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疏
關燈
小
中
大
清 嘉興 仲之屏樹若甫纂注
秀水 沈 浤澗思甫校梓
神僧傳載唐僧玄奘。
于貞觀間。
奉使詣西竺。
取諸經及圖像。
屆罽賓國。
道險難前。
見有老僧伽。
頭面瘡痏。
支床獨坐。
谧如也。
奘知其有道。
遂拜禮于前。
冀有所示。
僧口授心經一卷令誦之。
得山川平易。
虎豹潛迹雲。
摩诃者。
極大之稱心體寥廓。
四方上下所不能拘。
般若者。
心之智慧。
波羅者。
彼岸。
即涅槃也。
言其巨細該貫。
經緯分明。
蜜者。
包含萬法。
猶蜜之醞釀太和。
藏納萬卉也。
蜜未成則為華味有鹹苦酸辜之别。
色有青黃赤白之殊。
到得成蜜。
衆味融為一味。
諸色化為一色。
菩薩以般若性調伏身心。
化衆習氣。
歸一圓通。
其恬适無異。
因般若乃六波羅蜜之大總持。
故曰多。
多者衆也。
一雲。
波羅蜜三字相連。
西方樹名波羅蜜。
其果甘美。
食之能消一切苦。
一切。
即多義也。
般若。
是圓覺妙心。
故又直指為心。
經者常也。
此聖凡同具之常心。
故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自此至苦厄。
是阿難結集法藏時。
叙述觀自在菩薩度衆生之功行此是别序。
第一句是通篇總冒。
行深句。
申所修内觀之因。
照見句。
申所得自在之果。
度一切句。
申所證菩薩之位。
行深三句。
是通篇總承。
觀者覺也。
自則寂照自然。
在則如如不動。
覺而自在斯成菩薩。
自在菩薩。
人人皆是。
隻因六根障蔽。
不能觀省。
萬情所牽。
不得自在若智慧人。
一心清淨。
靜觀本性。
覺自己斷絕法緣之菩薩。
優遊自在矣。
故觀自在者。
能修般若之菩薩也。
般若波羅蜜多者。
菩薩所修之法也。
菩薩用般若。
觀慧照了。
圓融無礙。
故稱自在。
此自行也。
複闵在迷衆生。
令其修習此法。
改惡遷善。
離苦得樂。
無不自在。
此化行也。
菩薩者。
梵語菩提薩埵。
此言覺衆生有情。
但言菩薩者。
從略也。
行者。
修行。
深者。
幽微淵邈。
不可測識也。
深般若者。
實相般若。
菩薩諸行。
無不波羅蜜多。
綜貫萬善。
到徹底地位。
非粗心淺智者所觀。
時。
是見本性之時。
即古德所雲忘忽憶。
夢忽醒之時也。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虛靈之極。
自然纖毫不眩。
照破種種愚癡。
故曰照見五蘊皆空。
照者觀也。
蘊者。
積聚凝結之謂。
五。
即下文色受想行識也。
五者蘊積不散。
能蔽真性。
惟菩薩能無時不照見。
任五蘊之因應往來。
無纖毫得而侵擾。
故曰皆空。
諸苦依蘊而生。
既無五蘊。
便出生死輪回。
皆得解脫。
故曰度一切苦厄。
度者。
解脫也。
一切者衆也。
厄者。
窒礙不通之謂。
能度苦厄。
則行深之妙用矣。
舍利子。
舍利。
是佛之弟子。
智慧第一。
佛呼其名而告之。
舍如屋舍。
比四大五蘊色身。
利子者。
舍中之本來。
主張形骸者是也。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此發明五蘊本空。
所以詳行深之義。
以應觀字意也。
凡有形者謂之色。
即六根之色。
六根中人易著相者。
色為甚。
故摘一色字反覆言之。
無形者謂之空。
勿謂我說空。
便向色外覓空。
其實色不異空也。
此句撥轉凡夫倒見。
言心不可着色也。
空不異色句。
喚醒二乘人偏見。
又不可着空也。
然不異之者難會。
色空之見猶存。
随釋之曰色不異空者。
色即是空也。
空不異色者。
空即是色也。
知色空之不異。
而不着色。
又不着空。
一蘊既然。
受想行識。
亦如色空之不着也。
心所領納曰受。
思惟曰想。
造作曰行。
分别曰識。
此一經之要。
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此菩薩複告舍利子也。
是諸法者。
指前五蘊而言。
推明真空本來無蘊也。
空本非相。
今因論諸法。
亦可借諸法之空以明相。
故曰空生。
乃無相之相也。
如此。
則非斷滅之空。
而為真空實相耳。
是真空實相中。
妙覺常通。
如如不動。
有何生滅。
一塵不染。
求其淨相。
尚不可得。
而況于污。
是無垢淨。
聖無所加。
愚無所損。
有何增減。
真空實相之體。
原如是耳。
若從色外覓空。
将不生即滅。
不滅即生。
不垢即淨。
不淨即垢。
不增即減。
不減即增矣。
豈所語于真空實相乎。
可見能空。
則衆生即是菩薩。
不能空。
則菩薩即是衆生也。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此至無得。
見自初地至大乘。
皆當了此蘊空法。
以複真體。
蓋詳申真空本來無蘊。
以應自在意也。
無即空也。
是故空中四字。
貫至亦無得句。
才說色外無空。
世人又向空中覓色。
不知空中無色。
必掃盡一切。
方顯真空實相。
般若神通。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五蘊空矣。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凝而為六根。
則有眼耳等。
浮而為六塵。
則有色聲等。
而究之眼與色合。
耳與聲合。
鼻與香合。
舌與味合。
