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回 徐虎林捐軀報國 張叔夜奉诏興師

關燈
闉入帳,向徐槐棺前行禮舉哀,痛哭一場,又痛哭了任森、顔樹德,便派營弁将三樞護送郓城。

    這裡韋李二将協力保守頭關。

    慢題。

     且說徐青娘在郓城接報大驚,當時随同徐府官眷齊來迎喪,盡哀痛哭。

    待到治喪事畢,青娘歎道:“我在此,所以助吾叔也。

    吾叔志願已成,我自今亦無事矣。

    ”便去往訪汪恭人。

    恭人接見,談起徐虎林捐軀報國之事。

    恭人道:“令叔因公積勞,此日捐軀報國,梁山大事,業已三分有二。

    将來經略到來,不日凱旋,令叔之功亦序列不朽矣!惜乎我生多病,不及見賦人授首。

    ”青娘道:“恭人近來多恙,宜養息安神,不可過勞。

    至家叔為國捐軀,雖死猶生,誠有如恭人所雲名垂不朽者。

    即恭人偉謀卓識,亦當名列青史,萬古傳流。

    婢子自今無事,追憶溶夫家叔授我淨土法門,至今不忘,拟即日退居高平山,遵依溶叔所教,持名修觀,以終其身。

    異日有緣,再當拜谒。

    ”恭人道:“小姐有志退修,定當早證妙果。

    刻下且請在舍間盤桓月餘,然後告别何如?”青娘依從。

    當時在恭人家中聚談月餘,戀戀不舍而别。

    從此徐青娘依于高平山,與徐娘子同修淨土,後來青娘與徐娘子先後月餘,都是先期三日自知時至,沐浴更衣,西向念佛,自稱“蓮花滿室,佛來迎我”,泊然而遊。

    這是後話。

     且說雲天彪大軍在嘉祥,陳希真大軍在濮州,各自辦理撫恤事宜,正拟擇日進兵,與徐槐協力同剿梁山。

    忽接到二關失守、徐槐陣亡之信,都吃一大驚,不待撫恤事完,便各自起兵迅赴頭關。

    韋揚隐、李宗湯聞雲陳西路兵到,即忙迎接參見,天彪、希真也各相見了,共問韋李二将備細情形。

    韋李二人細細說了一番,天彪、希真齊歎道:“徐虎林真人傑也!”當時會議,将徐槐赴難之事,與山東安撫使蓋天錫會同具奏。

    這裡一面派兵嚴守頭關。

    天彪部下傅玉、雲龍、劉慧娘、風會、聞達、畢應元、歐陽壽通、哈蘭生、孔厚、龐毅、唐猛。

    其沙志仁、冕以信,因攻城受傷,回村将息,故不在列。

    希真部下劉廣、祝永清、陳麗卿、苟桓、祝萬年、栾廷玉、栾廷芳、真祥麟、範成龍、劉麒、劉麟、天彪、希真各自分派将住,各路防守,一面相機攻取梁山,一面等候天兵。

    不數日,朝廷降旨下來:徐槐功績最深,此日捐軀,不勝震悼,着贈太子太保,錫爵定遠侯,賜溢忠武;任森錫元功伯;顔樹德錫威烈伯。

    雲天彪、陳希真着缵徐槐前功,鎮住梁山,統俟大經略張叔夜率領天兵征讨時,協同進剿巨寇。

    雲陳奉旨,便一同圍住梁山,靜候天兵。

    慢題。

     且說張叔夜自上年七月奉旨征讨方臘,八月到了睦州,方臘抗命迎敵。

    可想方臘如何對付這位張天神?但與官軍一遇,動辄敗衄。

    那張伯奮、張仲熊、鄧宗弼、辛從忠、張應雷、陶震霆、金成英、楊騰蛟八員大将,雷轟電擊,雲卷風馳,不及五個月,早已掃平賊寨,方臘就擒。

    本年正月奏凱回京,天子郊迎慰勞,告廟獻俘,舉行一切大典、張叔夜封燕國公,從征諸将均各按功錫爵,從征軍士均從優分别賞恤,大赉天下,百姓大悅。

    天子謂群臣道:“朕涼德藐躬,撫馭失道,以緻盜賊蜂起,生靈塗炭,此皆朕之罪也。

    今幸賴祖宗積累之厚,皇天保佑之深,浙江巨寇,竟已撲滅;山東殘賊,亦将蕩平。

    朕承茲天贶,敢不隻懼,可降罪己之诏,以使中外臣庶,成知朕悔悟自新之意。

    ”群臣鹹稱聖明。

    天子乃下诏道: <FONTface="楷體_gb2312"> “朕獲祖宗之德,仰蒙蒼吳之麻,首出四民,于茲一紀。

    雖兢業惕于中心,而過咎形于天下。

    蓋以寡昧之資,藉盈成之業,言路壅閉,導谀日聞;恩幸恃權,貪饕得志。

    缙紳賢能陷于黨籍,政事興廢拘于紀年。

    賦斂竭萬姓之财,戎馬困三軍之役。

    多作無益,侈靡成風。

    利源酤榷已盡,而牟利者尚肆誅求;諸軍衣食不時,而冗食者坐享富貴。

    災異疊見而不悟,闾閻怼怨而罔知。

    追溯已愆,悔之何及。

    自今以後,有各直省官員,能率衆勤王,捍邊立功者,優加獎重,不限常制;草野之中,懷抱異材,能為國家建大業,定大計,出使疆外者,不次任用。

    中外臣庶,并許直言,雖有失當,亦不加罪。

    朕惟仰副上蒼,俯恤下民,毋敢逸豫。

    宣和三年正月诏。

    ” 诏下之日,士民稱頌,鹹仰聖德。

     次日,有一太學生,姓陳名東,應直言之诏,挺身上疏。

    天子聞有谏疏,甚喜,看其疏中寫道:“今日之事,蔡京壞于前,梁師成陰賊于内,李彥結怨于西北,朱(面+力)聚怨于東南,王黼、童貫結怨于遼金,敗祖宗之盟,失中國之信:惟此六賊,罪惡貫盈。

    今蔡京、童貫既已伏誅,而梁師成等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