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遺迹也。
桐柏山 在縣西北二十裡十二都,七十二福地之一。
由清溪迤北而入嶺,路九折至洞門,一望佳景豁然,道觀屹處其中,唐司馬承祯隐此。
《舊圖經》雲周靈王太子晉主金庭、治桐柏山,即此也。
瓊台、雙阙兩山 自桐柏西北行二裡至元應真人祠,取道僊人蹟,經龍潭側,凡五裡至瓊台,轉南三裡至雙阙,皆翠壁萬仞,森依相向。
宋祥符中,山人張無夢結庵於此。
徐大受《山行摘句》雲:「大壑之心,瓊台突起,岚光破綠,狀如削瓜,下俯百丈龍湫,心悸骨驚,不可近視。
沿流五裡至雙阙,幽花凝岸,苔茵布石,僊家之奇觀也。
」 瀑布山 一名紫凝,在縣西四十裡三十二都。
山有瀑布,垂流千丈,遙望如布,陸羽記雲「天下第十七水」,蓋與國清、福聖二瀑為三。
其山産大葉茶。
《志要》雲:福聖之瀑布,源出桐柏山金澗三井之泉,懸流數百尺,落于萬仞之崖,冬夏不竭。
遠而望之,瑩白如練,懸挂隐暎於蒼崖翠壁之間。
卒然一視,恍若天河之傾瀉也。
石橋山 在縣北五十裡十五都。
兩山相并,連亘一百裡,舊傳五百應真之境。
有石梁架兩崖間,龍形龜背,廣不盈咫。
其上雙澗合流,洩為瀑布,西流出剡中。
下臨萬仞,飛泉回射,危滑欹側,狀如橫虹;且多莓苔,甚滑,過者目眩心悸。
按《赤城舊志》雲:凡往來人供茗,必有乳花効應,或寶炬金雀、靈迹梵向,接于見聞雲。
東橫山 在縣東十裡八都九都界,以其橫據縣東,故名。
狀如覆舟,舊名覆舟山。
四面迥絕,無所連接,神邕山圖謂為台山之腳。
其上坦夷可三十頃,中有三泉,冬溫夏洌,側有古淨池,今蕪沒。
山南盡處有石,遠望如婦人,舊稱為新婦岩。
山足相傳下有石鴨,谶雲:「水打石鴨頭,此地出公侯。
」每溪流逼向此山,下有顯宦,見《志要》。
按舊志雲:丹丘山即東橫山也。
其山頂方闊,萬厯九年,知縣毛鸖騰重建丹丘山台。
九峯山 在縣西北十五裡十三都。
其峯有九。
徐靈府《小錄》雲:瀑布寺前有九峯,蓋台山之枝幹,舊名九壟,王羲之與支遁遊焉。
唐天寶六年改九峯。
神邕山圖雲:此嘗創桐溪寺。
鳳凰山 在縣東十五裡六都。
《志要》雲:山形似鳳者三,故其地亦名鳳林。
崖上有僊人掌迹甚钜,南有釣台及呂洞賓所遊之地,名為「呂道岸」。
其地夏日蚊蠅不入,所産艾草入藥最佳。
蒼山 在縣東四十裡五都。
神邕山圖雲:其山淩映桐柏,絕頂睇滄海,以其蒼蒼接漢,故名。
古經雲:其山鳴吼必有大風雨。
神邕以桐柏接甯海界,在縣東極處,非今置觀之桐柏也。
寒岩山 在縣西南七十裡三十六都。
前有盤石,曰「宴坐」。
峯上有石室,舊名「撫石洞」,後米公芾題曰「潛真」。
四山環峙如郛郭,上矗雲漢,其下嵌空,置佛屋不用瓦覆。
洞左有小甎塔,是寒山子蟬蛻處。
山滅後數日,有梵僧持錫杖於此尋覓,或問其故,對曰:「吾拾文殊舍利也。
」故後人於此而建塔焉。
