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大成科
關燈
小
中
大
晉甯廣濟後學 際慶 排錄
法華大成弘傳序科文初序題(弘傳)二人題(終南)三序文(五)初牒經标本(妙法)二序經緣起(三)初序兩土出處(龜結)二序三朝翻譯(三)初西晉譯(四)初譯經時(西晉)二譯經處(長安)三譯經主(墩煌)四初譯經名(初翻)二東晉譯(二)初譯經時(東晉)二譯經主(龜茲)三二譯經名(次翻)三隋朝譯(四)初譯經時(隋氏)二譯經處(大興)三譯經主(北天)四三譯經名(後所)三明獨宗奏譯(三經)三序經诠旨(二)初泛序一化始終以明機教差别(二)初序義(夫以)二釋疑(是知)二的序本經诠旨以顯權實正理(二)初略序三周開顯(所以)二總結全經幽深(詞義)四贊較祈願(二)初贊較明三寶殊勝(三)初贊佛慈悲(自非)二贊法較勝(自漢)三贊機因深(将非)二祈願申作序之意(辄于)五結歸序題(弘贊)
法華大成卷一科文
序品初經題(妙法)二人題(姚秦)三經文(三)初序分(二)初通序(三)初建立之由(謂如)二建立之意(謂安)三正解經文(六)初信成就(如是)二聞成就(我聞)三時成就(一時)四主成就(佛)五處成就(住王)六衆成就(二)初列衆(三)初聲聞衆(二)初比丘衆(二)初無學衆(三)初舉類标數(與大)二明位歎德(皆是)三列名總結(其名)二有學衆(複有)二比丘尼(麻诃)二菩薩衆(三)初舉類标數(菩薩)二明位歎德(皆于)三列名總結(其名)三八部衆(七)初諸天衆(爾時)二龍王衆(有八)三緊那羅(有四)四乾闼婆(有四)五阿修羅(有四)六迦樓羅(有四)七人王衆(韋提)二總結(各禮)二别序(五)初衆集序(爾時)二現瑞序(六)初說法瑞(為諸)二入定瑞(佛說)三雨華瑞(是時)四地動瑞(普佛)五衆喜瑞(爾時)六放光瑞(爾時)三疑念序(二)初彌勒疑念(爾時)二大衆疑念(爾時)四發問序(二)初長行(爾時)二偈頌(二)初五十四行頌上問(二)初四行問此土(于是)二五十行問他土(六)初三行問六趣衆生(眉間)二四行問見諸佛及聞說法(又睹)三三行問他土四衆得道(若人)四一行半結前起後(文殊)五卅一行半廣問他土菩薩種種因緣相貌(三)初一行總問(我見)二十五行次第問(六)初六行問檀度(或有)二二行問戒度(文殊)三一行問忍度(或見)四一行問精進(又見)五二行問禅度(又見)六三行問般若(複見)二十五行半不次第問(七)初二行問禅度(又見)二一行問精進(又見)三一行問戒度(又見)四一行半問忍度(又見)五二行問禅度(又見)六五行問檀度(或見)七三行問般若(或見)六七行問供舍利起塔(文殊)二八行請答(佛放)五問答序(二)初長行(四)初惟忖答(爾時)二略曾見答(諸善)三廣曾見答(三)初引一佛同(諸善)二引二萬佛同(次複)三最後一佛同(三)初曾見事與今已同(其最)二曾見事于今今同(二)初現相同(是時)二疑念同(彌勒)三曾見事與今當同(六)初因人同(時有)二說法同(是時)三時節同(六十)四唱滅同(日月)五授記同(時有)六通經同(三)初滅後通經(佛授)二教化弟子(日月)三結會古今(彌勒)四分明判答(今見)二偈頌(二)初四十三行頌上長行(二)初四十一行頌廣曾見答(二)初二行頌引一佛同(爾時)二三十九行頌最後一佛同(三)初一行頌曾見已同(佛未)二十五行半頌曾見今同(三)初四行頌此土瑞相(時佛)二十行頌先照他土同(此光)三一行半頌疑念同(爾時)三廿二行半頌曾見當同(六)初二行半頌因人同(天人)二一行頌說經同(說是)三一行一句頌時節同(滿六)四五行頌唱滅同(佛說)五一行半頌授記同(是德)六十二行頌滅後通經同(三)初三行頌滅後通經同(佛此)二八行頌教化弟子(是諸)三一行頌結會古今(彼佛)二二行頌分明判答(我見)二二行結勸待問(諸人)二正宗○三流通○
