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回 雲天彪進春秋大論 陳希真修慧命真傳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天子召見張叔夜、雲天彪、陳希真三人,問道:“宋江等巨寇已就蕩平,四方安樂,但奸人潛匿,何處無之。
聯恐此輩乘間再發,所宜預定良策,以圖永奠。
”張叔夜等一齊俯伏奏對道:“宋江之亂,因文臣失禦于前,武臣玩寇于繼,因循坐誤,遂成大患。
今陛下聖明,文臣武将,盡選賢能,治法精嚴,教化大行。
從此金湯鞏固,盜賊消除。
如陛下治益求精,應如何加意辦理之處,臣等謹遵。
”天子道:“朕意欲查明從前各盜占踞深山窮谷之處,再行勘明基址,随地制宜,設官備兵。
如有後起宵小,俾知國法森嚴,無從聚迹。
且兵為民之衛,足兵亦政之大經。
朕意欲着雲天彪前往各地,相機辦理,務期章程盡善而止。
”張叔夜等均稱聖議至是。
天彪謝恩領旨,随保刑部侍郎畢應元、天章閣直學士範成龍、谏議大夫孔厚為參贊。
天子準奏。
叔夜、希真與天彪一齊出宮,先查明前經用兵,及疊次聚盜各山,開單奏明:“天彪帶領畢應元、範成龍、孔厚辭駕起行,在京文武各官出城相送。
天彪先将北門外元陽谷形勢查勘一番。
元陽谷經張叔夜辦理,一切燉煌炮台,營兵額數,無不如法,應無庸再議。
天彪遂與畢應元等一同出京,一路接站行止,地方官迎送。
不日到了梁山泊,先坐落郓城行台。
” 原來梁山前面水泊,經徐槐填平,大半盡為陸地。
此時梁山平定,這一片地畝任居民管業。
那些居民卻在郓城縣具呈,請仍複開通各港,以為漁業。
府縣持議不決。
适逢欽差雲公到來查勘地址,府縣官便将此議上禀。
天彪聽畢,便與畢應元、範成龍、孔厚同去踏勘。
天彪叫範成龍丈量了地畝,便命吊提從前梁山泊漁戶租稅冊子,交與範成龍核算。
範成龍細細較算,便對天彪道:“此地若改為田畝,其租稅正與漁戶相當。
”天彪道:“是了。
從前梁山所以多寇盜者,為水泊内叉港太多,奸人易于藏匿,出沒無常故也。
今改為田畝,其利相當,而無藏奸之弊,又何苦而必欲開港業漁哉?”便命那班居民開墾地畝,又為他們相度地勢,經理溝渠。
不數年間,良田萬頃,民賴其利,因呼為“雲公田”。
且說當時天彪經劃田畝畢,便同三位參贊進了梁山。
隻見那三座關門及左右等關,樓垣盡皆毀損,一切燉煌炮台亦皆殘缺。
當時原拟削平地址,因兵役勞頓,而此又系不急之務,所以置之不動。
天彪将前後細細的閱視了一轉,便道:“此關不但無須毀拆,而且可以再加修理。
”畢應元請問其故。
天彪道:“我看此地大宜建營設官,以杜盜源。
既要設營,這些關樓燉煌,都是有用之物了。
”畢應元稱是,便道:“此處地形遼闊,既要設營,必須多置兵丁,須得先将糧饷先行籌劃。
”天彪便與範成龍将裡裡外外所有出産,通盤查核了一番,便與畢應元、孔厚共議,将梁山泊改為梁山營,設兵馬都監一員,防禦使二員,提轄四員,兵丁三千二百名,又設督糧理事通判一員,巡檢一員。
所有關内寨栅,大兵進剿時,已焚毀大半,今俱為補築。
後水泊未經填塞,仍聽百姓捕漁為業。
梁山經劃已定,先行恭折奏聞,又教畢應元分往钜野縣去閱視麟山,孔厚分往寇州去閱視枯樹山。
不數日,畢應無從麟山轉來,對天彪道:“麟山一區,高钜野縣城四十五裡,地形遼闊,卻與滿家營相呼應,可于此處設提轄一員,置兵四百名,可以永遠奠安。
”天彪依議。
又不數日,孔厚從枯樹山轉來,對天彪道:“查得枯樹山一區,山形險阻,雖為聚盜之所,但未能容受多人,又且逼近州城,苟營汛兵捕率真辦事,何至疏虞。
為今之計,可酌撥寇州兵一百二十名屯紮于此,以便呼應。
”天彪依議,當即奏聞訖,便将梁山營裡應如何修理之法,交代了曹州府及郓城縣。
天彪與畢應元等就從梁山起行,繞道過紫蓋山。
查看紫蓋山形勢,四面孤懸,乃是小盜出沒之所,大盜斷難容足,笑火萬城、王良當時占據此地,毫無識見,便議置立幾處燉煌谯樓而去。
路經對影山,天彪遙遙望見山形險峻,便道:“這山卻是大盜盤踞之地,倒須細細閱看一番。
”當時一行人馬徐徐前行,到了山邊,天彪吩咐儀從退後,自己與畢應元輕騎簡從,登山四面觀看,果然崖谷峥嵘,地形險要。
天彪看了一回,便與畢應元等議設營弁。
議畢,便再去相地安營。