身與觸合。
意與法合。
觸即感觸。
法即籌畫心也
于貞觀間。
奉使詣西竺。
取諸經及圖像。
屆罽賓國。
道險難前。
見有老僧伽。
頭面瘡痏。
支床獨坐。
谧如也。
奘知其有道。
遂拜禮于前。
冀有所示。
僧口授心經一卷令誦之。
得山川平易。
虎豹潛迹雲。
摩诃者。
極大之稱心體寥廓。
四方上下所不能拘。
般若者。
心之智慧。
波羅者。
彼岸。
即涅槃也。
言其巨細該貫。
經緯分明。
蜜者。
包含萬法。
猶蜜之醞釀太和。
藏納萬卉也。
蜜未成則為華味有鹹苦酸辜之别。
色有青黃赤白之殊。
到得成蜜。
衆味融為一味。
諸色化為一色。
菩薩以般若性調伏身心。
化衆習氣。
歸一圓通。
其恬适無異。
因般若乃六波羅蜜之大總持。
故曰多。
多者衆也。
一雲。
波羅蜜三字相連。
西方樹名波羅蜜。
其果甘美。
食之能消一切苦。
一切。
即多義也。
般若。
是圓覺妙心。
故又直指為心。
經者常也。
此聖凡同具之常心。
故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自此至苦厄。
是阿難結集法藏時。
叙述觀自在菩薩度衆生之功行此是别序。
第一句是通篇總冒。
行深句。
申所修内觀之因。
照見句。
申所得自在之果。
度一切句。
申所證菩薩之位。
行深三句。
是通篇總承。
觀者覺也。
自則寂照自然。
在則如如不動。
覺而自在斯成菩薩。
自在菩薩。
人人皆是。
隻因六根障蔽。
不能觀省。
萬情所牽。
不得自在若智慧人。
一心清淨。
靜觀本性。
覺自己斷絕法緣之菩薩。
優遊自在矣。
故觀自在者。
能修般若之菩薩也。
般若波羅蜜多者。
菩薩所修之法也。
菩薩用般若。
觀慧照了。
圓融無礙。
故稱自在。
此自行也。
複闵在迷衆生。
令其修習此法。
改惡遷善。
離苦得樂。
無不自在。
此化行也。
菩薩者。
梵語菩提薩埵。
此言覺衆生有情。
但言菩薩者。
從略也。
行者。
修行。
深者。
幽微淵邈。
不可測識也。
深般若者。
實相般若。
菩薩諸行。
無不波羅蜜多。
綜貫萬善。
到徹底地位。
非粗心淺智者所觀。
時。
是見本性之時。
即古德所雲忘忽憶。
夢忽醒之時也。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虛靈之極。
自然纖毫不眩。
照破種種愚癡。
故曰照見五蘊皆空。
照者觀也。
蘊者。
積聚凝結之謂。
五。
即下文色受想行識也。
五者蘊積不散。
能蔽真性。
惟菩薩能無時不照見。
任五蘊之因應往來。
無纖毫得而侵擾。
故曰皆空。
諸苦依蘊而生。
既無五蘊。
便出生死輪回。
皆得解脫。
故曰度一切苦厄。
度者。
解脫也。
一切者衆也。
厄者。
窒礙不通之謂。
能度苦厄。
則行深之妙用矣。
舍利子。
舍利。
是佛之弟子。
智慧第一。
佛呼其名而告之。
舍如屋舍。
比四大五蘊色身。
利子者。
舍中之本來。
主張形骸者是也。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此發明五蘊本空。
所以詳行深之義。
以應觀字意也。
凡有形者謂之色。
即六根之色。
六根中人易著相者。
色為甚。
故摘一色字反覆言之。
無形者謂之空。
勿謂我說空。
便向色外覓空。
其實色不異空也。
此句撥轉凡夫倒見。
言心不可着色也。
空不異色句。
喚醒二乘人偏見。
又不可着空也。
然不異之者難會。
色空之見猶存。
随釋之曰色不異空者。
色即是空也。
空不異色者。
空即是色也。
知色空之不異。
而不着色。
又不着空。
一蘊既然。
受想行識。
亦如色空之不着也。
心所領納曰受。
思惟曰想。
造作曰行。
分别曰識。
此一經之要。
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此菩薩複告舍利子也。
是諸法者。
指前五蘊而言。
推明真空本來無蘊也。
空本非相。
今因論諸法。
亦可借諸法之空以明相。
故曰空生。
乃無相之相也。
如此。
則非斷滅之空。
而為真空實相耳。
是真空實相中。
妙覺常通。
如如不動。
有何生滅。
一塵不染。
求其淨相。
尚不可得。
而況于污。
是無垢淨。
聖無所加。
愚無所損。
有何增減。
真空實相之體。
原如是耳。
若從色外覓空。
将不生即滅。
不滅即生。
不垢即淨。
不淨即垢。
不增即減。
不減即增矣。
豈所語于真空實相乎。
可見能空。
則衆生即是菩薩。
不能空。
則菩薩即是衆生也。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此至無得。
見自初地至大乘。
皆當了此蘊空法。
以複真體。
蓋詳申真空本來無蘊。
以應自在意也。
無即空也。
是故空中四字。
貫至亦無得句。
才說色外無空。
世人又向空中覓色。
不知空中無色。
必掃盡一切。
方顯真空實相。
般若神通。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五蘊空矣。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凝而為六根。
則有眼耳等。
浮而為六塵。
則有色聲等。
而究之眼與色合。
耳與聲合。
鼻與香合。
舌與味合。
身與觸合。
意與法合。
觸即感觸。
法即籌畫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