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卷第四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赤七
大雄氏以大善因緣。
普化萬有。
使人修善滅惡以成覺道。
誠苦海之津梁。
畏途之階梯也。
夫善者。
人所固有之理也。
本來至善。
未甞有惡。
有為惡者是喪其善。
非本來惡也。
然善惡有報。
皆人自取。
故曰。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
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
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
故惡積而不可掩。
罪大而不可解。
惟上帝不常。
作善降之百祥。
作不善降之百殃。
為善者天報之以福。
為惡者天報之以殃。
為善則善應。
為惡則惡報。
祥者。
福之先也。
見祥而為不善。
則福不生。
殃者。
禍之先也。
見殃而能為善則禍不至。
從善如登。
從惡如崩。
善惡之積各以類應。
人有正理必當為善而不可為惡。
天有常道為善者必佑。
為惡者必罰積善在身。
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積惡在身猶火銷膏而人不見也。
天道聦明。
佑善而災惡。
善惡施也。
禍福報也。
人報其陽。
天報其陰。
善惡之感萌於心。
災祥之應見於事。
終身行善善猶不足。
一日為惡惡自有餘。
修一念善。
遠階覺道。
起一念惡。
長淪苦海。
小善不積。
大德不成。
小惡不止。
以成大罪。
為善不求福而福至。
為惡不求禍而禍生。
為善者善氣生。
為惡者惡氣生。
積善逢善。
積惡逢惡。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積善善種積惡惡至。
如影逐形。
似響随聲。
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
一日行惡禍雖未至。
福自遠矣。
天網恢恢。
報應甚速修善福應。
為惡禍來。
積善有慶集積惡有殃害。
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
小善積而為大善。
不謂小不善而無傷也而為之。
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善不在大。
惡不在小。
休休之福積善所生。
兇兇禍害積惡所成。
善惡異迹同出於心。
天下莫易於為善。
莫難於為不善。
天道福善禍淫。
神明賞善罰惡。
一念之動。
若善若惡。
天必鑒之。
一情善為賢人。
一情惡為小人。
一念才起趣向不同。
善惡既殊。
禍福即異心起於善善雖未為吉神已随之。
心起於惡惡雖未為兇神已随之。
德無常師。
主善為師。
為善最樂積善存仁。
必有榮華後裔。
福緣善慶多因積行而生。
一言之善須增萬福之祥。
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濟也。
善者因福而為福。
德善日積則福祿日臻。
為善不求人知者謂之陰德。
故其施廣其惠博。
天報必豐也。
為人作善方便者其後受惠。
崇善以廣德則業泰而身安。
為善者未甞無報也。
不以其實則以其名不在其身。
則在其子孫。
修善立名者亦猶築室樹果。
生則獲其利。
死則遺其澤。
善人種德降祥於天。
人有善願天必從之。
聖人之道以善為用。
聖人之善以孝為端。
為善而不先其端無善也。
為道而不在其用無道也。
造善於陰德報於顯信善作福。
積善不厭。
信知陰德久而彌彰。
善言於心終身為寶。
言不苟出行不苟為擇善而從事焉。
一言之善貴於千金一切善心皆得真道。
人有一善百神俱泰。
人有十善司命儲筭。
人有百善東華注名。
人有千善福及七祖。
萬善既備白日登宸。
慈為萬善之本。
心若不慈。
善何以立。
在世積善長行陰隲者鬼神敬之。
五福随之。
若人積善。
天人扶衛。
魂超福境。
非積善陰德不足以感神。
善濟物而不以為德。
