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回 金成英議複曹府 韋揚隐力破董平

關燈
,立馬橫槍。

    董平見了,更不發話,雙槍直取成英。

    成英大怒,挺着單槍便戰。

    這單槍如龍尾穿雲,那雙槍如鳳翎盤彩,大戰七十餘合,不分勝敗。

    隻見官軍一字列陣,隊伍整齊,上面槍炮連聲,城牆大震,下西沙泥連擔,濠塹将平。

    董平見了心慌,隻得撇了成英,舞着雙槍,官軍隊裡亂沖亂突,官兵紛紛自亂。

    成英見了,即忙鳴金收兵。

    董平亦不戀戰,退入城中,趕緊備禦。

    成英收兵,安營立寨。

    成英道:“今日這番攻打,眼見此城必破,隻可惜這賊攪亂隊伍,不能取勝。

    ”衆将皆稱可惜。

    成英便傳令把曹州城團團圍住。

    董平在城内披挂停當,對鮑旭、焦挺道:“萬不料張繼如此了得。

    ”原來金成英坐纛上隻寫着“山東鎮撫将軍”六字,所以董平誤認成英即是張繼。

    鮑旭、焦挺齊聲道:“明日待小弟等去會他一陣。

    ” 次日清晨,金成英早已立馬橫槍,大叫:“董平背君賊子,快來納命!”董平大怒,提槍上馬,開城迎戰。

    鮑旭、焦挺兩馬都出城來。

    董平早已敵住成英,兩馬盤旋,三槍卷舞,戰夠多時。

    鮑旭、焦挺見董乎不能取勝,一齊上前,成英一枝槍敵住三般兵器。

    成英武藝雖然高強,兀自遮攔多攻取少。

    隻見城上不住的鳴金,董平、鮑旭、焦挺急忙回城。

    方過吊橋,成英馬快,已撲到吊橋,手中呼的豁出軟索撓鈎,将吊橋鐵索鈎住。

    背後早已撲到二百名撓鈎手,一齊幫同來鈎。

    兩員随将手出二十斤重錘,錘斷鐵索。

    說時遲,那時快,二百名撓鈎手到時,成英早已撒了軟索,一馬飛過吊橋,撲到城門,守城賊兵關門不疊。

    董、鮑、焦三人知不是頭,死命敵住成英,就在城門邊厮鬥。

    城上賊兵慌得手忙腳亂,看着城下混鬥,又不敢發矢石,恐傷了自己的将官。

    那官兵早已撲上吊橋,董平等三人隻得逃入城中。

    焦挺忙得手亂,被成英一槍撅出城外,撓鈎手一齊上前,亂鈎亂搭的捉去了。

    城上急放千斤重閘,成英急下馬用手托住,忙叫身邊一兵用鐵棍支撐。

    方才撐定,董平在城内也急下馬,趕出來一腳鈎開鐵棍,隻聽得天崩地裂的一聲響亮,閘闆下來,隔得城裡城外兩不照面,城上矢石齊下。

    成英隻得收兵而回。

    董平見閘闆已下,方問軍士何故鳴金,軍士道:“東、西、南三門,被官軍攻得十分緊急。

    ”說未完,董平忙教鮑旭看守北門,自己飛速往三門去閱視,隻見三門官兵都退。

    董平料知利害,飛速差人去報知宋江。

    這裡加緊防守。

     那金成英回營歎道:“不殺董平,此城不可得也。

    ”且升帳檢點兵馬,将焦挺上了靠鎖,派三十名兵丁緊緊看守;一面吩咐安排午飯,三軍飽餐将息。

    又是一日,成英又整頓士卒攻城,接連攻了五日,不能取勝。

    成英心急,正在躊躇無計,忽報營外有一大漢要來求見,并有書信投遞。

    成英看那書信,寫着“李宗湯拜城”。

    成英大喜,忙問那大漢若何形狀。

    軍士禀道:“那大漢身長八尺,腰大十圍,雙目有棱,面如渥丹,手提五指開鋒三棱镔鐵槍,騎着嘶風赤兔馬,自稱姓韋。

    ”成英道:“此必韋揚隐也。

    ”忙叫開營請進。

     那大漢從中門直入,成英下帳迎接。

    定睛一看,原來不是别人,就是前番在那濟甯州南城驿遍訪不着的魁偉異人,成英喜出望外,撲翻虎軀便拜。

    那大漢慌忙答拜。

    成英道:“小弟在濟甯州南城驿兩瞻威容,無由接見,不意今日大駕親來,實深萬幸,敢問高姓大名。

    ”大漢道:“小弟姓韋,名揚隐,會稽縣人也。

    ”成英愈喜,道:“原來就是韋揚兄,久仰之至。

    李宗兄好否?”韋揚隐道:“李兄自從濟甯道上,得接謦欬,不勝欽佩。

    回東京時,與弟言及,弟辦渴慕之至。

    今弟有事濟南,李兄又有信緻候,是以特到檢讨衙門奉候。

    據門房說起,方知吾兄在此威讨狂賊。

    弟歸東京,順途拜谒。

    ”成英大喜,便吩咐殺牛事馬,款待韋揚隐,就在中軍帳分賓主坐下。

    成英道:“日前濟甯一役,李兄匆匆途遇,未遇細叙,不識閣下與李兄現居何職?”韋揚隐道:“吾兄休問,弟與李兄皆本鄉武舉,生性剛愎,不善趨承。

    最恨那般鄙猥葸縮的小人,彼自以為規避盡善,凡事穩當,弟等卻不可與一朝居。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世無知我,我輩終于埋沒,尚有何說!”成英亦大為感慨,又問道:“足下此去,有無貴幹?”韋揚隐道:“此去尚欲尋訪一友。

    此友姓顔,雙名樹德,表字務滋。

    此人卻與梁山上的霹靂火案明,系中表親。

    那年因貧苦之故,往青州去投奔秦明,中途未至,秦明那厮已降于賊。

    此人漂泊無歸,弟正無處訪尋,近在濟南得信,知他在河南歸德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