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略解

關燈
沙羅樹王佛 沙羅,此雲堅固,喻法身無變易故。

     寶華德佛 四德如寶,如華開敷。

     見一切義佛。

     洞達諸法,甚深義趣, 如須彌山佛。

     如妙高山,衆聖中尊。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自徴起,下文釋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 聞是經者,教經也。

    受持者,行經也。

    不退菩提是本有性德,而是理經也。

    三經即是三德秘藏,圓該一切,舒之則彌綸法界,卷之則攝在一經。

    故使受持之人,恒沙如來,護念不退菩提也。

     聞諸佛名者。

     靈芝雲:聞是經受持者,牒前依正莊嚴、修證因果之文;及聞諸佛名者,牒前六方稱贊之文也。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護謂覆護,不使魔娆。

    念謂憶念,不令退失。

    唐譯雲:聞是經已,深生信解,必為十方十殑伽沙諸佛世尊之所攝受。

     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此雲無上;三藐,此雲正等;三菩提,此雲正覺,佛之果号也。

    靈芝雲:薄地凡夫,業惑纏縛,流轉五道,百千萬劫,忽聞淨土,志願求生,一日稱名,即超彼國,諸佛護念,直趣菩提,可謂萬劫難逢,千生一遇也。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叮咛告誡,勉令生信,以成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

     已即過去,今即現在,當即未來,發願是因,得生是果,有願必生,萬無一失。

     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唐譯雲:一切定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

     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唐譯雲:一切定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國土,是故皆應深心信解,發願往生,勿行放逸。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孤山雲: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則揀出無信之人。

    夫求生淨土者,是假他力。

    彌陀願攝,釋迦勸贊,諸佛護念,三者備矣。

    苟有信心,往生極易。

    如渡大海,既得巨航,仍有良導,加以順風,必能速到彼岸矣。

    若其不肯登舟,遲留險道者,誰之過欤?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此明諸佛互贊。

    唐譯但雲稱揚贊歎無量壽佛,今言稱贊諸佛者,以佛佛體同故。

    華嚴雲: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是故稱贊彌陀,即是贊諸佛也。

     彼諸佛等亦稱說,我不可思議功德。

     彼諸佛等亦稱贊我,則彌陀亦同諸佛稱贊釋迦也。

     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

     釋迦,此雲能仁。

    牟尼,此雲寂默。

    能仁則大慈應物,寂默則大智冥理。

    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者,下文自釋,謂一于五濁得菩提,二為衆生說難信之法也。

     能于娑婆國土。

     梵語娑婆,此雲堪忍,以衆生堪能忍受三毒諸煩惱故。

     五濁惡世 楞嚴雲:譬如清水,投以沙土,土失留礙,水亡清潔,汩然渾濁。

    由此五濁,理水亡清。

     劫濁 梵語劫波,此雲時分。

    從減劫人壽二萬歲時,即入劫濁。

    四濁增劇,聚在此時,瞋恚增劇刀兵起,貪欲增劇饑馑起,愚暗增劇疾病起。

    三災起故,煩惱倍隆,諸見轉熾,衆濁交湊,如水奔昏。

     見濁。

     身見、邊見、戒取、見取、邪見、五利使,乃至六十二見等也。

     煩惱濁 貪、瞋、癡、慢、疑,五鈍使,乃至百八煩惱等是也。

     衆生濁 攬五陰見慢果報,立此假名。

     命濁中 刹那生滅,催年促壽。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悲華經雲:吾以大悲本願力故,處此濁惡不淨國土。

     為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念佛三昧,不揀賢愚,不擇貴賤,不論久近,不分善惡,唯取決定信心,臨終惡相,十念往生。

    此乃具系凡愚屠沽下類,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謂一切世間甚難信也。

     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孤山曰:五濁界中,行難行之行而得菩提,其事已難,複說此難信之法難,二事兼行,是甚難也。

    諸佛贊我,豈虛言哉!慈雲雲:五濁得道為難,淨土修行則易。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 一切世間,總收四衆。

    十界,别舉三善。

    道者,多受化之機故也。

    天,謂梵、釋、欲、色等天。

    阿修羅,此雲非天,受樂同天,多谄诳無天行故。

    等者,等于八部鬼神,同聞衆也。

     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孤山曰:聞所未聞,故歡喜信受;重法尊師,故作禮而去。

    言歡喜者,義該深淺,或得歡喜益,或證理入歡喜地。

    故大本結益,無量衆生發菩提心,那由他人得法眼淨,宣布十方,垂于萬世,盡未來際,利樂無窮。

     佛說阿彌陀經略解(終) 吾佛聖人所談一大藏教之文,雖其緣起互有不同,莫非化人為善,入佛境界而已矣。

    然于七種大乘,偏贊極樂淨土者,為令衆生系心一處,淨業易成耳。

    若小本彌陀經,即偏贊七經之一也。

    初則廣贊依正二報,莊嚴殊勝。

    次則引同諸佛護念,誠谛不虛。

    又次則勸修行願,決取往生。

    所謂辭簡理明,文約事備,得不然乎。

    而世人讀者甚衆,解者或寡。

    啟宗法師究心淨業之餘,搜抉祖诘,句釋斯文,題之曰略解。

    挈領提綱,鹹得其要。

    使開卷冷然,随文生解,依解成觀,妙達唯心淨土,本性彌陀。

    不假他求,唯在一心不亂,而自得之矣。

    其于淨行,豈小補哉。

    是用序于後雲。

     洪武二十有五年歲在壬申夏四月佛誕日,前僧錄司左善世古抗上天竺住山比丘弘道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