陰濟良善。
則有福報。
人能刻意為善靜與道合。
動與福會。
所謂善人。
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
福祿随之。
衆邪遠之。
君子貴遷善。
遷善也者。
聖人之徒欤。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施善行戒。
神即佑之。
故禍莫大於從己之欲。
惡莫甚於言人之非。
惡氣之萌。
本於惡念。
為不善於幽而蒙刑於幽。
夫是之謂定論。
人有不善之事。
幸其人之不見不聞。
安然自肆。
無所畏忌。
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
神之聦明不可掩惡不可積。
過不可長。
積惡長過。
喪敗之源。
誣善者亦反其辜。
不善所積降殃有餘。
不善者不容不以罪加之也。
司命奪筭。
殃及五世。
貪生積惡過重業集。
地獄之報。
有所不容。
故人道莫大於為善。
為善必先以忠孝。
事君不忠非孝也。
事主不忠不得壽終。
事父母不安親則禍憂至事主而不盡力。
則有刑臣不複君之恩苟營其私門。
禍之原也。
孝弟之至通于神明。
光于四海。
無所不通。
忠孝友弟正己化人。
孝養父母。
竭忠於君。
十方善神。
悉皆擁護。
不忠不孝罪之大惡。
不忠君王。
不孝父母。
不敬師長。
不友兄弟。
不誠夫婦。
不義朋友。
不敬三寶。
不重五谷。
身三口四。
大秤小鬥。
殺生害命。
人百己千。
奸私邪淫。
妖巫叛逆。
從微至着。
三官鼓筆。
太乙移文。
即付五雷斬勘之司。
先斬其神。
後勘其形。
斬神誅魂。
使之颠倒。
悖仁慈。
虧忠孝明則刑網理之。
幽則鬼神誅之。
昔日天王與無數天人來詣佛所。
稽首言。
以何等行。
得為日天照四天下。
複以何緣而為月天。
佛言有四事。
一常喜布施。
二修身慎行。
三奉戒不犯。
四然燈於佛寺。
若於父母沙門道人。
皆值光明。
又身口意行不殺等十善。
佛言。
又有四事。
得為月王。
一布施貪匮。
二奉持五戒。
三恭事三尊。
四冥設燈光於君父師等。
如是修行得為月王。
福樂無極。
昔有衆生身體頑痹。
眉須堕落舉身烘爛。
普化萬有。
使人修善滅惡以成覺道。
誠苦海之津梁。
畏途之階梯也。
夫善者。
人所固有之理也。
本來至善。
未甞有惡。
有為惡者是喪其善。
非本來惡也。
然善惡有報。
皆人自取。
故曰。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
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
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
故惡積而不可掩。
罪大而不可解。
惟上帝不常。
作善降之百祥。
作不善降之百殃。
為善者天報之以福。
為惡者天報之以殃。
為善則善應。
為惡則惡報。
祥者。
福之先也。
見祥而為不善。
則福不生。
殃者。
禍之先也。
見殃而能為善則禍不至。
從善如登。
從惡如崩。
善惡之積各以類應。
人有正理必當為善而不可為惡。
天有常道為善者必佑。
為惡者必罰積善在身。
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積惡在身猶火銷膏而人不見也。
天道聦明。
佑善而災惡。
善惡施也。
禍福報也。
人報其陽。
天報其陰。
善惡之感萌於心。
災祥之應見於事。
終身行善善猶不足。
一日為惡惡自有餘。
修一念善。
遠階覺道。
起一念惡。
長淪苦海。
小善不積。
大德不成。
小惡不止。
以成大罪。
為善不求福而福至。
為惡不求禍而禍生。
為善者善氣生。
為惡者惡氣生。
積善逢善。
積惡逢惡。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積善善種積惡惡至。
如影逐形。
似響随聲。
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
一日行惡禍雖未至。
福自遠矣。
天網恢恢。
報應甚速修善福應。
為惡禍來。
積善有慶集積惡有殃害。