一序分已竟。
法華大成卷二科文 方便品○二正宗(四)初方便品至法師品為開佛知見(二)初八品說三周法授三根記(二)初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二)初略開三顯一(二)初長行(二)初寄言歎二智(二)初明諸佛權實(二)初經家提起(爾時)二正歎權實(三)初雙歎二智(諸佛)二雙釋二智(所以)三雙結二智(成就)二明釋迦權實(三)初歎權釋權(二)初歎權智(舍利)二釋權智(所以)二歎實釋實(二)初歎實智(舍利)二釋實智(無量)三結權結實(二)初結權智(舍利)二結實智(舍利)二絕言歎二智(三)初正絕言歎(止)二徴釋絕言(所以)三釋權實相(所謂)二偈頌(二)初十七行半頌上長行(二)初四行頌寄言歎二智(二)初二行合頌二佛二智(爾時)二二行合頌二佛釋歎結歎(本從)二十三行半頌絕言歎二智(五)初半行頌釋權實相(如是)二半行頌徴釋絕言(我及)三半行頌正絕言歎(是法)四十行半頌不知之人(七)初一行許信力能解(諸餘)二一行半揀二乘不知(諸佛)三一行揀身子不知(假使)四一行半揀大弟子不知(正使)五二行揀辟支佛不知(辟支)六二行半揀發心菩薩不知(新發)七一行揀不退菩薩不知(不退)五一行半頌第一希有唯佛能知(又告)二三行半略開三顯一(二)初一行半明諸佛顯實(舍利)二二行明釋迦開三(告諸)二騰疑緻請(二)初經家叙疑(爾時)二當機正請(五)一初請為自他求決(二)初長行(二)初陳疑(爾時)二陳請(我自)二偈頌(五)初三行半頌疑二智(爾時)二三行總頌三乘四衆疑(無漏)三一行半别頌自己疑(于諸)四一行别頌三乘疑(佛口)五二行總明同疑緻請(諸天)二二止為驚疑不信(爾時)三二請久植必解(舍利)四三止謗必堕苦(佛複)五三請為利根得益(爾時)二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二法師品歎持經人與所持法○二寶塔天授二品為示佛知見○三持品至壽量四品為悟佛知見○四分别功德至常不輕四品為入佛知見○ 初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已竟。
○二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三)初法說一周被上根(五)初正法說(二)初長行(三)初許說(爾時)二受旨(舍利)三正說(二)初明四佛章廣上諸佛權實二智(二)初總明諸佛(四)初歎法希有(佛告)二說無虛妄(舍利)三開方便門(舍利)四示真實相(四)初标出世意(所以)二重徴出世意(舍利)三正明出世意(二)初明大事因緣(諸佛)二明會權歸實(佛告)四總結出世意(舍利)二别列三世佛(二)初别明三佛開權顯實(三)初明過去佛(舍利)二明未來佛(舍利)三明現在佛(舍利)二總結諸佛出現大事(舍利)二明釋迦章廣上釋迦權實二智(五)初開方便(舍利)二顯真實(舍利)三舉五濁釋權(二)初标名顯相(舍利)二乘時開三(舍利)四揀僞敦信(二)初揀别真僞(二)初不聞不知非真弟子(舍利)二聞不信受成增上慢(又舍)二開除釋疑(餘佛)五說無虛妄(舍