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疏科

關燈
二)初菩薩問(彼諸)二維摩答(三)初總指今佛說法二别示今佛說法(言是)三總結(三)初法(以難)二喻(譬如)三結(如是)三彼菩薩贊美(二)初贊如來(彼諸)二贊菩薩(斯諸)四維摩顯勝(二)初總說此土菩薩功德多(維摩)二别釋此土菩薩十事勝(二)初标(所以)二釋(何等)五彼土菩薩重問(彼菩)六維摩诘為說法(二)初總示八法(維摩)二别示八法(何等)十五聞品獲益(維摩)○十一釋菩薩行品(二)初釋品題(菩薩)二釋經文(三)初先曆事故(六)初俱歸佛所(四)初園庵現相(三)初園地莊嚴(是時)二慶喜問故(阿難)三佛答所以(佛告)二丈室來儀(二)初維摩偕文殊見佛(于是)二文殊答維摩往矣(文殊)三神力擎衆(維摩)四廣衆俱往(三)初維摩威儀(稽首)二菩薩威儀(其諸)三道俗威儀(諸大)二世尊慰問(于是)三佛顯難思(四)初問身子見不(佛語)二答唯然已見(唯然)三問于意雲何(于汝)四答不可思議(世尊)四園衆聞香(五)初慶喜問佛(爾時)二佛答毛孔(佛告)三身子複語(于是)四問所從來(阿難)五答其所緻(曰是)五明香久如(四)初慶喜啟問(阿難)二維摩答之(維摩)三慶喜複問(阿難)四維摩複答(二)初明分段勢力(曰此)二明入道勢力(三)初法(二)初小乘入道(又阿)二大乘入道(若未)二譬(譬如)三合(此飯)六明佛事廣多(二)初慶喜略以香飯而為生起(阿難)二如來廣說諸法而作佛事(二)初明諸佛說法不可思議(七)初先為印可(佛言)二廣為宣記(三)初明有諸指示而作佛事(二)初明以諸法而作佛事(二)初正明(阿難)二結成(衆生)二明以諸譬喻而作佛事(有以)二明有諸言說而作佛事(有以)三明無諸說示而作佛事(或有)三無非佛事(如是)四明其所以(阿難)五結成法門(是名)六誡其憂喜(菩薩)七顯慧平等(八)初明慧無若幹(二)初譬喻(阿難)二合法(如是)二明法皆同等(阿難)三明因實建名(三)初正遍知(是故)二如來(名為)三覺(名為)四明名稱難思(阿難)五明多聞難持(正使)六顯辨才難思(如是)七慶喜自退多聞(阿難)八如來誡弗退意(佛告)二明菩薩神通不思議(二)初誡弗限菩薩(且止)二顯維摩神通(阿難)二正說行門(二)初菩薩贊請(二)初悔責贊善(爾時)二請法還土(唯然)二如來說法(三)初總告(佛告)二别釋(二)初釋名(二)初釋盡不盡名(何謂)二以為無為釋成(如菩)二釋義(二)初約二法開釋(二)初釋不盡有為(三)初标(何謂)二釋(三)初建立根本(謂不)二發弘誓願(深發)三以行填願(十九)初明填初願行(教化)二明填三願行(于四)三明填初願行(故入)四明填二願行(于諸)五明填三願行(在諸)六明填初願行(見毀)七明填三願行(諸波)八明填四願行(以諸)九明填二願行(除一)十明填初願行(生死)十一明填四願行(聞佛)十二明填二願行(以智)十三明填初願行(荷負)十四明填二願行(以大)十五明填三願行(常求)十六明填初願行(起神)十七明填三願行(勸請)十八明填四願行(得佛)十九明填三願行(修行)三結(行如)二釋不住無為(三)初徴(何謂)二釋(十)初不住空無相無作無起(謂修)二不住無常苦無我寂滅(觀法)三不住遠離(觀于)四不住無所歸(觀于)五不住無生(觀于)六不住無漏(觀于)七不住無所行(觀于)八不住空無(觀于)九不住正法位(觀正)十不住觀諸法虛妄無牢等(觀諸)三結(修此)二約二法合釋(四)初約福德智慧一雙釋(又具)二約大慈本願一雙釋(大慈)三約集藥授藥一雙釋(集法)四約知病滅病一雙釋三總結(諸正)三興供贊歎(二)初供贊(爾時)二還國(忽然)○十二釋見阿閦佛品(二)初釋品題(見阿)二釋經文(五)初明觀佛方法(二)初如來問以何等觀(爾時)二維摩答以觀佛之法(二)初總豎大義(維摩)二别明觀法(三)初正明觀法(四十一)初以非三際觀(我觀)二以非五陰觀(不觀)三以非四大觀(非四)四以非六入觀(六入)五以非三界觀(不在)六以三脫觀(順三)七以一異觀(不二)八以自他觀(不自)九以無相取相觀(非無)十以此岸彼岸觀(不此)十一以寂不觀(觀于)十二以彼此觀(不此)十三以智識觀(不可)十四以晦明觀(無晦)十五以名相觀(無名)十六以強弱觀(無強)十七以淨穢觀(非淨)十八以在方離方觀(不在)十九以有為無為觀(非有)二十以無示說觀(無示)二十一以蔽度觀(不[旭-日+百])二十二以來去出入觀(不來)二