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典塵露章

關燈
東大寺沙門 凝然 述 夫教山高大雖仰難昇。

    法海廣濬。

    雖度難越。

    樹生林鬱是義山之形。

    澐騰魚遊。

    乃理海之德。

    教滿十二部。

    分以大小之衢。

    法越八十千。

    統以相性之畝。

    蘊結西天。

    成四依之所解。

    傳譯東土。

    為三藏之所通。

    随教立宗。

    竝古今之洪規。

    依義開門。

    皆聖賢之良則。

    印度佛法大小竝行。

    至于其衍門者。

    義淨三藏有言。

    所雲大乘無過二種。

    一則中觀。

    二乃瑜伽(已上)。

    此據性相大途為言。

    顯密化制。

    非無戶牖洎東夏佛法者。

    迦竺為始。

    法天為後。

    其間所傳所立。

    十有三宗。

    各諍蘭菊。

    互奪金玉。

    斯迺大小開路。

    化制分旨。

    空有論疆。

    性相定矩。

    顯密陳相。

    教觀明體。

    淨穢異域。

    三一諍騎。

    至大日本國者。

    弘通佛法。

    由來尚矣。

    八宗分鑣。

    三藏殊歸。

    此亦大小化制之異。

    顯密性相之别而已。

    一一宗教。

    義理難盡。

    今舉精要。

    塵露有同。

    随宗各拾微塵。

    就門俱滴纖露。

    雲爾。

     俱舍宗 夫俱舍宗者。

    斯乃阿毘達磨之教。

    簡擇決斷之法也。

    窮性相之可談。

    罄義理之可成。

    諸法實有為宗。

    人無我理為極。

    類相位待。

    顯四說之嘉譽。

    知斷證修。

    示三道之祥瑞。

    七十五法。

    簡為無為之相。

    九十八使。

    定惑随眠之貌。

    無漏智火。

    燒煩惱之薪。

    有為果光。

    破業縛之闇。

    六識縱橫備自在之德。

    三科任放。

    具殊特之能。

    四十六種。

    居心所有之窟。

    一十四法。

    住非色心之窠。

    根境無表。

    莊色法之臺。

    擇非擇滅。

    造無為之宮。

    四善根之林。

    榮十六行相之枝。

    四證淨之峰。

    峙十五心見之岩。

    三十七品。

    是入聖之階陛。

    四十八行。

    亦證果之門路。

    信法二行。

    彰利鈍之殊。

    慧俱二脫。

    陳機情之異。

    向果四級。

    獲内行於一心。

    三明六通。

    窮實德於單意。

    三十四心。

    證佛果之由漸。

    十八不共。

    異餘聖之别德。

    向果位多應供是極(也)。

    三乘道異寂滅即同。

    俱舍論中。

    具明法義。

    然此一論意緻有由。

    顯述有宗之義。

    密朋經部之理。

    良以世親論主。

    事無偏黨。

    意随優長。

    取捨在茲故也。

    凡此論宗一部九千頌。

    譯成三十卷。

    雖有顯密。

    正述有宗。

    具攝婆沙妙義。

    随括六足幽旨。

    四含契經。

    盡彼義門。

    二持毘奈。

    窮其理路。

    玄弉三藏。

    唐朝重譯。

    光寶二師。

    敷演絕倫。

    泰暉兩英。

    宣通有功。

    至弘通日域者。

    初傳之緣。

    無所記錄。

    然與法相宗。

    同時傳度。

    彼宗學者。

    兼帶習之。

    故延曆十三年官符稱。

    俱舍付法相宗(雲雲)。

    雖有兼帶。

    學者别多。

    雖學通諸處各翫芬郁。

    而東大一寺。

    依學甚昌。

    絕倫之哲。

    多在此寺。

    拔群之匠。

    皆出今砌。

    古來繼續。

    敢無廢替。

    中比有四英。

    覺澄。

    貞禪。

    義海。

    乘信。

    各立義鋒。

    互叩金石。

    近比有兩哲。

    良忠。

    聖禪。

    俱積螢雪。

    玉鏡奪光。

    當代有二英。

    快圓。

    定春而已。

    此亦智海濬濬。

    竝為秀逸。

    圓公位在拟講。

    堕無常焉。

    春公階昇法印。

    久保惠命。

    門林鬱茂。

    數敷繁多。

    自餘碩德數非一焉。

