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七

關燈
歡喜之因亦無數,獨舍正法殊勝喜, 好樂散亂及掉舉,是衆苦因汝何取。

     修行正法是此後無量歡喜因之方便,汝何獨舍此殊勝歡喜,而好樂苦果之因,罪惡愦鬧散亂掉舉衆多所不應為之事?不應喜樂,是苦因故。

     寅三、斷於善法怯弱之懈怠。

    分三: 卯一、誓緻力對治怯弱;卯二、引教明雲何修對治之法;卯三、勉力則能斷懈怠而成菩提。

    今初: 無怯弱集精進軍,勤求自身得堪能, 應修自他平等觀,亦修自他易地想。

     如國王由四法之門,能勝強敵,菩提薩埵亦應先高尚其心,由於道學修意無[擇-幸+表]弱之披甲精進,以加行集二資糧軍之加行精進,正修恭謹存正念知,身心堪能自有主宰,然後修如下所述自他平等,自他交換也。

     卯二、引教明雲何修對治之法: 不應怯弱作是言,我何能成大菩提,一切如來真語者,悉皆谛實如是說。

     蚊蠅虻蚋及蜂蟻,乃至任何蟲豸類,若依之生精進力,亦得無上大菩提。

     若謂成佛須利根上智作大精進,集積福德資糧,經衆多無數劫,修極難行苦行,方能成就,我不如是,故我雲何能成菩提?不應如是怯弱畏縮。

    此是如來真實語者所說真實語,非倒說邪因,應可堅信。

    佛語雲何?謂如《妙臂請問經》所說:「複次菩薩如是正真随學,作是思維,随於獅子虎狼鵰鹫鵝鶴烏鴉枭鳥蚊蠅蜂蚋一切身中,悉能成就無上菩提,況我現得人身,甯舍生命,亦應勤精進,求證無上菩提也。

    」《寶雲經》中,亦作如是說。

     卯三、勉力則能斷懈怠而成菩提。

    分四: 辰一、思維起精進力即能得菩提;辰二、成就菩提之難行,不及惡趣之苦一分故應忍;辰三、如醫王以輕方能治重病故應忍;辰四、此中無苦增長安樂故應歡喜。

    今初: 如我生於人類中,已知利害明取舍, 若能不舍菩提行,雲何不證菩提果。

     如前所說經雲蚊蠅蜂蚋蟲豸之微,若發精進力積集資糧,亦能得無上難得之菩提果,如我已生於殊勝種類之人中,具殊勝意樂,於成就菩提能知利害取舍,若不舍修菩提行,我雲何不能證菩提果?決定能證,應如是思維也。

     辰二、成就菩提之難行不及惡趣苦一分故應忍。

    分三: 巳一、不應怖畏舍手足等難行;巳二、不及惡趣之苦一分;巳三、為治重病應忍輕苦。

    今初: 若言須舍手足等,如是難行我所畏, 我今怖畏但愚癡,不能辨别輕重爾。

     若謂雖精進即能成就,而須舍手足頭目等難行苦行,非我所能,故我怖畏。

    怖畏施手足等,惟是於苦之輕重差别未善辨别,昧於取舍之故,不應怖畏也。

     曾於無數俱胝劫,經地獄苦百千返, 割截焚燒并殺戮,未能令我得菩提。

     無始以來,輪回流轉,於地獄中,經無數百千俱胝劫,非止一次,衆多無數返,受割截焚燒殺戮等苦,受爾許苦,不過無義唐捐其身,未能成無上菩提也。

     巳二、不及惡趣之苦一分: 我為修行成菩提,但受此苦有限量, 如人欲除心腹疾,令身略受針砭苦。

     思惡趣苦,我此為求菩提難行之苦,較彼時短量輕,更易忍受,如為除損壞心腹之病患,於身肢略有傷損之苦,應能忍也。

     巳三、為治重病應忍輕苦: 醫人須以衆手術,為不安者除病苦, 為摧衆多大苦故,輕微不适當忍受。

     如一切醫師,治療之法,以輕微不安,能愈人病。

    成就菩提之難行,亦以極小之苦,能摧衆多輪回之苦。

    於此難行微小不安應須忍受,能滅自他無量長時之苦故。

     辰三、如醫王以輕方能治重病故應忍。

    分三: 巳一、佛說之法是不受輕微苦即能治重病之方便;巳二、遮於舍身有難行想舍身;巳三、就已修成就舍身如菜羹時說舍身不難。

    今初: 世間常醫固如是,無上醫王殊不爾, 但以輕和微妙法,能療無量沉疴起。

     成菩提時之難行,醫王能仁自在,非如常醫治病之方術,乃以安樂道得安樂果之方便,輕微和緩之方劑,遠離逸樂勞倦二邊,而能治癒流轉生死之無量煩惱重病,於彼難行有何怖畏也。

     巳二、遮於舍身有難行想時舍身: 導師最初作加行,亦施菜羹糜粥等, 此時修已後漸能,雖自身肉亦易舍。

     最初修施等時,導師諸佛亦施羹菜糜粥等,以為最初加行,於此練習不難之心,爾後漸次自然雖自身肉亦能舍也。

     巳三、已修成就舍身如菜羹時說舍身不難: 若時彼人於自身,能起猶如菜羹想, 其時令施身肉等,彼於此事有何難。

     如是修已,何時於自身如舍羹菜等之心生起,其時方舍身等,此中何難之有?毫無難處,故於難行不應怖畏也。

     辰四、此中無苦有大安樂故應歡喜。

    分四: 巳一、於修道次第不善巧之人雖有身心不安,於善巧者無難行苦;巳二、故大心菩薩安住輪回無須厭倦;巳三、故道之進修說善巧勝於小乘;巳四、於菩薩行不應怯弱。

    今初: 由斷惡故即無苦,由善巧故即無憂, 如是能害於身者,唯颠倒見惡思維。

     菩薩以清淨悲心意樂施身時身無痛苦,由三門罪惡悉斷除故。

    舍身之時善巧故,心亦無憂,似此之故,補特伽羅我之所貪之颠倒分别,及殺等惡心,損害其身,方為損害菩薩之因也。

     巳二、大心菩薩安住輪回無用厭倦: 若由福德令身安,由善巧故心安樂, 雖為利他處輪回,諸大悲者何憂患。

     若諸菩薩,由施等福得身安樂,由取舍及空性義善巧,菩薩恒常心安,雖為利他而處輪回,諸大悲者有何厭患?毫無可憂也。

     巳三、故道之進修說善巧勝於小乘: 此由菩提心盛力,盡能消除往昔罪, 能積福德如大海,故言勝於諸聲聞。

     此大悲者由菩提心威力能盡先所作罪,且能攝集福智資糧大海,故於道之進修說勝於諸聲聞也。

     巳四、於菩薩行不能怯弱: 是故悉除疲厭心,菩提心馬為乘載, 轉從安樂趨安樂,心既了知何怯為。

     是故心厭身疲悉皆除遣之菩提心,如有力之馬,乘之者行於安樂之道,往趣安樂之果,心善了知者,誰複怯弱?於道修行不應畏縮也。

     子二、增精進對治力。

    分三: 醜一、增精進順緣力;醜二、以正念正知恭謹修行;醜三、於修行中自為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