十三以言語道斷觀(一切)二十四以福田不福田觀(非福)二十五以應供不應供觀(非悲)二十六以取舍觀(非取)二十七以有相無相觀(非有)二十八以同真際等法性觀(同真)二十九以大小觀(非大)三十以見聞觀(非見)三十一以覺知觀(非覺)三十二以衆結縛觀(離衆)三十三以諸智衆生觀(等諸)三十四以諸法分别觀(于諸)三十五以得失觀(一切)三十六以濁惱觀(無濁)三十七以作起觀(無作)三十八以生滅觀(無生)三十九以畏憂喜厭觀(無畏)四十以己當今有觀(無己)四十一以一切言說顯示觀(不可)二承上結成(世尊)三顯觀正邪(以斯)二明無沒無生(二)初問何沒何生(爾時)二答無沒無生(三)初法(二)初以汝得問明(二)初問(維摩)二答(舍利)二結成無沒(若諸)二譬(二)初問(于意)二答(舍利)三合(四)初引佛說合(二)初問(汝豈)二答(答言)二以此反诘(若一)三示沒生妄(舍利)四示沒生事(菩薩)三明示沒示生(三)初如來示維摩沒生(是時)二身子贊歎希有(舍利)三維摩示非妄合(三)初立日光譬(二)初問(維摩)二答(答言)二明日光用(二)初問(維摩)二答(答曰)三明菩薩亦然(維摩)四明顯妙喜國(十四)初大衆渴仰欲見(是時)二佛命維摩為現(佛知)三維摩心念攝取(于是)四維摩現通持來(作是)五彼土菩薩求救(彼得)六無動如來告知(無動)七無通菩薩罔措(未得)八此彼二土如本無異(妙喜)九吾佛告衆觀否(爾時)十佛令學佛之道(佛言)十一經叙見土獲益(現此)十二衆願皆得往生(皆願)十三佛記當生彼國(釋迦)十四益已還複本處(時妙)五願得土獲通(二)初佛問身子見否(佛告)二身子得土(二)初願得土得通(唯然)二顯聞持功德(二)初顯現今善利(世尊)二顯現未善利(八)初聞經善利(其諸)二三慧善利(況複)三手得善利(若有)四解修善利(其有)五供養善利(其有)六書持善利(其有)七随喜善利(若聞)八信說善利(若能)○十三釋法供養品(二)初釋品題二釋經文(二)初明法之供養(二)初天帝發起(四)初贊所說經(爾時)二聞者必得(如我)三況出修行(何況)四供養護持(世尊)二如來宣說(五)初明喜天帝(佛言)二明經力用(此經)三受持福勝(是故)四較量功德(四)初舉所較福(天帝)二問其多不(天帝)三天答其多(釋提)四受持功多(佛告)五引古證成(四)初所植福田(佛告)二能植之人(天帝)三财法供養(二)初明财供(二)初輪王供養(爾時)二千子供養(過五)二明法供(二)初月蓋思惟供養最勝二空聲告以法供最勝(五)初天聲告與(以佛)二反問法供(即問)三命往問佛(天曰)四行詣白佛(即時)五佛明告之(二)初示甚深經義(十二)初示佛說深經(佛言)二贊微妙難見(一切)三奪思惟分别(非但)四為法持攝印(菩薩)五明深法力用(至不)六明功德廣大(善分)七顯生善滅惡(入大)八顯順緣無相(順因)九顯有大功能(四)初能令坐于道場(能令)二能令入佛法藏(能令)三能拔毀禁衆生(能救)四能怖畏魔外(諸魔)十顯聖賢共歎(諸佛)十一顯背苦示樂(背生)十二顯諸佛所說(十方)二如說修行(二)初總示(又于)二别明(十三)初随緣離邪得果(随順)二因緣果報無違(而于)三常能無違四依(四)初依義(依于)二依智(依于)三依了義(依了)四依法(依于)四順法無入無歸(随順)五修行因緣遷滅(随順)六聞法獲益(佛告)七解衣供養(即解)八願行法供(白佛)九佛為授記(佛知)十出家證果(天帝)十一滅後流通(白佛)十二所化者衆(月蓋)十三結[果]古今(三)初寶蓋因果(天帝)二千子因果(其王)三月蓋因果(月蓋)四結成法供(如是)二結最上第一 △第二正宗分竟。

    ○第三流通分即十四囑累品(二)初釋品題二釋經文(三)初如來囑累(三)初直以法付(于是)二令廣宣布(三)初命無令斷絕(如是)二釋當有大機(所以)三明必多信樂(如此)三揀機遠惡(三)初令當知二相(二)初标(彌勒)二釋(何謂)二告複有二相(二)初标(彌勒)二釋(何等)三告複有二相(二)初标(彌勒)二釋(何等)二會衆流通(四)初彌勒流通(五)初遵命遠惡(彌勒)二遵命奉持(奉持)三與其念力(若未)四皆我建立(世尊)五佛助爾喜(佛言)二菩薩流通(于是)三天王擁護(爾時)四慶喜流通(四)初佛令廣宣流布(是時)二慶喜奉命流通(阿難)三請問何名此經(世尊)四佛說此經名字(佛言)三會衆信受(佛說) 維摩經疏科(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