原來這山地形雖險,水口卻老大不便,若使一月不雨,千軍萬馬可以活活的渴死。
天彪道:“如此看來,此山亦非要地也。
”便罷
聯恐此輩乘間再發,所宜預定良策,以圖永奠。
”張叔夜等一齊俯伏奏對道:“宋江之亂,因文臣失禦于前,武臣玩寇于繼,因循坐誤,遂成大患。
今陛下聖明,文臣武将,盡選賢能,治法精嚴,教化大行。
從此金湯鞏固,盜賊消除。
如陛下治益求精,應如何加意辦理之處,臣等謹遵。
”天子道:“朕意欲查明從前各盜占踞深山窮谷之處,再行勘明基址,随地制宜,設官備兵。
如有後起宵小,俾知國法森嚴,無從聚迹。
且兵為民之衛,足兵亦政之大經。
朕意欲着雲天彪前往各地,相機辦理,務期章程盡善而止。
”張叔夜等均稱聖議至是。
天彪謝恩領旨,随保刑部侍郎畢應元、天章閣直學士範成龍、谏議大夫孔厚為參贊。
天子準奏。
叔夜、希真與天彪一齊出宮,先查明前經用兵,及疊次聚盜各山,開單奏明:“天彪帶領畢應元、範成龍、孔厚辭駕起行,在京文武各官出城相送。
天彪先将北門外元陽谷形勢查勘一番。
元陽谷經張叔夜辦理,一切燉煌炮台,營兵額數,無不如法,應無庸再議。
天彪遂與畢應元等一同出京,一路接站行止,地方官迎送。
不日到了梁山泊,先坐落郓城行台。
” 原來梁山前面水泊,經徐槐填平,大半盡為陸地。
此時梁山平定,這一片地畝任居民管業。
那些居民卻在郓城縣具呈,請仍複開通各港,以為漁業。
府縣持議不決。
适逢欽差雲公到來查勘地址,府縣官便将此議上禀。
天彪聽畢,便與畢應元、範成龍、孔厚同去踏勘。
天彪叫範成龍丈量了地畝,便命吊提從前梁山泊漁戶租稅冊子,交與範成龍核算。
範成龍細細較算,便對天彪道:“此地若改為田畝,其租稅正與漁戶相當。
”天彪道:“是了。
從前梁山所以多寇盜者,為水泊内叉港太多,奸人易于藏匿,出沒無常故也。
今改為田畝,其利相當,而無藏奸之弊,又何苦而必欲開港業漁哉?”便命那班居民開墾地畝,又為他們相度地勢,經理溝渠。
不數年間,良田萬頃,民賴其利,因呼為“雲公田”。
且說當時天彪經劃田畝畢,便同三位參贊進了梁山。
隻見那三座關門及左右等關,樓垣盡皆毀損,一切燉煌炮台亦皆殘缺。
當時原拟削平地址,因兵役勞頓,而此又系不急之務,所以置之不動。
天彪将前後細細的閱視了一轉,便道:“此關不但無須毀拆,而且可以再加修理。
”畢應元請問其故。
天彪道:“我看此地大宜建營設官,以杜盜源。
既要設營,這些關樓燉煌,都是有用之物了。
”畢應元稱是,便道:“此處地形遼闊,既要設營,必須多置兵丁,須得先将糧饷先行籌劃。
”天彪便與範成龍将裡裡外外所有出産,通盤查核了一番,便與畢應元、孔厚共議,将梁山泊改為梁山營,設兵馬都監一員,防禦使二員,提轄四員,兵丁三千二百名,又設督糧理事通判一員,巡檢一員。
所有關内寨栅,大兵進剿時,已焚毀大半,今俱為補築。
後水泊未經填塞,仍聽百姓捕漁為業。
梁山經劃已定,先行恭折奏聞,又教畢應元分往钜野縣去閱視麟山,孔厚分往寇州去閱視枯樹山。
不數日,畢應無從麟山轉來,對天彪道:“麟山一區,高钜野縣城四十五裡,地形遼闊,卻與滿家營相呼應,可于此處設提轄一員,置兵四百名,可以永遠奠安。
”天彪依議。
又不數日,孔厚從枯樹山轉來,對天彪道:“查得枯樹山一區,山形險阻,雖為聚盜之所,但未能容受多人,又且逼近州城,苟營汛兵捕率真辦事,何至疏虞。
為今之計,可酌撥寇州兵一百二十名屯紮于此,以便呼應。
”天彪依議,當即奏聞訖,便将梁山營裡應如何修理之法,交代了曹州府及郓城縣。
天彪與畢應元等就從梁山起行,繞道過紫蓋山。
查看紫蓋山形勢,四面孤懸,乃是小盜出沒之所,大盜斷難容足,笑火萬城、王良當時占據此地,毫無識見,便議置立幾處燉煌谯樓而去。
路經對影山,天彪遙遙望見山形險峻,便道:“這山卻是大盜盤踞之地,倒須細細閱看一番。
”當時一行人馬徐徐前行,到了山邊,天彪吩咐儀從退後,自己與畢應元輕騎簡從,登山四面觀看,果然崖谷峥嵘,地形險要。
天彪看了一回,便與畢應元等議設營弁。
議畢,便再去相地安營。
原來這山地形雖險,水口卻老大不便,若使一月不雨,千軍萬馬可以活活的渴死。
天彪道:“如此看來,此山亦非要地也。
”便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