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大明成就分第一
龍樹菩薩于持明藏略出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诏譯
爾時世尊言。
此大毗盧遮那如來瑜伽大教。
若有善男子。
樂欲修習諸成就法者。
應于是教尊那菩薩大明法中。
一心專注精勤修習。
于所願求無不成就。
若有行人。
欲作最上殊勝成就者。
先于大海岸邊。
誦尊那菩薩根本大明。
造沙塔六洛叉得數滿已。
于所求事必獲成就。
複次若欲求見觀自在菩薩。
或多羅菩薩或金剛手菩薩等。
如前修習。
是諸菩薩必為現身。
安慰行人與滿所願。
乃至或作敬愛等法。
或求種種聖藥。
或求阿蘇啰王位。
或求持明天位。
如是之事必獲成就。
若久久修習專注不退。
乃至菩薩之位亦可獲得。
複次行人若于佛塔前或菩提道場。
所持誦大明一俱胝。
誦數滿已得阿羅漢。
現身與語獲大利益。
此後與阿羅漢同行亦同其威德。
又複行人往前正覺山頂。
于佛塔前常持缽食。
誦大明一俱胝。
誦數滿已。
得見金剛手菩薩。
菩薩自引行人入吉祥門。
告行人言汝入此門。
無諸魔難所求願滿。
離一切怖受大快樂。
而于将來得見慈氏。
聞說妙法證菩薩地乃至或得阿吠嚩哩底迦菩薩之位。
又複行人或往尾補羅山頂。
一切潔淨常持缽食。
于有舍利像前。
随力備辦香花燈塗而作供養。
誦大明三洛叉。
至數滿已。
行人别備廣大供養。
行人倍加潔淨齋戒。
至十五日竟日連夜持誦不辍。
金剛手菩薩決定現身引接行人。
往自本宮及遊吉祥門。
令行人入得延壽命齊于日月。
又複行人往三道寶階佛塔之處。
常持缽食右繞佛塔。
誦大明一俱胝。
誦數滿已。
得見無能勝及诃利帝等所求如意。
其诃利帝接引行人。
往自本宮與種種聖藥。
其無能勝現身。
為行人說法令證菩提道及授與聖藥。
變行人身具殊勝相。
及得一切菩薩接引證道。
乃至速坐菩提道場。
此尊那大明。
乃是一切如來及諸菩薩同所宣說。
能與衆生作大利益。
乃至獲得無上正等正覺。
複次若有衆生。
作大惡業無有善種。
于菩提心無由生起。
菩提分法永不獲得。
如是之人忽遇知識。
誦此大明一曆耳根。
重罪減劣善種即生。
何況行人恒常持誦專注精勤。
如是之人求成就者決定獲得。
觀智成就分第二之一 複次行人。
若欲修習諸成就法者。
先須修習觀智。
及諸印相皆令精熟。
無使謬誤方可求諸悉地。
若于尊那菩薩法中求悉地者。
先觀尊那菩薩根本微妙字輪安自身分。
所謂觀唵字安頭上。
觀左字安兩目。
觀隸字安項頸。
觀卒字安兩臂。
複觀隸字安心上。
觀尊字安于臍中。
觀祢字安兩股。
觀莎字安兩腨。
行人觀此尊那根本微妙字相。
于己身分一一分明已。
是人先身所作。
一切罪業悉能除滅。
所求悉地決得成就。
或作息災增益敬愛調伏等法。
所誦大明各各差别。
作息災法所誦大明曰。
唵(引)左隸(引一)祖隸(引二)尊祢(引)莎(引)賀(引三) 作增益法所誦大明曰。
唵(引)左隸(引一)祖隸(引二)尊祢(引)冒沙吒(半三) 作敬愛法大明曰。
唵(引)左隸(引一)祖隸(引二)尊祢(引)曩莫(三) 作調伏法大明曰。
唵(引)左隸(引一)祖隸(引二)尊祢(引)[口*弱]呬吽[口*癹]吒(半音三) 若作如上四法。
必須請召本尊及衆賢聖。
作法竟卻發遣。
句召大明曰。
唵(引)左隸(引一)祖隸(引二)尊祢(引)纥哩(二合引三) 發遣大明曰。
唵(引)左隸(引一)祖隸(引二)尊祢(引)吽(引三) 複次行人作曼拏羅時。
欲請本尊及句召壇中賢聖者。
先誦枳裡枳裡金剛大明而作潔淨。
大明曰。
唵(引)枳裡枳裡(一)嚩日啰(二合)吽(引)癹吒(半音二) 誦此明作潔淨已。
行人觀想本尊尊那菩薩。
于色究竟天下降來。
入曼拏羅中。
又想曼拏羅中有師子之座。
蓮華普遍種種裝嚴。
即結獻座印及誦獻座明。
請菩薩坐已。
即結菩薩根本印。
及誦根本大明供養菩薩。
行人即言菩薩善來。
及獻阏伽等。
然後作法持誦。
又複行人依法作曼拏羅。
及結界灑淨已。
行人于曼拏羅前。
端坐正念作于觀想。
想前根本微妙字輪。
安諸身分。
初想一切如來在于頂上。
作此想時用結三昧印。
次想左字在于兩目。
當用佛眼印。
又想此字轉變成輪王有大力勢。
次想隸字作黑色在于項頸用結螺印。