由宴坐西有石梁,可數尺,架兩崖間,險峻不可陟。
南有泉如屋溜,寺僧縻竹缏引之。
前距山腹一裡,有道人洞;轉西二裡,亂石灑流岩窦間,散若虬髯,因号龍須洞,台山絕勝處也。
《臨海記》雲:石室前有立石,叅差五色,遠望如绶帶,舊傳為绶帶山。
産石髓石脂,絕杪有僊石棺。
明岩山 在縣西七十裡三十三都。
舊名闇岩。
岩之前峭壁屹立,勢摩窮蒼,亦号幽石。
其下竅穴透邃,日光穿漏,中有僧全宰栖真洞。
轉北數步,恠石森然。
上有兩峯倒側,号合掌。
岩西有泉,蔽崖而下,渙若垂箔。
寺僧亦用竹缏引之,從高下墜,号曰「水索」。
由寺北扪蘿而下,至重岩,磐石品列,即三隐嘯詠之地。
常有光如月,号「石月」。
寺東有響岩,擊之聲铿然。
寒山子詩所謂「重岩我蔔居,鳥道絕人蹟」是也。
大盆山 在縣西一百八十裡三十七都。
西接東陽,南界僊居,遙望山形如覆盆,故名。
天柱山 在縣西九十裡三十六都。
南有黃水峯。
方瀛山 在縣西北二十八裡十二都。
由桐柏北上一峯,可五裡許。
上有平田十餘畝,間以陂池;前眺蒼峯,後即雲蓋峯。
唐長慶中徐靈府居此,因賜今名。
系船山 在縣東四十裡一都南陽,舊傳古煎鹽處,有石磐柱尚存。
有巨石橫亘,海波沃日,舟人常系纜於此。
邑志一名髻山,《赤城舊志》:又有髻山,在縣東四十裡,以其形如髻然,故名。
司馬悔山 在縣北一十三裡十一都。
道書此為第十六福地。
《會稽志》載司馬悔橋在新昌縣,舊傳司馬承祯應召至此而悔,因以為名。
又《雲笈七簽》載司
桐柏山 在縣西北二十裡十二都,七十二福地之一。
由清溪迤北而入嶺,路九折至洞門,一望佳景豁然,道觀屹處其中,唐司馬承祯隐此。
《舊圖經》雲周靈王太子晉主金庭、治桐柏山,即此也。
瓊台、雙阙兩山 自桐柏西北行二裡至元應真人祠,取道僊人蹟,經龍潭側,凡五裡至瓊台,轉南三裡至雙阙,皆翠壁萬仞,森依相向。
宋祥符中,山人張無夢結庵於此。
徐大受《山行摘句》雲:「大壑之心,瓊台突起,岚光破綠,狀如削瓜,下俯百丈龍湫,心悸骨驚,不可近視。
沿流五裡至雙阙,幽花凝岸,苔茵布石,僊家之奇觀也。
」 瀑布山 一名紫凝,在縣西四十裡三十二都。
山有瀑布,垂流千丈,遙望如布,陸羽記雲「天下第十七水」,蓋與國清、福聖二瀑為三。
其山産大葉茶。
《志要》雲:福聖之瀑布,源出桐柏山金澗三井之泉,懸流數百尺,落于萬仞之崖,冬夏不竭。
遠而望之,瑩白如練,懸挂隐暎於蒼崖翠壁之間。
卒然一視,恍若天河之傾瀉也。
石橋山 在縣北五十裡十五都。
兩山相并,連亘一百裡,舊傳五百應真之境。
有石梁架兩崖間,龍形龜背,廣不盈咫。
其上雙澗合流,洩為瀑布,西流出剡中。
下臨萬仞,飛泉回射,危滑欹側,狀如橫虹;且多莓苔,甚滑,過者目眩心悸。
按《赤城舊志》雲:凡往來人供茗,必有乳花効應,或寶炬金雀、靈迹梵向,接于見聞雲。
東橫山 在縣東十裡八都九都界,以其橫據縣東,故名。
