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報記輯書卷第七

關燈
唐居士李信者 并州文水縣之太平裡人也。

    身為隆政府衛士。

    至顯慶年冬。

    随例往。

    朔州赴番。

    乘赤艹馬一疋并将艹駒。

    是時歲晚凝陰風雪嚴厚。

    行十數裡馬遂不進。

    信以番期逼促撾之數十下。

    馬遂作人語。

    謂信曰。

    我是汝母。

    為生平避汝父将石餘米乞女故獲此報。

    此駒即是汝妹也。

    以力償債向了。

    汝複何苦敦逼如是。

    信聞之驚愕流洟。

    不能自勝。

    乃拜謝之。

    躬馱鞍辔謂曰。

    若是信娘當自行歸家。

    馬遂前行。

    信負鞍辔随之至家。

    信兄弟等見之悲哀相對。

    别為廠枥養飼有同事母。

    屈僧營齋合門莫不精進。

    鄉闾道俗鹹歎異之。

    時工部侍郎溫無隐。

    歧州司法張金停俱為丁艱。

    在家聞而奇之。

    故就信家顧訪見。

    馬猶在問其由。

    委并如所傳。

     顯慶中。

    平州有人。

    姓孫名壽。

    於海濱遊獵。

    見野火焰熾草木蕩盡。

    唯有一叢茂草獨不焚燎。

    疑此草中有獸。

    遂以火燒之。

    竟不能着。

    壽甚怪之。

    遂入草間尋覓。

    乃見一函金剛般若經。

    其傍又見一死僧。

    顔色不變。

    火不延燎。

    蓋由此也。

    信知經像非凡所測。

    孫壽親自說之。

     唐并州城西有山寺。

    寺名童子。

    有大像。

    坐高一百七十餘尺。

    皇帝崇敬釋教。

    顯慶末年巡幸并州。

    共皇後親到此寺。

    及幸北谷開化等。

    大像高二百尺。

    禮敬瞻睹嗟歎希奇。

    大舍珍寶财物衣服。

    并諸妃嫔内宮之人。

    并各損舍。

    并勑州官長吏窦軌等。

    令速莊嚴備飾聖容。

    并托龛前地務令寬廣。

    還京之日至龍朔二年秋七月。

    内官出袈裟兩領遣中使馳送二寺大像。

    其童子寺像披袈裟日。

    從旦至暮放五色光。

    流照崖岩洞燭山川。

    又入南龛小佛赫奕堂殿。

    道俗瞻睹數千萬衆。

    城中貴賤睹此而遷善者。

    十室而七八焉。

    衆人共知不言可悉。

     唐龍朔元年雒州景福寺比丘尼。

    修行房中。

    有侍童任五娘。

    死後修行為五娘立靈。

    經月餘日。

    其姊及弟於夜中忽聞靈座上呻吟。

    其弟初甚恐懼。

    後乃問之。

    答曰。

    我生時於寺上食肉。

    坐此大苦痛。

    我體上有瘡。

    恐污床席。

    汝可多将灰置床上也。

    弟依其言置灰。

    後看床上大有膿血。

    又語弟曰。

    姊患不能縫衣。

    汝大褴縷。

    宜将布來。

    我為汝作衫及襪。

    弟置布於靈床上。

    經宿即成。

    又語其妹曰。

    兒小時患漆。

    遂救一螃蟹取汁塗瘡得差。

    今入刀林地獄。

    肉中現有折刀七枚。

    願姊慈念為作功德救助。

    知姊煎迫交不濟辨。

    但随身衣服無益死者。

    今并未壞。

    請以用之。

    姊未報間。

    乃曰。

    兒自取去。

    良久又曰。

    衣服已來。

    見在床上。

    其姊試往觀之。

    乃所斂之服也。

    遂送淨土寺寶獻師處。

    憑寫金剛般若經。

    每寫一卷了。

    即報雲。

    已出一刀。

    凡寫七卷了。

    乃雲。

    七刀并得出訖。

    今蒙福助即往托生。

    與姊及弟哭别而去。

    吳興沈玄法說。

    淨土寺僧智整所說亦同。

     唐姚明解者 本是普光寺沙門也。

    性聰敏有文藻。

    工書翰善丹青。

    至於鼓琴亦當時獨絕。

    每欣俗網不樂道門。

    至龍朔元年舉應诏人。

    躬赴雒陽。

    及升第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