    俱舍義旨。

    塵露如此。

     成實宗 夫成實宗者。

    如來滅後九百年中。

    有訶梨跋摩。

    是薩婆多宗鳩摩羅陀弟子也慨師所解近在名相。

    徙轍僧祇。

    大小兼學。

    鑽仰九經。

    澄汰五部。

    再卷邪霧。

    重舒慧日。

    遂造此論。

    大陳妙義。

    一十六卷(或二十卷)二百二品四諦建章。

    五聚明義。

    四含妙理。

    蘊在此論之中。

    三藏實義。

    積居今典之内。

    人法二空。

    是理實義色。

    香味觸乃事實義。

    然則二十七賢聖。

    有學。

    無學相分。

    三十七道品。

    因人果人同修。

    泯三諦而歸一滅。

    遺諸有而入一無二空之月。

    朗于義天。

    雙翳之雲。

    晴于理虛。

    四塵成四大。

    同雨眾之所談。

    四大生五根。

    契毗曇之所說。

    拂三心妄念。

    見一性之體。

    卷十相計著。

    顯二諦之相。

    五方便之門。

    泯二心之諸執。

    四現忍之路。

    觀三世之五陰。

    一時見諦之室。

    智燈光明。

    多心入理之床。

    覺風息濡。

    無相之峰。

    榮假有之林。

    法空之谷。

    流絕言之水。

    盡無生之果。

    拂法執之塵。

    灰身滅之證。

    叩涅槃之窓。

    所說入玄。

    覺是大乘之極。

    所解居幽。

    疑即上衍之妙。

    三大法師。

    梁朝立全大之稱。

    天台。

    嘉祥。

    陳隋成唯小之義。

    譯在弘始。

    羅什即其人。

    講始姚秦。

    僧叡是彼匠。

    自爾已來。

    一天皆鑽仰。

    四海鹹朝宗。

    講通相繼。

    敷演互昌。

    龍光。

    光宅義照九霄。

    白馬。

    開善悟導三江。

    震旦惠。

    影。

    遺妙疏於後昆。

    百濟道藏留要釋於來葉。

    諸餘英哲。

    著撰非一。

    弘傳日域。

    無所具錄。

    三論諸師。

    兼學通旨。

    乃延曆十三年官符稱。

    成實論付三論宗(雲雲)。

    昔於元興寺。

    大弘此宗。

    後遷東大寺。

    連續習翫。

    近來學者。

    翫三論者。

    無不兼通。

    即其謂也。

    當代英匠。

    定春等碩。

    俱舍飛名。

    三論流譽。

    因明窮旨。

    兼研成實。

    通包之能。

    敢無對者。

    成實宗旨。

    要略如此。

     律宗 夫戒律宗者。

    防非止惡之教。

    修善成悳之法也。

    三學初基。

    定慧由此生長。

    五乘元址。

    報果為此感成。

    建興佛法專藉毗尼之力。

    住持遺教啻在屍羅之功。

    身口之愆。

    觸戒力而忽喪。

    意地之塵。

    中涼風而早散。

    止作淨戒為宗。

    行悳果證為趣。

    戒行繁廣精要有二。

    一止持戒。

    二作持戒。

    禁防制禦。

    事成止門。

    構造策修。

    法在作門。

    單持隻犯之園。

    莊飾非一。

    雙持雙犯之林。

    枝條是多。

    教行雙持。

    制身口之綱格。

    心用雙持。

    攝意業之軌範。

    曇無德部為所依之本。

    四分律藏為所通之源。

    分通大乘。

    遙超有部。

    意緻卓朗。

    易入圓宗。

    道宣律師為其高祖。

    判教攝法。

    建立一城。

    一代典籍。

    判為二教。

    化教惣攝經論。

    行教唯歸律藏。

    又陳述戒體惣立三宗。

    有宗則毗曇諸論。

    空宗則四分成實。

    圓教則大乘極典。

    終窮常住。

    祖師意緻。

    教弘四分。

    宗在圓教。

    法華。

    涅槃。

    攝大乘等。

    所受戒法。

    歸入圓宗。

    熏本識藏。

    成善種子。

    是故戒體萬行本源。

    三聚圓成。

    三身圓感。

    斯乃南山之峰受随風濡。

    西湖之裡。

    戒律月明。

    圓宗之門。

    立三聚之車。

    唯識之池。

    浮四位之船。

    二百五十禁戒。

    盛三佛果。