利)二偈頌(二)初四行一句頌上許答(爾時)二百十六行三句頌上正法說(二)初七十三行一句頌四佛章(四)初三十四行三句頌諸佛(五)初五行三句頌諸佛開權(諸佛)二十三行頌諸佛顯實(二)初三行頌大事因緣(我設)二十行頌會權歸實(有佛)三四行半頌諸佛勸信(三)初二行半舉果勸(若人)二二行舉因勸(舍利)四九行半頌諸佛五濁開三(四)初一行總明五濁障大(若我)二六行别明五濁障大(五)初二行明衆生濁(我知)二一行明命濁(受胎)三一行明見濁(入邪)四一行煩惱濁(深着)五一行明劫濁(于千)三一行明為五濁故說小(是故)四一行半明為大故施小(我雖)五二行頌諸佛不虛(我有)二廿七行半頌過去佛章(二)初三行略頌開顯(過去)二廿四行半廣頌開顯(二)初一行半總明方便助顯(又諸)二二十三行别明開顯之相(二)初二十二行約衆善顯緣因功德(七)初二行約六度明開顯(若有)二一行約悲戀心明開顯(諸佛)三四行半約供舍利明開顯(諸佛)四三行約造佛像明開顯(若人)五三行半約畫像明開顯(彩畫)六七行約供塔像明開顯(若人)七一行約稱佛名明開顯(若人)二一行約聞經顯了因功德(于諸)三六行半頌未來佛章(二)初一行開三(未來)二五行半顯一(三)初一行半正明顯一(一切)二一行明佛本願(諸佛)三三行重明開顯(未來)四四行半頌現在佛章(三)初一行半标出世意(天人)二一行頌顯實(知第)三二行頌開權(知衆)二四十三行半頌釋迦佛章(二)初二行總頌開權顯實(二)初一行頌顯實(今我)二一行頌開權(我以)二四十一行半别頌開顯六義(六)初四行頌五濁(舍利)二十七行半頌施權(二)初六行半念用大乘拟宜不得(三)初一行半大乘拟宜(我始)二三行衆生無機(二)初一行障重不堪聞大(衆生)二二行梵王請佛說法(爾時)三二行念欲息化(我即)二十一行念同諸佛三乘随宜(二)初十行明化得(四)初一行明三乘拟宜(尋念)二六行半明有小機(二)初四行半明諸佛贊善(作是)二二行明釋迦酬順(舍利)三一行半正明施化(思惟)四一行明受行悟入(是名)二一行釋疑(從久)三六行頌顯實(四)初二行大乘機動(舍利)二二行一句明佛歡喜(我即)三三句正明顯實(于諸)四一行受行悟入(菩薩)四五行半頌歎法希有(如三)五二行半頌不虛(汝等)六六行頌揀僞敦信(二)初三行揀僞(以五)二三行敦信(舍利)二身子領解○三如來述成○四與之授記○五四衆歡喜○二喻說一周被中根○三因緣一周被下根○ 一正說法已竟。
法華大成卷三科文 譬喻品○二身子領解(二)初經家叙置(爾時)二身子自陳(二)初長行(五)初總标聞法得解(今從)二明昔日之失顯今日之得(所以)三明昔日之疑顯今日之解(世尊)四明昔日疑悔今日疑悔盡斷(世尊)五結成領解自肯成當(身意)二偈頌(二)初十六行半頌上長行(四)初一行頌總标聞法得解(爾時)二一行昔失今得(昔來)三六行頌昔疑今解(我處)四八行頌昔悔今斷(我常)二九行頌領前廣略開顯之文(初聞) 二身子領解已竟。
○三如來述成(三)初昔曾教大(爾時)二中忘取小(舍利)三還為說大(我今)○四與之授記(二)初長行(十)初明時節(舍利)二明行因(供養)三明得果(當得)四明國土(國名)五明說法(華光)六明劫号(其劫)七明衆數(彼諸)八明壽量(舍利)九轉記補處(華光)十法住久近(舍利)二偈頌(二)初十行頌上長行(十)初一行超頌得果(爾時)二一行追頌行因(供養)三一句追頌時節(過無)四一句超頌劫号(劫名)五一行半頌國土(世界)六一行半頌衆數(彼國)七半行頌說法(如是)八二行頌壽量(佛為)九一行半頌法住久近(佛滅)十半行供養舍利(舍利)二一行半頌結歎(華光)○五四衆慶贊(二)初