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
小善積而為大善。
不謂小不善而無傷也而為之。
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善不在大。
惡不在小。
休休之福積善所生。
兇兇禍害積惡所成。
善惡異迹同出於心。
天下莫易於為善。
莫難於為不善。
天道福善禍淫。
神明賞善罰惡。
一念之動。
若善若惡。
天必鑒之。
一情善為賢人。
一情惡為小人。
一念才起趣向不同。
善惡既殊。
禍福即異心起於善善雖未為吉神已随之。
心起於惡惡雖未為兇神已随之。
德無常師。
主善為師。
為善最樂積善存仁。
必有榮華後裔。
福緣善慶多因積行而生。
一言之善須增萬福之祥。
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濟也。
善者因福而為福。
德善日積則福祿日臻。
為善不求人知者謂之陰德。
故其施廣其惠博。
天報必豐也。
為人作善方便者其後受惠。
崇善以廣德則業泰而身安。
為善者未甞無報也。
不以其實則以其名不在其身。
則在其子孫。
修善立名者亦猶築室樹果。
生則獲其利。
死則遺其澤。
善人種德降祥於天。
人有善願天必從之。
聖人之道以善為用。
聖人之善以孝為端。
為善而不先其端無善也。
為道而不在其用無道也。
造善於陰德報於顯信善作福。
積善不厭。
信知陰德久而彌彰。
善言於心終身為寶。
言不苟出行不苟為擇善而從事焉。
一言之善貴於千金一切善心皆得真道。
人有一善百神俱泰。
人有十善司命儲筭。
人有百善東華注名。
人有千善福及七祖。
萬善既備白日登宸。
慈為萬善之本。
心若不慈。
善何以立。
在世積善長行陰隲者鬼神敬之。
五福随之。
若人積善。
天人扶衛。
魂超福境。
非積善陰德不足以感神。
善濟物而不以為德。
陰濟良善。
則有福報。
人能刻意為善靜與道合。
動與福會。
所謂善人。
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
福祿随之。
衆邪遠之。
君子貴遷善。
遷善也者。
聖人之徒欤。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施善行戒。
神即佑之。
故禍莫大於從己之欲。
惡莫甚於言人之非。
惡氣之萌。
本於惡念。
為不善於幽而蒙刑於幽。
夫是之謂定論。
人有不善之事。
幸其人之不見不聞。
安然自肆。
無所畏忌。
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
神之聦明不可掩惡不可積。
過不可長。
積惡長過。
喪敗之源。
誣善者亦反其辜。
不善所積降殃有餘。
不善者不容不以罪加之也。
司命奪筭。
殃及五世。
貪生積惡過重業集。
地獄之報。
有所不容。
故人道莫大於為善。
為善必先以忠孝。
事君不忠非孝也。
事主不忠不得壽終。
事父母不安親則禍憂至事主而不盡力。
則有刑臣不複君之恩苟營其私門。
禍之原也。
孝弟之至通于神明。
光于四海。
無所不通。
忠孝友弟正己化人。
孝養父母。
竭忠於君。
十方善神。
悉皆擁護。
不忠不孝罪之大惡。
不忠君王。
不孝父母。
不敬師長。
不友兄弟。
不誠夫婦。
不義朋友。
不敬三寶。
不重五谷。
身三口四。
大秤小鬥。
殺生害命。
人百己千。
奸私邪淫。
妖巫叛逆。
從微至着。
三官鼓筆。
太乙移文。
即付五雷斬勘之司。
先斬其神。
後勘其形。
斬神誅魂。
使之颠倒。
悖仁慈。
虧忠孝明則刑網理之。
幽則鬼神誅之。
昔日天王與無數天人來詣佛所。
稽首言。
以何等行。
得為日天照四天下。
複以何緣而為月天。
佛言有四事。
一常喜布施。
二修身慎行。
三奉戒不犯。
四然燈於佛寺。
若於父母沙門道人。
皆值光明。
又身口意行不殺等十善。
佛言。
又有四事。
得為月王。
一布施貪匮。
二奉持五戒。
三恭事三尊。
四冥設燈光於君父師等。
如是修行得為月王。
福樂無極。
昔有衆生身體頑痹。
眉須堕落舉身烘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