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盧遮那經阿阇梨真實智品中阿阇梨住阿字觀門

關燈
唐惟謹述 大毗盧遮那經阿阇梨真實智品中阿阇梨住阿字觀門(亦名四重字輪曼荼羅成身觀亦名三重布字成身曼荼羅觀行) 淨影寺比绮院五部持念僧惟謹述 成入理軌儀一卷 夫言阿阇梨者。

    解秘中最秘真言智大心。

    阿字名種子故。

    一切如是依法皆遍受。

    若于此教法。

    解斯廣大智正覺大功德。

    說名阿阇梨。

    是即為如來。

    亦即名為佛。

    梵雲汗[口*栗]馱。

    汗[口*栗]馱者。

    即是真實心。

    即是阿字。

    夫言阿字者。

    即是一切諸佛之母。

    是一切真言生處。

    最為上妙。

    佛心之字。

    若言阿字内音。

    即是喉中之音。

    當知此阿字遍布一切支分。

    即是本不生義。

    梵有二音。

    一名阿刹啰。

    是根本字。

    亦名不動義。

    不動者是菩提心義。

    如最初二音阿阿。

    是根本字。

    次從伊伊。

    乃至污奧。

    凡十二字。

    皆是從生增加之字。

    皆是女聲。

    其根本字者。

    是男聲。

    男聲是慧義。

    女聲是定義。

    又解說有五聲。

    阿字體聲。

    阿字行聲。

    伊伊至污奧。

    凡十二字。

    皆是三昧之聲。

    暗字證三菩提之聲。

    惡字是入大般涅槃之聲。

    若見仰壤拏曩莽。

    即同上點。

    亦是證三菩提之聲。

    若見野啰等八字。

    即同傍點。

    亦是大般涅槃之聲。

    其根本字。

    遍一切處。

    增加字。

    亦遍一切處。

    根本增加不相異也。

    皆以根本字體本。

    而傍角加畫。

    是故根本增加不一不異。

    猶如器中盛水。

    因器持水。

    水不離器。

    如是更相依持。

    能遍内外。

    非但阿字遍一切處。

    次從迦佉誐伽仰。

    乃至乞灑(二合)字。

    亦遍一切處。

    何以故。

    皆是根本之音。

    其根本音者。

    即是阿字。

    又如迦字。

    各各自有從生增加之字。

    如迦字中即有計蓋之字。

    皆是女聲。

    緣迦字體上加畫。

    則成增加之字。

    體是慧義。

    而加是定慧相持。

    合而為一。

    其體不失。

    止觀雙行。

    亦遍一切處。

    所以增加遍于根本。

    根本遍于增加。

    從生遍于種子。

    種子遍于從生。

    所以梵雲邬婆縛。

    亦名發起。

    猶如種子生果。

    果還成種。

    今此阿字即同種子。

    能生多果。

    一一複生百千萬倍。

    乃至展轉無量不可說也。

    然見子識果。

    因既如此。

    當知果必如之。

    今此阿字亦如是也。

    從此根本。

    無師自然之智。

    一切智業。

    從此而生布諸支分。

    布支分者。

    即是自心。

    由此自心。

    即攝一切身分。

    離心無身。

    離身無心。

    亦同于阿字。

    若遍布此字者。

    即同諸佛。

    謂從字有果。

    即是佛能證正知。

    故名為正覺。

    猶識此字之理性者。

    故得如來名。

    此字之性理者。

    謂此阿字即是本不生義。

    又如人有心能遍。

    支分皆受苦樂。

    阿字亦遍一切支分。

    即是心本不生義。

    阿字遍一切字。

    若一切字無阿字。

    即字不成。

    要有阿字。

    若字無頭。

    即不成字。

    故以阿字為頭。

    從一阿字音。

    凡一切諸聲中。

    皆有阿字之音。

    不得此阿字音者。

    從字音表。

    而得有聲。

    生以有聲。

    生以有聲故遍于支分。

    能表一切世間出世間之法。

    若但見其字音。

    則能诠表于理。

    又要音韻語言。

    牙齒[高*皮][示*(恙-心+皿)]。

    得有所表。

    謂青黃赤白。

    東西南北。

    方圓大小。

    上下尊卑。

    一切事類。

    方可領解。

    故經雲。

    秘密主此是遍一切處法門。

    又華嚴經雲。

    如是字母能于一切世出世間善巧之法。

    以智通達。

    到于彼岸。

    殊方異藝。

    成綜無遺。

    文字算數。

    蘊其深解。

    醫方咒術。

    善療衆病。

    有諸衆生。

    鬼魅所持。

    怨憎咒詛。

    惡星變怪。

    死屍奔逐。

    癫痫羸瘦。

    種種諸疾。

    鹹能救之。

    使得痊愈。

    又善别知金玉珠貝。

    珊瑚琉璃。

    摩尼車璖。

    雞薩羅等。

    一切寶藏出生之處。

    品類不同。

    價直多少。

    村營鄉邑。

    大小都城。

    宮殿苑園。

    岩泉籔澤。

    凡是一切人衆所居。

    菩薩或能随方攝護。

    又善觀察天文地理。

    人相吉兇。

    鳥獸音聲。

    雲霞氣候。

    年谷豐儉。

    國土安危。

    如是世間所有技藝。

    莫不該練盡其源本。

    又所以經雲。

    秘密主。

    故以阿字為頭。

    阿字即是真言之心。

    佛心之字。

    上來所說。

    阿阇梨住于佛地。

    義猶未了。

    即是此中住阿字觀門。

    此阿字者。

    亦名奢摩他。

    亦名毗缽舍那之智。

    亦名真寶之智。

    亦名一切智智。

    所以經雲。

    一切智。

    根本智。

    後得智。

    從後得智起大悲。

    從大悲起三種化身。

    夫阿阇梨若觀此字。

    而相應者。

    即是自身同于毗盧遮那佛身。

    亦名金剛不壞之身。

    亦名普現色身。

    亦名三種意生身。

    阿阇梨謂觀此阿字之輪。

    猶如孔雀尾輪。

    光明圍繞。

    行者而住其中。

    即是住于佛位。

    是故清淨法界圓鏡中。

    現出阿字。

    所以從阿字旋轉出生諸字。

    即遍一切真言名字之中。

    周旋往返。

    百千萬倍。

    入諸旋陀羅尼門。

    總持無礙。

    所以從阿字旋轉出。

    生三身四智。

    而轉法輪。

    若行者為人作阿阇梨者。

    先須建立大悲胎藏曼荼羅王。

    住于佛位。

    以此諸字。

    合集成身。

    即住佛位。

    然布字之時。

    分為四重。

    每重皆有三種歸命。

    頭為初分。

    咽為二分。

    心為三分。

    臍為四分。

     凡布字之法。

    當從行者眉間白毫。

    而觀迦字。

    右旋逐曰。

    而轉令環。

    相接四重。

    亦複如是。

    一一合集成身。

    所以經雲。

    迦左吒哆跛。

    初中後相加。

    以等持品類相入。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