法華大成卷二科文 方便品○二正宗(四)初方便品至法師品為開佛知見(二)初八品說三周法授三根記(二)初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二)初略開三顯一(二)初長行(二)初寄言歎二智(二)初明諸佛權實(二)初經家提起(爾時)二正歎權實(三)初雙歎二智(諸佛)二雙釋二智(所以)三雙結二智(成就)二明釋迦權實(三)初歎權釋權(二)初歎權智(舍利)二釋權智(所以)二歎實釋實(二)初歎實智(舍利)二釋實智(無量)三結權結實(二)初結權智(舍利)二結實智(舍利)二絕言歎二智(三)初正絕言歎(止)二徴釋絕言(所以)三釋權實相(所謂)二偈頌(二)初十七行半頌上長行(二)初四行頌寄言歎二智(二)初二行合頌二佛二智(爾時)二二行合頌二佛釋歎結歎(本從)二十三行半頌絕言歎二智(五)初半行頌釋權實相(如是)二半行頌徴釋絕言(我及)三半行頌正絕言歎(是法)四十行半頌不知之人(七)初一行許信力能解(諸餘)二一行半揀二乘不知(諸佛)三一行揀身子不知(假使)四一行半揀大弟子不知(正使)五二行揀辟支佛不知(辟支)六二行半揀發心菩薩不知(新發)七一行揀不退菩薩不知(不退)五一行半頌第一希有唯佛能知(又告)二三行半略開三顯一(二)初一行半明諸佛顯實(舍利)二二行明釋迦開三(告諸)二騰疑緻請(二)初經家叙疑(爾時)二當機正請(五)一初請為自他求決(二)初長行(二)初陳疑(爾時)二陳請(我自)二偈頌(五)初三行半頌疑二智(爾時)二三行總頌三乘四衆疑(無漏)三一行半别頌自己疑(于諸)四一行别頌三乘疑(佛口)五二行總明同疑緻請(諸天)二二止為驚疑不信(爾時)三二請久植必解(舍利)四三止謗必堕苦(佛複)五三請為利根得益(爾時)二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二法師品歎持經人與所持法○二寶塔天授二品為示佛知見○三持品至壽量四品為悟佛知見○四分别功德至常不輕四品為入佛知見○ 初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已竟。
○二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三)初法說一周被上根(五)初正法說(二)初長行(三)初許說(爾時)二受旨(舍利)三正說(二)初明四佛章廣上諸佛權實二智(二)初總明諸佛(四)初歎法希有(佛告)二說無虛妄(舍利)三開方便門(舍利)四示真實相(四)初标出世意(所以)二重徴出世意(舍利)三正明出世意(二)初明大事因緣(諸佛)二明會權歸實(佛告)四總結出世意(舍利)二别列三世佛(二)初别明三佛開權顯實(三)初明過去佛(舍利)二明未來佛(舍利)三明現在佛(舍利)二總結諸佛出現大事(舍利)二明釋迦章廣上釋迦權實二智(五)初開方便(舍利)二顯真實(舍利)三舉五濁釋權(二)初标名顯相(舍利)二乘時開三(舍利)四揀僞敦信(二)初揀别真僞(二)初不聞不知非真弟子(舍利)二聞不信受成增上慢(又舍)二開除釋疑(餘佛)五說無虛妄(舍利)二偈頌(二)初四行一句頌上許答(爾時)二百十六行三句頌上正法說(二)初七十三行一句頌四佛章(四)初三十四行三句頌諸佛(五)初五行三句頌諸佛開權(諸佛)二十三行頌諸佛顯實(二)初三行頌大事