句冗長。略為節錄。或因旨趣深玄。略添助語。集内似此不少。勿以不見經論原文為斥。将來别部引用。亦弗引茲刻為證。 今刻。用聚珍盤集字印成二百部。以為流通前茅。見者珍之。如有刻版因緣。則諸圖仍宜挂線。而依原圖付梓。
舊題标天台四教儀集注輔宏記。示師於輔宏記上。更加一注字。今仍删之。於記下。加補訂二字。定名之意。見卷首。 記本輯載周詳。示師複增十分之三。今研記中。有於義未确者。或煩重非要者。删之。於示師增注亦然。每節次第於儀文前列科題。則低二格。若儀文。則另起一行。而高列高格。其【■原注】上标陰文。次集注。則加一【□注】字。而前空一字。其【□原注】上标陽文。間有原注與集注文連義合者。即不分标之。次記文上。加一【■記】字。記有所遺。乃錄示師之所補。别加【■補】字。補仍未暢。再參諸疏以備考。上加【■備】字。庶文不相濫矣。 示師抄本外餘複得集注标本。未識何師所錄。故但加有師标雲四字。餘如靈耀師節義。天溪師備簡補遺。集注問答。紹昙師集注辨訛。義有當采均為增入。而各載其題名。 楞嚴寺藏版。首列懸科。今删之。示師記本。另增貼科。然分科者。為識章節大綱。若過細科。則失於煩碎。故今科從總。 刻本集注。所見有三種。互有舛訛。至輔宏記抄本。相沿舛誤亦多。今雖校勘。仍慮未周。後檢校有得實者。乞為改正。於諸解謬處亦然。唯記中引經論等。或因文句冗長。略為節錄。或因旨趣深玄。略添助語。集内似此不少。勿以不見經論原文為斥。将來别部引用。亦弗引茲刻為證。 今刻。用聚珍盤集字印成二百部。以為流通前茅。見者珍之。如有刻版因緣。則諸圖仍宜挂線。而依原圖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