    三千八萬威儀。

    牽四悳體。

    聳聳調伏之德。

    滿戒瓶而不破。

    巍巍屍羅之威。

    戴律冠而無及。

    一戒三智之嵐。

    掃於二障之境塵。

    三學兩持之蕚。

    開于五根之心池。

    五篇七聚。

    自和大海一味。

    三聚十重。

    即顯高山三德。

    寔是諸佛出世之元意。

    眾生成佛之直路。

    斷惑證理之本源。

    濟物利生之妙則。

    唯此戒律頗罄旨歸者也。

    昔姚秦傳大律。

    元魏講本藏。

    其後祖祖相承。

    燈燈互照。

    如來是開法導師。

    迦葉乃傳持初首。

    乃至掘多五師任持。

    掘多之下。

    橫有五師。

    是五部之首。

    諸宗之源也。

    曇無尊者四分律主。

    曇摩迦羅傳之漢地。

    法聰是三祖。

    道覆為第四。

    次慧光。

    次道雲。

    次道洪。

    次智首。

    次道宣。

    名之九祖。

    至終南道宣者。

    秉持第一。

    弘演甚昌。

    著撰非一。

    舉世行用。

    次有周師。

    次有道恆。

    次省躬。

    次會正。

    法寶。

    元表。

    守言。

    無外。

    法榮。

    處恆。

    擇梧。

    允堪。

    擇其。

    元照。

    自南山至照公。

    經十五代。

    弘通甚繁。

    元照律師。

    多釋祖文。

    元照門下。

    有智交。

    道标兩德。

    惟一即承二師。

    次法政。

    次法久。

    次妙蓮。

    次行居。

    自照公下乃經六代。

    自南山取之。

    成二十一世。

    行居律師。

    當于日本弘長。

    文永之曆。

    住持寺院。

    弘通律法。

    震旦戒律。

    弘通如是。

    至日域戒律者。

    昔天平勝寶六年甲午。

    鑒真和尚越海來朝。

    建壇授戒。

    律法行世。

    左京於東大寺。

    立戒壇院。

    開唐禪院。

    右京建招提寺。

    大弘毗尼。

    自爾已來。

    律法大敷。

    戒壇唐禪付與法進大僧都。

    師資相承。

    傳持戒法。

    唐招提寺付如寶少僧都。

    寶載。

    義靜等。

    彼彼律匠。

    各生門輩。

    互窮學業。

    如寶弟子有豐安僧正。

    安公之下。

    有道淨律師等。

    乃至後代相承不絕。

    鳥羽天皇禦宇。

    實範大德。

    作戒壇式。

    更興律法也。

    順德天皇禦宇。

    笠置貞慶上人。

    重興律藏。

    戒如大德。

    承之講敷。

    學侶相競。

    律燈非一。

    乃覺盛。

    圓晴。

    叡尊。

    覺澄。

    繼尊。

    禪慧等也。

    四條天皇禦宇。

    嘉禎二年丙申。

    覺盛。

    圓晴。

    叡尊等四人。

    祈請好相。

    自誓受戒。

    即菩薩三聚通受之法也。

    戒行法則。

    如說修行。

    此時再興。

    擧世投之。

    厥後乘心。

    良遍。

    真空。

    聖守。

    圓照。

    證玄等。

    竝稟覺盛和上焉。

    忍性。

    唯心。

    寂尊。

    惣持。

    盛遍。

    信空等。

    皆叡尊律師之門人也。

    禪惠大德。

    稟戒圓晴。

    後重受于覺盛上人焉。

    當代律德。

    忍空。

    真照等。

    乃圓照上人門侶也。

    招提真性等。

    是證玄大德入室也。

    順悳天皇禦宇。

    俊芿法師。

    越海入唐。

    傳律歸朝。

    北洛東山開泉湧寺。

    講敷律藏。

    定舜闍梨。

    繼踵開講。

    學侶多般。

    各達戒宗。

    乃智鏡。

    思允(元承俊芿)道元。

    淨因也。

    智鏡入宋。

    大傳風芳。

    覺阿承律智鏡淨因兩德。

    司泉湧寺。

    昌興律藏。

    真照入宋謁妙蓮行居。

    受戒諮律。

    歸朝之後。

    移住泉湧寺。

    随于思允。

    問律習法。

    忍空。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