因緣(我設)二十行頌會權歸實(有佛)三四行半頌諸佛勸信(三)初二行半舉果勸(若人)二二行舉因勸(舍利)四九行半頌諸佛五濁開三(四)初一行總明五濁障大(若我)二六行别明五濁障大(五)初二行明衆生濁(我知)二一行明命濁(受胎)三一行明見濁(入邪)四一行煩惱濁(深着)五一行明劫濁(于千)三一行明為五濁故說小(是故)四一行半明為大故施小(我雖)五二行頌諸佛不虛(我有)二廿七行半頌過去佛章(二)初三行略頌開顯(過去)二廿四行半廣頌開顯(二)初一行半總明方便助顯(又諸)二二十三行别明開顯之相(二)初二十二行約衆善顯緣因功德(七)初二行約六度明開顯(若有)二一行約悲戀心明開顯(諸佛)三四行半約供舍利明開顯(諸佛)四三行約造佛像明開顯(若人)五三行半約畫像明開顯(彩畫)六七行約供塔像明開顯(若人)七一行約稱佛名明開顯(若人)二一行約聞經顯了因功德(于諸)三六行半頌未來佛章(二)初一行開三(未來)二五行半顯一(三)初一行半正明顯一(一切)二一行明佛本願(諸佛)三三行重明開顯(未來)四四行半頌現在佛章(三)初一行半标出世意(天人)二一行頌顯實(知第)三二行頌開權(知衆)二四十三行半頌釋迦佛章(二)初二行總頌開權顯實(二)初一行頌顯實(今我)二一行頌開權(我以)二四十一行半别頌開顯六義(六)初四行頌五濁(舍利)二十七行半頌施權(二)初六行半念用大乘拟宜不得(三)初一行半大乘拟宜(我始)二三行衆生無機(二)初一行障重不堪聞大(衆生)二二行梵王請佛說法(爾時)三二行念欲息化(我即)二十一行念同諸佛三乘随宜(二)初十行明化得(四)初一行明三乘拟宜(尋念)二六行半明有小機(二)初四行半明諸佛贊善(作是)二二行明釋迦酬順(舍利)三一行半正明施化(思惟)四一行明受行悟入(是名)二一行釋疑(從久)三六行頌顯實(四)初二行大乘機動(舍利)二二行一句明佛歡喜(我即)三三句正明顯實(于諸)四一行受行悟入(菩薩)四五行半頌歎法希有(如三)五二行半頌不虛(汝等)六六行頌揀僞敦信(二)初三行揀僞(以五)二三行敦信(舍利)二身子領解○三如來述成○四與之授記○五四衆歡喜○二喻說一周被中根○三因緣一周被下根○ 一正說法已竟。
法華大成卷三科文 譬喻品○二身子領解(二)初經家叙置(爾時)二身子自陳(二)初長行(五)初總标聞法得解(今從)二明昔日之失顯今日之得(所以)三明昔日之疑顯今日之解(世尊)四明昔日疑悔今日疑悔盡斷(世尊)五結成領解自肯成當(身意)二偈頌(二)初十六行半頌上長行(四)初一行頌總标聞法得解(爾時)二一行昔失今得(昔來)三六行頌昔疑今解(我處)四八行頌昔悔今斷(我常)二九行頌領前廣略開顯之文(初聞) 二身子領解已竟。
○三如來述成(三)初昔曾教大(爾時)二中忘取小(舍利)三還為說大(我今)○四與之授記(二)初長行(十)初明時節(舍利)二明行因(供養)三明得果(當得)四明國土(國名)五明說法(華光)六明劫号(其劫)七明衆數(彼諸)八明壽量(舍利)九轉記補處(華光)十法住久近(舍利)二偈頌(二)初十行頌上長行(十)初一行超頌得果(爾時)二一行追頌行因(供養)三一句追頌時節(過無)四一句超頌劫号(劫名)五一行半頌國土(世界)六一行半頌衆數(彼國)七半行頌說法(如是)八二行頌壽量(佛為)九一行半頌法住久近(佛滅)十半行供養舍利(舍利)二一行半頌結歎(華光)○五四衆慶贊(二)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