狀如覆舟,舊名覆舟山。
四面迥絕,無所連接,神邕山圖謂為台山之腳。
其上坦夷可三十頃,中有三泉,冬溫夏洌,側有古淨池,今蕪沒。
山南盡處有石,遠望如婦人,舊稱為新婦岩。
山足相傳下有石鴨,谶雲:「水打石鴨頭,此地出公侯。
」每溪流逼向此山,下有顯宦,見《志要》。
按舊志雲:丹丘山即東橫山也。
其山頂方闊,萬厯九年,知縣毛鸖騰重建丹丘山台。
九峯山 在縣西北十五裡十三都。
其峯有九。
徐靈府《小錄》雲:瀑布寺前有九峯,蓋台山之枝幹,舊名九壟,王羲之與支遁遊焉。
唐天寶六年改九峯。
神邕山圖雲:此嘗創桐溪寺。
鳳凰山 在縣東十五裡六都。
《志要》雲:山形似鳳者三,故其地亦名鳳林。
崖上有僊人掌迹甚钜,南有釣台及呂洞賓所遊之地,名為「呂道岸」。
其地夏日蚊蠅不入,所産艾草入藥最佳。
蒼山 在縣東四十裡五都。
神邕山圖雲:其山淩映桐柏,絕頂睇滄海,以其蒼蒼接漢,故名。
古經雲:其山鳴吼必有大風雨。
神邕以桐柏接甯海界,在縣東極處,非今置觀之桐柏也。
寒岩山 在縣西南七十裡三十六都。
前有盤石,曰「宴坐」。
峯上有石室,舊名「撫石洞」,後米公芾題曰「潛真」。
四山環峙如郛郭,上矗雲漢,其下嵌空,置佛屋不用瓦覆。
洞左有小甎塔,是寒山子蟬蛻處。
山滅後數日,有梵僧持錫杖於此尋覓,或問其故,對曰:「吾拾文殊舍利也。
」故後人於此而建塔焉。
由宴坐西有石梁,可數尺,架兩崖間,險峻不可陟。
南有泉如屋溜,寺僧縻竹缏引之。
前距山腹一裡,有道人洞;轉西二裡,亂石灑流岩窦間,散若虬髯,因号龍須洞,台山絕勝處也。
《臨海記》雲:石室前有立石,叅差五色,遠望如绶帶,舊傳為绶帶山。
産石髓石脂,絕杪有僊石棺。
明岩山 在縣西七十裡三十三都。
舊名闇岩。
岩之前峭壁屹立,勢摩窮蒼,亦号幽石。
其下竅穴透邃,日光穿漏,中有僧全宰栖真洞。
轉北數步,恠石森然。
上有兩峯倒側,号合掌。
岩西有泉,蔽崖而下,渙若垂箔。
寺僧亦用竹缏引之,從高下墜,号曰「水索」。
由寺北扪蘿而下,至重岩,磐石品列,即三隐嘯詠之地。
常有光如月,号「石月」。
寺東有響岩,擊之聲铿然。
寒山子詩所謂「重岩我蔔居,鳥道絕人蹟」是也。
大盆山 在縣西一百八十裡三十七都。
西接東陽,南界僊居,遙望山形如覆盆,故名。
天柱山 在縣西九十裡三十六都。
南有黃水峯。
方瀛山 在縣西北二十八裡十二都。
由桐柏北上一峯,可五裡許。
上有平田十餘畝,間以陂池;前眺蒼峯,後即雲蓋峯。
唐長慶中徐靈府居此,因賜今名。
系船山 在縣東四十裡一都南陽,舊傳古煎鹽處,有石磐柱尚存。
有巨石橫亘,海波沃日,舟人常系纜於此。
邑志一名髻山,《赤城舊志》:又有髻山,在縣東四十裡,以其形如髻然,故名。
司馬悔山 在縣北一十三裡十一都。
道書此為第十六福地。
《會稽志》載司馬悔橋在新昌縣,舊傳司馬承祯應召至此而悔,因以為名。
又《雲笈七簽》載司