即轉變成大忿怒不動尊明王。
手執劍及罥索。
次想卒字現于心上。
即
此大毗盧遮那如來瑜伽大教。
若有善男子。
樂欲修習諸成就法者。
應于是教尊那菩薩大明法中。
一心專注精勤修習。
于所願求無不成就。
若有行人。
欲作最上殊勝成就者。
先于大海岸邊。
誦尊那菩薩根本大明。
造沙塔六洛叉得數滿已。
于所求事必獲成就。
複次若欲求見觀自在菩薩。
或多羅菩薩或金剛手菩薩等。
如前修習。
是諸菩薩必為現身。
安慰行人與滿所願。
乃至或作敬愛等法。
或求種種聖藥。
或求阿蘇啰王位。
或求持明天位。
如是之事必獲成就。
若久久修習專注不退。
乃至菩薩之位亦可獲得。
複次行人若于佛塔前或菩提道場。
所持誦大明一俱胝。
誦數滿已得阿羅漢。
現身與語獲大利益。
此後與阿羅漢同行亦同其威德。
又複行人往前正覺山頂。
于佛塔前常持缽食。
誦大明一俱胝。
誦數滿已。
得見金剛手菩薩。
菩薩自引行人入吉祥門。
告行人言汝入此門。
無諸魔難所求願滿。
離一切怖受大快樂。
而于将來得見慈氏。
聞說妙法證菩薩地乃至或得阿吠嚩哩底迦菩薩之位。
又複行人或往尾補羅山頂。
一切潔淨常持缽食。
于有舍利像前。
随力備辦香花燈塗而作供養。
誦大明三洛叉。
至數滿已。
行人别備廣大供養。
行人倍加潔淨齋戒。
至十五日竟日連夜持誦不辍。
金剛手菩薩決定現身引接行人。
往自本宮及遊吉祥門。
令行人入得延壽命齊于日月。
又複行人往三道寶階佛塔之處。
常持缽食右繞佛塔。
誦大明一俱胝。
誦數滿已。
得見無能勝及诃利帝等所求如意。
其诃利帝接引行人。
往自本宮與種種聖藥。
其無能勝現身。
為行人說法令證菩提道及授與聖藥。
變行人身具殊勝相。
及得一切菩薩接引證道。
乃至速坐菩提道場。
此尊那大明。
乃是一切如來及諸菩薩同所宣說。
能與衆生作大利益。
乃至獲得無上正等正覺。
複次若有衆生。
作大惡業無有善種。
于菩提心無由生起。
菩提分法永不獲得。
如是之人忽遇知識。
誦此大明一曆耳根。
重罪減劣善種即生。
何況行人恒常持誦專注精勤。
如是之人求成就者決定獲得。
觀智成就分第二之一 複次行人。
若欲修習諸成就法者。
先須修習觀智。
及諸印相皆令精熟。
無使謬誤方可求諸悉地。
若于尊那菩薩法中求悉地者。
先觀尊那菩薩根本微妙字輪安自身分。
所謂觀唵字安頭上。
觀左字安兩目。
觀隸字安項頸。
觀卒字安兩臂。
複觀隸字安心上。
觀尊字安于臍中。
觀祢字安兩股。
觀莎字安兩腨。
行人觀此尊那根本微妙字相。
于己身分一一分明已。
是人先身所作。
一切罪業悉能除滅。
所求悉地決得成就。
或作息災增益敬愛調伏等法。
所誦大明各各差别。
作息災法所誦大明曰。
唵(引)左隸(引一)祖隸(引二)尊祢(引)莎(引)賀(引三) 作增益法所誦大明曰。
唵(引)左隸(引一)祖隸(引二)尊祢(引)冒沙吒(半三) 作敬愛法大明曰。
唵(引)左隸(引一)祖隸(引二)尊祢(引)曩莫(三) 作調伏法大明曰。
唵(引)左隸(引一)祖隸(引二)尊祢(引)[口*弱]呬吽[口*癹]吒(半音三) 若作如上四法。
必須請召本尊及衆賢聖。
作法竟卻發遣。
句召大明曰。
唵(引)左隸(引一)祖隸(引二)尊祢(引)纥哩(二合引三) 發遣大明曰。
唵(引)左隸(引一)祖隸(引二)尊祢(引)吽(引三) 複次行人作曼拏羅時。
欲請本尊及句召壇中賢聖者。
先誦枳裡枳裡金剛大明而作潔淨。
大明曰。
唵(引)枳裡枳裡(一)嚩日啰(二合)吽(引)癹吒(半音二) 誦此明作潔淨已。
行人觀想本尊尊那菩薩。
于色究竟天下降來。
入曼拏羅中。
又想曼拏羅中有師子之座。
蓮華普遍種種裝嚴。
即結獻座印及誦獻座明。
請菩薩坐已。
即結菩薩根本印。
及誦根本大明供養菩薩。
行人即言菩薩善來。
及獻阏伽等。
然後作法持誦。
又複行人依法作曼拏羅。
及結界灑淨已。
行人于曼拏羅前。
端坐正念作于觀想。
想前根本微妙字輪。
安諸身分。
初想一切如來在于頂上。
作此想時用結三昧印。
次想左字在于兩目。
當用佛眼印。
又想此字轉變成輪王有大力勢。
次想隸字作黑色在于項頸用結螺印。
即轉變成大忿怒不動尊明王。
手執劍及罥索。
次想卒字現于心上。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